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的治疗方法有哪些?_鼻肿瘤的治疗方法

由网友(拥抱的问号)分享简介:鼻咽问题成了社会上最常见了的一种病症,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鼻咽部问题是一种小病,只会给身体带来不适的感觉,而对于身体健康来人一生病就担心健康问题。为了远离鼻肿瘤,拥有健康,人就要学会养生健身,只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保持健康长寿。  鼻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中医药、外科手术治疗和免疫治疗。  一、放射治疗  被认为鼻癌...



鼻咽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鼻咽问题成了社会上最常见了的一种病症,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鼻咽部问题是一种小病,只会给身体带来不适的感觉,而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没有多大的危害。鼻咽部患者严重的还会产生头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任由病情发展,变成鼻咽炎。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鼻咽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鼻炎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表现为充血或者水肿,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清水涕,鼻痒,喉部不适,咳嗽等症状。鼻腔分泌的稀薄液体样物质称为鼻涕或者鼻腔分泌物,其作用是帮助清除灰尘,细菌以保持肺部的健康。

 通常情况下,混合细菌和灰尘的鼻涕后吸至咽喉并最终进入胃内,因其分泌量很少,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鼻内出现炎症时,鼻腔内可以分泌大量的鼻涕,并可以因感染而变成黄色,流经咽喉时可以引起咳嗽,鼻涕量十分多时还可以经前鼻孔流出。

 首先我们从儿童鼻炎来说起,除了常规进行临床治疗以外家长们要注意多给儿童喝些白开水来让鼻分泌物软化,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堵塞。而且家长们要注意教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以免造成鼻子感染。且家长们要注重孩子生活环境的室内通风避免过敏原的出现。

 其次就是成人鼻炎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每日定期用淡盐水或者生理盐水来冲洗鼻腔内部。冲洗时要注意姿势和工具的消毒和用法,避免造成再次的伤害。

 以上内容就是对鼻咽的治疗方法做出的有关介绍,相信您对治疗自己的鼻咽问题也了解了一些。建议患者平时一定要注意,预防感冒,避免感染,同时要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和诊断,再加上日常的护理,这样鼻炎就不会来骚扰我们了。



鼻肿瘤的治疗方法

人一生病就担心健康问题。为了远离鼻肿瘤,拥有健康,人就要学会养生健身,只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保持健康长寿。

  鼻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中医药、外科手术治疗和免疫治疗。

  一、放射治疗

  被认为鼻癌首选治疗方法。鼻癌对放射线有一定的敏感性。鼻癌应用放射治疗使肿瘤细胞得到杀灭,但正常组织或器管细胞也不可避免受放射反应。

  1、全身放射反应:包括乏力、头晕、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口中无味或变味、失眠或嗜睡等。粘膜反应:口咽、鼻咽、鼻腔、副鼻窦内粘膜经放射40Gy后可出现粘膜水肿或充血,渗出增加,严重时可引起点状或片状白膜。照射过程中并常有咽喉疼痛、进食困难、鼻塞等。严重的病例应暂停照射。

  2、唾液腺放射反应:唾液分泌明显减少,患者口干,进干食困难。放射性脑及脊髓损伤。

  二、手术治疗

  对Ⅱ、Ⅲ、Ⅳ期的患者均不宜手术治疗。手术后也容易转移或复发。患者最好选择中医药治疗。鼻咽癌95%以上属于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类型,恶性程度高、生长快,容易出现淋巴结或血道转移。鼻咽癌确诊时75%的病人已属于Ⅲ和Ⅳ期,病期愈晚,远处转移机会愈多,预后亦愈差。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不能预防远处转移,因而合并应用中药联合治疗,能够使肿瘤缩小。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医药鼻癌(肿瘤)的治疗

  中医中药是鼻癌(肿瘤)治疗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采用“本草逆转”系列组方与中国药中成药胶囊配伍应用,以名贵中草药精选研制而成,根据鼻癌(肿瘤)的生理特征及发展规律异质性,异变性、转移性。采用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促使中药穿破瘤体组织,封闭肿瘤组织的血液循环,使正常细胞有序分列,直接进入瘤体起到吞噬消除作用,改善微循环,使血氧代谢增强、病灶慢慢的软化、缩小。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辨症施治分期治疗,适用于未进行手术的、术后复发的放化疗后的患者。一般用药10至20天即可明显缓解或消除症状,能预防或延缓术后复发转移,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非常明显。癌症不等于死亡,鼻癌(肿瘤)晚期不等于生命的晚期。

 

现代医疗水平下,很多疾病都找到攻克的难题了。鼻肿瘤是能治愈,所以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被一些谣言所吓倒。尤其是在一些信息闭塞的朋友,不要被一些谣言或者庸医所坑害。



鼻痛的治疗方法

身体健康了,我们才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可以有信心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可是很多人的身体却受到了来自鼻痛的伤害,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及时采取适合的鼻痛的治疗方法才能尽快摆脱困扰。

  鼻孔干痛常常是急性鼻炎的一种症状。主要有鼻内干燥、疼痛、烧灼感和发痒感。多伴有打喷嚏,流大量清涕,鼻塞,甚至嗅觉减退。

  在治疗上主要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一、全身治疗

  多饮水,饮食清淡,通大便。症状较重者宜卧床休息。

  1、早期用发汗疗法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如:

  ①生姜、红糖、葱白煎水热服。

  ②解热镇痛药:复方阿司匹林1片,3次/日,或阿司匹林0.3-0.5g,3次/日,亦可用康泰克1粒,2次/日。

  2、中成药:速效感冒胶囊1-2粒,3次/日或感冒清1-2粒,3次/日,亦可用银翘片等。

  3、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可疑并发症时,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4、可以使用中药李氏药贴等外用穴位贴敷贴剂。

  二、局部治疗

  1、血管收缩剂滴鼻,可使粘膜消肿而减轻鼻塞,改善引流,如1%小儿用0.5%、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法:

  ①仰卧法:仰卧,肩下垫枕;或仰卧,头后仰并悬垂于床缘外,前鼻孔朝上。

  ②坐位法:坐位,背靠椅背,头尽量后仰。

  ③侧卧法:向病侧侧卧,头下垂此法适用于单侧鼻窦炎或高血压病人、。体位取定后,经前鼻孔向鼻腔滴药,每侧3-5滴。

  2、针刺迎香、鼻通穴,或作前述穴位按摩,可减轻鼻塞。此外,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法: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鼻涕;或将鼻涕吸入咽部再吐出。

  3、洗鼻法:以4.5克无碘盐兑500毫升温水,灌入洗鼻壶中冲洗鼻腔。

鼻痛的治疗方法比较常见的就是这些了,鼻痛治疗不易,在得病后患者要去正规医院,同时还要给点耐心。



鼻吸肉治疗方法

常见的疾病有很多,对疾病治疗上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疾病,不仅需要选择药物治疗,特色的手术治疗方法,也需要进行选择,所以治疗疾病过程中,患者也需要积极的配合医生做法进行,那鼻吸肉治疗方法该如何选择呢,这就需要先对它的治疗方法进行认识。

鼻吸肉治疗方法:

1.小息肉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

2.药物治疗无效者行功能性内镜鼻腔鼻窦手术。

3.多发性或复发性息肉行常规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鼻息肉双侧多发,单侧较少。常见的症状为持续性鼻塞随息肉体积长大而加重。鼻腔分泌物增多,时伴有喷嚏,分泌物可为浆液性、黏液性,如并发鼻窦感染,分泌物可为脓性。多有嗅觉障碍。鼻塞重者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息肉蒂长者可感到鼻腔内有物随呼吸移动。后鼻孔息肉可致呼气时经鼻呼气困难,若息肉阻塞咽鼓管口,可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息肉阻塞鼻窦引流,可引起鼻窦炎,患者出现鼻背、额部及面颊部胀痛不适。

检查

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黄色或淡红色的如荔枝肉状半透明肿物。触之柔软,不痛,不易出血。息肉小者须用血管收缩剂收缩鼻甲或用鼻内镜才能发现。息肉大而多者,向前发展可突至前鼻孔,其前端因常受外界空气及尘埃刺激,呈淡红色,有时表面有溃疡及痂皮。鼻息肉向后发展可突至后鼻孔甚至鼻咽。巨大鼻息肉可引起外鼻变形,鼻背变宽,形成“蛙鼻”。鼻腔内可见到稀薄浆液性或黏稠、脓性分泌物。

通过对鼻吸肉治疗方法认识后,在治疗这类疾病上,完全可以按照以上方法进行,不过在治疗鼻吸肉过程中,患者也需要注意自身情况,如果身体出现异常,需要及时的说明,否则对自身健康也会有严重危害的。



鼻囊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很多人都认为鼻子上的问题属于小问题都非常的不重视,患有鼻炎往往都是不去看病或者随便吃药,这样的态度非常不对,因为鼻炎可不是小事情,如果一再拖拉不去诊治,就会慢慢的更加严重,最后可能产生癌变。那么鼻囊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鼻窦囊肿的主要原因是慢性鼻窦炎引起的。需要手术时,还当手术治疗为主。如果不手术治疗,就应当按慢性鼻窦炎的中医药疗法进行治疗。或者虽然手术治疗了,但仍然应当进行中医药治疗(手术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但难以解决全部问题),以彻底消除慢性鼻窦炎的病变或使炎症不复发、少复发。 

鼻窦囊肿是指发生于鼻窦的囊肿,可分为鼻窦黏液囊肿、鼻窦浆液性囊肿和含牙囊肿。 鼻窦粘液囊肿 鼻窦粘液囊肿多发于筛窦、额窦,多系鼻窦自然开口堵塞,窦内分泌物满留引起,亦有窦口通畅,因窦腔粘膜分泌物内蛋白含量过高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免疫反应所致。

囊肿发展缓慢,早期可无症状,一旦鼻窦骨壁破坏,其发展速度增快,可侵及鼻窦邻近器官,如鼻腔、眼眶、颅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1.侵及眼眶,出现眼球突出、移位、复视、溢泪、视力障碍。 

2.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颜面局部变形。局部隆起部皮肤色泽正常,触之硬,如骨质被吸收变薄,按压时有乒乓球感。若感染,隆起处皮肤红肿、压痛。 

3.头痛、头昏。

4.筛窦囊肿中鼻道隆起,中鼻甲或筛泡受压移位;额窦囊肿鼻腔顶部膨隆;上颁窦囊肿鼻腔外侧壁内移。若囊肿自行渍破,则鼻内间歇性大量粘液排出。

5.于隆起处穿刺抽出粘液,可明确诊断。 6.X线拍片、CT检查对囊肿诊断、定位极为重要。 

筛窦额窦囊肿应与内毗皮样囊肿及泪囊、眼眶和鼻根肿瘤鉴别,上颌窦囊肿应与上颌窦恶性肿瘤、牙源性囊肿鉴别。蝶窦囊肿应与脑垂体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等鉴别。 

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切除,扩大通道,以利鼻窦引流。 鼻窦浆液囊肿 鼻窦浆液囊肿系指上颌鼻窦窦腔粘膜腺体分泌物在腺泡内滞留形成浆液或粘液囊性变,囊壁极薄。多发于上颌窦内。 

通过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对鼻囊肿的治疗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鼻炎闻可不是小问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正确的药物。千万不能错失治愈的良机。



鼻囊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很多人都认为鼻子上的问题属于小问题都非常的不重视,患有鼻炎往往都是不去看病或者随便吃药,这样的态度非常不对,因为鼻炎可不是小事情,如果一再拖拉不去诊治,就会慢慢的更加严重,最后可能产生癌变。那么鼻囊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鼻窦囊肿的主要原因是慢性鼻窦炎引起的。需要手术时,还当手术治疗为主。如果不手术治疗,就应当按慢性鼻窦炎的中医药疗法进行治疗。或者虽然手术治疗了,但仍然应当进行中医药治疗(手术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但难以解决全部问题),以彻底消除慢性鼻窦炎的病变或使炎症不复发、少复发。 

鼻窦囊肿是指发生于鼻窦的囊肿,可分为鼻窦黏液囊肿、鼻窦浆液性囊肿和含牙囊肿。 鼻窦粘液囊肿 鼻窦粘液囊肿多发于筛窦、额窦,多系鼻窦自然开口堵塞,窦内分泌物满留引起,亦有窦口通畅,因窦腔粘膜分泌物内蛋白含量过高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免疫反应所致。

囊肿发展缓慢,早期可无症状,一旦鼻窦骨壁破坏,其发展速度增快,可侵及鼻窦邻近器官,如鼻腔、眼眶、颅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1.侵及眼眶,出现眼球突出、移位、复视、溢泪、视力障碍。 

2.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颜面局部变形。局部隆起部皮肤色泽正常,触之硬,如骨质被吸收变薄,按压时有乒乓球感。若感染,隆起处皮肤红肿、压痛。 

3.头痛、头昏。

4.筛窦囊肿中鼻道隆起,中鼻甲或筛泡受压移位;额窦囊肿鼻腔顶部膨隆;上颁窦囊肿鼻腔外侧壁内移。若囊肿自行渍破,则鼻内间歇性大量粘液排出。

5.于隆起处穿刺抽出粘液,可明确诊断。 6.X线拍片、CT检查对囊肿诊断、定位极为重要。 

筛窦额窦囊肿应与内毗皮样囊肿及泪囊、眼眶和鼻根肿瘤鉴别,上颌窦囊肿应与上颌窦恶性肿瘤、牙源性囊肿鉴别。蝶窦囊肿应与脑垂体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等鉴别。 

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切除,扩大通道,以利鼻窦引流。 鼻窦浆液囊肿 鼻窦浆液囊肿系指上颌鼻窦窦腔粘膜腺体分泌物在腺泡内滞留形成浆液或粘液囊性变,囊壁极薄。多发于上颌窦内。 

通过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对鼻囊肿的治疗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鼻炎闻可不是小问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正确的药物。千万不能错失治愈的良机。



鼻囊肿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鼻子上的问题属于小问题都非常的不重视,患有鼻炎往往都是不去看病或者随便吃药,这样的态度非常不对,因为鼻炎可不是小事情,如果一再拖拉不去诊治,就会慢慢的更加严重,最后可能产生癌变。那么鼻囊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鼻窦囊肿的主要原因是慢性鼻窦炎引起的。需要手术时,还当手术治疗为主。如果不手术治疗,就应当按慢性鼻窦炎的中医药疗法进行治疗。或者虽然手术治疗了,但仍然应当进行中医药治疗(手术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但难以解决全部问题),以彻底消除慢性鼻窦炎的病变或使炎症不复发、少复发。 

鼻窦囊肿是指发生于鼻窦的囊肿,可分为鼻窦黏液囊肿、鼻窦浆液性囊肿和含牙囊肿。 鼻窦粘液囊肿 鼻窦粘液囊肿多发于筛窦、额窦,多系鼻窦自然开口堵塞,窦内分泌物满留引起,亦有窦口通畅,因窦腔粘膜分泌物内蛋白含量过高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免疫反应所致。

囊肿发展缓慢,早期可无症状,一旦鼻窦骨壁破坏,其发展速度增快,可侵及鼻窦邻近器官,如鼻腔、眼眶、颅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1.侵及眼眶,出现眼球突出、移位、复视、溢泪、视力障碍。 

2.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颜面局部变形。局部隆起部皮肤色泽正常,触之硬,如骨质被吸收变薄,按压时有乒乓球感。若感染,隆起处皮肤红肿、压痛。 

3.头痛、头昏。

4.筛窦囊肿中鼻道隆起,中鼻甲或筛泡受压移位;额窦囊肿鼻腔顶部膨隆;上颁窦囊肿鼻腔外侧壁内移。若囊肿自行渍破,则鼻内间歇性大量粘液排出。

5.于隆起处穿刺抽出粘液,可明确诊断。 6.X线拍片、CT检查对囊肿诊断、定位极为重要。 

筛窦额窦囊肿应与内毗皮样囊肿及泪囊、眼眶和鼻根肿瘤鉴别,上颌窦囊肿应与上颌窦恶性肿瘤、牙源性囊肿鉴别。蝶窦囊肿应与脑垂体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等鉴别。 

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切除,扩大通道,以利鼻窦引流。 鼻窦浆液囊肿 鼻窦浆液囊肿系指上颌鼻窦窦腔粘膜腺体分泌物在腺泡内滞留形成浆液或粘液囊性变,囊壁极薄。多发于上颌窦内。 

通过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对鼻囊肿的治疗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鼻炎闻可不是小问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正确的药物。千万不能错失治愈的良机。



尾闾痛的治疗方法

由于工作的关系,有些人没有办法做到按时吃饭,结果导致身体摄入营养不足,时间长了就容易生病,这其中尾闾痛是比较多发的一种,想要早日找回健康,选择适合自己的尾闾痛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刺血又称刺络或放血,是中医的一种独特针刺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应用极为广泛,且疗效显著。四十年前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常见其应用刺血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顷刻,其效果常令人不可思议。据董师表示,刺血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三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董师刺络用穴之范围不受古书所限,除一般医师常用之肘窝、膝腘、侧额、舌下、十二井、十宣、耳背等部位、董师善用爱用并有发明外,至于下臂、下腿、脚踝、脚背、肩峰等几乎无处不能放血、尤其是腰背部位,董师更是以之灵活运用治疗全身病变。所涉范围可谓内、外、妇,儿、伤科全部包括在内。余临床三十余万人次,以刺血治疗重病,顽疾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贵。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刺血疗法。在《黄帝内经》的162篇中,有四十多篇谈及刺血,论述了刺血疗法的名称,刺血的依据、作用、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应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项等,极为全面详细。刺血或称放血,或称点刺,或称刺络、络刺、刺营等。其名词最早出现于《内经》,《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经脉》篇说:「故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刺营者出血」。其所以刺络者,是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之「宛陈则除之」,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之「血实宜决之」而来。《难经.第二十八难》也说「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刺血的起源很早。远在石器时代,祖先们当身体某一部位偶然被尖石或棘草刺伤出血,但身体的另一处伤痛却意外减轻或消失,于是产牛一种思悟。刺破某些部位出血,能减轻或治愈病痛,继而出现了专门用以治疗的石制工具即砭石。《素问.血气形志》说:「病生于肉,治之以砭石。」,《灵枢.治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痈肿,其治宜砭石。」,《灵枢.玉版》说:「故痈疽已成脓肿,惟砭石铍针之所取也。」,都提到了砭石的治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铁器时代,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内经》中所谓的「锋针」就是现代用于针刺放血治病的三棱针。《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九针之名,各不同形,……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灵枢.九针》篇也说:「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自《内经》之后,历代不少医家对刺血之术的应用,收到了惊人的效果。史书记载华佗曾以针刺出血治愈曹操的「头风症」。西晋皇甫谥的《甲乙经》,在《奇邪血络》论中专门讲述了刺血络为主的治法。唐代侍医秦鸣鹤、张文仲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目不能视症。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中记载有刺血治疗背疽显效的医案。金元时代刘河间针刺泄热治疮疡、疼痛喜用放血疗法〈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论》〉。其弟子张子和应用针刺放血袪邪治病,在当时最有成就怯在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记有针灸医案约三十则,几乎皆为刺血治例。书中并曾写道,「余尝病目疾,……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出血三处,……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余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半世,尚阙此法,不学可否?」。李东垣也擅长针灸,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论》中记述有「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等刺血经验,其弟子罗天益亦善用刺血治病,并在著作《卫生宝鉴》中收录了不少刺血治验。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论述了放血穴位及放血急救治疗「大风发眉坠落」、「小儿猢狲痨」及「中风急救」等,并记有放血实例。清代傅清主提出眉心出血治产后血晕;叶天士针委中出血治咽喉痛。郭志邃刺血治急症「痧症」,并总结经验编成《痧胀玉衡》一书。近数十年来,刺血针术又复得到重视,治疗范围更加广泛,治症也扩展及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医师及研究人员对治疗经验作了总结,对治疗机理也有许多研究及进展。针刺放血在国外也有一定的进展,也有不少献记载及报导,限于篇幅不再多述。刺血疗法之理论根据,主要来自于《内经》,其根本要点,就是「血实宜决之」及「宛陈则除之」。下面略作分析。〈一〉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决即泄去血〈见张景岳批注〉。《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灵枢.脉度》论说:「盛而血者疾诛之」都是说:血实脉盛的宜决之诛之出其血而治之。临床常见的高热神昏疮痈肿毒,及体质壮实的农民劳工患病,也多为血实之症。〈二〉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小针解》说:「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宛陈」指郁积陈久之病,即络脉中瘀积之血,「去血脉」指刺血以除血脉郁结之久病。《素问.调经论》说:「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有所堕坠,恶血内留。」,所谓「留血」,「恶血」都是「宛陈」,都是经络瘀血,宜用刺血治疗,现代常见的一些长年疾病或疼痛,甚至某些急性扭伤都有恶血瘀血,用刺血治疗效果甚好。显然刺血理论来源于「病在血络」,则其原则:〈一〉首在据血络而刺之:《素问.调经论》说:「刺留血奈何,歧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又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孙络病者,治其孙络出血。」。血络包括络脉、别络、孙络及浮络,《灵枢.脉度论》说:「经脉为理,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论》说:「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别络、浮络及孙络从大到小,分布全身。病在血络可从其形状及颜色观察。《灵枢.血络论》说:「血脉者盛坚横以刺,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灵枢.经脉篇》说:「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血。」。临床时常见病患有些血管形如小红虫状或红丝条状,也有的成细小的红点,漫散全身各处,也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见于委中、尺泽及太阳等穴。此外,也可从络脉郁血之后的色泽变化诊断病变,《灵枢.经脉》说:「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清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指出通过望诊血络,可以诊断疾病之寒热及病变脏腑。〈二〉根据行体肥瘦,即根据体质而刺血。《灵枢.终始》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素问.刺疟论)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张景岳解说:「适肥瘦出其血者,谓瘦者浅之,少出血;肥者深之,多出血也。」。《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这些都在强调临床刺血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来决定出血量多少及针刺深浅。〈三〉顺应季节时辰:古人重视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刺血治病,亦因时令不同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又说「春刺散俞,见血而止。」。《素问.刺腰痛论》强调刺太阳「春无见血」,刺少阳「夏无见血」,刺阳明「秋无见血」。这是根据五行之四时衰旺而定的。足太阳冬旺春衰,故春无见血。足少阳春旺夏衰,故夏无见血。足阳明长夏旺而秋衰,故秋无见血。临床刺血在一天中也有同样状况。上午巳午时阳气在上,最宜刺太阳穴出血。下午阳气在下,尤其三至五时为膀胱经气旺之时,在委中刺血最宜。〈四〉审气血多少:刺血必须根据十二经气血多少,决定能否刺血及出血量的多少。《灵枢.官能》说:「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气血多少。」。在前述「气血多少理论之应用」一章中,已根据《太素》考证,指出「阳明、太阴多气多血」、「太阳、少阴多血少气」、「少阴、厥阴多气少血」,因此阳明、太阴、太阳、少阴皆宜出血,少阴厥阴不宜出血。《针灸大成卷九.眼目》也说:「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目前治疗目赤肿痛可用攒竹,太阳等刺血,亦与气血多少理论相符。临床上因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实证皆多,最宜刺血,太阳多血少气亦宜刺血。商阳,丰隆,攒竹,委中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甚至足三里,解溪,三间都能刺血治不少疾病。刺血疗法之取穴部位及方式,与一般毫针针刺有相似之处,但亦有其独自的特点,其取穴方式大致如下:1.本经取穴:又称循经取穴,即病在何经,就取何经穴位刺血。有在局部及邻近取穴者,也有远处取穴。《灵枢.热病》说:「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血络出血。」,《素问.刺腰痛论》说:「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上述之病皆与太阳膀胱经有关,所以皆以该经合穴委中刺血甚效。临床常以委中刺血治疗后头痛、颈项痛、腰背痛、痔疮、尾闾痛、后腿痛等膀胱经病变。用丰隆穴刺血治疗前头痛、胸痛、乳痛、胃痛等阳明经之病痛皆甚效。循经取穴以远处为佳,《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实为经验之言。2.异经取穴,主要以表里经为主,《素问.刺热论》说:「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豆大,立已。」。《灵枢.五邪》说:「邪在肾,……腹胀腰痛,大便难……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前者病在肺,肺及表里经大肠经刺血有效。后者病在肾,取肾及表里膀胱经刺血有效。有时以列缺刺血治阳明头痛,也是表里经的应用。1.井穴:井穴最适于急症及热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在脏则常有神志病变。井穴尤适于急救开窍醒神,《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的起止点,刺之能接阴阳,因此治厥逆甚效。《针灸大成》也载有「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临床曾以井穴刺血救醒多例中风昏迷濒死病人,确有起死回生之殊效。2.合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灵枢.四时气》说:「病在腑取之合」。《灵枢》及《素问》中有多篇论及合穴刺血的实例,取穴包括委中、委阳、足三里及阳陵泉,甚至有在曲泉〈肝之合穴〉刺血者〈见《灵枢.癫狂篇》〉。之后许多医书中,也都有不少合穴刺血治病的记录。古人用合穴放血治病颇为广泛,尤其是霍乱吐泻、心痛暴厥以及疟病等急性肠胃病变及胆经病变,多取尺泽、曲泽、委中等合穴刺血。而「经满而血者」之实症血症病甚多,委中、尺泽、曲泽、足三里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穴位。3.荥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俞主外经」,外邪侵袭,痹阻经脉,或跌打损伤瘀血壅滞之症皆可刺荥俞穴出血。《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刺然谷之前出血,如食倾而已。」。这里的然谷即荥穴,另外如三间〈大肠荥〉刺血治感冒发热肺炎等有效;鱼际〈肺荥〉刺血治肺炎,气喘、腱鞘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也都很不错,也都是荥穴刺血的治例。4.奇穴:有些奇穴刺血常用于急症,如金津玉液治疗舌肿大;十宣治乳蛾及急救等。董师应用奇穴刺血尤多,效果亦极突出,既能治急症,也能治慢性久病。例如背部之精枝〈二椎、三椎各旁开六寸〉刺血治小腿痛甚效;金林〈四、五、六椎旁开六寸〉刺血治疗大腿痛、坐骨神经痛。5.其它非经穴处:多在血脉瘀阻处,这多半有血管突出或血丝浮现等反应,对之刺血即能见效。刺血时再驸以火罐拔之,效果益佳。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下面我们就看看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1.肘窝部 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2.膝腘部 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⑴阳明部位 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视青筋放血。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⑵少阳部位 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症。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脉管炎、象皮腿。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后背、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桑颔关节炎、失眠、心悸、多汗。主治: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见高烧、小儿各种风症、中风失语、吞咽不适。说明: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11.五岭穴 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枝、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途、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症、血管硬化之腰痛、肝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12.双凤穴 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13.九猴穴 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说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猴痧之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一穴」。※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膀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贝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说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17.顶柱穴 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等十一穴(两边共廿二穴)。※说明: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四椎旁六连五穴」。18.后心穴 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急性心脏麻痹、风寒入里、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症。19.三江穴 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凤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20.双河穴 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21.冲霄穴 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廿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22.喉蛾九穴 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腺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状如哮喘)。23.十二猴穴 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主治:猴痧、血管硬化之哮喘、肝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猴痧)。24.金五穴 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说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矶、华盖、紫宫、玉堂等穴。25.胃毛七穴 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改为「二寸」更易找穴,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当然,原来之旁开一寸五分亦可刺血。26.腑巢廿三穴 肚挤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廿三穴。说明:腑巢廿三穴虽有廿三穴之多,但并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向四面各旁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刺络对于疾病之治疗,应用广泛,效果宏速,为不争之事实,唯医书向少记载,甚为遗憾,爰据各家医书之散载及个人对董氏奇穴刺络体会与经验,按照常见疾病分类提要如后:(一)头 部(二)眼 病A.太阳穴B.肝俞C.五岭(肝、胆、心俞)D.耳后静脉点刺。(三)耳 病(四)口 病1.口舌生疮:A.耳尖B.金津、玉液C.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五)牙 病(六)鼻(七)咽 喉3.咽肿水药米粒不下:A.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C.关冲。4.喉 痛:A.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点刺B.哑门C.喉蛾九穴。(八)哮 喘(九)颈 项(十)上 肢5.手 痛:手足血管硬化、手麻:A.双凤B.四花外C.水俞。(十一)下 肢(十二)胸 腹4.脐 痛:A.腑巢(23)穴(选部份穴位,见前面腑巢二十三穴之说明)B.四花外。(十三)腰 背(十四)心 脏(十五)肝 胆(十六)肺 病(十七)脾 胃6.十二指肠溃疡:A.内庭至解溪上青筋点刺。B.外踝附近点刺。7.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A.四花中、副、外B.曲泽,委中。(十八)肾(十九)肠(二十)妇 科(二十一)血管病(二十二)小见科1.小见疳疾(多食而瘦):A.四缝B.肝俞、膈俞、胃俞、身柱。(二十三)杂 病病案举例1.汪XX,三十六岁,公务员,左腿坐骨神经痛,不能行走,疼痛部位属胆经,视其左腿丰隆至阳陵泉一带有青筋鼓起,刺之出血,一次痊愈,行走如常。2.颜XX,二十岁,学生,患结膜炎已三天,眼白充满红丝,视其耳背上紫色细脉,以三棱针出血少许,第二天再行探亲,已痊愈。3.谢太太,三十三岁,双膝风湿痛多年,来诊时疼痛剧烈,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少许,即刻疼痛减轻大半,再以毫针在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一次而愈,至今十年未再复发。并介绍病友多人来诊。4.涂XX,四十岁,军人,腰部扭伤两天,疼痛异常不得翻身,视病患委中部位青筋暴起,以三棱针刺之,血流少许,旋即痛减能起床翻身,再以毫针针刺束骨穴,一次痊愈。5.王太太,四十岁,偏头痛近二十年,痛剧则呕吐,初诊时抱头而来,当即在其太阳穴点刺出血,实时头痛立刻轻减,之后未再来诊,电话告知已痊愈,并介绍头痛病友多位前来治疗。6.杨X,三十六岁,因嗜食槟榔,致口不能张,仅能容一指,口腔白斑,辛辣点滴不能沾,沾之则痛剧,经林口某大医院诊为口腔癌。特邀余自美返台治疗,在太阳穴、尺泽点刺后即能张口吞下水饺(张口三指有余),之后每周点刺一次,前后三个月(余返台一月,该病患来美二月)白斑转红,张口如常人,五味不忌,一切正常,今已四年,一切安好。7.韩XX,三十五岁,气喘三年,逢冬易发,来诊时正逢发作,在其背部肺俞、膏肓,大椎及尺泽点刺并针水金、鱼际,立刻轻松,每周一次,仅如此治疗三次,竟三年未发,并于世界日报(美洲最大华文报纸)刊登铭谢启事。体 会二、依据个人多年经验,久年风湿疼痛,虽经毫针治疗,但常有复发者,唯经施以刺络辅助,则未见复发者。三、刺络之治病原理,据内经谓:「久宛则除之」,即指久年老病必须放血去除,个人以为,病久则邪气盛,血脉不得通,乃宛陈于该处,平常血行尚能通过,则不觉痛楚,天阴作雨,气压改变,脉道益狭,气血通过困难,虽经毫针通气,唯病久邪深,血不得行,则针去病仍存在,纵然得以治愈,时间拖累甚多,却有复发可能,因此放血实为必要,血去则痛止,此亦即古人所言:「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四、据经验,以毫针针刺,采用巨刺疗效较佳,但放血则以同侧效果为佳。五、据经验,放血仍以远处施针,作用较大,此甚合「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的古义,同理下有病而上面针,所以治疗下肢病痛,我们常在背上施针。六、放血手法可参看拙著「针灸经纬」上篇手法篇「三棱针之运用」。

以上就是尾闾痛的治疗方法了,在得病后患者要收拾心情,积极面对和治疗,找个正规的医院特别重要。



鼻息肉治疗方法介绍

  鼻子是我们平时通气呼吸的主要通道,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很多人不了解为什么鼻孔里面长了很多毛是干什么的,其实这些毛是用来我们呼吸时组织灰尘吸入的,我们平时所说的鼻子易发一种疾病叫做:鼻息肉。那么大家了解鼻息肉么?知道什么是鼻息肉么?知道治疗它的方法是怎么样的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病,是由于极度水肿的鼻腔鼻窦粘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垂而形成。

  鼻息肉治疗方法:

  1.类固醇激素疗法

手术摘除:对于明显引起鼻塞或对鼻周造成侵袭性损害的大息肉,在以类固醇激素控制2周后可手术摘除鼻腔及鼻窦内的息肉组织,在鼻内窥镜下行筛窦开放彻底清除窦内病变粘膜,对防止息肉复发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治疗鼻息肉最扰人的问题是临床高达50%的复发率。传统手术采用的鼻息肉圈套器等工具只能摘除一些位置明显的息肉,对隐藏的息肉是无能为力的,一些大的息肉又无法连根拔起,残留的组织还会继续生长,造成复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最新的鼻内窥镜微创治疗方案为鼻息肉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痛苦很小,且术后复发率大大降低。

  2.功能性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它的亮度相当于无影灯20倍,3.5毫米小孔可将病变组织放大数倍。因此,患者病变部位可被医生一览无余,清晰的视野使手术达到更精细的效果,并使手术进行到以前不易到达的区域,从而将以前传统的破坏性手术转变为在完全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生理功能恢复的功能性手术,而且让治疗变得无比“温柔”。

  好了,上面就是我们关于鼻息肉治疗方法的一些基本的介绍了,大家看完之后感觉鼻息肉的治疗是怎么样治疗和什么叫鼻息肉大家应该有所了解了吧。最主要的就是当我们发现这种疾病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其摘除!摘除之后我们就算是成功了!



鼻囊肿的治疗方法

很多人时候,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都不太当回事。其实不然,很有可能是鼻囊肿的症状。要认真对待,千万别大意。

  由于鼻窦与眼部等器官相邻,加上鼻窦本身的结构狭窄,无意中加大了鼻囊肿的治疗难度,所以鼻囊肿的治疗要循尊一定的治疗原则。

  1、粘液囊肿经鼻内或鼻外径路摘除囊肿,引流口要通畅。

  2、粘膜囊肿一般不须手术,如症状明显、反复发作,可行上颌窦根治径路手术切除。

  3、含牙囊肿采用上颌窦清理术,切除囊肿保留上颌窦粘膜。牙根囊肿则切除囊肿并处理病牙。

  4、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法,它是将等离子低温热效应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在小范围内实现高热,产生凝固,使病变组织坏死,进而脱落达到去除病变的目的。

生病的时候精神状态不好,确实需要身边的人用心照顾。看到上面的介绍,知道鼻囊肿的患者,精神状态不是很好,身边的人要用心对待一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