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苏的功效与作用_小红柳根的功效与作用

由网友(一整个雨季)分享简介:在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的过程中,中药在种类和数量上规模已经相当惊人,所以选择中药治疗一些疑难杂症都是有着很好的效果,接小红柳根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种,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可以对人体的一些疾病进行调理,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具体的功效有哪些吧。【别名】乌柳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小红柳的根和须状根。【原形态】灌...



小红苏的功效与作用

在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的过程中,中药在种类和数量上规模已经相当惊人,所以选择中药治疗一些疑难杂症都是有着很好的效果,接下来就为大家推荐一种中药小红苏。

【别名】
野木香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高原香薷的全草。

【原形态】
高原香薷,草本植物,高3-20cm。茎基部分枝,小枝尤其是在下部的依伏或上升,被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2-8mm,被短柔毛;叶片卵形,长4-24mm,宽3-14mm,先端钝,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具圆齿,上面密被短柔毛,下面被短柔毛,叶脉 较长而密,具腺点。轮伞花序多花密集成假穗状化序,长1-1.5cm,生于茎和枝顶端,偏于一侧;苞片圆形,长宽约3mm,先端芒尖,外面被柔毛,边缘具缘毛,脉带紫色;花萼管状,长约5mm,外面被白色柔毛,萼齿5,披针状钻形,具缘毛,前2齿较长,先端刺芒状,花冠红紫色,长约8mm,外面被 柔毛及腺点,上唇直立先端正微缺,被北长缘毛,全缘,下唇3裂,中裂片圆形,全缘,侧裂片弧形;雄蕊4,前对较长,均伸出,花丝无毛;子房4裂,花柱细,伸出,柱头2浅裂。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mm,淡黄色。花期9-11月,果期10-12月或翌看12月或翌年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2800m的山坡草地、人旷草地、空旷地、路旁、林下或灌丛中。

【性状】
性状鉴别,茎长3-20cm,自基部分枝,小枝被短柔毛;质脆。叶卷皱缩,展平呈卵形,长0.4-2.4cm宽0.3-1.4cm,上面暗绿色,密被短柔毛,下面淡绿色,被短柔毛,腺点稀疏或不明显。有时可风了穗状花序,长1-1.5cm,花冠红紫色。小坚果长圆形,长约0.1cm,浓褐色。揉搓后有特异清香。味凉、凉。

【性味】
味辛;性微温

【功能主治】
发表解暑;化湿杀虫。主暑天感冒;发热头痛;无汗身重;腹痛吐泻水肿;疮疮;阴道滴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其实只有在实践后才会知道它的好处。就如同上面介绍的中药小红苏,原来小红苏还可以治疗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适量的食用还是有不少好处的。



小红蒜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小红蒜,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因为它可是具有很好的治疗疾病效果的。不过也有一些朋友不知道小红蒜的功效具体是什么,因此在这里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小红蒜的功效。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红葱的全草。

【原形态】
红葱 多年生草本,高多达60cm。鳞茎卵圆形,长约5cm,直径2-2.5cm,鳞片肥厚,紫红色,无膜质包被。根柔嫩,黄褐色。叶互生;叶片宽条形或被针形,长25-40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抱茎,有4-5条主脉平行而突出。花茎高30-40cm,上部有3-5分枝,分枝处有叶状苞片,条形,长8-12cm,5-7mm;伞形花序状的聚伞花序生于花茎枝顶;花下有典形膜质苞片2;花被片6,白色,排成2轮;雄蕊3;子房下位,长椭圆形,3室,花柱先端3裂。花期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云南各地常见栽培。

【性味】
苦;辛;凉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通经;消肿解毒。主吐血;咯血;痢疾;经闭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

【摘录】
《中华本草》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小红蒜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述文章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小红蒜有着很多对人体的好处和作用,所以大家可以用小红蒜来治疗一些疾病。



小红人的功效与作用

小红人是一种中药材,这类药物对疾病治疗上可以涉及很多个方面,所以在对小红人选择之前,一定要对它进行很好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下。

【别名】
土三七、大碎米草(《贵州药植目录》)。

【来源】
为蓼科植物

粗毛火炭母



块根

。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块状,外表红色,内黄色。茎多节,红色。叶具短柄,叶柄基部各有一舌状裂片抱茎;叶片卵形戌矩圆状卵形,长3~6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密被粗毛;幼叶沿主脉有黑褐色斑块;托叶鞘膜质。花序头状,由数个头状花序排成伞房花序;花白色。瘦果。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略旁。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性味】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味酸,性平。"

【功能主治】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通经活血,止血,解毒。治肠炎,痢疾,月经不调,血崩,产后流血过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小红人,我们知道小红人不但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而且还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小红人来为我们的健康护航。



山蒜的功效与作用

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加大,养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最受人欢迎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老中医,还有经过上千年检验的中药。比如说山蒜,那么山蒜究竟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一下。

【别名】
泽蒜(《本草拾遗》),小蒜(《救荒本草》),苦蒜果、野葱果(《贵州民间方药集》),野葱(《上海植物名录》)。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

山蒜



鳞茎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鳞茎广卵形,白色,仅如枣大,外有膜被。叶根生,细长,管状,柔软而有微棱,色绿,长约30厘米左右。花茎于叶间抽出,长30~60厘米,茎顶有多数紫黑色珠芽;伞形花序顶生;苞片2,卵形,膜质;花小,花被6,卵状披针形,先端钝,白色,或有紫色背线;雄蕊6,卵状,花药长圆形;于房上位,3室,花柱丝状。蒴果,室背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温中去积,散瘀止痛。治积块,血瘕,食滞饱胀,痈肿,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磨汁。

【摘录】
《*辞典》

上文我们介绍了山蒜以及山蒜的特点,可以知道山蒜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效果。希望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巴豆蒜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如果生病,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中药方剂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症的同时顺带调理修复其它受损的器官机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巴豆蒜这种中药方剂。

【处方】
大蒜1瓣,巴豆1粒(去皮膜,慢火炮极热)。

【功能主治】
耳聋。

【用法用量】
将大蒜中挖1孔,纳入巴豆,用新绵包定,塞耳中。3次效。

【摘录】
《仙拈集》卷二

巴豆蒜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疾病的药物,并且这种药物没有多少副作用。只要我们按照医生的建议去使用,相信很快就可以帮助我们治好身体上的顽疾的。



小红蒜根的功效与作用

小红蒜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中药,对天一些体质不好的人来说,吃小红蒜根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保健身体,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小红蒜根。

【别名】
红葱头

【来源】
药材基源:为阿鸢尾科植物红葱的鳞茎。

【原形态】
红葱 多年生草本,高多达60cm。鳞茎卵圆形,长约5cm,直径2-2.5cm,鳞片肥厚,紫红色,无膜质包被。根柔嫩,黄褐色。叶互生;叶片宽条形或被针形,长25-40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抱茎,有4-5条主脉平行而突出。花茎高30-40cm,上部有3-5分枝,分枝处有叶状苞片,条形,长8-12cm,5-7mm;伞形花序状的聚伞花序生于花茎枝顶;花下有典形膜质苞片2;花被片6,白色,排成2轮;雄蕊3;子房下位,长椭圆形,3室,花柱先端3裂。花期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云南各地常见栽培。

【性味】
甘;辛;微温

【功能主治】
养血补虚;活血止血。主体虚乏力;头晕心悸;关节痛;跌打肿痛;咯血;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1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摘录】
《中华本草》

现在知道小红蒜根的作用了吧。以前还不知道小红蒜根是这等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我们的见识还不够广泛,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下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养生途径,其实想要养生,生活处处皆学问哦。



巴豆蜘蛛线的功效与作用

巴豆蜘蛛线大家食用过吗?肯定很多人都没有服用过吧,巴豆蜘蛛线是很好的中药方剂,对人体的好处也有很多,那么巴豆蜘蛛线的功效与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
花蜘蛛、大连、乳香、没药、巴豆。

【制法】
先将花蜘蛛浆衣线数次,然后用大连、乳香、没药熬溶,将已染之线入内煮半日,以黑为度;如未黑,则再染、再煮,然后再用巴豆油上之即成。

【功能主治】
痔瘘。

【用法用量】
用此线拴痔挂瘘甚快,惟不免较疼。

【摘录】
《外科十三方考》

以上是关于巴豆蜘蛛线怎么吃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看完这篇你文章后能够对巴豆蜘蛛线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它。



巴豆烟的功效与作用

相信听说过巴豆烟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巴豆烟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巴豆烟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疾病中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运用呢?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其中的奥妙吧。

【处方】
巴豆肉(以纸压取油)。

【功能主治】
喉闭危急,宜开关者。

【用法用量】
用压油之纸作捻子,点灯吹灭,以烟熏鼻中1时。口鼻流涎,其关自开。

【摘录】
《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二引《丹溪心法》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知道巴豆烟的作用十分的广泛,所以现在很多的科学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将其应用到临床中,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巴豆丸的功效与作用

巴豆丸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方剂,因为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类人群都非常喜爱。今天就来看看巴豆丸的功效作用等。

【处方】
巴豆仁20枚(熬,去心皮),杏仁100颗(去皮尖两仁,熬),牵牛子5合(熬),葶苈子6合(熬),大枣60个(擘,去核)。

【制法】
上药合捣令如膏可为丸,如硬,加蜜为丸。

【功能主治】
饮气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大小便秘涩,头面身体浮肿,服大干枣三味丸,虽觉气暂歇,然病根深固者。

【用法用量】
每服3-4丸,还以桑白皮饮送下,1日2次。如利即减,秘即加,常以大便调为候。病甚,时时取鸭塘亦佳。

【注意】
忌芦笋、野猪肉。

【摘录】
《外台》卷九引《许仁则方》

【处方】
巴豆20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杏仁5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藜芦1两(去头,炙黄),皂荚2两(去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桔梗1两(去芦头)。

【制法】
上为末,细研巴豆、杏仁如膏,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心腹积聚,时有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空心以温水送下。如未觉,即加至5丸。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
巴豆1枚(醋煮令熟,去皮),硫黄1字,干姜1字,麝香1字。

【制法】
上为末,消黄蜡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牙齿虫蚀有蚛孔,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绵裹1丸,纳蚛孔中。

【摘录】
《圣惠》卷三十四

【处方】
巴豆1分(去皮心,醋煮半日),硇砂1两(细研),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五灵脂3分,木香半两,桃仁3分(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妇人疝瘕,及血气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热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一

【处方】
巴豆1枚(去皮),腻粉1钱,砒霜少许(细研),磁石半两(细研),蜣螂1枚。

【制法】
上为末,以鸡子清和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箭头入肉。

【用法用量】
先以针拨开箭疮口,用乳汁化1丸,上在拨开处,用醋面纸封贴。贴处当痒,痒极不可忍,则其镞自出也。多年者两上,新者一上,箭镞自出。

【摘录】
《圣惠》卷六十八

【处方】
巴豆1两(去皮,以浆水煮1复时,不住添热水,后去心膜,纸裹压去油),硫黄1两(细研,水飞过),木香1两,桂心1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槟榔半两。

【制法】
上为末,入巴豆、硫黄同研令匀,用软饭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破积聚,消宿食。主冷气积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
巴豆1两(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硫黄(细研)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五灵脂半两,干姜(炮裂,锉)半两,木香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丁香半两,槟榔半两,硼砂(细研)半两,干漆(捣碎,炒令烟出)半两。

【制法】
上为末,入诸药研令匀,以面糊为丸,如黄米大。

【功能主治】
症病久不消,萎黄羸瘦,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以醋汤送下。得转下恶物为效。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
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川大黄半两(锉,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木香半两,蓬莪术半两。

【制法】
上为末,入巴豆,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暴症,气攻心腹,胀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以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
巴豆10枚(去皮心膜)。

【制法】
醋1盏,煮一馈久,取出研烂,用饭半匙为丸,作70丸。

【功能主治】
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煎粟米饮送下。良久呷热茶汤投即通。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处方】
巴豆1枚(去心皮),斑蝥1枚(去翅足)。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耳聋。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巴豆散”。

【摘录】
《肘后方》卷六

【处方】
巴豆仁1升。

【制法】
清酒5升,煮3日3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为丸,如胡豆大。

【功能主治】
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秘不通。

【用法用量】
欲取吐下者,每服2丸。

【摘录】
《千金》卷十五

【处方】
巴豆半两(去皮心,出油,研入),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硫黄1两半(细研,水飞过),桂心1两,五灵脂1两,雄黄1两(细研,水飞),麝香1分(细研),干姜1两(炮裂,锉),香墨半两。

【制法】
上为末,入巴豆,都研令匀,用糯米饭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积聚,宿食不消,心腹胀满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汤送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
巴豆10枚(去皮心,熬,研如膏),大枣20个(取肉),细辛1两(末)。

【制法】
上药相和,研为丸。

【功能主治】
牙疼。

【用法用量】
以绵裹着所疼处咬之,1日3次。如有涕唾,吐却,勿咽入喉中。

【摘录】
《外台》卷二十二引《广济》

【处方】
巴豆1枚(去心皮),麝香如巴豆大,大枣1个(去皮)。

【制法】
上药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疟疾。

【用法用量】
先热发服1丸。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七

【处方】
巴豆17枚。

【制法】
上药冷水浸1宿,去皮研,与蜡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急疳,及蚀唇鼻。

【用法用量】
每用1丸,含之。仍吐其汁,若误咽在喉中,喉肿闭塞,吐利者,急煎黄连汤及蓝叶汁等解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处方】
巴豆10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陈面1两(炒熟),川大黄3钱(锉碎,微妙),硼砂1钱(细研),神曲3钱(炒令黄色),芫花2钱(醋拌,炒令黄)。

【制法】
上为末,入巴豆等同研令匀,磨香墨浓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积年食症。

【用法用量】
每服临卧时用干柿1枚,分为3分,以1分嚼破裹药1丸咽之。如此服3丸后,少吃汤饮下之,至明当利下宿食,隔日再服,取愈为度。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
巴豆1两(去皮心,研烂,以醋2升熬成膏),京三棱1两(微煨,锉),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香墨半两,硼砂1两(细研)。

【制法】
上药京三棱、干漆为末,入在巴豆膏内同熬,及一半,次入硼砂更熬令稠,后下大黄、青橘皮、附子、香墨等,和捣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久积症癖,及一切恶气。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煎橘皮汤送下;血症块,即用当归酒送下;一切恶气,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别名】
巴矾丸

【处方】
江子2粒(去皮膜),白矾1块如大拇指大(末之)。

【制法】
上药于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为度,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
急中风,口闭涎上,欲垂死者。

【用法用量】
巴矾丸(《金鉴》卷三十九)。

【各家论述】
《中风斠诠》:尤在泾曰,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用佐白矾以吐痰,因其性猛烈,故蜜丸含化,是急药缓用之法。寿颐按:巴豆最是猛烈,此方且不去油,如曰含化,则虽用蜜丸,必不能少减其毒,虽可开痰,必致上吐下泻,观此方用绵裹纳入口中近喉,引之吐痰,是仅取其气,不食其质,必以线缚住此绵裹之药,不令吞咽,俟得吐而引药去之,是古人用意之周密处。

【摘录】
方出《续本事》卷二。名见《医部全录》卷二二二

【处方】
白术(炒)1两,陈皮(炒)1两,泽泻1两,麦芽(炒)1两,神曲(炒)1两,茯苓1两,半夏(姜制)1两,青皮5钱,干姜5钱,枳实(炒)1钱半,巴霜1钱半。

【制法】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引水下行,运脾中浊气。主脾胃内伤酒食,下注脚气。

【用法用量】
每服5-6丸或10丸,温水送下。

【摘录】
《医部全录》卷一九四

【处方】
巴豆1粒(去壳)。

【制法】
捣烂作1丸。

【功能主治】
小儿喉中痰壅喘甚。

【用法用量】
以棉花包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坠下。

【摘录】
方出《摄生众妙方》卷十,名见《仙拈集》卷三

【别名】
巴椒丸

【处方】
巴豆1枚,花椒50粒(细研)。

【制法】
上为极细末,饭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虫牙疼痛,蚀孔空虚。

【用法用量】
巴椒丸(《仙拈集》卷二)。

【摘录】
《医统》卷六十四

【处方】
巴豆2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2枚,松脂大豆许。

【制法】
上药捣为2丸。

【功能主治】
耳鸣。

【用法用量】
绵裹塞耳中。

【摘录】
《普济方》卷五十四

【别名】
通灵丸

【处方】
巴豆10粒(去皮心,炒),松脂半两。

【制法】
上药捣烂,捻如枣核。

【功能主治】
耳聋鼻塞,不闻音声香臭者。

【用法用量】
通灵丸(《外科精义》卷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处方】
巴豆(去皮心,出油)10粒,胡椒10粒,高良姜1分,乌头(生用,去皮)1分,桂(去粗皮)1分,麝香少许(别研)。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一切风齿疼痛。

【用法用量】
以绵裹置于痛处咬之,勿咽津液。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

【处方】
巴豆1两(不去油,只去皮心,烂研),大麦蘖2两(炒微黄),神曲1两(炙微黄),香墨半两,礞石1两(细研),麝香1分(细研)。

【制法】
上为末,用头醋1碗于锅内,先入巴豆,煎2-3沸,后入诸药,煎令稠,可丸即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久厌食,症块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空心以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别名】
三圣丸

【处方】
巴豆3枚(去心皮,熬),杏仁7枚(去尖),大黄如鸡子大。

【制法】
大黄治下筛,取巴豆、杏仁别捣如膏,和大黄,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癖结,心下硬痛。

【用法用量】
三圣丸(《普济方》卷一七五)。

【注意】
忌生冷、油腻。

【摘录】
《外台》卷十二引《广济》

通过上面的关于巴豆丸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巴豆丸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家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按照合适的量服用,这对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巴豆方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对大家来说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些都是对人体有非常大的益处的,巴豆方这种方剂也不例外,那么巴豆方有什么样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处方】
巴豆1枚(去油取霜)。

【功能主治】
伤寒后不能转摄,舌出不收者。

【用法用量】
用纸捻卷之,纳入鼻中,其舌即收。

【摘录】
《普济方》卷五十九引《经验良方》

【处方】
鼠妇虫7合,豉7合,巴豆3枚(去心)。

【功能主治】
卒中射工水弩毒。

【用法用量】
合猪脂涂之。

【摘录】
方出《肘后方》卷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

【处方】
巴豆、菖蒲、松脂各等分。

【功能主治】
肾气虚,耳内如风水鸣,或如钟盘声,卒患耳聋。

【用法用量】
上以蜡熔为筒子,纳耳中,日1易之。

【摘录】
《普济方》卷五十四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巴豆方的知识,大家应该大致都清楚了巴豆方的作用。中药方剂对身体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试一试,相信会有惊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