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之五脏相生相克_中医基础之"五脏一体"

由网友(烟雨江湖梦)分享简介:人有五脏,中医在研究五脏的时候,通过使用传统的中国五行学说,给五脏进行了定位,如果五行相生相克一样,五脏也是相生相克的,导语:经常我们在生活中或者是中医里听到“五脏”一词。但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五脏一体”的具体意思。中医基础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现。 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



中医基础之五脏相生相克

    人有五脏,中医在研究五脏的时候,通过使用传统的中国五行学说,给五脏进行了定位,如果五行相生相克一样,五脏也是相生相克的,对于将人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宏观系统化的治疗是相当的重要的,也可以很好的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

                         

    众所周知,五行对应,相比五脏对于,在相生相克之间,构成了人体的五脏循环,让人们可以更加的有条理的实现对人体五脏的认识的,这些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讲述,并且成为了传统中医的基础所在的,备受人们关注。

    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通俗地讲,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像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可视为心的母亲,而心则可视为肝的孩子。同样,木就是火的母亲,火则是木的孩子,依次类推。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就应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治疗相关疾病。

    由于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中医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黄帝内经》中讲克即为不胜之意,也就是说,水能胜火,火不胜水。由于克中有生、制则生化,所以称它为主。

    现在大家都讲治未病,讲究预防为主。中医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要考虑整体,应用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来治病。

    五脏相生相克,如同子母关系,可以很好的让人们通过五行相生的远离来实现对相关的疾病的治疗的,当然啦,中医讲究,预防为主,整体统一的调节,以便对人体进行宏观的治疗的,这些都是中医治疗和保健的基础所在的。



中医基础之"五脏一体"

 

导语:经常我们在生活中或者是中医里听到“五脏”一词。但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五脏一体”的具体意思。中医基础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现。

 

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各个脏腑结构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的统一的整体。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局部,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

 

根据五脏一体现,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所以,人体又是一个以心为主导,各个分工合作、有机配合统一整体。

 

总结:看了以上中医基础对“五脏一体”的具体讲解相信大家有一定了姐。而任何东西都是结为一体的。我们只有一心一意的才能聚集十二万分的谨慎。身体也是一样的。

 



中医基础:酸甘化阴在中医里的含义

 

导语:中国中医文化拨打精深,很多中医里面的术语跟中医一些名词我们都不太懂。其实这都是中医基础里必有的。今天小编要带大家了解的是“酸甘化阴”在中医里的含义。

 

《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可谓是脍炙人口。曹操在征伐张绣的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暂时解决了士兵的饥渴,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酸的东西,嘴里就条件反射式地产生唾液,这样的经验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为什么会这样呢?最近日本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酸味往往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为了避免受到这种强烈刺激的伤害,人类的舌头在接触到酸性物质的时候就会立刻分泌唾液进行稀释,而感觉细胞在酸味刺激结束之后才反应,就可以保证酸性食物即使被唾液稀释,也能让人们清晰地感觉到酸酸的味道。

 

 

中医有一种治病方法就叫“酸甘化阴”,用在肝病时脾气暴躁的病态或者免疫功能出问题的津液干涸的“阴虚”证候,具体方法就是把酸性和甘性的药物合在一起,促使人体产生津液,就像荒漠中的泉水。在中医病因学中,有“燥”证一说,其表现为:唇焦口燥、咽干口渴、口舌溃疡、皮肤干枯、大便燥结、眼干无泪等。对燥证的治法,《黄帝内经》说:“燥者濡之”,“濡”就是用水滋润。常用的中药一般是乌梅、山楂、木瓜、五味子、白芍,麦冬,它们共有的酸甘滋味能养阴润燥,另一个作用则是刺激味觉神经,使干燥证的患者体内残存的腺体有效代偿,尽最大努力分泌唾液。

 

过去天气热了,买不起饮料,怎么办?自己买点山楂,用开水一沏,再放上一点白糖,酸甜可口,喝了这种山楂白糖水,可以消暑解渴,其实这就是“酸甘化阴”在民间最普通的运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一首“芍药甘草汤”,组方很简单,只有芍药和甘草两味,芍药味酸,甘草味甜,二药组合正是酸甘化阴的具体体现。原用于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很多老中医临床使用“酸甘化阴”法颇有心得,像阴虚火旺的盗汗失眠证,妇女的更年期综合症、夏季汗出多而出现的“上火”等,都可以用酸甘化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人体的口味来说,酸味敏感度高,容易刺激味蕾,提高食欲,愉悦身心。酸味和其他味觉配合,形成独特的风味,比如吃苹果,如果只是甜甜的并不能刺激食欲,如果在甜味中略带一点酸味,就会大受欢迎。水果品质有一项指标,就是甜酸比。营养学研究表明,钙、铁、锌都是人体需要而往往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其原因是机体对它们的吸收较低。而酸性的介质能够成倍地提高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因此,膳食中含维生素C和有机酸的水果、糖醋和酸辣类的菜肴,对改善对微量元素的摄入补充,大有裨益。按照中药学的理论,酸味的食物如乌梅、菠菜、番茄、柿子、杏、梨等,有涩精、敛汗、止喘、止泻的功效。而甘味的食物则具有补益的功效,酸甘结合,即可以补液生津,又可以补气养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可以试着搭配一下呢。

 



中医基础之辨证论治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很多疾病选择中医疗法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还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因而深得人们的喜欢。中医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治疗方法,在中医基础上介绍到,中医的一大特点就是辨证论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文章对中医基础之辨证论治的介绍吧。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点,这对于疾病的治疗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还可以有效的控制意外情况的发生,这也是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则治疗方法有异,如水肿(肾炎)患者,初期发热、恶寒、浮肿、小便不利等为“风水证”,治宜宣肺发汗,利水退肿;后期见腰酸、肢冷、畏寒、面白、浮肿等为“肾阳虚衰证”,治当温肾扶阳。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如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病,均属中气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气升阳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温馨提示:总之,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多了解有关中医方面的知识,对中医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医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最近几年,随着中医的发展,人们对中医基础知识也越来越加关注。在中医上有着阴阳学说的论证,对此,很多朋友并不知其什么意思。那么,下面,一起来了解下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吧。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了解下吧。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有关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的简单介绍,希望能为朋友们带来帮助。了解中医基础对于自身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中医基础之正与邪

    中医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系统化医学,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深入性和广泛性都是相当的受人称赞的,其实结合中医的理论基础,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医是一种哲学和医学的结合,哲学指导医学,中医才发展光大,中医中的正与邪之说,就是中医基础之一。

                    

    在中医学中,正气的内涵是相当的广泛的,是人体结构,抗病性等一系列的对抗外部不良因素的力量的集合,正气旺盛的话,人体就会很健康,不容易得病的,因此来说,中医讲究培元固气,滋养正气,保证健康的。

    中医学所论的“正气”内涵相当广泛而丰富,仅就发病机理而言,正气是指人体的形体结构、精微物质及其产生的机能活动、抗病能力、康复能力.以及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调控能力之总称。

    正气又简称为“正”。中医发病学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即使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即起来抗邪,若正气强盛。则病邪难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一般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较轻浅易愈。自然界中经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会发病,此即是正能胜邪的结果。当正气不足,或邪气的致病能力超过正气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时,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表现为邪盛正衰,正气无力抗邪,感邪后又不能及时驱邪外出,更无力尽快修复病邪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及时调节紊乱的机能活动,于是发生疾病。

    中医学十分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认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而发病,这就突出了正气的弛弱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致病邪气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人体的正气充足,纵然有邪气的存在,也是不能伤人发病的,只有在正气不足,防御能力下降,或者邪气致病能力超过正气的抗御能力时,外邪才会乘虚侵袭而发病。因此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气简称为“邪”,又称为“虚邪”、病邪等,是对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中医学中的邪气,包括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虫兽伤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时所应用的法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概括为扶正与祛邪两大法则。疾病的发生与正气的虚弱有着密切的关系,扶正不能忽视祛邪,因为祛邪能消除致病因素,故前人有“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说。

    中医的正邪之说是一种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看待人体与外界的,以及本体的平衡性的学说,正盛于邪的话,人体就会变得康健,邪盛于正的话,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的,人体就会变得很糟糕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些因素。



中医基础-气性功能十六字诀

要想学好中医的治疗基础,首先就要学会几种气机的条畅,先了解气有哪些功能之后再去学习几种气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很多人觉得这个概念很多、很难学,我们今天就来介绍一些简单易学的口诀给大家。

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中的核心内容部分气性功能十六字为,温热凉寒,干燥润湿,升浮降沉,发散收敛等,它们是互相结合的,不会孤立存在,只有真正理解透了才会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运用。

一 气性功能八种

温升,热浮,凉降,寒沉。干发,燥散,润收,湿敛。

二 气性共存八种

温干,温润,热湿,热燥,凉干,凉润,寒湿,寒燥。

三 功能共存八种

升发,升收,浮散,浮敛,降发,降收,沉敛,沉散。

四 八种气性结合八种功能

温干主升发。温润主升收。热湿主浮敛。热燥主浮散。凉干主降发。凉润主降收。寒湿主沉敛。寒燥主沉散。

五 八种功能克八种气性

升发克凉润。升收克凉干。浮散克寒湿。浮敛克寒燥。降发克温润。降收克温干。沉敛克热燥。沉散克湿热。

一 升发克凉润;具有升发功能的温干气性药物治凉润气性的证病。

二 升收克凉干;具有升收功能的温润气性药物治凉干气性的证病。

三 浮散克寒湿;具有浮散功能的热燥气性药物治寒湿气性的证病。

四 浮敛克寒燥;具有浮敛功能的热湿气性药物治寒燥气性的证病。

五 降发克温润;具有降发功能的凉干气性药物治温润气性的证病。

六 降收克温干;具有降收功能的凉润气性药物治温干气性的证病。

七 沉敛克热燥;具有沉敛功能的寒湿气性药物治热燥气性的证病。

八 沉散克湿热;具有沉散功能的寒燥气性药物治湿热气性的证病。

以上是经过民间的中医名家总结出来的,简单易学能帮大家很快的记住这几个气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想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很很不错的启蒙手法。



中医基础之先天因素

    中医在研究和治疗疾病的时候,是区分性对待的,先天因素是人体在出生时候就伴随着人体的一些症状表现的,可能延续到人们一生的一些身体因素的,了解人们的先天症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着极大的积极因素的,可以及早的拨乱反正,实现阴阳平衡。

                      

    从中医角度来看,先天因素所可能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主要是两个,那就是胎弱,还有胎毒,胎弱表现为父母精气不足,导致胎儿体弱,阴阳亏空,气血不盛,胎毒,我们可以从某种角度理解为传染病和遗传病便随着父母遗传给胎儿。

    先天因素,是指人在出生以前已经潜伏着的可以致病的因素,包括西医学中的遗传性和先天性致病因素。先天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主要是影响小儿的生长和健康,导致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疾病的发生。中医学将先天因素一般分为胎弱和胎毒两个方面。如清·陈复正《幼幼集成》说:“儿之初生有病,亦惟胎弱、胎毒二者而已。”

    (一)胎弱

    胎弱,又名胎怯,是指胎儿禀受父母的精气不足,先天禀赋薄弱,以致日后发育障碍、畸形或不良。其形成的原因:一是与禀受于父母的精气有关,如早婚早育、年迈得子、父母体衰,胎儿易患胎弱之疾;二是与母体的营养状况相关。胎弱的主要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亏虚,临床主要表现为五迟(即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即头项软、手软、足软、肉软、口软)和解颅。《幼幼集成·胎病论》说“故小儿有头破颅解,神慢气怯,项软头倾,手足痿软,齿生不齐,发生不墨,行住坐立须人扶掖者,此胎禀不足故也。”

    (二)胎毒

    胎毒,狭义是指某些传染病,在胎儿期由亲代传给子代。如梅毒可由其父母传染而得。《幼幼集成》说:“盖小儿患此(指梅毒)者,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也,然非寻常毒之可比。盖青楼艳质,柳巷妖姬,每多患此。少年意兴,误堕其中,由泄精之后,毒气由精道直透命门,以灌冲脉,所以外而皮毛,内而筋骨,凡冲脉所到之处,无不受毒。”广义胎毒指妊娠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误食不利于胎儿之物,导致遗毒于胎儿,出生后渐见某些疾病。如《诸病源候论·胎寒候》说:“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肠胃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利,令儿颜色素葩,时啼者,是胎寒故也。”又如小儿出生之后,易患疮疖、痘疹等,多与胎传火毒有关。

    中医对患者的先天因素的重视是很高的,因为先天因素在早期就对人体造成危害,在胎儿生理机能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给人们的发育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会伴随着人们的一生的,这些都是要努力的避免的,先天因素不可小觑的。



谁是"菜伯" 葱被中医称为菜伯

葱被中医称为“菜伯”。“伯”就是老大的意思。这个别名说明了中医眼睛里葱的位置。它可谓是蔬菜里的老大哥,有着很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葱最常用的一个功效要算是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了。如人们受了风寒,又不太严重,可以试试用葱白和生姜煮水喝,可达到治疗风寒感冒功效。因为葱属温热食物,能抵御寒邪,另外,葱属辛味食物,有通而散的特点,能突破风寒包围圈。

葱还能够外用消毒。古代是没有消毒水的,那受了外伤怎么办呢?这时葱就能派上用场了。唐朝有个骨伤科的名医蔺道人,他在书中记载说每次在做手术或上药包扎前,都要用葱煮水来冲洗一下皮肉破损的地方,用的就是葱清洁消毒的功效。

葱外用还能够止血止痛。其实在过去,葱就被当作金创药来用。隋代僧医梅师的《梅师方》中写道:“金疮出血不止,取葱炙令热,抑取汁,敷疮上,即血止”。 意思是把葱烧热,或者取汁,敷伤口就能够止血。另外还有人在出血疼痛的时候,把葱白和砂糖一起研成糊状,涂在损伤的地方,用来止痛。



中医基础之津液学说

    中医有着津液之说,都来至于人体,但是在性质和功能上都是不一样的,简单来说,在人体体表,肌肉等中的液体为津,在人体骨骼腑脏之中的为液,津液作为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体的内循环的运行是相当的重要的,也是值得我们的重视的。

                           

    在中医中,中医中的津液学说是中医的基础之一的,虽然都是来至于食物,性质功能不一样的,但是都是人体的重要的一环的,也是中药治病重要的依据的,因此来说,对于津液的把握,可以让人们很好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津和液异同:津与液皆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各种津液因性质、分布和功能不同,又分为津和液两类。将存在于气血之中,散布于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清而稀薄,流动性较大,具有湿润作用的称为津;将灌注于关节、脏腑、脑髓、孔窍等组织,稠而浓浊,流动性较小,具有滋养作用的称为液。津与液二者本质相同,均来源于饮食水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故往往津液并称。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很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活动。如胃的受纳,小肠的吸收,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的蒸腾气化,三焦为通道等。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如润泽浅表的皮毛、肌肉,滋润深部的脏腑,充养骨髓和脑髓,润滑眼、鼻、口等孔窍,滑利关节等。如果津液的输布、排泄失常,就会滋生水饮,或酿生痰浊,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灵枢·决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这里简要地指出了津和液的概念及功能。而现代医学对液体成分也分成了两大类,即水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物质。通过探究,觉察津、液似分指这两类物质。

    其实在现在医学中的水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物质是与中医中的津液学说是遥遥呼应的,一旦津液生变的话,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病变的,这样的话,对身体是相当的不利的,这一点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保持津液健康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关键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