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病理表现在哪_失眠的耳穴疗法介绍

由网友(浅吟年华未央)分享简介:盆腔炎其实有慢性以及急性之分,但是我们都知道,对于女性而言,出现这种妇科炎症,对生殖健康产生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而且很多慢大多数失眠的人都是老人患者,失眠带给然来是无尽的痛苦,和漫漫的长夜,不知怎么度过,为了帮助大家,减轻失眠的状况,下面就来看看失眠的耳穴疗法介绍,可以帮助那些长期被失眠折磨的人们减轻一些痛苦。可以好好的...



慢性盆腔炎的病理表现在哪

盆腔炎其实有慢性以及急性之分,但是我们都知道,对于女性而言,出现这种妇科炎症,对生殖健康产生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而且很多慢性盆腔炎问题的造成,大多是因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问题引起的,现在我们就具体去分析一下,慢性盆腔炎的病理表现。

1、慢性子宫内膜炎

大多发生于产后、流产后或剖宫产后,因胎盘、胎膜残留或子宫复旧不良,极易感染;也可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女性,由于内膜菲薄,易受细菌感染,严重者宫颈管粘连形成宫腔积脓。子宫内膜充血、水肿,间质炎性细胞浸润。

2、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

慢性输卵管炎最常见,多为双侧性,输卵管增粗、纤维化并与周围组织粘连。当输卵管伞端及峡部因炎症粘连闭锁,或输卵管积脓,脓液被吸收,浆液性渗出液积聚时,形成输卵管积水。输卵管炎症波及卵巢并发生粘连,形成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伞端与卵巢粘连、贯通,液体渗出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也可由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脓液被吸收后所致。

3、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宫旁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变硬,严重者可使子宫固定、活动受限。

希望女性朋友,都能够重视自己的生殖健康问题,不管是出现哪种妇科疾病,给自己产生的影响和危害都非常严重,所以我们给自己产生的影响和危害,都非常严重,所以我们也应该注重生殖健康的护理,科学的治疗。



失眠的耳穴疗法介绍

大多数失眠的人都是老人患者,失眠带给然来是无尽的痛苦,和漫漫的长夜,不知怎么度过,为了帮助大家,减轻失眠的状况,下面就来看看失眠的耳穴疗法介绍,可以帮助那些长期被失眠折磨的人们减轻一些痛苦。可以好好的休息睡觉。

 

 失眠多因情緒刺激、環境改變、藥物作用、疾病等,造成大腦調節紊亂所致。中醫認為失眠是陽不入陰、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現。

耳朵上佈有穴位,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的作用。以不同方式刺激這些穴位可產生全身或局部反應,有助診斷和治療。中醫應用耳穴療法歷史悠久,施行方式多樣,包括針灸、按摩、敷貼、栓塞、吹藥、埋針、放血等,是中醫綜合治療的操作手法之一。

耳穴治療失眠的刺激手法可以是針刺、貼壓、放血。常用安神助眠的穴位有:心(50)、脾(48)、腎(59)、神門(33)、枕(22)、腦(21)、緣中(20)、內分泌(46)和交感(31)。參考圖示

耳針促進睡眠

在一邊耳朵上選2-3個穴位。先清潔消毒,用0.5寸毫針操作,快速刺入0.33cm深的軟骨組織,以不穿透對側皮膚為度,捻轉數次後,留針10-20分鐘,過程中可捻轉加強針感。每天或隔天一次,10-2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隔間為一周。如因工作關係,未能定時接受治療,可選用埋針固定在穴位上,持續5-20天,令患者每天按壓數次,加強刺激度。

耳穴貼壓促眠

是最常見的耳穴刺激法。在一邊耳朵上選2-3個穴位,清潔消毒耳廓,在相應穴位貼上磁珠,輕按數十次,使局部充血變紅、發熱、疼痛為度。吩咐患者經常按壓穴位,特別在餐後及睡前,每次按壓3-5分鐘。兩耳交替,隔日更換一次耳貼。對於頑固性失眠,配合敷藥較佳,如王不留行籽、萊菔子、六神丸、冰片等,在穴位前後兩面均貼上加強刺激。

上述就是给大家介绍的,失眠的耳穴疗法,如果您身边有朋友或者亲戚长期被失眠所折磨,不能很好的休息睡眠,那请把今天您学到的这些耳穴疗法的知识转告给他们,让那些不能在夜晚睡觉的朋友,可以安心的睡一个好觉。也可以让精神更饱满一些。 



肺痈的成因与病理演变

导语:肺痈一般是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受风寒后,邪留于胸中,蕴热而成肺痈,又或者久食肥甘厚味,痰热蕴结于肺部,造成肺痈。肺痈一般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1.感受外邪多为风热外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所致,正如《类证治裁·肺痿肺痈》所说:“肺痈者,咽干吐脓,因风热客肺蕴毒成痈”。或因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郁而化热所为,《张氏医通,肺痈》曾说:“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肺脏受邪热熏灼,肺气失于清肃,血热壅聚而成。

2.痰热素盛平素嗜酒太过或嗜食辛辣炙爝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或肺脏宿有痰热,或他脏痰浊瘀结日久,上干于肺,形成肺痈。若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痈》曾指出:“此症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

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外邪易乘虚侵袭,是致病的重要内因。本病病位在肺,病理性质属实、属热。《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谓:“肺痈,肺热极而成痈也。”因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其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热壅血瘀。

正如《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咳喘门》所说:“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痈”,明确地突出“瘀热”的病理概念。

本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初期,因风热(寒)之邪侵犯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

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

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

恢复期,为脓疡内溃外泄之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继则正气逐渐恢复,痈疡渐告愈合。若溃后脓毒不尽,邪恋正虚,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



慢性盆腔炎中药治疗

慢性盆腔炎的出现给女性朋友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我们要知道导致慢性盆腔炎出现的原因有多种,一般认为免疫功能出现问题以及病情的迁移都是会导致我们出现慢性盆腔炎,另外衣原体的感染以及病理的改变和产后,流产后以及妇科的手术都是会导致出现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是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有多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但是我们最好还是选择中药来治疗慢性盆腔炎,下文我们一起看看慢性盆腔炎的中药疗法。

中医上是怎么治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久治难愈。近年发病又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故探讨该病的治疗,并防止其反复发作已被妇科临床所重视。根据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不同,分别见于中医的腹痛、痛经、带下病、不孕症及症瘕等病。病因是:湿热、寒湿、气滞、痰湿、气虚所致。病性为虚实夹杂。病机特点为胞宫、胞脉、瘀滞、内阻。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脾肾阳虚型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表现:小腹坠胀、隐痛,带下量多、清稀。伴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肿。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中成药:①妇科白带丸,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②止带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食疗:①韭菜根50克,鸡蛋2个,白糖50克,同煮汤食,连服数天。②核桃仁20克,芡实18克,莲子18克,粳米60克,煮粥常食。

2、肝肾阴虚型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表现:小腹隐隐作痛,带下量多,色黄粘稠腥臭。伴腰膝酸软,头晕,或月经提前,色淡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中成药:①茸坤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②乌鸡白凤丸,每次10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黄酒送服。食疗:①生地30克,粳米30~60克。将生地洗净切片,用清水煎煮2次,共取汁100毫升。把粳米煮粥,待八成熟时入药汁,共煮至熟。食粥,可连服数日。②鸽蛋5个,阿胶30克。先将阿胶置碗中,入清水适量,无烟火上烤化,趁热入鸽蛋和匀即成。早晚分作2次食用,可连续服用至病愈。

3、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表现:小腹刺痛或胀痛,疼痛放射至腰骶部,下腹部有包块,压之疼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色暗有块。舌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中成药:①妇女痛经丸,每次30粒(约重5.4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②桂枝茯苓丸,每次10丸,每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食疗:①山楂30克,佛手15克,苦荬菜60克,加水同煎,每日1剂,连服7~8剂。②败酱草30克,佛手、玫瑰花各10克,水煎服。天天1剂,连服5~6天。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慢性盆腔炎,我们知道导致慢性盆腔炎出现的病因有多种,一般认为免疫因素和病情迁移和衣原体感染等都是容易导致慢性盆腔炎出现。上文详细介绍了如何采用中药的方法来治疗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

  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盆腔炎的发病在妇科疾病中很常见,开始的发病的时候患者表现的症状可能不是很明显,女性会出现乏力、腰痛、腹痛、腰部和腹部坠胀感。部分的患者还会出现月经不调和不孕,所以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式是很多人想知道的。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和急性盆腔炎的治疗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慢性的多采用中药或是中成药的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个人卫生。

  中医方法:妇科专家经多年临床实践,推出一套中西医结合、多种手段、多种验方相融合的综合灌注疗法。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将“洗”、“灌”、“敷”、“服”有机结合,能有效杀死病原体及炎性细胞,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退,从而达到医表治里的目的。

  其中,以中成药的使用最为广泛,使用方法简单,收效快,适合患者使用。可选择宫炎康颗粒、盆炎净胶囊、妇炎康丸、止痛化癥片等。

  其他方法: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有时也会借助到手术方法,则一般都是针对较为严重的患者,通过手术方法,运用一些像激光的技术对炎症进行处理。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使用最为广泛,但通常也可结合其他方法使用。由于盆腔感染会造成妇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故一旦发现有一些不适的症状,或者盆腔炎症状有加深的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任何的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脑室管膜瘤的病理生理

可能有一些朋友会听说过脑室管膜瘤这种肿瘤吧,但是真正了解脑室管膜瘤的人肯定是不多的,脑室管膜瘤并不是一种我们常见的肿瘤,但是由于脑室管膜瘤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脑室管膜瘤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我们做好对于脑室管膜瘤的防治工作,下文我们介绍一下脑室管膜瘤的病理生理。

研究发现在室管膜瘤中,50%以上有22号染色体片段的丢失,但尚未能明确所丢失片段上的基因序列。另有研究表明猴空泡病毒(SV40)与室管膜瘤的关系较为密切。SV40可在感染细胞内表达“T抗原”(Tag)。Tag可通过与人DNA聚合酶α作用,刺激病毒DNA复制,并可抑制p53蛋白的功能。Bergsagel等在对11例室管膜瘤的研究中发现其中10例瘤细胞内含SV40基因相关序列,且证实有Tag的表达。肿瘤的病理学表现:

⒈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内,少部分可位于脑实质内及桥小脑角。肿瘤呈红色,分叶状,质地脆,血供一般较为丰富,边界清。幕上脑室内肿瘤基底较宽呈灰红色,有时有囊变。光镜下室管膜瘤形态不完全一致,细胞中度增殖,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分裂象少见,可有钙化或坏死。低倍镜下肿瘤切面如“豹皮”样,为室管膜瘤诊断性标志之一。高倍镜下室管膜瘤有两种结构特征:其一为由肿瘤细胞按突起的方向向肿瘤血管壁排列所形成的“栅栏样”结构,称为“假玫瑰花”结节,其中央血管周围为由长而内含胶质纤维的细胞突起所构成的无核区,外周由肿瘤细胞核所紧密围绕;另一为室管膜瘤所特有的所谓“真室管膜玫瑰花”结节。此结构整体看较“假玫瑰花”小并少见,但对室管膜瘤有诊断价值。“真室管膜玫瑰花”结构由少量形态一致的多角肿瘤细胞放射状排列所成,中央形成一管腔。免疫组化染色可见GFAP、维蒙亭(vimentin)及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等呈阳性。

⒉间变性室管膜瘤分别占幕上与幕下室管膜细胞肿瘤的45%-47%与15%-17%,又称恶性室管膜瘤。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增殖明显,形态多样,细胞核不典型,核内染色质丰富,分裂象多见。肿瘤丧失室管膜上皮细胞的排列结构,肿瘤内间质排列紊乱,血管增殖明显,可出现坏死。间变性室管膜瘤易出现肿瘤细胞脑脊液播散并种植,其发生率为8.4%,幕下肿瘤更高达13%-15.7%。

⒊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系统内,边界清楚,除位于脑室内者,尚可生长于透明隔、导水管及脊髓中央管内。肿瘤常有一血管蒂与脑干或脑室壁相连。光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水肿,内含致密的纤维基质与胶质纤维。瘤细胞核为椭圆形,染色质点状分布,核分裂象极少。部分瘤内可有钙化或囊变。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内未见有星形细胞存在,可与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胶质瘤鉴别。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那就是脑室管膜瘤了,我们知道脑室管膜瘤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肿瘤,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脑室管膜瘤的病理生理。



室管膜瘤病理是怎样的

可能有一些朋友会听说过室管膜瘤这种肿瘤吧,但是真正了解室管膜瘤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室管膜瘤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肿瘤,但是由于室管膜瘤的危害性非常的大,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种肿瘤才行,我们要多了解一些关于室管膜瘤的知识,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室管膜瘤病理是怎样的。

研究发现在室管膜瘤中,50%以上有22号染色体片段的丢失,但尚未能明确所丢失片段上的基因序列。另有研究表明猴空泡病毒(SV40)与室管膜瘤的关系较为密切。SV40可在感染细胞内表达“T抗原”(Tag)。Tag可通过与人DNA聚合酶α作用,刺激病毒DNA复制,并可抑制p53蛋白的功能。Bergsagel等在对11例室管膜瘤的研究中发现其中10例瘤细胞内含SV40基因相关序列,且证实有Tag的表达。肿瘤的病理学表现:

⒈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内,少部分可位于脑实质内及桥小脑角。肿瘤呈红色,分叶状,质地脆,血供一般较为丰富,边界清。幕上脑室内肿瘤基底较宽呈灰红色,有时有囊变。光镜下室管膜瘤形态不完全一致,细胞中度增殖,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分裂象少见,可有钙化或坏死。低倍镜下肿瘤切面如“豹皮”样,为室管膜瘤诊断性标志之一。高倍镜下室管膜瘤有两种结构特征:其一为由肿瘤细胞按突起的方向向肿瘤血管壁排列所形成的“栅栏样”结构,称为“假玫瑰花”结节,其中央血管周围为由长而内含胶质纤维的细胞突起所构成的无核区,外周由肿瘤细胞核所紧密围绕;另一为室管膜瘤所特有的所谓“真室管膜玫瑰花”结节。此结构整体看较“假玫瑰花”小并少见,但对室管膜瘤有诊断价值。“真室管膜玫瑰花”结构由少量形态一致的多角肿瘤细胞放射状排列所成,中央形成一管腔。免疫组化染色可见GFAP、维蒙亭(vimentin)及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等呈阳性。⒉间变性室管膜瘤分别占幕上与幕下室管膜细胞肿瘤的45%-47%与15%-17%,又称恶性室管膜瘤。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增殖明显,形态多样,细胞核不典型,核内染色质丰富,分裂象多见。肿瘤丧失室管膜上皮细胞的排列结构,肿瘤内间质排列紊乱,血管增殖明显,可出现坏死。间变性室管膜瘤易出现肿瘤细胞脑脊液播散并种植,其发生率为8.4%,幕下肿瘤更高达13%-15.7%。

⒊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系统内,边界清楚,除位于脑室内者,尚可生长于透明隔、导水管及脊髓中央管内。肿瘤常有一血管蒂与脑干或脑室壁相连。光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水肿,内含致密的纤维基质与胶质纤维。瘤细胞核为椭圆形,染色质点状分布,核分裂象极少。部分瘤内可有钙化或囊变。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内未见有星形细胞存在,可与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胶质瘤鉴别。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那就是室管膜瘤了,我们知道室管膜瘤的出现容易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麻烦,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肿瘤,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室管膜瘤病理是怎样的。



小肠血管瘤病理分析

说到血管瘤许多人都谈虎色变,小肠是我们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小肠血管瘤的比较难见的病情,可是怎么样才能确定患上了小肠血管瘤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小肠血管瘤的病理分析。让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一点提示。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好发部位:小肠血管瘤的90%发生于空回肠,其中以空肠最多,约为48.2%,其次为回肠(41.6%),十二指肠血管瘤仅8%~10%。

2流行病学

小肠血管瘤少见,约占小肠良性肿瘤的10%~15%。国内2881例小肠良性肿瘤中血管瘤390例(13.5%),次于腺瘤及平滑肌瘤居第3位;国外2977例中,血管瘤262例(8.8%),较脂肪瘤少而居第4位。小肠血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生后即可出现,女性较男性多见。

3病理

血管瘤一般来自黏膜下层的血管或淋巴管,亦可来自浆膜下血管,多数为很小的息肉状肿物,突出或悬垂于肠腔内,亦可环绕肠管生长,呈红色或紫红色、柔软可压缩的肿物。多为单发,亦可为多发,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肿瘤大小不一,可以小至1cm以内,大至侵犯一段肠袢超过30cm长度。真性的血管瘤常是孤立、界限清楚、无包膜、由血管组成的肿块,主要是毛细血管及薄壁的静脉,动脉亦可见。

大体形态:肿瘤形态极不一致,大体标本有3种形态:

多发性静脉扩张,在黏膜下层有多数散在的1cm以下的肿物;

局限息肉型;

病变形态多样化,累及肠壁的范围较广,不限于一处。

组织形态:组织学上小肠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血管扩张症4类。

毛细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呈浸润性生长,可以灶性或广泛分布于受累的肠壁。肉眼看无包膜,在肠黏膜内呈蕈状突起、分叶状的鲜红色斑块,或仅为紫色斑。也可由较大的血管伸出无数小血管形成许多小叶状血管丛,像一个增生的肉芽组织。

海绵状血管瘤:与毛细血管瘤的区别仅在于血管腔的大小,此瘤由扩张的血窦构成,切开瘤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窦,其间有薄的间隔,尤如海绵,它经常是多发性。

混合型血管瘤:上述两者改变并存。

多发性血管扩张症:多发性血管瘤是发生于不同肠段的多发病灶,称为肠血管瘤病(angiomatosis),最常见的类型为多发性静脉扩张症(multiple phlebectasia),为肠壁的小静脉曲张,呈海绵状结构,病灶直径多数小于5cm,大量散发于肠内。多发性血管瘤病变常较广泛,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ier-Weber-Rendu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累及全身及黏膜之血管异常病。在小肠黏膜下可形成多发性的血管扩张,是成簇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造成。 较大的血管瘤可造成肠管环形狭窄;血管瘤表面的黏膜常可形成溃疡,以致消化道出血;合并有肠外血管瘤者亦不少见,小肠血管瘤的病人可在肝脏及皮肤上发现血管瘤。性腺发育不良者(Turner综合征)和结节性硬化等病经常伴发小肠血管瘤。

4临床表现

血管瘤多为是先天发生的血管异常,故多数病人出生时即有,或在出生后一年内出现。血管瘤一般随着身体的发育而长大,成年后肿瘤即停止发展,而且经常看到有自然消退的现象。

小肠血管瘤多无临床特殊症状,只在作腹部手术或尸检时发现。约1/3患者可表现为并发症的症状。对一组143例有症状的小肠血管瘤进行分析,其常见临床症状见(表1)。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消化道出血:是小肠血管瘤的主要表现,也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约1/3~1/2血管瘤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管瘤表面的黏膜常可形成溃疡而致慢性出血,出血量多较小,可呈现间歇性黑便、柏油样便或仅有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近端空肠血管瘤破溃偶可引起呕血。长期间断性的小肠出血可导致严重的失血性贫血。有的病人长期按缺铁性贫血治疗,可获得暂时性缓解,一段时间以后,症状重新出现,如此反复。

腹痛:较常见,部分病人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多为中腹部隐痛、钝痛,无明显规律性,早期多是由于肠管功能失调、蠕动紊乱所致。有时服一般药物可暂时缓解,常使病人延误去作进一步检查。肿瘤导致肠梗阻时,可出现阵发性腹痛。

肠梗阻、肠套叠:小肠血管瘤并发肠梗阻、肠套叠较少见。肠梗阻多是由肠套叠所致,常可自行缓解,呈间歇性,发作时腹部可触及套叠包块;少数病例需急诊手术以解除梗阻。此外,肿瘤引起肠痉挛、肠管环形狭窄或肠扭转也可导致肠梗阻。

食欲减退、乏力、消瘦:部分病人因长期慢性失血、梗阻、腹痛而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体检:小肠血管瘤早期无明显体征,仅可有腹部深压不适或疼痛,部分病例可始终无阳性体征;晚期可有长期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貌、面色苍白、消瘦,慢性梗阻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有轻度压痛,少数病例可触及腹部肿物。

5并发症

贫血:长期间断性的血管瘤出血可致病人贫血,临床常误诊为缺铁性贫血。黑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更帮助诊断。

肠梗阻:海绵状血管瘤可包绕小肠引起肠梗阻。临床表现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机械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6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长期慢性出血者可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大便隐血试验隐约:可阳性。

其他辅助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出血期间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是定位和定性的最好诊断手段,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法,经股动脉将Cordis导管送入肠系膜动脉支,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团块状外溢、小血管迂曲出现”血管池”,血管紊乱等。

99mTc显像:出血速度只要≥0.05~0.1ml/min时,该技术能测出放射性核素从血管逸入肠腔,对于小肠肿瘤性出血检出率高,但定位率低,原因可能是病变处出血逸入肠腔后,标记的红细胞随肠蠕动游动或肠管位置移动所致,显像部位多在病变部位以远。如采用动态观察,可提高定位诊断率。

纤维内镜检查:较长的纤维十二指肠镜可达到空肠上段,经口插入的小肠镜一般长约2~3m,由于小肠的弯曲和活动度大,常规方法不易顺利通过,故需用引线牵拉法。操作麻 烦、费时、病人亦较痛苦,且检查者需要较高的检查技巧,故在国内应用不广,但在国外应用较多。镜下可见小的突出在肠腔内的息肉状肿物,呈红色或紫红色,局限或弥漫性分布,或仅见暗红色或紫红色斑。

X线检查:X线对局限息肉型血管瘤有一定价值,小肠气钡双重比造影、小肠分段造影检查较常规钡餐检查优越,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可检出80%的病变。具体表现有形态、大小可变的边缘光滑或分叶息肉样病变,偶尔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有多数移动之钙化点,表示血管内血栓有钙化(图1)。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剖腹探查:病灶出血凶险,不允许进一步检查时,应及时剖腹探查,仔细检查肠道及系膜,对可疑处可切开肠壁进行探查。

7诊断

小肠血管瘤的诊断比较困难,主要原因为其症状不明显,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家族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性腺发育不良(Turner综合征)和结节性硬化等病的小肠血管瘤发病率较高,因此对于这些病人有便血者应考虑到小肠血管瘤的可能。

8鉴别诊断

应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缺铁性贫血、婴幼肠套叠等相鉴别。

9治疗

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由于肿瘤质软,小的肿瘤术中难以用手触及,定位困难,可采用肠管透照并结合触摸,在肠管充气后更易显示病灶。术中内镜检查,可提高病灶发现率。但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此操作对肠管干扰过大,术后肠蠕动恢复缓慢,易引起肠管粘连。术前行肠系膜动脉造影,定位后留置导管或开腹后自可疑肠段的肠系膜动脉注入亚甲蓝,病变肠段染色消退延迟。亦可术中注入标记99mTc的红细胞,将肠管分段钳夹,分别测定各段肠管的放射活性,确定出血部位。手术切除范围与良性小肠局部切除范围相同。应注意详细探查病灶,以免遗漏。如无其他隐性出血部位,一般即可治愈。

10预后

手术预后多良好。多发性血管瘤术后仍有再次消化道出血的潜在危险性。有报道极少数的小肠血管瘤可恶变为血管肉瘤,因此术后应注意定期复查。

小肠血管瘤的危害很大,所以确认小肠血管瘤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就算是在手术后也不能放松,要经常去医院复查,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介绍

椎间盘突出是很常见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患有这样疾病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这样对改善疾病才会有很好帮助,椎间盘突出常见治疗方法就是按摩,按摩在缓解这类问题上有很好帮助,使得疾病不会在继续发展,那椎间盘突出的病理都有什么呢?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

一,突出前期 此时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可变成碎块状物或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的纤维环可因反复损伤而变薄变软或产生裂痕。

二,突出期 在急性髓核突出期,受压迫的神经根常发生急性创伤性炎症反应,神经根充血,水肿,变粗和极度敏感,任何轻微刺激均可产生剧烈疼痛。髓核突出的形态可有三种类型。

(1)隆起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表曾完整,突出物多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完整。

(2)破裂性 纤维环完全破裂,突出物多不规则,有时呈菜花样或碎片状,已于周围组织粘连。

(3)游离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块游离于后纵韧带之下,进入椎管之内,有时可达上或下一个椎间隙平面,有时可将椎管堵塞,造成广泛的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损害。

三,突出晚期 椎间盘本身和其他邻近结构均可发生各种继发性的病理改变。

(1)椎间盘突出物纤维化或钙化,

(2)椎间盘整个变性,椎体上下骨质硬化,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

(3)神经根损伤,早期成充血水肿,如长期受压,则神经根处发生粘连,其支配区运动感觉丧失。

(4)黄韧带肥厚,腰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呈后突畸形,使黄韧带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有适应性增厚,形成对椎管的占位,压迫硬膜囊。侧方的增厚黄韧带,可造成侧隐窝狭窄,压迫神经根。

(5)椎间关节退变增生,关节稳定性减弱,可导致侧隐窝或椎间孔变窄,加重对神经根的压迫。

(6)因椎板和黄韧带增厚,小关节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形成继发性椎管狭窄。

在对椎间盘突出的病理认识后,在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也要长时间进行,治疗好椎间盘突出后,也需要身体进行很好保养,这样对预防这类疾病再次出现有很好帮助,治疗这类疾病过程中,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利于疾病改善。



宫颈息肉做病理和治疗方法

宫颈息肉,是很多女性会面对的一种疾病,自然这种疾病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女性的生殖健康以及生育能力,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宫颈息肉的病理因素,而且要了解在生活当中,应该如何去治疗和预防,宫颈息肉的发生,这是每一个女性朋友,都不能够忽视的生殖保健工作。

宫颈息肉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二种。从宫颈管粘膜局部增生形成的息肉一般蒂细长,切除时容易彻底;而发生于宫颈阴道部的息肉虽然位置表浅,但基底部较宽,因此治疗时不容易彻底切除,还可以再生。另外,由于宫颈息肉是宫颈慢性炎症的一种表现,虽然切除了息肉,但宫颈的慢性炎症并没有祛除,致病菌仍然潜伏在宫颈组织内,也就是说致病原因依然存在。因此在摘除宫颈息肉后,还应对宫颈的慢性炎症予以治疗,以防息肉复发。

慢性宫颈炎是妇女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在已婚、体虚的妇女更为多见。其病因是由于性生活或分娩时损伤宫颈,使细菌侵入而得病。 白带增多是其主要症状,通常呈粘稠或脓性粘液,有时带血或有性交出血,其次是外阴瘙痒、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每于性交、经期和排便时加重。 以局部治疗为主,如进行宫颈电烫、激光、冷冻、腐蚀剂(如铬酸、高锰酸钾)等治疗。 【处方】 1.治疗后2~3天,阴道会有较多量的血性样或黄水样分泌物排出,常需应用月经垫,一般3周左右停止。 2.阴道分泌物过多,刺激外阴局部不适时,可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外阴,早晚各一次。 3.要穿着全棉织品的内裤,勤换洗以保持外阴清洁 4.暂禁房事1~2个月。 5.勿进游泳池游泳。

因为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所以她们很容易受到一些,妇科或者是生殖健康疾病的影响,因此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建议每个女性朋友都应该,关注这些常识的认识,远离妇科疾病,平时生活当中定期做妇科检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