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意思

由网友(旧颜)分享简介:关于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意思内容导航: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意思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意思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意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意思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

关于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意思内容导航: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意思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

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意思是 :“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 ,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 ,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扩展资料:

魏征的犯颜直谏的故事

李世民继位后,提拔曾反对过他的魏征做了谏议大夫。这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各地的追随者们,由于不堪忍受李世民的残酷镇压,都在伺机反叛。对此,魏征向唐太宗进谏说:“作为皇上,要不计旧仇,由以公心,否则祸根永远清除不掉。”

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并派魏征为特使,去做安抚工作。这样,一场眼看导致残酷杀戮的战争,便很快和平解决了。自此之后,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魏征对唐太宗敢于直言不讳。有一次,唐太宗到洛阳去,途中往在显仁宫,因为供应不好而非常生气。

魏征便对他说:“隋炀帝因追求享受,搞得民不聊生,现在因供应不好陛下就发脾气,这同隋炀帝又有什么不同?”唐太宗听了他这番话,心里虽然很不高兴,但以后比较注意节制了。有一次,魏征和唐太宗因讨论问题发生了争执,魏征毫不客气地顶撞了唐太宗,唐太宗气得当场退朝。

回宫后,唐太宗余怒未消地对皇后说:“迟早我要杀掉这个乡下佬!”皇后问:“要杀谁?”唐太宗说:“魏征竟敢当众说我的不是,使我下不了台,有损帝王的尊严。”皇后听后却向唐太宗表示祝贺。唐太宗问皇后祝贺什么?皇后说:“君明则臣直。魏征那么直率,敢于犯颜直谏,这正说明你的圣明呀!所以我向你祝贺。”

贞观初年,唐太宗的老部下,汴州刺吏庞相寿因贪污被人告发,唐太宗极力袒护他,并派人告诉他说:“我送你一百匹绢,以后不要再贪污了,你还是做你的刺史好了。”魏征知道此事后,当面责问唐太宗说:“庞相寿因为是你的老部下就可以不追究他的贪污罪,而且还要厚赏他。

你做亲王时有那么多的部下,如果他们都像他那样贪赃枉法,你又将如何惩治他们呢?”在魏征的谏诤下,唐太宗不得不改变了原来的做法。


释义: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唐代魏征固然是敢于死谏的忠直大臣,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昏君,那魏征就可能脑袋落地了。

一次,魏征问唐太宗:“隆下,听说您准备出巡,车马都已备好,为什么又取消了呢?”唐太宗说:“想到你会批评我的奢侈、张扬,就不去了。”君臣二人哈哈一笑,相视而去。

魏征是巨鹿人,出身低微,做过道士,早年参加过瓦岗军,归唐后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属官,为太子做事。见太宗与太子暗中倾轧,争做帝位继承人,他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李世民,以便铲除政敌,顺利登上皇位,可以说是李世民的仇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把魏征召来责问他:“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在场的人看到魏征态度这样固执,都以为他必死无疑。但唐太宗被魏征对李建成的忠诚所打动,赞赏魏征为人刚直。他从魏征这种至死不悔的态度中,看到魏征有经国之才,并能忠诚奉国,所以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厚加礼遇,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还多次召他进入寝宫,询问治国的得失。

魏征颇具治国的才能,性格又刚正不阿,没有什么能使他退缩。唐太宗常常把魏征引到卧室内,就一些重大问题向他征询得失,鼓励他犯颜直谏,并把他比作明得失的“镜子”。

贞观三年,魏征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对国家的治理多有大的裨益。太宗曾对魏征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二百多件事,都很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能这样?

你的罪比射中齐桓公带钩的管仲还大,我对你的信任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太宗(李世民)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意思一样。

扩展资料:

魏征的犯颜直谏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释义: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唐代魏征固然是敢于死谏的忠直大臣,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昏君,那魏征就可能脑袋落地了。
一次,魏征问唐太宗:“隆下,听说您准备出巡,车马都已备好,为什么又取消了呢?”唐太宗说:“想到你会批评我的奢侈、张扬,就不去了。”君臣二人哈哈一笑,相视而去。
魏征是巨鹿人,出身低微,做过道士,早年参加过瓦岗军,归唐后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属官,为太子做事。见太宗与太子暗中倾轧,争做帝位继承人,他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李世民,以便铲除政敌,顺利登上皇位,可以说是李世民的仇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把魏征召来责问他:“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在场的人看到魏征态度这样固执,都以为他必死无疑。但唐太宗被魏征对李建成的忠诚所打动,赞赏魏征为人刚直。他从魏征这种至死不悔的态度中,看到魏征有经国之才,并能忠诚奉国,所以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厚加礼遇,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还多次召他进入寝宫,询问治国的得失。
魏征颇具治国的才能,性格又刚正不阿,没有什么能使他退缩。唐太宗常常把魏征引到卧室内,就一些重大问题向他征询得失,鼓励他犯颜直谏,并把他比作明得失的“镜子”。
贞观三年,魏征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对国家的治理多有大的裨益。太宗曾对魏征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二百多件事,都很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能这样?
你的罪比射中齐桓公带钩的管仲还大,我对你的信任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意思

相关知识话题: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