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天茄的功效与作用_皂刺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由网友(我比你妈还爱你。)分享简介:刺天茄作为一种中药材,你知道它的药用价值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吗?中医都是如何利用刺天茄来治疗疾病的呢?还有日常在使用刺天茄治大家都知道皂刺大黄汤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方剂,那知不知道皂刺大黄汤的功效和作用呢?皂刺大黄汤的食用方法呢?下面就一一的为大家解惑。【处方】皂刺 生川大黄各等分【功能主治】治小儿脏毒便血初起,肛门肿痛者。【...



刺天茄的功效与作用

刺天茄作为一种中药材,你知道它的药用价值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吗?中医都是如何利用刺天茄来治疗疾病的呢?还有日常在使用刺天茄治疗疾病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别着急,我们为大家一一解答。

【别名】
苦颠茄、苦天茄(《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茄科植物

刺茄子



果实

。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茎直立,具分枝,全体密被黄硬毛和针状剌。单叶互生;菱状宽椭圆形,长7.5~11厘米,宽5~9厘米,边缘有不规则角状波齿,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被刺状腺毛,能分泌粘液,两面脉上均疏生长短不一的尖刺。聚伞花序由2~4朵花组成,花梗细弱,被有粗毛及小刺;花萼5浅裂,轮状,被毛及小刺;花冠白色或微带黄色,花瓣5枚,卵状披针形,被毛。浆果球形,未熟时有深绿色花纹,熟后黄色。种子多数,浅棕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间林下或荒坡。分布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
浆果含澳洲茄胺、谷甾醇、薯蓣皂甙元等。还含澳洲茄胺甙类、澳洲茄边碱、澳洲茄碱和刺茄碱,以及生物碱皂甙刺天茄碱。

【性味】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微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消炎解毒,镇静止痛。治风湿跌打疼痛,神经性头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外用:捣涂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将要出头的疮毒:刺天茄叶、果晒干研末,加重楼粉,蜂蜜调匀外敷。(《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
《*辞典》

可见,刺天茄的药用价值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刺天茄并不是人人可以用,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判断一下。



刺天茄叶的功效与作用

刺天茄叶是中药里比较常见的一种药材了,那么刺天茄叶都有哪些养生功效呢?日常刺天茄叶都在哪些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刺天茄叶吧。

【来源】
为茄科植物

刺茄子





。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主治】
消炎止痛,解毒止痉。治小儿惊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摘录】
《*辞典》

总得来说刺天茄叶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也正是因为刺天茄叶具有如此多的养生功效,因此日常生活中应用到刺天茄叶养生的地方可以说也是相当高的。



小茄的功效与作用

小茄是一种大家很熟悉的药材,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和功效,在很多疾病中是治愈的关键,下面让大家一起深入的对小茄进行更多的解读吧!

【别名】
小村金黄

【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

小茄



全草

。夏、秋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茎匍匐或倾斜,全体被土黄色柔毛。叶对生或互生;叶片卵形或广卵形,长1~2.5厘米,宽5~20毫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下延成翼柄,全缘,两面均被毛,下面有黑色腺点。花单生于叶腋,径5~7毫米;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外面有毛,宿存;花瓣5,黄色,三角状卵形。蒴果球形,径4~5毫米。种子椭圆形,黑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分布贵州等地。

【性味】
微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除湿止痛。

【附方】
①治巴骨癀:小寸金黄、大寸金黄各一两,泡酒。用时将药酒盛于碗中,点燃,用手快蘸药酒,揉擦患处。如已溃烂,则用大、小寸金黄共捣绒,加酒少许,敷患处四周。

【摘录】
《*辞典》

通过上面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小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小茄的作用是很大的,对于人体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选择小茄,但是还是要在医生的嘱咐下进行。



刺菱根的功效与作用

刺菱根是一种中医中经常用到的药材,常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刺菱根的相关。

【来源】
为菱科植物

野菱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
《*辞典》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刺菱根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述文章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刺菱根有着很多对人体的好处和作用,所以大家可以用刺菱根来治疗一些疾病。



刺蓟散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国的许多药学著作中,刺蓟散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处方】
刺蓟1两,黄连2分(去须),黄芩1两,栀子仁3两,乱发灰1分,紫苏茎叶半两,阿胶2两(杵碎,炒令黄燥),甘草3分(炙微赤,锉),羚羊角屑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鼻衄不止,兼唾血。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下生地黄汁半合,生姜汁半合,和令匀,不拘时候服之。以愈为度。

【摘录】
《圣惠》卷十

【处方】
刺蓟半两,川升麻半两,鹿角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羚羊角屑半两,青竹茹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生干地黄1两,甘草1分(生用)。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肺壅热,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分温5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

【处方】
刺蓟1两,赤芍药1两半,茅根2两,麦门冬3两(去心,焙),犀角屑1两半,甘草半两(生用)。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烦热,吐血不止,心胸痛。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入藕汁半合,生地黄汁半合,更煎1-2沸,分为2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一

【处方】
刺蓟1两,川升麻1两,大青6分,紫苏茎叶1两,赤芍药1两半,犀角屑3分,川朴消1两,生干地黄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子芩1两半。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热病吐血,并衄血不止,头面俱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八

【处方】
刺蓟1两,苦参1两,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生干地黄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侧柏叶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鼻衄出血,经日不止。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刺蓟汤”。

【摘录】
《圣惠》卷三十七

【处方】
刺蓟2两,竹茹2两,蒲黄1两,艾叶1两,乱发灰1两,白药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鼻久衄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前至6分,去滓,入地黄汁1合,搅令匀,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七

【处方】
刺蓟3两,鸡苏叶2两,赤芍药1两,麦门冬2两(去心),赤茯苓1两,石膏3两,黄芩1两,茜根1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生干地黄2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妇人头痛壮热,心中烦闷,吐血。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青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

【处方】
刺蓟2两,桑耳1两,艾叶1两(微炒),生干地黄2两,蒲黄1两半,乱发灰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妇人鼻衄,流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淡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

【别名】
刺蓟汤

【处方】
大蓟根1两,相思子半两。

【功能主治】
鼻衄。

【用法用量】
刺蓟汤(《圣济总录》卷七十)。

【临床应用】
鼻衄王朝散女子,大衄一日,已昏不识人,举家发哭,用药皆无效。人有传此方,一服乃止。

【摘录】
《苏沈良方》卷七

【处方】
刺蓟(焙)半两,蒲黄半两,乱发(烧灰)1分。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小儿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处方】
刺蓟半两,土瓜根半两,子芩半两,蜡面茶1分,麝香半钱(研)。

【制法】
上为粗散,入麝香研令匀。

【功能主治】
伤寒,气毒热盛,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冷蜜水调下,不拘时候。以愈为度。

【摘录】
《圣惠》卷十

上面介绍了刺蓟散的药用价值,它可以被制作成药物去治疗一些疾病。所以了解它是很重要的,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使用,让它更好的发挥价值。



茄叶的功效与作用

很多人对茄叶并不很清楚,所以在对茄叶选择的时候,需要进行了解,使得在食用它的时候可以放心,有利于疾病治疗。

【来源】
为茄科植物





叶片

【化学成份】
叶含龙葵碱0.002~0.03%。全植物含胡芦巴碱、胆碱、腺嘌呤、咪唑乙胺、澳洲茄胺、龙葵碱、精氨酸葡萄糖甙、咖啡酸等。

【药理作用】
参见"茄子"条。

【功能主治】
治血淋,血痢,肠风下血,痈肿,冻伤。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2~3钱。外用:煎水浸洗、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血淋疼痛:茄叶熏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或盐汤下。来年者尤佳。(《经验良方》)

【临床应用】
用于乳癌溃烂创面:取紫花茄鲜叶晒干或烘干,研细末,过筛装瓶高压消毒备用。用时将药粉撒在癌的溃烂面上,覆盖2层消毒纱布。每天用药1~2次。换药时可用淡茶水或生理盐水洗去刨面污物,再行上药。上药时须将药粉撒于腐肉最多的创面,不可撒在新鲜肉芽或正常皮肤粘膜上,以免引起湿疹及皮炎。当恶臭已除、渗液停止、创口腐肉脱落或清除干净,即停止上药,否则易使创面扩大,发生疼痛及充血水肿。临床用于不同类型乳癌溃烂患者50例,病史最长3年,最短1个月;溃烂范围最大10x15厘米,最小2x2厘米;全部有恶臭流脓血水;半数以上有疼痛、发烧及恶液质。上药后均见效果,最快15分钟,最慢1天。一般先恶臭逐惭捎除,脓血性渗出液减少,随后疼痛减轻,绿色腐肉逐渐清除脱落,创面充血水肿改善,创口相对缩小,病人全身症状随之好转。但本药对乳癌溃烂恶臭无根治作用,仍须配合其它治癌方法。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开宝本草》。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中药茄叶的各种情况,相信我们可以在面对疾病的困扰时做到镇定自若,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治疗。



刺蓟饮子的功效与作用

所有的药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项和适用人群后,才可以进行服用。对于中药方剂刺蓟饮子来说也是一样,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别名】
刺蓟散

【处方】
刺蓟1两,生地黄1两,鸡苏半两,生姜半两,赤茯苓半两,青竹茹1分,生麦门冬1两(去心)。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热病,头痛壮热,鼻衄吐血,心中紧硬,遍身疼痛,四肢烦闷。

【用法用量】
刺蓟散(原书卷三十七)。

【摘录】
《圣惠》卷十八

【处方】
刺蓟汁2合,生地黄汁2合,生藕汁2合,童子小便2合,赤马通汁1合。

【制法】
上和令匀。

【功能主治】
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小盏,频频温服。

【摘录】
《圣惠》卷三十七

如果大家之前对刺蓟饮子不是很了解的话,相信看了这篇文章后一定都对刺蓟饮子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欢刺蓟饮子,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试试吧!



刺蓟汤的功效与作用

您听说过中药方剂刺蓟汤吗?中药方剂是一种中医的治疗方法,对很多症状有着非常好的改善效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
刺蓟2两,鸡苏叶2两,黄连(去须)1两,犀角(镑)1两,生干地黄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热气上行,衄血,汗血。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

【处方】
刺蓟3两,黄芩(去黑心)3两,大黄(锉,炒)3两,赤芍药3两,蒲黄2两,侧柏叶4两,生干地黄(焙)5两,甘草(炙,锉)5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逐急以新汲水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

【处方】
刺蓟1两,生麦门冬(去心)1两,生干地黄(焙)1两,鸡苏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青竹茹半两。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伤寒鼻衄及吐血,心中坚硬,遍身疼痛,四肢烦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处方】
刺蓟1两,青竹茹1两,生麦门冬汁1两(去心),茜根半两(锉),当归半两,鸡苏2两,生姜半两,生地黄2两。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头痛壮热,衄血,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服用刺蓟汤来进行治疗是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只要积极接受治疗并乐观应对,肯定会有疗效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