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剑云谈孙式太极拳的站桩_42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由网友(得不到就毁掉)分享简介:为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桩功为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下面分述之。  “无极式”之练法:起点面向正方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太极拳的种类很多,其风格特点不一;今天小编主要给大家介绍的是42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42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42...



孙剑云谈孙式太极拳的站桩

 
      为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桩功为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下面分述之。

  “无极式”之练法:起点面向正方 (早晨要面向东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9O度之形式。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身体内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

  以上为“无极式”之练法。此式的锻炼,在于恢复习者天然之性,启发习者先天一气之源。技击不过是极尽个性伸张与发挥之形式。故“无极式”为百形之母,万法之基。

  “三体式”之练法: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以上“三体式”之练法。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所谓“三体重生万物张”,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三体式”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他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42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太极拳的种类很多,其风格特点不一;今天小编主要给大家介绍的是42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42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

 

作为竞赛套路,动作规格十分规范。运动中手法、步法清晰、准确;身法表现动作(即身体带动四肢协调运动)非常明确;过渡动作路线清楚,方向、高低固定;眼神与上肢的配合顺遂,手到、眼到、身法到,动作完整合一。定势时手型、步型、动作姿势的高低、大小、角度方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基调,选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动作,吴式太极拳细腻的手法变化,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法及灵活的步法变化,是一套综合性的太极拳练习套路。

 

在动作编排上,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基础动作,又加入了一些复杂的难度动作,如掩手肱捶、分腿、蹬腿等;既有劲力沉稳、充实的动作,又有轻柔、活泼、连贯性强的动作;有平衡、有转身、有独立的高势,有较低的仆步下势。而且在技术编排上,难度动作均采用左右势对称的形式。整个套路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动静结合,轻重衬托,技术表现全面、综合。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在动作的选择及组合变化上很有特点。如第二段中的玉女穿梭,上肢动作吸取了吴式太极拳动作中圆托细腻多变的手法,是平圆转换;下肢动作吸取了孙式太极拳动作中的上步跟步的灵活步法,最后达至舒展大方的弓步架推掌定势,动作选择、组合得很巧妙。

 

再如,在一个高姿、潇洒的平衡腿法后,紧接一个扎实、沉稳的马步,同时配以劲力沉实、抖放的掩手肱捶,然后以柔缓、圆滑的过渡,相接以沉着稳健的野马分鬃动作。这些组合既突出了太极拳连贯、细腻、协调、灵活、轻柔活泼的技术风格,又体现了太极拳潇洒、奔放、劲力沉实的健美特色,演练中给人以美的愉悦。

 

学练42式太极拳,从总体上把握其风格特点有益于个别动作的学习,以上这些特点希望学练者能悉心体会,在演练中把握住该套路的实质,以便把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温馨提示:打太极对人体非常有益,而42式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更适合人们用来强身健体。



原地二十四式太极拳是什么

在一些公园或者老年活动场所,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太极拳的好处有很多,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而且还能够修身养性,让老年人活的更久,当然在打拳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也有很多,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地二十四式太极拳吧。

化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年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吸取陈式、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汉族民间健身拳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 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全套共四段,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捋挤按、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

1979年国家体委又编创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约8分钟左右可练完。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其中掩手、马步靠采用发劲的陈式太极拳。

一、起势

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平看。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二十四式极拳图片集

二十四式极拳图片集 (7张)

二、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

稍右转体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腿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2)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2、右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1)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度到60度)。

(2)左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3、左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稍右转体 跟步抱球 后坐转体 虚步分手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右脚跟前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

(2)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前额,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右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

原地二十四式太极拳讲究的问题有很多,因此你要学习的话,就要深入的去研究它,不要只是表面的去学习,这样对于身体起到的好处非常少,当然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早起,因为早晨的空气比较新鲜,正好适合练习打太极拳。



八式太极拳动作要领是什么?

太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的一项民族遗产,我们经常能够在公园或者是广场上看到老年人甚至是年轻人耍太极的场景。但是看着他们那一套又一套的动作,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太极拳的发源地以及太极拳的历史,以及关于太极拳的一套正规的基本动作。

太极拳基本动作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 含胸 转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 含胸 拔背 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太极拳十三式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跟随沾粘不丢顶。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太极拳动作非常的缓慢,对于修身养性非常的有效果。所以在这里,我建议一些没有体力做耗能量运动的朋友,还有一些脾气暴躁易怒的朋友们,能够尝试着做一些太极的基本动作。我相信会对自身的修养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太极拳

 

 
 
 
项目简介: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姿势要求: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姿势正确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适宜人群:
太极拳最适合的人群是有兴趣的人群,只要想学都不嫌晚,但是相对而言,越早学太极拳好处越多,五十岁学太极拳是晚了点。六十、七十岁才学太极拳对想活动的人群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三十岁、四十岁能学太极拳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十岁、二十岁能学太极拳最好。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p#副标题#e#
 
动作要领: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开头三句即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充分说明太极拳身法轻灵的重要意义。
 
先师郝少如指出:“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太极拳的原理要求完整丰富,无论是教与练必须从身法着眼,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练身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上下肢与身法必须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身法。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灵。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p#分页标题#e#
 
套路: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肩,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很重视练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 含胸 转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
 
太极拳与八卦头悬 含胸 拔背 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太极拳十三式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跟随沾粘不丢顶。
 
#p#副标题#e#
 
48式太极拳拳谱解读
 
预备,身体自然直立起势1.左脚开立2.两手前平举3.屈腿下蹲
 
一、 白鹤亮翅1.收脚抱手2.向后退步3.坐腿转腰分手4.虚步分掌
 
二、 左搂膝拗步1.右手前摆2.转腰摆臂收脚3.屈臂上步4.弓步搂手推掌
 
三、 左单鞭1.转腰坐腿带手2.收脚抱手3.转身上步穿手4.弓步平云手5.坐腿转腰平云6.勾手收脚7.转身上步8.弓步推掌
 
四、 左琵琶势1.跟步摆臂2.坐腿挫手摆臂3.虚步合手
 
五、 捋挤势(1)1.移脚活步穿掌2.弓腿抹掌3.收脚捋手4.上步搭手5.弓步前挤2)1.坐腿扣脚穿手2.3.4.5.同上(3)1.扣脚穿手 2.3.4.5.同上
 
六、 左搬拦捶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握拳3.摆步搬拳4.收脚转腰摆臂5.上步拦掌6.弓步打拳
 
七、 左掤捋挤按1.转腰撇脚分手2.收脚抱球3.转腰上步4.弓步掤手5.旋臂送手6.坐腿后捋7.转腰搭手8.弓步前挤9.坐腿引手后掤10.弓步前按
 
八、 斜身靠1.转身扣脚分手2.收脚抱手(两手成十字交叉)3.上步握拳4.弓步斜靠
 
九、 肘底捶1.转身摆掌2.抱手收脚3.摆步撑手4.跟步提手5.坐腿握拳6.虚步劈打
 
十、 倒卷肱(4)(1)1.撤手翻掌2.退步屈臂卷肱3.虚步推掌(2)(3)(4)
 
十一、转身推掌(1)1.撤步碾脚转身2.屈臂上步3.丁步搂手推掌(2)1.碾脚转身2.3.同上(3)(4)
 
十二、右琵琶势1.向后撤步2.坐腿摆臂挫手3.虚步合手撅臂
 
十三、搂膝栽捶1.撤步捋手2.上步搭手3.跟步平云手4.坐腿转腰摆臂5.屈臂握拳上步6.弓步搂膝栽捶
 
十四、白蛇吐信(2)(1)1.转身提拳2.转身摆脚摆掌3.歇步推掌(2)1.转腰摆臂2.屈臂上步3.歇步推掌
 
十五、拍脚伏虎(2)(1)1.转腰展臂2.上步抡臂3.抡臂拍脚4.盖步摆臂5.转身上步6.弓步贯拳(2)1.扣脚穿手2.3.4.5.6.同上
 
十六、左撇身捶1.坐腿扣脚翻手2.弓步分手3.收脚握拳4.上步举拳5.弓步撇拳
 
十七、穿拳下势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握拳3.穿拳开步4.仆步穿拳
 
十八、独立撑掌(2)(1)1.弓腿挑拳2.收脚翻掌3.独立撑掌(2)1.落脚上步收手2.3.同上
 
十九、右单鞭1.退步伸掌2.坐腿后捋3.旋臂搭手4.弓步平云5.坐腿转腰平云6.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
 
二十、右云手(1)1.坐腿转腰左云松勾2.右云翻掌收脚(2)1.转腰左云翻掌出脚开步2.右云翻掌收脚并步(3)1.左云翻掌出脚2.右云翻掌收脚
 
二一、右左分鬃1.抱手提脚2.转腰出步3.弓步采靠4.转腰撇脚5.抱手收脚6.转腰上步7.弓步采靠
 
二二、高探马1.收脚展臂2.坐腿屈臂3.虚步探掌
 
二三、右蹬脚
 
1.带手起脚2.上步穿掌3.弓步分手4.抱手收脚5.蹬脚撑臂
 
二四、双峰贯耳1.并手收脚2.落脚收拳3.弓步贯拳
 
二五、左蹬脚1.转腰分手2.抱手起脚3.蹬脚撑臂
 
二六、掩手撩1.并手落脚2.出脚握拳掩手3.弓步撩
 
二七、海底针1.跟步摆臂2.坐腿提手3.虚步下插掌
 
二八、闪通背1.提手收脚2.向前上步3.弓步推撑掌
 
二九、右左分脚1.转身扣脚分手2.收脚抱手3.分脚撑臂4.落脚穿手5.弓腿分手6.收脚抱手7.分脚撑臂
 
三十、搂膝拗步1.落脚转身摆臂2.屈臂上步3.弓步搂手推掌4.转腰撇脚5.摆臂收脚屈臂上步弓步搂手推掌
 
三一、上步擒打1.转腰撇脚抹掌2.收拳收脚3.上步擒打握拳4.弓步打拳
 
三二、如封似闭1.跟步穿掌2.坐腿引手3.上步翻掌4.弓步前按
 
三三、左云手(1)1.转腰扣脚右云2.左云翻掌收脚(2)1.右云翻掌出脚2.左云翻掌收脚(3)1.右云翻掌出脚2.左云扣脚并步
 
三四、右撇身捶1.撤步探掌2.收脚握拳3.上步举拳4.弓步撇打
 
三五、左右穿梭(1)1.扣脚翻掌2.弓腿平抹掌3.收脚后捋4.上步搭手5.跟步平云6.坐腿平云7.上步收掌8.弓步架推(2)1.扣脚穿掌2.3.4.5.6.7.8.??同上????
 
三六、退步穿掌1.坐腿向前摆掌2.收脚翻掌3.退步向前穿掌左脚扭直
 
三七、虚步压掌1.转身扣脚上摆手2.虚步下压掌
 
三八、独立托掌右手前托左手侧撑左腿独立
 
三九、马步靠1.落脚抬手2.收脚摆臂3.上步握拳4.绊马步靠
 
四十、转身大捋1.撇脚摆掌2.并步举手3.碾脚转身4.侧步大捋5.侧弓步拱肘撅臂
 
四一、撩掌下势1.回身旋臂2.转身摆掌3.丁步撩掌4.坐腿摆掌勾手提脚5.屈臂开步6.仆步穿掌
 
四二、上步七星1.弓步挑掌2.虚步十字架拳
 
四三、独立跨虎1.退步摆掌坐腿2.转腰摆掌收脚3.举腿挑掌
 
四四、转身摆莲1.转身扣步带手2.转身穿摆掌3.摆莲拍脚
 
四五、弯弓射虎1.落脚上步摆臂2.弓腿转腰摆拳3.弓步反冲拳#p#分页标题#e#
 
四六、右搬拦捶1.坐腿穿掌2.收脚握拳3.摆脚搬拳4.收脚收拳5.上步拦掌6.弓步打拳
 
四七、右掤捋挤按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抱球3.向前上步4.弓步分手5.转腰送手6.坐腿转腰后捋7.转身搭手8.弓步前挤9.分手坐腿后引10.
 
四八、十字手1.转身分手撇脚2.回身合手3.并步开立十字抱掌
 
收势1.分手平举2.两手垂落3.并步还原
 
#p#副标题#e#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 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边 04:提手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挤式 0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式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
 
01、起势 02、左右野马分鬃 03、白鹤亮翅04、左右搂膝拗步 05、手挥琵琶 06、左右倒卷肱 07、左揽雀尾 08、右揽雀尾 0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背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24式太极拳部分基本动作
 
一 手型
 
太极拳利用太极的理论指导人类防身健体0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
 
02掌: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
 
0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拢捏,屈腕。
 
二手法
 
01掤:臂成弧形前臂由下向前掤架,横于体前,掌心向内,高与肩平,着力点在前臂外侧。02捋:两臂稍屈,掌心协相对,两掌随腰的转动,由前向后划弧捋至体侧或体后侧。03挤:后手贴近前手的前臂内侧,两臂同时向前挤出,挤出后两臂撑圆,高不过肩,低不过胸,着力点在后手掌指和前手的前臂。04按:两手同时由后向前推按,推出后,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胸,指尖朝上,臂稍屈,肘部按时与弓腿,松腰协调一致。05冲拳:拳从腰间旋转向前打出;打出后拳眼向上成立拳,高不过肩,低不过裆,臂微屈肘部不可僵直着力点在拳面。06贯拳:拳从测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稍屈,拳眼斜向下着力点在拳面。
 
练习太极拳好处
 
一)生理效益:
 
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
 
间的紧密调协。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
 
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
 
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
 
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
 
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
 
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
 
腹鸣等感觉。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
 
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
 
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
 
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
 
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
 
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
 
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
 
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
 
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
 
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
 
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
 
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
 
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
 
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
 
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
 
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
 
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
 
有助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精神效益:
 
好处一: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
 
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
 
,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后使人顿感轻
 
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
 
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
 
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的香港人有著正面的帮助。
 
好处二: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周昭和1996)——太极
 
拳倡身心和谐调协,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
 
柔互兼。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种讲求明白阴阳对
 
立统一辨正关系的哲学,就是太极拳之创作精神哲理之本。#p#分页标题#e#
 
好处三:认识不以强凌弱,不借故犯人之道德观——太极拳论所说之
 
「舍己从人」,彰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独
 
特武学精神。太极倡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纯
 
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殊其上,使来
 
犯者失准而落败。故太极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
 
犯下才发挥出来,其终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败之地」罢
 
了,绝无加害对方之意!
 
好处四:了解修身处世之道——修习太极拳要讲求「中正安舒,心静
 
体松」,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佳座右铭。透
 
过练太极拳,学生可以体会到立身不正之弊:劳劳终日而不
 
得其所。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
 
「安舒」之态;平日只要学会「心静」,抛开生活压力的负
 
担,就能体验到「体松」之感!


常练太极拳五禽戏有助减肥

练气功要领之一是动静相兼,是动功与静功相结合。动是指形体的动(外动)与体内气息(内气)的动,静是形体的静(外静)与精神的静(内静)。练气功的目的在于激发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气血流畅、培育真气,这是内动的作用,这种动的作用必须在静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实现。形体的动亦要求内静,动静相兼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一般可在做静功后接着做动功,也可分别在两次锻炼中各作静功或动功,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掌握。

用于减肥的动功很多,各有千秋。我们熟知的太极拳、五禽戏等方法效果均很好。

太极拳的健身延年作用已被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用太极拳方法来减肥,运动量要大些,并要配合逆呼吸法。至于选何式太极拳为宜,按各人的身体情况决定。简化太极拳是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改编的,比较容易掌握,虽节数少、运动量小,但可以重复练几遍,以达到一定运动量的要求。太极拳能练到功劲似有似无,形影飘忽莫测,看似柔绵无力,实则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境地,不仅可达到健身的目的,且可达到减肥健美的形体要求。

五禽戏是华陀根据古代导引术,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特点而创造的一种强身保健运动。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四五套,基本要领一致。其动作是取虎的刚劲猛捷,鹿的矫健善走,熊的稳重有力,猿的圆滑及鸟的平衡轻巧编制而成。长练五禽戏的练功者,他们不仅面容焕发,精神抖擞,行动灵巧,而且体态均匀,健康长寿。



太极拳真可以治病吗

我们吃了饭,在早上和晚上的时候经常胡看到一些老人在广场练习太极拳,因为太极拳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可以选择太极拳来改善一些身体不舒服的现象,强壮筋骨,还可以利用太极拳来锻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的意志坚强,也可以选择锻炼太极拳来改善身体肥胖的现象,而还有很多人练习太极是感觉这个太极有治病的功效,那么太极拳真的可以治病吗?

太极拳治疗颈椎病的原理

患颈椎病的主要是因为颈部长期保持一种姿势得不到足够的活动,针对其治疗方式又比较单一,主要是常规的理疗和按摩牵引等方式,这种被动治疗法只注重脊柱病变的治疗,而忽视了周围韧带及肌腱的调理,因此导致病情时轻时重,治愈效果不佳。

太极拳治病原理 调节神经功能

而太极拳属于主动锻炼法,其的招式其招式辗转环绕,腰随胯转,肩胯相对,牵拉颈脖,非常重视颈部、四肢和眼的配合,长期坚持练习使颈椎处于活动状态,可以舒筋活血,通经活络,使受损的颈椎和肌腱、韧带逐渐恢复弹性,增强局部肌力,滑利颈椎关节,缓解症状,使颈椎病逐步好转。

太极拳防治颈椎病的推荐招式

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拳系。如:道教活骨气功、太极桩功、太极基本功、武当道教动静气功、武当道门八段锦、张三丰太极十三式、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五行气功、武当太和拳、武当玄武拳、武当龙华拳、武当伏虎拳、武当八极拳、武当太乙玄武拳等拳法,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颈椎病的疗效,患有颈椎病的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武当太极拳师的正确指导下选择性地坚持练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推荐一个动作:

起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慢慢向前抬起,双臂向上伸直后,掌心向前慢慢向下至腹部,与肩同高时开始双腿马步下蹲,手臂再暗劲向前推一下。

太极拳是可以治病的,如果大家看了这篇文章知道了太极拳原来可以用来治病的话,那么平时在生活中就可以合理给自己选择练习太极拳来治病了,比如说患有腰椎疾病的人,选择太极拳来改善这个疾病的效果也是不错的,还比如说身体疲乏,老是没有精神的话也是可以练习太极拳的。



太极拳养生功能有哪些

经常性的进行一些太极拳锻炼对我们自身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促进身体的代谢循环,还可以活动关节,避免我们自身出现风湿性骨科疾病的问题,对于赶上我们自身容易出现的发烧感冒等症状效果也很好,那么太极拳养生功能有哪些吧。

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 性 病 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

太极拳养生功能远不止以上这些,经常性的打一些太极拳,还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情操,帮助我们降低自身的压力,可以有助于帮助我们改善自身容易出现的失眠多梦的情况,可以达到一个非常不错的深度睡眠的效果。



太极拳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效益很多

太极拳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效益很多,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是一项武术项目,太极拳轻松柔和,圆活又很自然的动作特点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益处很大。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太极拳给我们带来的生理效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1、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2、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3、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4、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我们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5、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以上就是太极拳给我们带来的生理效益,总之,经过多年来的研究考证,长年练习太极拳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比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和心脏病之类的疾病。



42式太极拳谱大揭秘!

 

42式太极拳是大众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热门套路;为什么42式太极拳这么受欢迎呢?其实是因为42式太极拳动作严格规范、舒展大方、轻松柔和、圆活自然;既然42式太极拳这么多优点,就赶紧照着拳谱来学习一下吧。

第一段

 

1.起势

 

混沌初开法为先, 气贴背走沉丹田,心静体松精神注, 平腕坠肘势自然。

 

2.右揽雀尾

 

初运鸿蒙阴阳现, 起落开合太极圈, 掤捋挤按为总手, 雀尾动作技法全。

 

3.左单鞭

 

单鞭多用可防攻, 左像箭来右似弓, 体正松腰勾屈下, 翻掌前推转腰行。

 

4.提手

 

胸部被击用提手, 截合断封妙无穷, 上提虚步相一致, 身势含蓄合手肘。

 

5.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立鸡群, 左采右掤两臂分, 沉气落胯腰拔起, 开中寓合须用心。

 

6.搂膝拗步(二)

 

起肩过胯膝外搂, 拗步推掌沉腕肘, 搂推弓步相一致, 头领身正左右走。

 

7.撇身捶

 

横截压带闪正中, 翻拳按掌劲宜整, 手眼身步要协调, 双臂翻转随腰动。

 

8.捋挤势(二)

 

捋势变挤圆又连, 手随腰动劲不断, 劲从根起形于梢, 节节贯串一气连。

 

9.进步搬拦捶

 

太极五捶此为先, 搬拳之后立掌拦, 拦掌过后捶急进, 上下相随劲不断。

 

10.如风似闭

 

臂下穿手十字封, 后坐分掌闭于胸, 两臂推按腹前下, 跟步助劲显奇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