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日用品也不能“超龄”服役_步行健身姿势要注意

由网友(优越少年)分享简介:大家都知道食品有它的保质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生活中有一些日用品也有一定的使用年龄的,如果任由它们“超龄”服走路健身是大家最容易做到的,走路健身不代表就是平时普通的走路,而是也要注意其中的一些误区。错误一:低头含胸。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称,很多人走路总是盯着地板,低头看着双脚,“这种方式最容...



警惕 日用品也不能“超龄”服役

    大家都知道食品有它的保质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生活中有一些日用品也有一定的使用年龄的,如果任由它们“超龄”服役的话,那有可能会给你的健康带来隐患,甚至使你患上疾病,所以,我们需要定期更换这些日用品。

    毛巾、牙刷、浴球等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它们跟人体有亲密的接触,所以,对于这些日用品,我们应正确使用,定期更换,否则有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发生,给身体造成损害。

  浴球

  3个月换一次。浴球擦用久了会沾上死皮,滋生细菌。建议每1—2周彻底清洗一次,每个季度换个新浴球。

  牙刷

  3—4个月换一次。牙刷使用后应冲洗干净,竖立晾干。一旦发现刷毛磨损,应随时更换。每把牙刷的工作总时长不宜超过6小时,按每天刷牙两次、每次两分钟计算,牙刷的使用寿命约为3个月。最好3个月内及时更换,否则上面会粘满细菌。

  毛巾

  2—4个月换一次。毛巾是纤维织物,使用时间长了,深入纤维缝隙内的细菌很难清除,清洗、晾晒、高温蒸煮等方式只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细菌数量,并不能永久清除细菌。用久了的毛巾又脏又硬,会成为新的污染源,严重影响皮肤健康和使用舒适度。所以,最好三个月左右换一条新毛巾,不要等破损了再换。

  塑料饭盒

  塑料饭盒破损即扔。塑料器皿划痕中易积累细菌,最好手洗,一旦发现破损、掉色或变脆,应立即扔掉,或换用玻璃器皿。

  海绵抹布

  30天换一次。海绵容易藏匿细菌。建议每周彻底清洗海绵,每次用后还应用热水彻底清洗,在阳光下晒干,每隔一天用微波炉消毒一次。

  床垫

  5—9年更换一次。床垫用久了,弹簧失去弹性,应及时更换,有助缓解身体疼痛和僵硬。床垫上还会落下很多无法清洗干净的污渍,使我们与细菌同床共枕。建议最好5年换一次床垫,睡眠不好的人更应如此。

  隐形眼镜清洗液

  3个月换一次。清洗液的盖子一旦打开,细菌就会很容易找上门来,增加眼部感染的风险。此外,存放隐形眼镜的盒子最好也3月换一次。

  维生素类药品

  存放2年以上的。要想使维生素药品保持应有的药效,即便是在凉爽、干燥的地方保存,也只能存放2年。因此,如果你家里有这样的药品,即使没有过保质期,最好也不要再吃了。

  运动鞋

  8—12个月。运动鞋每走1000公里就要更换一双。按运动量折算,一双运动鞋的使用寿命是8-12个月。一旦超过使用期限,鞋子对足部和身体躯干的保护和减震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了保护你的膝盖和后背,应该每年定期更换运动鞋。

    看过上述内容,我们知道了日用品也是不能够“超龄”服役的,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多加留心,不要因为节省而让日用品超龄服役,给自己的身体带来损害,那就得不偿失了。



步行健身姿势要注意

走路健身是大家最容易做到的,走路健身不代表就是平时普通的走路,而是也要注意其中的一些误区。

错误一:低头含胸。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称,很多人走路总是盯着地板,低头看着双脚,“这种方式最容易带来疲劳感。”而且,含胸时肺部的舒展空间被“挤压”,呼吸也会变得短促,容易影响心肺功能。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呼吸非常浅,往往气息还没有进入肺就被匆忙吐出,不利于身体的重组供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抬头挺胸,下巴与地面平行,背部稍稍向后“收拢”,这样可以防止肩颈背部出现疼痛。眼睛目视前方3—6米的地方,可以帮你有效避开障碍物。

错误二:步子太大。很多人觉得迈着大步走路“雄赳赳、气昂昂”,是精神好体力好的表现,尤其老人锻炼的时候,更容易大步走路。“其实,这样的姿势也会伤身体。”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研究室副教授苟波说,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迈大步时,往往是大腿带动小腿“甩”出去,脚“砰”的一下落在地上。这种姿势走路,脚掌的缓冲力变差,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日常走路,用自己最舒服的步幅即可;如果是健步走,步幅可稍微大一些,但以不影响脚着地为宜。

错误三:脚掌拖地。部分人因为太累、鞋子太重、胫骨有伤或是腿部肌肉力量太差,走路时脚无法从脚后跟到脚趾“轮转”起来,而是脚在地上“拖沓”着,落地时也是全脚掌着地。这种走姿缓冲也较差,容易造成关节、肌肉、足弓的劳损。此外,这样走路,还容易给人以邋遢的感觉。苟波说,这种走姿的人,要加强对胫骨、脚踝和小腿力量的锻炼,最简单的莫过于踮脚、脚趾点地和脚后跟走路法。踮脚练习是站在台阶边缘,鞋后跟部悬空,先把脚跟尽量下压,再尽量上提,做10—20次;足尖锻炼是用脚尖在地面写出26个英文字母;用脚后跟走路,顾名思义就是“只用脚跟行走”,每次以20步为宜。

错误四:不摆臂或摆臂幅度过大。正常情况下,走路时挥臂是为了平衡双腿的运动,如果有效摆臂,运动者不但可以走得更轻松,而且会获得更大的动力。如果走路时不摆臂,行走的平衡性就会受到影响,容易“顺拐”,甚至摔倒;如果摆臂幅度过大,一则会影响速度,二则会导致上臂过于疲劳,甚至拉伤。陆一帆介绍,摆臂的正确姿势是,上臂自然下垂,走起来后,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摆臂幅度在30—45度之间为宜。走得慢时摆臂幅度小;如果是快走,可以像跑步一样,双手握拳,手臂弯曲90度,稍微增加摆动幅度。

错误五:内外八字。走路如行车,车轮总应是平行的,歪轮子不可能滚得动车子。但是走路时,能走正的人却很少,多数人都有轻微的内外八字。其中,内八字比较少见,多数人都是外八字。外八字的成因与走路习惯有关,即移步时须左右移动重心,故而脚尖习惯向左右外撇。这样的走姿,既不舒服也不雅观。正确方法是,行走时找到地上的一条直线(地砖或水泥缝),一脚先对好,脚尖脚跟对齐直线,另一脚与之保持平行,然后照此方向行走,慢慢就可以纠正错误的姿势了。

错误六:身体倾斜。苟波说,不少人走路时身体站不正,会向前后或左右两侧歪斜。这样的姿势容易引起背痛,也影响走路的速度。要改变身体倾斜的行走惯性,通过仰卧起坐来加强腹部肌肉,有助你站得更直。

错误七:选错鞋。不适合走路的鞋有以下几个特点:1.鞋底过薄,走路时会有硌脚的感觉;2.鞋底过厚过重,走路时感觉腿特别“沉”,或是落地时声音特别大;3.鞋帮过高,有些人穿着户外运动鞋走路,虽能对脚部提供充分保护,但过高的鞋帮不利于足踝的灵活运动;4.鞋底过硬,鞋底无法弯曲来适应走路时脚底的“滚动”。美国认证马拉松教练温迪·博加德纳建议,最好选择“慢跑鞋”或者“综合训练鞋”。

选鞋的时候要留意,鞋子选轻的,“掰”一下鞋底应该较自如的弯曲。后跟的上方有适当突起的衬舌,能起到保护跟腱的作用。穿上走几步,鞋底有轻微的弹力但不至于太软,有一定的防滑性。此外,如果每天走路超过30分钟,你穿的鞋子应比平时的尺码稍大些。

错误八:鞋子超龄服役。鞋子也像车子一样,行程超过800公里就要更换,否则缓冲和保护作用就会降低。苟波说,最好的检查方法就是看看鞋底“花纹”的磨损情况,如果这些防滑的条纹几乎磨平,那就证明该换双新鞋了。

那么,怎么样的走路方式才是最正确呢?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曹建民说:“很多人走路时漫无目的,可能东看西看、左想右想,没有把心思真正放在走路上。其实,有目的走和无目的的走路,效果差别很大,如果希望走得健康,一定要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走路上,时刻留意自己的走姿、摆臂、呼吸,这样才能既显得精神、又锻炼身体。”美国《预防》杂志建议,走路时把意念放在脚上,感觉脚跟到脚尖逐一踩踏到地面,能起到转移注意力、放松精神的作用。为此,美国“eHow”网站也给大家介绍了“完美走姿五部曲”。

第一步,站直,感觉身体在不断长高,头顶向着天空,而脚在地上稳稳地扎根。也可以想象自己像玩偶一样,有一条绳子连接你的头发,把你往上提拉。这样可以让颈椎合理支撑头部的重量,舒缓颈部肌肉的压力,而且颈部线条也能更流畅和优美。

第二步,站直身体,收腹提臀,双肩抬起,再慢慢放松到同一水平线。从侧面看看,这时你的耳朵、肩膀、髋关节、膝盖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第三步,抬起下巴,眼睛平视前方,脖子一定要“正”。走路过程中脖子跟随身体自然向前移动,而不要前后左右摆动,尤其不要“探着头”。

第四步,轻轻抬腿迈出脚,然后从脚跟到脚尖“滚动”着落下,再抬另一只脚。

第五步,如果是走平路,要把注意力放在收缩小腹上,走路时臀部适当地向前扭动,让腹部肌肉承担更多的力量;如果想瘦身,最好多走坡路在。

大家再走路的时候也要注意喽!走路虽然简单可是健身要讲究,所以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以上的方法。



走路常犯八个错误让你浑身病

错误一:低头含胸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称,很多人走路总是盯着地板,低头看着双脚,“这种方式最容易带来疲劳感。”而且,含胸时肺部的舒展空间被“挤压”,呼吸也会变得短促,容易影响心肺功能。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呼吸非常浅,往往气息还没有进入肺就被匆忙吐出,不利于身体的重组供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抬头挺胸,下巴与地面平行,背部稍稍向后“收拢”,这样可以防止肩颈背部出现疼痛。眼睛目视前方3—6米的地方,可以帮你有效避开障碍物。

错误二:步子太大

很多人觉得迈着大步走路“雄赳赳、气昂昂”,是精神好体力好的表现,尤其老人锻炼的时候,更容易大步走路。“其实,这样的姿势也会伤身体。”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研究室副教授苟波说,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迈大步时,往往是大腿带动小腿“甩”出去,脚“砰”的一下落在地上。这种姿势走路,脚掌的缓冲力变差,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日常走路,用自己最舒服的步幅即可;如果是健步走,步幅可稍微大一些,但以不影响脚着地为宜。

错误三:脚掌拖地

部分人因为太累、鞋子太重、胫骨有伤或是腿部肌肉力量太差,走路时脚无法从脚后跟到脚趾“轮转”起来,而是脚在地上“拖沓”着,落地时也是全脚掌着地。这种走姿缓冲也较差,容易造成关节、肌肉、足弓的劳损。此外,这样走路,还容易给人以邋遢的感觉。苟波说,这种走姿的人,要加强对胫骨、脚踝和小腿力量的锻炼,最简单的莫过于踮脚、脚趾点地和脚后跟走路法。踮脚练习是站在台阶边缘,鞋后跟部悬空,先把脚跟尽量下压,再尽量上提,做10—20次;足尖锻炼是用脚尖在地面写出26个英文字母;用脚后跟走路,顾名思义就是“只用脚跟行走”,每次以20步为宜。

错误四:不摆臂或摆臂幅度过大

正常情况下,走路时挥臂是为了平衡双腿的运动,如果有效摆臂,运动者不但可以走得更轻松,而且会获得更大的动力。如果走路时不摆臂,行走的平衡性就会受到影响,容易“顺拐”,甚至摔倒;如果摆臂幅度过大,一则会影响速度,二则会导致上臂过于疲劳,甚至拉伤。陆一帆介绍,摆臂的正确姿势是,上臂自然下垂,走起来后,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摆臂幅度在30—45度之间为宜。走得慢时摆臂幅度小;如果是快走,可以像跑步一样,双手握拳,手臂弯曲90度,稍微增加摆动幅度。

错误五:内外八字

走路如行车,车轮总应是平行的,歪轮子不可能滚得动车子。但是走路时,能走正的人却很少,多数人都有轻微的内外八字。其中,内八字比较少见,多数人都是外八字。外八字的成因与走路习惯有关,即移步时须左右移动重心,故而脚尖习惯向左右外撇。这样的走姿,既不舒服也不雅观。正确方法是,行走时找到地上的一条直线(地砖或水泥缝),一脚先对好,脚尖脚跟对齐直线,另一脚与之保持平行,然后照此方向行走,慢慢就可以纠正错误的姿势了。

错误六:身体倾斜

苟波说,不少人走路时身体站不正,会向前后或左右两侧歪斜。这样的姿势容易引起背痛,也影响走路的速度。要改变身体倾斜的行走惯性,通过仰卧起坐来加强腹部肌肉,有助你站得更直。

错误七:选错鞋

不适合走路的鞋有以下几个特点:1.鞋底过薄,走路时会有硌脚的感觉;2.鞋底过厚过重,走路时感觉腿特别“沉”,或是落地时声音特别大;3.鞋帮过高,有些人穿着户外运动鞋走路,虽能对脚部提供充分保护,但过高的鞋帮不利于足踝的灵活运动;4.鞋底过硬,鞋底无法弯曲来适应走路时脚底的“滚动”。美国认证马拉松教练温迪·博加德纳建议,最好选择“慢跑鞋”或者“综合训练鞋”。

选鞋的时候要留意,鞋子选轻的,“掰”一下鞋底应该较自如的弯曲。后跟的上方有适当突起的衬舌,能起到保护跟腱的作用。穿上走几步,鞋底有轻微的弹力但不至于太软,有一定的防滑性。此外,如果每天走路超过30分钟,你穿的鞋子应比平时的尺码稍大些。

错误八:鞋子超龄服役

鞋子也像车子一样,行程超过800公里就要更换,否则缓冲和保护作用就会降低。苟波说,最好的检查方法就是看看鞋底“花纹”的磨损情况,如果这些防滑的条纹几乎磨平,那就证明该换双新鞋了。



走路开启6扇健康大门,但有这错误的走法小心健康倒流!

每天,你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有不少人晒自己的行走成绩?走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不少国家的心脏协会和专家都鼎力推荐,目前已成为全球最流行的保健运动。

走路开启六扇健康门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强身效果又好,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美国心脏学会奠基人怀特博士也提出:从进化论角度看,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曹建民指出:“如果按正确的姿势行走,走路时,人的股三头肌、股四头肌以及腰、腹部肌肉等总共13块大的肌肉群都在动。从增强体质和免疫功能上来说,步行是一种最理想的运动方法。” 近年来,关于走路促进身体各部位健康的研究层出不穷,总体来说,它一共为我们打开了六扇健康的大门。

1 心脏健康的大门

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走路是预防心脏病最简单和最方便的方法。

美国一项对1645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的研究发现:与每周步行少于1小时的老人相比,每周步行4小时以上者,其心血管住院费减少69%,死亡率减少73%。

2 大脑健康的大门

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表明,要防大脑萎缩、老年痴呆,途径之一就是保证每周步行不少于9.6公里。因为步行不仅可以增加大脑体积,也会让记忆力出现问题的几率降低50%。

3 远离糖尿病的大门

洪昭光说,其实控制糖尿病并不难,研究表明,一星期坚持3天,每天在30分钟内步行3公里,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可降低25%;每周坚持4天,可降低33%;每周5天,则能降低42%。

4 骨骼健康的大门

资深健身教练付强指出:“走路能让骨骼更合理地支撑身体重量,从而减少骨骼内矿物质的流失,预防、改善骨质疏松。”

此外,据美国《关节炎和风湿病》杂志报道,与跑步相比,走路不仅对关节的压力小,而且还能延缓关节功能的衰退。

5 减轻体重的大门

散步每30分钟消耗75千卡的热量。洪昭光说:“减肥要靠长期、规律的运动,偶尔一次剧烈运动的效果只能持续48个小时。而且过量运动有时会造成猝死,很危险,只有步行最合适。”

6 长寿的大门

研究显示,每天步行超过30分钟的人,不管体内脂肪含量有多高,他们的长寿几率都比其他人高4倍。

走路常犯八个错误

走路这个看似简单、每个人抬腿就能做的动作,真正做对的人却不多。拖拉着脚、低着头、迈大步、内外八字……不正确的姿势不仅“难看”,还容易引发疾病,甚至造成损伤。《生命时报》特邀运动医学方面的权威专家,为大家纠正走路常犯的八个错误。

错误一 低头含胸

这种方式最容易带来疲劳感。而且,含胸时肺部的舒展空间被“挤压”,呼吸也会变得短促,容易影响心肺功能。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抬头挺胸,下巴与地面平行,背部稍稍向后“收拢”,这样可以防止肩颈背部出现疼痛。眼睛目视前方3—6米的地方,可以帮你有效避开障碍物。

错误二 步子太大

这种姿势走路,脚掌的缓冲力变差,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

日常走路,用自己最舒服的步幅即可;如果是健步走,步幅可稍微大一些,但以不影响脚着地为宜。

错误三 脚掌拖地

这种走姿缓冲较差,容易造成关节、肌肉、足弓的劳损。苟波说,这种走姿的人,要加强对胫骨、脚踝和小腿力量的锻炼,最简单的莫过于踮脚、脚趾点地和脚后跟走路法。

踮脚练习是站在台阶边缘,鞋后跟部悬空,先把脚跟尽量下压,再尽量上提,做10—20次;足尖锻炼是用脚尖在地面写出26个英文字母;用脚后跟走路,顾名思义就是“只用脚跟行走”,每次以20步为宜。

错误四 不摆臂或摆臂幅度过大

走路时不摆臂,行走的平衡性就会受到影响,容易“顺拐”,甚至摔倒;如果摆臂幅度过大,一则会影响速度,二则会导致上臂过于疲劳,甚至拉伤。

摆臂的正确姿势是,上臂自然下垂,走起来后,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摆臂幅度在30—45度之间为宜。走得慢时摆臂幅度小;如果是快走,可以像跑步一样,双手握拳,手臂弯曲90度,稍微增加摆动幅度。

错误五 内外八字

外八字的成因与走路习惯有关,即移步时须左右移动重心,故而脚尖习惯向左右外撇。这样的走姿,既不舒服也不雅观。

正确方法是,行走时找到地上的一条直线(地砖或水泥缝),一脚先对好,脚尖脚跟对齐直线,另一脚与之保持平行,然后照此方向行走,慢慢就可以纠正错误的姿势了。

错误六 身体倾斜

苟波说,不少人走路时身体站不正,会向前后或左右两侧歪斜。这样的姿势容易引起背痛,也影响走路的速度。 要改变身体倾斜的行走惯性,通过仰卧起坐来加强腹部肌肉,有助你站得更直。

错误七 选错鞋

不适合走路的鞋有以下几个特点:1.鞋底过薄,走路时会有硌脚的感觉;2.鞋底过厚过重,走路时感觉腿特别“沉”,或是落地时声音特别大;3.鞋帮过高,有些人穿着户外运动鞋走路,虽能对脚部提供充分保护,但过高的鞋帮不利于足踝的灵活运动;4.鞋底过硬,鞋底无法弯曲来适应走路时脚底的“滚动”。

选鞋的时候要留意,鞋子选轻的,“掰”一下鞋底应该较自如的弯曲。后跟的上方有适当突起的衬舌,能起到保护跟腱的作用。穿上走几步,鞋底有轻微的弹力但不至于太软,有一定的防滑性。此外,如果每天走路超过30分钟,你穿的鞋子应比平时的尺码稍大些。

错误八 鞋子超龄服役

鞋子也像车子一样,行程超过800公里就要更换,否则缓冲和保护作用就会降低。苟波说,最好的检查方法就是看看鞋底“花纹”的磨损情况,如果这些防滑的条纹几乎磨平,那就证明该换双新鞋了。



常见日用品“超龄”的潜在威胁

  毛巾、牙刷、浴球、床垫、抹布……这些都是常见的日用品,每天都要用的东西,大家有没有注意它们的“年龄”呢?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日用品“超龄”会带来哪些危害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一起来看看问题的关键吧。

  浴球

  3个月换一次。浴球擦用久了会沾上死皮,滋生细菌。建议每1—2周彻底清洗一次,每个季度换个新浴球。

  牙刷

  3—4个月换一次。牙刷使用后应冲洗干净,竖立晾干。一旦发现刷毛磨损,应随时更换。每把牙刷的工作总时长不宜超过6小时,按每天刷牙两次、每次两分钟计算,牙刷的使用寿命约为3个月。最好3个月内及时更换,否则上面会粘满细菌。

  毛巾

  2—4个月换一次。毛巾是纤维织物,使用时间长了,深入纤维缝隙内的细菌很难清除,清洗、晾晒、高温蒸煮等方式只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细菌数量,并不能永久清除细菌。用久了的毛巾又脏又硬,会成为新的污染源,严重影响皮肤健康和使用舒适度。所以,最好三个月左右换一条新毛巾,不要等破损了再换。

  塑料饭盒

  塑料饭盒破损即扔。塑料器皿划痕中易积累细菌,最好手洗,一旦发现破损、掉色或变脆,应立即扔掉,或换用玻璃器皿。

  海绵抹布

  30天换一次。海绵容易藏匿细菌。建议每周彻底清洗海绵,每次用后还应用热水彻底清洗,在阳光下晒干,每隔一天用微波炉消毒一次。

  床垫

  5—9年更换一次。床垫用久了,弹簧失去弹性,应及时更换,有助缓解身体疼痛和僵硬。床垫上还会落下很多无法清洗干净的污渍,使我们与细菌同床共枕。建议最好5年换一次床垫,睡眠不好的人更应如此。

  隐形眼镜清洗液

  3个月换一次。清洗液的盖子一旦打开,细菌就会很容易找上门来,增加眼部感染的风险。此外,存放隐形眼镜的盒子最好也3月换一次。


  维生素类药品

  存放2年以上的。要想使维生素药品保持应有的药效,即便是在凉爽、干燥的地方保存,也只能存放2年。因此,如果你家里有这样的药品,即使没有过保质期,最好也不要再吃了。

  运动鞋

  8—12个月。运动鞋每走1000公里就要更换一双。按运动量折算,一双运动鞋的使用寿命是8-12个月。一旦超过使用期限,鞋子对足部和身体躯干的保护和减震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了保护你的膝盖和后背,应该每年定期更换运动鞋。

  睫毛膏

  3个月。睫毛膏是你化妆包里最大的细菌传染源,专家建议每隔3个月就要更换新睫毛膏。如果长时间使用同一支睫毛膏,不但达不到理想化妆效果,刷头上长期沾染和积聚的细菌还可能让眼睛发炎。

  耳机

  每周用酒精消毒。专家建议,耳机用脏了应用酒精消毒,并远离灰尘放好。

  金属指甲锉

  用后保存好。指甲锉可以传播细菌,使用前,应用酒精对指甲锉消毒。

  枕套

  每周都要换洗。枕头容易沾染汗水、口水、头皮屑和尘螨,所以要及时更换。

  购物袋

  用后立即洗。购物袋易传播来自生肉和蔬菜上的粪便、细菌。及时清洗可去除99.9%以上的细菌。

  餐具

  5-7个月换一次。用久的餐具里面会残留许多细菌和清洁剂,在这种情况下致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医生建议,除了日常勤消毒外,至少半年要更换一次。

  温馨提示:这些常见的日用品,要是不及时更换的话,将成为大家生活中的健康杀手,细菌将入侵你的身体,导致各种疾病出现。



日用品“超龄”容易伤害自身健康

  其实家庭主妇的任务不仅仅是做家务,还要照顾好家里人的起居饮食。因此,当好一个家庭主妇是不简单的。家庭主妇要知道的是,有些日用品超过了使用期间,就应该要及时地更换。如果人们使用了“超龄”的日用品,就很容易会伤害自己的健康。

  在生活中,浴球、牙刷、毛巾、塑料饭盒、海绵抹布等日用品都有它们的使用期间。家庭主妇一定要及时地清洗及时地更换,要不然有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毛病。

  浴球

  3个月换一次。浴球擦用久了会沾上死皮,滋生细菌。建议每1—2周彻底清洗一次,每个季度换个新浴球。

  牙刷

  3—4个月换一次。牙刷使用后应冲洗干净,竖立晾干。一旦发现刷毛磨损,应随时更换。每把牙刷的工作总时长不宜超过6小时,按每天刷牙两次、每次两分钟计算,牙刷的使用寿命约为3个月。最好3个月内及时更换,否则上面会粘满细菌。

  毛巾

  2—4个月换一次。毛巾是纤维织物,使用时间长了,深入纤维缝隙内的细菌很难清除,清洗、晾晒、高温蒸煮等方式只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细菌数量,并不能永久清除细菌。用久了的毛巾又脏又硬,会成为新的污染源,严重影响皮肤健康和使用舒适度。所以,最好三个月左右换一条新毛巾,不要等破损了再换。

  塑料饭盒

  塑料饭盒破损即扔。塑料器皿划痕中易积累细菌,最好手洗,一旦发现破损、掉色或变脆,应立即扔掉,或换用玻璃器皿。

  海绵抹布

  30天换一次。海绵容易藏匿细菌。建议每周彻底清洗海绵,每次用后还应用热水彻底清洗,在阳光下晒干,每隔一天用微波炉消毒一次。

  床垫

  5—9年更换一次。床垫用久了,弹簧失去弹性,应及时更换,有助缓解身体疼痛和僵硬。床垫上还会落下很多无法清洗干净的污渍,使我们与细菌同床共枕。建议最好5年换一次床垫,睡眠不好的人更应如此。

  隐形眼镜清洗液

  3个月换一次。清洗液的盖子一旦打开,细菌就会很容易找上门来,增加眼部感染的风险。此外,存放隐形眼镜的盒子最好也3月换一次。

  温馨提示:从上文我们知道,浴球、牙刷、毛巾、塑料饭盒、海绵抹布、床垫、隐形眼镜清洗液等日用品都是需要及时地更换,否则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警惕十大居家有毒的日用品

1、空气清新剂大多含有苯酚。人体吸入后,会产生呼吸困难和头痛,并刺激眼睛。接触皮肤后,还可能导致脱皮,引发麻疹。

替代方案:用自然方法清新空气,如养盆栽植物,或摆放柚子皮。

2、大部分漂白剂都含有一种名为次氯酸钠的化学物质。它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会释放出具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过度接触可能对肺部和头发造成损伤。漂白剂和氨水产品(常用作家庭清洁剂)同时使用尤其危险,因为两者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氯气。

替代方案:对于一些难以洗净的污点,可以用柠檬反复擦拭。

3、人造地毯大多含有不稳定的有机化合物,长期接触可能会导致过敏性疾病。

替代方案:购买使用天然纤维,如羊毛、棉花制成的地毯。

4、洗碗液和洗衣粉含有碳酸钠和磷酸盐,都容易导致过敏反应。

替代方案:用不含磷酸盐的产品。

5、许多电器,如电视、计算机和电热毯,通常含有溴耐燃剂。溴耐燃剂释放到空气里,有可能被人体吸入,而且不易排出体外。目前,溴耐燃剂已经被证实能导致老鼠流产,在瑞典等欧洲国家被禁用。

替代方案:用热水袋代替电热毯;把电器搬出卧室,避免在睡觉时吸入溴耐燃剂。

6、许多用来清洁玻璃窗的清洁粉,含有特殊的氨气味,这会刺激和腐蚀皮肤,造成眼睛和肺的不适。长期与氨接触,还会造成肝脏损伤。

替代方案:用两汤匙的醋,兑上一升热水,再用布蘸湿后擦玻璃。

7、各种研究已证明,染发剂能够通过头皮,吸收到体内。早前,欧盟委员会曾禁止22种化学制品用于染发。

替代方案:相信自然就是美。

8、家用篝火炉会产生二恶英。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使用篝火炉的青少年,其睾丸或乳房要比其他地区青少年小许多。

替代方案:避免在家里生篝火。

9、根据美国皮肤病学会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含镍的珠宝、首饰可能会造成接触性皮炎。

替代方案:尽量佩戴黄金或铂金制成的首饰。

10、厕所清洁剂里通常含有萘,这种有毒物质会刺激皮肤、眼睛和呼吸道。大量吸入后,人的肝脏和肾会遭到损害。

替代方案:将250毫升白醋倒入便池内,隔天再刷。



老年人频打哈欠要警惕脑中风

 

老年人身体免疫力降低,很多疾病就很容易入侵,而且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很小的一些细节都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比如打哈欠,如果发生频繁打哈欠的情况,就要警惕发生脑中风

众所周知,一般人在感到疲劳时,常打几个哈欠,可使疲劳感暂时减轻,可是,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若频频打哈欠,就有可能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应提高警惕。

有70%~8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的病人,在发病前1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繁出现打哈欠的现象。其原因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窄,血管壁弹性降低,致使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而大脑对氧气又十分敏感,仅占体重2%左右的大脑,却要消耗全身需氧量的25%左右,

因此,当大脑缺血、缺氧时,即会引起哈欠频频。打哈欠可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上下腔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增多,心脏的输出血量增多,脑细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是暂时的,因此,频频哈欠常预示缺血性脑中风可能在近期内发生。

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若出现无诱因的频繁哈欠,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积极进行治疗.

同时,饮食宜清淡,避免高脂饮食,戒烟限酒: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以降低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注意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防止激动,这些都对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原来简单的打哈欠,也有可能引起脑中风的发生,对于有高血压等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更要多加注意了,频打哈欠是一种预警的信号,提醒老年朋友要警惕中风。



夏秋交替警惕“秋老虎”带来的各类疾病

立秋刚过,预示着夏天已经慢慢离去。在“秋老虎”肆虐横行的天气里,尤其要防备夏秋高发病的“侵袭”。譬如感冒、腹泻、气管炎等疾病,是需要高度警惕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夏秋交替季节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疾病预防

胃肠疾病

夏秋之交多发胃肠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饮食以温、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吃过冷、硬、烫、辣、黏的食物,戒烟禁酒。

感冒

立秋后温差大,容易着凉,着凉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乘虚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诱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内注意通风。身体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于预防感冒。

脑血管疾病

寒气与燥邪相结合,使血管收缩,导致脑血管病变增多,很容易诱发中风。特别是中老年人,立秋后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的预防脑血管疾病。进餐时防止过饱,晚餐以八分为宜。

呼吸道疾病

季节变化时,呼吸道防御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后应特别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体弱者需注意锻炼,加强营养,保持轻松心态也很重要,时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

手足口病

夏秋之交小儿手足口病多发,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手足口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粪便等感染,因此应做好宝宝日常用具的消毒,教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腹泻

肠胃病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同时,经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胃系统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的状况,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就会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甚至会引发腹泻。

秋天养阴

现在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再加上大家生活居住的环境,尤其是频繁生活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离土壤越来越远,吸取的地气不足,会影响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得体内的“阴”相对不足。春夏养阴如同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而秋冬养阴就比如傍晚浇花,同

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所以秋天养阴的话则需要:多喝水。中医以为水为阴气之源,所以秋季应该多喝水。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山村、公园,都有助于养阴而调整机体阴,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多接地气。汗出过多就会损人体之“阴”,所以秋季锻炼身体时,还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

秋季养生留意调理脾胃

夏秋季节,在这似热非热的天气,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经常冷饮冷食,冰冰的冷饮顺着食道进入胃的感觉,让非常多人只喊“爽”。殊不知,这时候的胃已经被刺激的“直不起腰”了,不要以为秋天天热就可以像夏天那样为所欲为,夏秋交接之时,要特

别注意饮食方面,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肠胃闹毛病。所以立秋之后最好尽可能地少吃寒凉食品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该多禁

忌。夏秋交接,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品,少吃辛辣刺激等油腻类的食品。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补。

秋季养生之防秋乏

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期间的推移,大家会慢慢的适应从闷热到凉爽的这种季节交替的变化,然而身体还是有点跟不上这变化的速度,因此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所以还是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首先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比如跑步,爬山等有氧运动。然而要留意,秋季并不是一个进行高强度锻炼的季节,应循序渐进,以免适得其反;其次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我国中医注重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以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有“养阴培元”之效。睡觉时最好在子时之前,由于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时,此时睡觉,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

秋天留意防燥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鼻乃肺之窍,所以鼻干燥在立秋之后尤为常见。此外,肺还与大

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容易出现便秘。所说“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所以要想防秋燥,还要在饮食上多加调理,比如适量的喝淡茶、豆浆等。适当的选食一些能

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品,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若是肠燥,则需要多食蜂蜜等对润肠有作用的食品。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秋燥对人体的损害,还要多调节空气湿度,保持四周环境的水分,比如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内,多种植或摆放一些绿色植物,以缓解空气中的燥气。



步行健身小计划

很多人随心所欲的健身运动,没有一定规律性,使得健身锻炼效果不佳,下面给大家制定一个小小的计划:

第一周:熟练技巧

在开始步行锻炼之前,这一周里我们至少要做两套下面的练习,以比平时速度慢的步伐,走大约10分钟。注意在此之前不要忘了来5分钟的热身练习。

走直线

在跑道、大路或是操场上,练习沿一条虚构的直线行走,你的双脚内侧沿着这条直线的外侧移动,这个技巧能帮助你发现?个较舒服的节奏即使身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也可容易地进入状态。

交叉步行

仍然利用这条想象中的线,通过沿直线两侧交叉移动双足来锻炼臀部,这可迫使你习惯步行时的身体扭摆。

另外,从臀部伸展你的腿,使骨盆交替向前,有助于迈出更大的步伐。

脚跟步行

用你的脚跟走步,脚趾离开地面,它使你的小腿和胫骨得到伸展和变得强壮,这个动作可帮你提高撑离地面的力量,从而使你步伐强劲有力。

环绕手臂

使手臂慢慢向后环绕,接着向上举起,再从后环绕放下。这将帮助你放松胸肌、臂肌和后脊使你能最大限度地摇摆臂膀。

第二周:间隔训练

在做下列练习之前,仍然不要忘记5一10分钟的热身。

阶梯练习

这个训练最好在一条跑道上完成,以你最快的速度走完200米然后慢慢减速,直到心率恢复到120/分钟,接下来,用最快的速度走完400米然后逐渐慢下来,直到心率恢复正常。重复这个步骤,将距离拉长到600米,然后是800米,再将整个过程重复一遍,重复时是从最长的距离开始,以最短的距离结束。

步行节奏

选择一个可重复的标识(如一个电话亭。一棵树等)用你能做到的最快速度步行,直到抵达你的第一目标,然后用慢一些的正常速度步行,达到第二个目标,接着,加速走完两个标识间的距离,再以慢速走完同等的路程。以此类推。

如果你的目标步速是12分钟走1.5公里那么就以该速度快步走6分钟,然后慢行2分钟,重复间隔练习30分钟。

第三周:消耗热量

这里有两种燃烧热量的方法,选择其中一种练习即可。交替间隔步行(燃烧500卡路里,需要持续75分钟)

在5分钟的热身之后,以12分钟走1.5公里的速度走完4公里,再以正常的速度走10分钟,然后再以快速走完4公里再以常速行走10分钟。

长距离的步行(燃烧500卡路里,需要持续60分钟)

在热身过程中,注意前文提到的技巧要点,然后用最快的速度(11?12分钟走1.5公里)步行1小时。

把握要领,当双足落地时你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抬头的姿势:

下颌底部应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想象有一根绳子带你维持从头顶到整个脊柱呈一条直线。

2.收腹:

收紧腹部肌肉.挺直脊背,这将逐渐帮助你改善胸部的状况。驼背的姿势只会造成关节的负担,以及背部.腿部和臀部肌肉的酸痛。

3.自然地摆动手臂:

弯曲肘部呈90度,并让你的手在腰部和臀部之间的高度范围内,呈弧线摆动,不要太高,收回手臂时,上臂应与地面尽量保持水平,而且,手臂摆动应与双足呈相反的方向。

4.培养自然的步伐:

夸张的跨步并不会使你走得更快.反倒会引起小腿和臀部的肌肉酸痛。有时还会导致不必要的反强力,白白浪费体力。只有每分钟移动的步伐越多,才可能走得越来越快。反复交替大步和小步走,找到最快又不会有反弹力现象的步幅,才是你真正要的步伐。

5.善用足部:

可能这种步态看起来有些笨拙.但竞走运动员的确移动得很漂亮。每一步都是脚跟、脚掌、脚趾的运动过程,以脚跟着地,力量通过脚掌,然后以脚趾推离地面

步行健身时要注意不行的速度和步伐,根据一定的原则,不能过于随意。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