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西医异同_中医科学吗?——评点中、西医异同

由网友(窺探你的生活)分享简介: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作用于靶点单一。有人提出中药多靶点作用,其实是不合适的:中药用于调整而非对抗。西药由于作关于这个问题,争论者不在少数。在解答中医科学还是不科学之前,笔者先就有关“科学”一词做一解释。科学(science),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



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西医异同

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作用于靶点单一。有人提出中药多靶点作用,其实是不合适的:中药用于调整而非对抗。西药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就大,历史上多次重大药害事故就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淘汰的PPA又是一例;而一年前英国罗氏公司产生的治疗禽流感的达菲这种药,引起儿童出现精神紊乱、抑郁现象的事件;还有就是我国有近一半的听力障碍者,均与西药抗菌药物滥用有直接关系。这些都能再一次证明西药之毒、副作用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点:“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

不仅药物本身有毒性,也有医生滥用造成的不良反果。相反,只要辨证论治,配伍得当,中药几乎没有什么毒、副作用。临床上一些中药出现副作用,甚至毒性,原因是医师没有用到合适的病人身体上。比如说,西药研究认为,人参是无毒中药,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将人参用于热邪蕴盛的高烧患者,而致其人死亡的案例却大有人在。说中药附子有毒,但笔者用半斤(250克)附子却治愈了3例乡村亡阳虚脱的患者(城里的这类患者都被120急救车带到急诊室输液、吸氧、输血去了)。一句话,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出在大夫辨证不准确上,西药的毒、副作用则在药物本身,也在大夫的不当使用。也就是说,中药的毒、副作用“在医不在药”,西药毒、副作用“在医也在药”。由此可见,中药的毒、副作用是可以控制的,而西药的毒、副作用则是无法控制或者说是难以控制的。

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中病即止”,从不主张长期大量用药完全靠药物去治愈疾病,而是希望在疾病消失得差不多时,人体自身可以调动自己的康复机能,恢复健康。几千年来,没有哪种中药因毒、副作用被淘汰。如《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云“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的就是中医治病用药的原则和道理。西方人不懂,让人天天大量吃关木通等(里面还加了大量西药)以减肥,出了问题,又说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毒,能导致“中草药肾病”,并以此攻击中医中药。外国人不懂情有可原,也有同胞为之佐证,只能说明这位同胞并不懂中医中药,也不懂“中药之害在医不在药”,其在他乡行医治病不就是一位真正的“庸医”。

另外,中医认为,中药的毒性也正是中药的疗效所在,提倡“以毒攻毒”治病的思想。药物毒性对于正常的人体是毒、副作用,但对于患病的身体却是治疗作用,也就是说,中药是毒、副作用还是治疗作用,是要视病情、视人体情况而定的。西药则不同,其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是分开的,在治病的同时,必定伤害部分身体。大家可能都知道,美国认为安宫牛黄丸含有朱砂,而朱砂含汞,有毒,严禁进口。安宫牛黄丸确实不符合西药的标准,既含汞,又没有质量控制指标。然而,我们却不能削足适履地去适应美国标准,因为安宫牛黄丸根本不可能达到标准。退一万步说,勉强达到了西药标准,也扔掉了中药特色,不再是中药了,药效自然也不理想了。但是,我们的安宫牛黄丸却非常安全,非常有效,从来没有人因为吃了安宫牛黄丸出现汞中毒。前几年,被英国权威专家判断为“脑死亡”的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北京宣武医院经几个月治疗,不仅已转危为安,从能吃、能说、能写字,到现在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使刘海若“起死回生”的中医中药,其中的王牌却是不符合西药标准,被美国禁止进口的安宫牛黄丸。而韩国某药商生产牛黄清心丸去掉了朱砂,他们自己却跑到同仁堂购买含朱砂的牛黄清心丸自用,说没有朱砂没有效果。



中医科学吗?——评点中、西医异同

关于这个问题,争论者不在少数。在解答中医科学还是不科学之前,笔者先就有关“科学”一词做一解释。

科学(science),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产生于古代社会的实践需要。科学又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随着科学的发展,也有把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与之并列分为六大类和把技术科学与之并列为三大类的。这都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期对科学分类体系的不同认识。从17世纪起,科学活动的范围大约每10~15年扩大一倍。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积累时期和革命时期相互交替。人类历史上迄今发生了多次科学革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地心说的革命,17世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革命,20世纪初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的一场自然科学各领域深刻而广泛的革命。在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在社会科学各领域对封建主义的革命,19世纪以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标志的社会科学领域最深刻而广泛的革命。

从以上“科学”一词内容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看,所谓“科学”也是包含诸多内涵的词汇,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作为“科学”倡导者,如果看不到人类科学的范围需要不断发展、扩大,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科学的推动者,只能成为绊脚石。

举例来说,几年前,笔者接到一位从吉林长春打来的求诊电话。电话中说,她有一位16岁的男孩,已上高一学习,身体其它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有尿频的毛病。表现为:只要饮水,10余分钟之后必要排尿一次至数次,一次饮水越多其后排尿次数就越多,待排尿至此次大致的饮水量之后,则可几个小时不再尿尿,且这种现象已经有近6年之久了。因为该男孩8岁前一直有尿床的毛病,所以,6年多来,所看中医大夫均给予补肾为主的治疗方药及方法,但效果不佳;西医大夫则在检查、化验患儿的各种指标未发现问题后,多给予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同时,做了心理疏导治疗;也有些大夫直接按“慢性前列腺炎”,大量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同样不佳。

了解患儿以上情况后,笔者决定给患者开具柴胡、白芍、佛手、香附、砂仁、黄芪、茯苓、白术、枸杞子、桑椹子等药,疏肝养肝,健脾培土为主。3剂后,患儿饮水之后尿频的现象就得到了明显改善,调方再服满3周共计21天后,患儿已无饮水之后尿频现象发生了。此后,笔者根据患儿身体情况,专门为其现配中药“健脾养肝”丸,建议坚持服用3个月以上。经此调理之后,4年多来未再出现尿频现象。更为可喜的是,其精神、体力均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每每笔者将此案例讲述给大家的时间,都会被问及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是什么道理?如此简单的一些中药,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临床疗效?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大家想想看,下雨之后,有些地方为什么能存住水,而有些地方为什么却会出现洪水泛滥的现象?这其中有植被好坏的问题,也有土质好坏的问题。如果没有植被,落下的雨水是不是很容易流失?沙土地或者硬化了的土地或者水泥地面上所下的雨水,又是不是容易流失掉?对于这两种情况,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一是增加植被,二就是改善土壤。

中医认为人体肝属木,脾胃属土,这两个地方出现了问题,自然就会出现“饮水自流”的病症,解决的办法又会是什么呢?当然就是“疏肝养肝,健脾培土”啦。植被帮你种好了,土质也帮你改善了,哪里还会再有下雨之后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你说这是不是科学,自然界一目了然的道理,偏偏还有人说这个不科学,中医不科学,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睁着眼睛说瞎话”。



病因的简单和复杂—评点中、西医异同

从病因学的角度看,中医以外因(风、暑、寒、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爱欲)、不内外因(食物酸、苦、甘、辛、咸五味,臊、焦、香、腥、腐五臭对人体饮食失调及刀斧、跌打损伤、火烫伤、车祸等所致疾病)“三因”来概括致病因素,既简单又包罗万象,人体患病的原因无出于此。表面上看似过于简单,但却蕴含着中医病因学的深邃道理,并且,很容易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病因的辨别找到疾病治疗的方法。这就是中医病因学“删繁从简”的优势所在。

西医的情况则不同,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的疾病诊断名称就近30万个,而因此它需要明确的“致病因素”必定是千千万万,可谓不可胜数。要想从中找到明确的病因,就必须借助许多检测、检验的仪器设备。既费钱费时,也容易耽误病情。就拿肺纤维化及帕金森这些病症来说,西医对其病因素的认识是“病因不明”,但治疗起来却是使用大量的激素或别的什么价格昂贵的药物,虽然患者服药后会出现一些短时间的效果,但很快就发现病情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最后不可逆转。特别是像肺纤维化这种病,西医称称之为“不是肺癌的癌症”,长期或大量使用激素本身就会引起,而今患者上了这种病却还在大量使用激素,当然大家都能预见到其结果。如果用一句不客气的话来说,那就是“瞎治”,因此你根本不知道病因是什么!而中医对此病的认识则相对简单,通过中医辨证,可得知病因主要为肺气不宣、痰瘀互结,或兼肾气不足,或兼气血虚弱,或兼肺热郁滞,或妆脾胃虚弱,或兼毒物浸润(工业粉尘等)等。总之,通过中医的辨证,一般均能找到病因,治疗效果自然非常明显。在中医临床治疗的5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病情没有得到痊愈。

研究证实,目前能通过医疗仪器检测清楚的人体健康指标只占30%左右,有超过70%的健康问题还无法用现有的检测技术来获得满意结果,而且,那些潜在的疾病危机更是有近95%的指标得不到明确的检测。因此,完全依赖检测指标来定性自己健康与否的想法是不科学的,甚至是愚蠢的。可以这么说,体检是有意义的,能检测出一些已经明确且已经形成的疾病,但一些未明或者处于潜伏期的疾病却不能预知。因此,对于健康与否的判断,单纯依赖检测指标异常与否是不行的,还需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判断。其实,预知疾病手段和方法,中医学就有丰富的内容可以采用。

由此可见,无论中医的“删繁从简”,还是西医的“删简就繁”,在临床实际工作当中,均有各自的优点。但从方便、实用的角度看,无疑是中医的“删繁从简”更胜一筹。

也许有人会说,虽然说中医看病那么简单,但真正要掌握其要领来,却非常困难,不仅需要时间,还要有悟性,简单之中才见工夫。其实,中医没什么神秘的,说起来也就这么简单。所谓“大道不繁”,“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踏踏实实望闻问切,踏踏实实辨证论治,就没有学不好的中医!

如果要求西医大夫都像要求中医大夫学习西医一样,学习掌握一些中医知识,尤其是中医的看病理念,西医大夫一定不会那那样排斥中医了,甚至会引来越来越多的西医精英人士喜欢中医,从事中医,甚至最后成为“铁杆中医”。的确,中医对人类健康而言,无疑是世界最伟大的医学。



外环境的侧重—评点中、西医异同

精于中医学的人士一定同意“中医是时间医学”的看法。无论医著《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运六气的讲解,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还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等医学经典,无不将时间体现在起病、诊病、治疗、康复等各个方面。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言“……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伤寒杂病论》有关太阳病的论述中则有“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而《温病条辨》则中“春温”、“冬温”、“秋燥”、“暑温”、“伏暑”……。这些均体现了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时间观,也就是说,由于时间不同、气候不同,中医判断疾病性质、病因、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而相同的时间、气候条件下,不同的疾病的起病、诊治则可以相同。也就是通过时间、气候的判断可以直接判定人体所患何种何类疾病。

举例来说,当寒湿气候当令之时,不论是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转重,还是肿瘤、肝病、肾病、胃肠性疾病等加重,均提示这个时令下,治疗用药需要重用散寒除湿之味,以提高临床疗效。刘力宏教授在其所著《思考中医》一书也产提到他治疗上腭的恶性肿瘤、坐骨神经痛、胃痛三个病均用同一张方,就是《和剂局方》书的五积散,结果发现,除恶性肿瘤的这一例因特殊的原因没能服药以外,其余两例都有不错的效果。原因就是他认为当时是寒湿当令,而且湿邪特别重,有点像春天,只有春天才这样潮湿,才引起了那三个病的发作,所选用了一样的处方治疗,而且有明显效果。前面提到过的名老中医蒲辅周老先生,前后两次同是治疗乙脑病,但用药却不相同的经验,也说明中医特别重视时令与致病的关系。除此之外,有关“子午流注”,“春温夏暑秋燥冬寒”的时相认识,也对患病、疾病转归、诊病及治疗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与中医不同,西医则主要是强调“细菌、病毒”的致病性。不论你何时患的病,如果“细菌、病毒”是一样的,治疗就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效果,则会考虑是否这些“细菌、病毒”出现了变异。而一旦变异,目前又没有有效药物,那就只能慢慢等待新药的出现了。事实上,只要人类必需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生物的自然环境下生存,那么,人类的身边及身体上“细菌、病毒”就会无处不在,并与人体和平共处。而它之所以致病,那也是有条件的,它们只会对那些适合它们生存的机体产生致病结果,所以,是否患上病,主要还是看各人的身体状况强弱,其次才是“细菌、病毒”的伤害力量强弱。人体内的细胞数量10万亿个以上,每个细胞都相当于一个“细菌或病毒”,他们聚在一起应该是无所不胜的,生病之时,只要能充分调动机体的自愈能力,是没有什么病菌不可以战胜的。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的“时间、气候”观,应该更能体现疾病的产生、发展及康复的全过程,也更能指导临床治疗。



健康的定义—评点中、西医异同

众所周知,西医在判断疾病是否治愈时,一般都需要通过检测指标是否恢复正常来下结论,也就是说只要指标不正常,就不能算作疾病治愈,更不能算是已经健康了,即使你自己没有任何不适感觉,且也能非常正常地进行日常生活及工作。虽然这样的看法、观念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但有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认识误区。这是因为,许多实验室及仪器的检测指标会因人、因时、因地、因气候而异,再者,到目前为止,人体的许多检测数据还不能完全明确其有效性,且许多身体内的物质内容还无法用现代的检测方法检测出来,也就是无法得到现有仪器设备的明确检测,因此,这种单纯以“数据指标论健康”的方法,并没有十分的把握,甚至还会导致出现一些误差。

虽然在众多人群中制定了那样一个指标数值,但针对个体而言,可能只有一个数值是他本人正常的。就举前面说过的睾丸酮水平的例子来说,虽然有一个正常范围的数值,但每个人却只一个数值是正常的(当然也会随着年龄、环境、饮食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当然,西医的检测指标也是很有用的,比如检测出你是否乙肝“小三阳”、“大三阳”?是否丙肝HCV阳性?是否目前的血糖异常等,都对通过判断,加强针对性预防疾病的发展,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有益。

中医则以人体证候判定健康与否。有人说,中医的健康观不正确,明明还有乙肝“小三阳”、“大三阳”,怎么可以认为没有症状就是健康了呢?其实,这是完全曲解了中医的健康观。这是因为中医判定健康与否,主要不是看你是否能正常工作生活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了,而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综合来判断人体证候情况,然后确定健康状况。

扁鹊给蔡桓公诊病、张仲景给侍中大夫王仲宣诊病的故事就不必讲了,就是现在许多找中医大夫进行养生调理的男男女女,哪个不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确定其证候特征而进行的中医养生调理。就拿乙肝“小三阳”、“大三阳”来说,虽然中医不一定能看出是否有乙肝病毒感染,但却一定能知道肝气郁滞、脾运失职、气血瘀滞等证候特征,并加以养生调理。退一步来说,即便没有中医的诊病技术,绝大多数人还不是根据自己的自我感觉来判定健康状况的吗?从这一点上看,中、西医对健康的判定均有各自的优势,但最好是综合在一起来判定为佳。



健康的本质—评点中、西医异同

对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前后提出过两个不同阶段的概念: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及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健康为:“人人能够实现愿望,满足需要,改变和适应环境。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的。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以上两个“健康”概念,虽然有积极意义,也包括了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理念和要求,是一种意在满足全人类健康的大口号。但仔细想来,却无法不让人觉得非常空洞,更像是“套话”,是政府组织讲给老百姓的客套话而已。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人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下才算健康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医和西医的看法显然有不小的差别。

从西医角度看,把病治好了就算身体(虽然有时也加上一下心理健康)健康了。比如,患胃癌后,西医以手术切除,再采用化疗、放疗不让其再患胃癌为健康,至于这些治疗方法到底是改善了患者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还是进一步损伤了身体其他方面的机能,则不是主要考虑的内容;中医则是做好预防工作,以不患上胃癌这种病为健康,也就是说,在中医的健康理念中,努力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也就是治未病,才是保证人体健康最重要的事情,决不是待生了病之后再行治疗,以此来保证健康才是中医之道。



中医不如西医科学?——评点中、西医异同

这种说法非常不可取。

自从鸦片战争西方的枪炮冲破了我中华泱泱大国的大门之后,西方的文明和科学就渐渐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很快占居了主导地位。从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越来越受到冷落,中医学作为系统完整的传统文化之一,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待遇,以至于后来有人甚至叫嚣废除中医。虽因广大人们群众的极力反对没能如那些人的愿,但从此中医处于从属地位的时代已经开始。在唯物论(其实是“唯视论”)大行其道的年代,许多人根本不会相信人体内还有什么“阴阳”之分,更不理解“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之意了。在这些人看来,“阴阳”也好,“金木水火土”也好,都是一些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是迷信的东西。并由此得出结论,以 “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自然也是迷信的东西了。对此,笔者无意从哲学的角度与这些人进行争论,也不想去争论。中医是不是迷信的东西,只要我们了解以下一些实际情况就足够了。

中医诊病讲:“望而知之,谓之神”,讲的是通过看病人的脸色、面相、舌质舌苔以及形体动作,就可大致知道某人的气血阴阳体质的状况或疾病状态,能做到这种境界者,就可以认为是“神医”了。就拿看面色来讲,西医就会责问了:“中医凭什么知道患者是气虚、血虚,阴虚、还是阳虚?他的脸色又没有标什么数据,是 ‘1’、“2”还是‘3’?是‘+’、‘++’‘、+++’还是‘++++’?”答道:“什么数据,什么‘+’也没有!”想想看,我们在某某人生气或者发怒时,为什么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并不会要求大家也给出一组数据来证明某人的确正在“发怒”?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一种大家共识的脸色。那么,同样是看“脸色”,为什么有些人却偏偏要说中医的看(望)脸色是没有事实根据呢?笔者看来,这才叫不讲道理,甚至是强词夺理!

在皇甫谧所著《甲乙经》序里也记载了医圣张仲景的一个案例:当年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诊病,诊后即言:“君有疾,不治四十将落眉,后半年当死。”当年的王仲宣年轻气盛,二十多岁就做了侍中大夫,所以,根本就没把张医圣的话入在心中,给他开的五石散也没有服用。十多年过去了,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果然双眉脱落,这个时候才想起张仲景的话,但已悔之晚矣。半年之后便一命呜呼了。

张仲景诊病的故事证明中医的疾病预测技术也相当成熟(只是我们现在的中医大夫没有很好把握而已)。这也说明中医在观察人体的健康时,也可以通过看气色、面相了解人体是否患病,以及寿命之长短,这些也来自中医对人体气血阴阳虚实多少判断后下的推论,有经验的大夫还是很有准度的。因为这是一种预测方法,有没有什么数据可以证明,所以,多被人认为是迷信的东西。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现代西医从基因的角度去预测寿命的长短,同样是预测,只是从“微观”角度去观察和预测,比起中医的“宏观”预测似乎更仔细一些,但怎么就没有人说那是迷信了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那些人根本就不懂中医,也根本不理解“宏观”看问题同样非常明了。



中医怎么治胶质瘤?中医治胶质瘤的方法

胶质瘤的治疗,最常见的就是手术治疗,因为通常药物治疗其实并不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命,那么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1、药物治疗。一般药物不起作用,包括化疗药。原因,一是因为血脑屏障的阻挡过滤原因,二是胶质瘤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化疗在治疗脑瘤上争议较大,许多医生不主张化疗,认为效果太微,而副作用太大,得不偿失。

2、放疗。对常规的放、化疗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脑瘤当中,只有“髓母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另有“室管膜瘤”对放疗中度敏感,其它的脑瘤对放疗均不敏感。

3、手术。很明显,一是手术只能对付一时,过后还复发,具有“韭菜样”再生增殖的特点;二是胶质瘤是在脑内多呈蟹爪样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的脑组织无明确的边界,手术时难以完全切干净,不便于手术;三是,这种切不干净的手术,会刺激并加速肿瘤的增植速度和恶变程度。

4、脑瘤不要忘了中药的施用。不能认为手术了、放化疗了就万事大吉不管了(手术、放化疗结束之后,仍然任重道远,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复发了。这是个医学常识。许多患者,就是觉得已经手术切掉了,并且医生明确地说了“手术成功”,就以为是病好了。这明显是缺乏医学常识,结果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应该在手术后吃药,不停药的话,能不复发,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很了不起的成绩了。何况不吃药。

5、用化瘀散结、解毒消肿,针对疙瘩、肿瘤类的中药丸来施治。找对了药则增强效果。笔者深知中药的魅力,亲眼目睹了大量脑瘤、淋巴瘤与胃肠恶性肿瘤等被中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验证了祖国中医药的独特之处。中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对于抵制癌细胞的发展,缩小肿瘤体积,减轻病人的痛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患者感觉身上有劲了饭量增加了,以及脑瘤所引起的癫痫、积水及头痛头晕等的明显改善。对比效果患者更是满意。消缩疙瘩、肿块效果显著,至于单纯的消除积液、水肿,自不必说,如脑瘤引起的脑积水,肺结核引起的肺积水,盆腔炎引起的盆腔积液;至于单纯的止痛,那是在消缩肿块的过程中附带的一个功能。



中医治脑动脉硬化的方法有哪些

脑动脉硬化是严重性的脑部血管疾病,大脑的动脉出现硬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年龄、血管疾病等,患者发病时将有头痛的现象,头晕的症状也是较为严重的,患者诊断为此病时可使用中药调理性的治疗,那么中医治脑动脉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治疗是按照患者的病情划分的,其使用的药方不同,治疗的方向也会有区别。

脑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疗

(1)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治法】填精补髓充脑。偏于阴虚者滋阴,偏于阳虚者温阳。

【方药】偏于阴虚者左归丸加减。本方重用熟地以填人身阴精之源;辅以枸杞、山萸肉增强滋阴填精之力;鹿龟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补阳,龟板胶滋 阴,共奏填精补髓充脑之功;菟丝子配牛膝强腰壮骨,山药滋益脾胃。若虚热较甚者,可加黄柏、知母、地骨皮滋阴清热。偏于阳虚者右归丸加减。本方附子、肉桂 加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温补肾中元阳,填精补髓益;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杜仲俱为滋阴填精之品,更加当归补血益精之功,然方中附桂刚燥,不宜久服, 可改用巴戟天、仙灵脾等温润之品,以期助阳而不伤阴。若遗精频频,可加芡实、桑螵蛸、复盆予以固肾涩精;若眩晕较甚,无论阴虚、阳虚均可加用龙骨、牡蛎、 磁石以潜镇浮阳。

(2)中气不足,气血虚弱

【治法】补气养血益脑

【方药】归脾汤加减。本方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当归甘温养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安神益脑;远志交通 心肾、宁心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滋腻碍胃。如此则气血得复,眩晕自止,若偏于血虚者,可加用熟地、阿胶、枸杞以助补血之功。

(3)阴阳失调,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清脑。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以天麻、钩藤、石决明为平肝熄风眩晕之要;黄芩、山栀清热泻火,使肝风肝火平熄;益母草利水,牛膝下行,杜仲、桑寄生补肝益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安神。方中可加用菊花,白蒺藜、夏枯草,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若肝火较盛者,可加龙胆草清肝火。

(4)脾肺气虚,痰浊中阻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熄风而止眩晕,二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调理脾胃,使痰消风熄,眩晕自愈。若眩晕甚者且呕吐频频,可加代赭石、胆南星、竹茹镇逆止呕。

(5)瘀血内停,脉络阻滞

【治法】活血祛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通窍止眩晕;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麝香香窜开窍,使诸药入病所,大枣调理脾胃,防理血之品 损伤中气,姜酒辛散,以助活血祛瘀之功。本方中可酌加其他活血药及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地龙搜剔之品,更增活血通窍之力。若兼寒邪阻络,可加用桂枝,细 辛温经通络。治法与治则:中医治疗本病采用扶正补肾、填精补脑、平肝潜阳、化痰降浊、活血化瘀通达脑脉,虚实相兼,标本兼顾治疗方法。

中医治脑动脉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文中介绍了此病五种中药治疗方式,其药方全部不同,所医治的范围也有变化,但是按照其类型调理治疗就可以控制疾病发展。而患者在治疗时则要重视其护理保健,大脑的血管有问题时要多吃清血管的食物,也能适当的使用药物控制调理治疗,疾病的恢复进度则能提高。



中医治脱肛的方法

脱肛,是再常见不过的疾病了,虽然短时间之内对人体并没有很大的伤害,但是如果不治疗,是会导致很严重的伤害的,甚至是会引发其他的疾病,相信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而选择中医治疗脱肛也是非常不错的,那么我们今天就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医治脱肛的方法吧!

用食疗的方法治疗疾病现在已经不是很稀奇的事情了,都是很普遍的。其中通过中医与膳食的结合,能够将治疗与食物联系起来确实是一 个很不错的想法,那么中医食疗治脱肛的方法?

1、鲫鱼黄芪汤:鲫鱼,黄芪,枳壳(炒)。将鲫鱼去鳃、鳞、内脏,先煎黄芪、枳壳,30分钟后下鲫鱼,鱼熟后取汤 饮之,可少加生姜、盐以调味。

2、中医食疗治脱肛的方法,田螺炖猪肉:用田螺肉120克、猪肉120克。将洗干净的田螺肉、猪肉入锅共炖。每日1剂,分4次服食。

3、何首乌煲鸡:何首乌,雌鸡1只(约500克)。将鸡宰杀去毛及内脏,以白纱布两、三层包何首乌末,纳鸡腹内,加清水适量,放入锅内 ,煲至鸡肉离骨,取出首乌末,加盐、油、姜、酒调味,饮汤食鸡肉。一日内分2次服完。

4、中医食疗治脱肛的方法,黄花木耳汤:黄花菜(又名金针菜)、木耳25克、白糖5克。将黄花菜、木耳洗净去杂质,加水煮1小时,原汤加白糖调匀服食。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中医治脱肛的方法有哪些的介绍了,相信大家在看过之后,对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用中医治疗脱肛是非常不错了,而且对身体的伤害也是比较小,希望患者朋友们在平时能够注意自己的饮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哦!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