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呕吐的治疗方法_惊恐呕吐的治疗方法

由网友(无视沵的存在)分享简介:近段时间以来,虚寒呕吐的趋势上升很严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虚寒呕吐的治法为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主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生病的人往往情绪并不好,并且在工作上、生活上或学习上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得了惊恐呕吐病的人来讲,及早的做治疗是必须的,惊恐呕吐的治疗方法患者应有正确的了解。...



虚寒呕吐的治疗方法

近段时间以来,虚寒呕吐的趋势上升很严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虚寒呕吐的治法为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主方丁萸理中汤加减。治疗时常用党参、白术、甘草、干姜、丁香、吴茱萸、苏梗、陈皮等药物。纳呆,食而不化,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开胃助运;腹痛绵绵,四肢欠温,加附子、肉桂、高良姜温阳祛寒;大便稀溏,加山药、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止泻。

 

这种虚寒呕吐虽然可怕,但是却不是说来就来,不管是什么疾病,都有其患病的原因,所以一定要了解患病因素,及时的摒弃掉这些坏习惯,是可以有效地避免癌症的来袭,特别是我们的女性朋友。



虚寒泄泻的治疗方法

虚寒泄泻的种类有很多,但是对于人体都是有很大程度上的伤害的。当然很多时候疾病来时都悄然无声,所以及时发现自身的征兆很重要。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学习一下吧。

  中医上虚寒泄泻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一、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1)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3)配穴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4)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5)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2、慢性泄泻

  (1)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3)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4)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5)方义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在这个天气越来越凉爽的天气,很多人非常的容易出现虚寒泄泻的,坚持这种做法可以提高你的免疫力,平常多吃的话,一定让你的身体强上上百倍。



行经泄泻的治疗方法

你感觉自己无缘无故得了行经泄泻,的原因有很多,有环境因素,也有心理原因,更有疾病因素。而对于疾病方面,能让男人不举的病实在太多了,下面就一一列举。

  一、行经泄泻中医治疗方法

  1、治法:益气健脾,涩肠止泻。

  2、方名:术苓固脾饮。

  3、组成:白术30克,茯苓15克,人参15克,山药15克,芡实15克,肉桂1.5克,肉豆蔻1枚。

  4、用法:水煎服。

  5、出处:《辩证录》卷十一。

  二、脾肾虚寒,命火不足

  1、治法: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2、方名:四神丸。

  3、组成:肉豆蔻(生用)60克,炒补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120克。

  4、用法:上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水煮至枣熟,去姜,以枣肉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开水送下。

  5、出处:《内科摘要》卷下。

行经泄泻对于我们来说是需要预防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尽快的去医院进行治疗,越早发现,治愈的机会就越大,但是我们也不能自己麻木的自己用药治疗,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



寒湿泄泻的治疗方法

这种寒湿泄泻,它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导致的。后悔不已。因此,人也是需要做好护理的。

  寒湿泄泻患者要注意保暖,不熬夜。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所述。

  1、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2、方药:藿香正气散。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湿。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或寒湿在里,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苔白厚腻,可用胃苓汤健脾燥湿,化气利湿;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

很多的人的身体总是经受不起寒湿泄泻,确实现代医疗条件下,不要以为自己任何疾病都可以治愈,还是要注意卫生,保持好的习惯,才能长命百岁



脾虚泄泻的治疗方法

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使自己生病,脾虚泄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问题,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每个人的梦想。那么,这种脾虚泄泻有哪些迹象可循呢?

  1、脾虚泄泻

  治法:温运健脾,渗湿止泻。

  方剂:理中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分水神丹加味等。

  2、小儿脾虚泻

  治法:健脾温中止泻。

  方剂:七味白术散加扁豆、炮姜。

  3、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

  治法:中药浴足。

  配方:胡椒、透骨草各9克,艾叶150克。

  用法:将上药煮水,洗双足。1次30~60分钟,1日3次,连用数日。

  来源:《腧穴敷药疗法》。

脾虚泄泻对于我们来说是需要预防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尽快的去医院进行治疗,越早发现,治愈的机会就越大,但是我们也不能自己麻木的自己用药治疗,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



伤食泄泻的治疗方法

这种伤食泄泻,却从来不好意思开口,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但是在压力愈来愈大的今天,疾病也越来越多。患病之后,就需要在第一时间治疗了。

  1、单验方:对各种肉类伤食,可嚼食山楂片、山楂糕;对鱼肉伤食,可选生姜10克,紫苏10克,水煎浓汁服;鸡蛋伤食,可选白醋1汤匙,加入米汤服,或豆豉10克煎汁频服;面食所伤,可取生姜3片,加入适量米酒中,加热服,或饮炖萝卜汁;腹胀、厌食甚者,可取陈皮5克、生姜3片,加适量红糖,沸水冲泡代茶饮;儿童伤食,可选山楂炭12克、青皮6克,煎汤,加红糖适量服。若腹部胀痛甚,可配合外治法:取紫苏60克,煎汤,用毛巾浸后拧干,热敷并用手顺时针推按腹部等。

  2、中成药:常用的有山楂丸,适用于伤食泄泻较轻,伴食欲不振,脘腹胀闷者;保和丸,适用于食积停滞、泄泻伴脘腹胀满,嗳腐酸臭,食欲不振者;木香槟榔丸,适用于伤食泄泻较重,伴脘腹胀痛者;枳实导滞丸,适用于伤食泄泻重,伴脘腹痞闷疼痛,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沉有力者。其他药物还有健胃消食片、楂曲平胃合剂、消积丸、六味安消胶囊等。

  食泄泻属实证,不宜止泻或单纯止泻。中医治疗的原则是消食导滞,运脾祛湿,治疗初期或许反而加重泄泻,这正是中医的“通因通用”之法。

人的问题其实是非常多的,特别容易出现的就是伤食泄泻,那么很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原因是什么,所以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



小儿泄泻的治疗方法

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使自己生病,小儿泄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问题,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每个人的梦想。那么,这种小儿泄泻有哪些迹象可循呢?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的证型,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状。一般大便稀溏夹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多由伤乳伤食所致。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甚,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量多,色黄褐,气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多是湿热所致。大便稀薄或烂糊。色淡不臭,多食后作泻,是为脾虚所致。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陷虚。

  2、辨轻重大便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精神尚好,无呕吐,小便量可,属于轻证。泻下急暴,次频量多,神萎或烦躁,或有呕吐,小便短少,属于重证。若见皮肤干枯,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尿少或无,面色发灰,精神萎靡等,则为泄泻的危重变证。

  3、辨虚实泄泻病程短,泻下急暴,量多腹痛,多属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泄泻或急或缓,腹胀痛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

  1、伤食泻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分析:本证常有乳食不节史。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故泻下稀便夹有不消化的乳凝块或食物残渣。食滞中焦,气机不利则腹胀腹痛;泻后积滞见减,,气机一时得畅,故见泻后腹痛暂时减缓。乳食内腐,浊气上冲,胃失和降,嗳气酸馊,或有呕吐。舌苔厚腻或微黄,大便酸臭,或如败卵,不思乳食,夜卧不安,皆为乳食积滞之证。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腹胀腹痛加木香、厚朴、槟榔理气消胀止痛;呕吐加藿香、生姜和胃止呕。

  2、风寒泻

  证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分析:调护失宜,感受风寒,寒邪客于肠胃,寒凝气滞,中阳被困,运化失职,故见大便清稀,粪多泡沫,臭气不甚。风寒郁阻,气机不得畅通,故见肠鸣腹痛。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均为风寒外袭之象。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苍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大便稀,色淡青,泡沫多,加防风炭以祛风止泻;腹痛甚,里寒重,加木香、干姜以理气温中散寒止痛;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神曲消食导滞;小便短少加泽泻、猪苓渗湿利尿;表寒重加荆芥、防风以加强解表散寒之力。

  3、湿热泻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肠道,传化失司,故泻下稀薄如水样,量多次频。湿性粘腻,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阻胃肠气机,故泻下急迫,色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烦闹不安;湿困脾胃,故食欲不振,甚或呕恶,神疲之力。若伴外感,则发热;热重于湿,则口渴;湿热下注,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之湿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具解表清肠、表里双解之功。热重于湿,加连翘、马齿苋、马鞭草清热解毒;湿重于热,加滑石、车前子、茯苓、苍术燥湿利湿;腹痛加木香理气止痛;口渴加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夏季湿浊中阻加藿香、佩兰芳化湿浊;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

  4、脾虚泻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分析: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轻时重。脾胃虚弱,运纳无权,故多于食后作泻。泄泻较久,脾虚不运,精微不布,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山药、莲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胃纳不振,舌苔腻,加藿香、陈皮、焦山楂以芳香化湿,理气消食助运;腹胀不舒加木香、枳壳理气消胀;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干姜以温中散寒,暖脾助运;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肉豆蔻、诃子、石榴皮以固涩止泻。

  5、脾肾阳虚泻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久泻不止,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见脱肛。肾阳不足,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面色觥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脱肛加炙黄芪、升麻升提中气;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敛固涩止泻。

  二、变证

  1、气阴两伤

  证候: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起于湿热泄泻,由于泻下无度,水液耗失,阴津受劫,液亏气虚,肌肤失养,故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唇红而干,精神萎靡。水液不足,故小便短少,甚或无尿。胃阴伤,无津上承,故口干、口渴引饮。气阴不足,心失所养,故心烦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均为气阴损伤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炙甘草补气扶脾,乌梅涩肠止泻,木瓜祛湿和胃,四药合用且能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久泻不止加山楂炭、诃子、赤石脂涩肠止泻;口渴引饮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养阴生津止渴;大便热臭加黄连清解内蕴之湿热。

  2、阴竭阳脱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分析:本证多见于暴泻或久泻不止,耗伤津液,阴损及阳,气随液脱。阴伤于内,故见啼哭无泪,尿少或无;阳脱于外,则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哭声微弱,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为阴津耗竭、阳气欲脱之象。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益气养阴、酸甘化阴,附子回阳固脱,龙骨、牡蛎潜阳救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注重自己的身体状况,这种小儿泄泻,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大概知道了。一定注意生活细节,保护自己身体健康。



额横纹增深的治疗方法

相信许多朋友都发生过额横纹增深,诱发病因非常复杂多变,可能跟身体器质性疾病有关、也可能跟上火有关,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必须马上到医院检查,生活中多次出现此情况的话,也要做一次全身体检。

  第二节 经络腧穴各论(一)

  一、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图10-4)

  1.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图10-5)

  2.脏腑经脉病候:咳嗽气喘气短、咳血咽痛,外感伤风,循环部位痛麻或活动受限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外感、头痛、项强、咳痰喘等证。

  4.常用腧穴:

  图10-4 手太阴肺经穴位图

  图10-5 手太阴肺经循行图

  尺泽

  [定位]肘横纹中,肘二头肌腱桡侧(图10-6)。

  [主治]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小儿惊风、乳痛、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

  孔最

  [定位]在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见图10-6)。

  [主治]咳喘、咳血、咽痛、痔疮、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图10-7)。

  [主治]头痛项强、咳喘、咽痛、手腕无力、齿痛、口眼歪斜。

  [操作]向上斜刺0.3-0.5。

  太渊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图10-6)。

  [主治]咳喘、咳血、咽痛、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图10-8)。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图10-6 尺泽、孔最、太渊穴

  图10-7 列缺穴

  图10-8 少商穴

  表10-6 手太阴肺经穴位表(11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中府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锁骨外端下方凹陷中,距任脉六寸

  天府肱二头肌桡侧,尺泽上6寸  侠白肱二头肌桡侧,尺侧上5寸  尺泽见常用穴咳嗽、哮喘孔最见常用穴咯血、胸痛、咳嗽、哮喘肺,胸部病症列缺见常用穴头痛 经渠太渊上1寸,桡动脉的桡侧  太渊见常用穴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之桡侧,赤白内际发热 少商常见穴咽喉肿痛,呼吸衰弱

  (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图10-9)。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图10-10)。

  2.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咽喉肿痛、齿痛。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麻木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常用腧穴:

  商阳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图10-11)。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热病、昏迷、青盲、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三间

  [定位]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图10-11)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腹满、肠鸣等。

  [操作]直刺0.5-0.8寸。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尖下即为核穴。(图10-12、13)。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衄、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经闭滞产等。

  [操作]直刺0.5-1寸。

  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图10-14)。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疠、瘾疹、热病、上肢下遂。

  [操作]直刺1-1.5寸。

  臂臑

  [定位]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当三角肌下端。(图10-15)

  [主治]肩臂痛、项颈拘挛、瘰疣、目疾。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是本穴。(图10-15)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瘰疠、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扶突

  [定位]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之间(图10-9)。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暗、瘰疠、瘿气。

  [操作]直刺0.5-0.8寸。

  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图10-16)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图10-17)

  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

  图10-9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

  图10-10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图10-11 商阳、三间穴

  图10-12 合谷穴

  图10-13 合谷穴

  图10-14 曲池穴

  图10-15 肩髃、臂臑穴

  图10-16  迎香穴

  表10-7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表(20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商阳见常用穴咽喉肿痛 二间第二掌关节前的桡侧凹陷中  三间见常用穴  合谷见常用穴头痛,眼,鼻咽喉,口齿病症 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腕关节桡侧凹陷中阳溪穴上3寸阳溪上5寸曲池下4寸曲池下3寸 头面,五官及上肢部病症手三里曲池下2寸腰痛 曲池见常用穴发热、高血压,荨麻疹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曲池外上方1寸曲池上3寸见常用穴见常用穴锁骨与肩胛岗之间凹陷部眼病肩臂部病症天鼎扶突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当扶突下1寸许见常用穴咽喉肿痛,甲状腺肿颈部病症禾髎迎香水沟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见常用穴鼻塞,鼻出血鼻腔病症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盘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剂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图10-18)。

  2.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3.主治概要: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常用腧穴:

  图10-17 足阳明胃经穴位图

  图10-18 足阳明胃经循行图

  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图10-19)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不可深刺)。

  地仓

  [定位]口角旁0.4寸。(图10-19)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润动。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大迎

  [定位]下颌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图10-20)。

  [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操作]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图10-19 四白、地仓穴

  图10-20 大迎、颊车、下关、头维穴

  颊车

  [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图10-20)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

  下关

  [定位]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图10-20)。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操作]直刺0.5-1寸。

  头维

  [定位]额角发际直上1.5寸(图10-20)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闪动。

  [操作]平刺0.5~1寸。

  屋翳

  [定位]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10-17)

  [主治]咳、喘、胸肋胀痛,乳房病。

  [操作]斜或平刺0.5-0.8寸。

  天枢

  [定位]脐旁2寸(图10-21)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泻泄、痢疾、月经不调,症瘕。

  [操作]直刺1-1.5寸。

  伏兔

  [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图10-17)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操作]直刺1-2寸。

  犊鼻

  [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图10-22)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操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图10-21 天枢穴

  图10-22 犊鼻穴

  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图10-23)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泄泻痢疾、便秘、乳痈、水肿、癫狂、下肢痿痹、虚劳羸瘦。

  [操作]直刺1-2寸。

  图10-23 足三里穴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参考资料:据报道,刺激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之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针刺人及家兔足三里,发现裂解素都能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针刺家兔足三里、大椎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上巨虚

  [定位]足三里穴下3寸。(图10-17)

  [主治]肠鸣、腹泻、腹痛、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直刺1-2寸。

  下巨虚

  [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图10-17)

  [主治]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睾丸。

  [操作]直刺1-1.5寸。

  丰隆

  [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上巨虚下2寸)外1寸。(图10-17)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病、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解溪

  [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母长伸肌健与趾长伸肌健之间(图10-17)。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

  内庭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图10-17)。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胃痛吐酸、腹胀、泄泻、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厉兑

  [定位]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10-17)。

  [主治]鼽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操作]浅刺0.1寸。

  穴名定位主治提高承泣目直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病头面部病症四白见常用穴面瘫,三叉神经痛巨髎四白直下方,鼻孔旁8分面瘫,三叉神经痛地仓见常用穴面瘫大迎见常用穴三叉神经痛颊车见常用穴牙痛下关见常用穴牙痛,下颌关节炎,耳聋头维见常用穴头痛人迎喉结旁开1.5寸,颈总动脉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高血压,甲状腺肿颈部,胸肺部病症水突在人迎与气舍之间,当胸锁乳突肌前缘 气舍人迎穴直下锁骨上缘缺盆锁骨上窝中点气户在乳中线上,第一肋骨上缘库房在乳中线上第一肋间隙屋翳见常用穴膺窗在乳中线上第三肋间隙乳中乳头正中不针灸乳根在乳中线上第五、六肋间隙乳腺炎,乳汁分泌过少不容脐上6寸,任脉旁2寸胃病肠道病胃,肠道病症承满脐上5寸,任脉旁2寸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胃病肠道病关门脐上3寸,任脉旁2寸胃病肠道病太乙脐 上2寸,任脉旁2寸滑肉门脐上1寸,任脉旁2寸天枢见常用穴胃病肠道病外陵天枢下1寸胃病肠道病大巨天枢下2寸 生殖、泌尿系统病症水道关元旁2寸 归来中极旁2寸生殖、泌尿系统病症气冲在腹股沟部,当天枢垂直线与耻骨联合上缘水平线交点髀关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平肝阴处胃痛大腿及膝关节病症伏兔髌骨外上缘6寸阴市髌骨外上缘上3寸梁丘髌骨外上缘上2寸胃痛犊鼻见常用穴 足三里见常用穴胃肠道病症胃,肠道病症及下肢前面病症上巨虚见常用穴肠道病症条口上巨虚下2寸肩关节周围炎下巨虚见常用穴 丰隆见常用穴痰多、眩晕、精神病解溪见常用穴头痛踝关节及足背部病症冲阳解溪下约2横指陷谷第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内庭见常用穴牙痛,三叉神经痛,发热历兑见常用穴失明,癔病

  (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图10-24)

  1.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图10-25)

  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

  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3.主要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常用腧穴:

  隐白

  [定位]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10-24)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操作]浅刺0.1寸。

  太白

  [定位]第一趾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图10-24)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瘘、脚气、体重节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图10-24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图10-25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

  图10-26 三阴交穴

  图10-27 阴陵泉穴

  图10-28 血海穴

  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图10-26)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直刺1-1.5寸。

  [附注]孕妇禁针。

  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中。(图10-27)

  [主治]腹胀、泻泄、水肿、黄疽、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血海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图10-28)

  简便取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膑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0角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同。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

  表10-9 足太阴脾经穴位表(21穴)

  穴名

  定位

  主要提要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见常用穴趾内侧,第一趾骨小头后下方见常用穴第一跖骨底前缘赤白肉际内踝前下方凹陷处月经过多、癔病

  腹痛,腹泻

  胃肠病症三阴交漏谷地机见常用穴内踝上6寸阴陵泉下3寸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生殖、泌尿系统病症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见常用穴见常用穴血海上6寸,缝匠肌内侧曲骨旁3.5寸,股动脉外侧尿潴留,尿路感染月经不调,荨麻疹尿潴留,遗尿府舍腹结大横腹哀冲门上0.7寸大横下1.3寸脐旁4寸大横上3寸 肠道病症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任脉旁6寸的第五肋间任脉旁6寸的第四肋间任脉旁6寸的第三肋间任脉旁6寸的第二肋间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中全身疼痛,四肢无力侧胸部病症

  (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图10-29)

  1.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支脉: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图10-30)

  2.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3.主治概要:主治心、胸、神经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常用腧穴:

  图10-29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

  图10-30 手少阴心经脉循行示意图

  少海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图10-29)

  [主治]心痛、头项痛、腋胁痛、瘰疠、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阴郄

  [定位]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图10-29)

  [主治]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

  [操作]直刺0.3-0.5寸。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图10-29)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参考资料]据报道,给犬注射垂体素造成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穴有明显的降压作用;针刺癫痫病人的神门、阴郄等穴,可使部分大发作的患者的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流电位降低。

  少冲

  [定位]小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0.1寸。(图10-29)

  [主治]心悸、心痛、癫狂、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表10-10 手少阴心经穴位表(9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极泉青灵腋窝正中少海上3寸 上臂部掌侧病症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见常用穴神门上1.5寸神门上1寸见常用穴见常用穴劳宫的尺侧,当第四、五掌骨间见常用穴前臂震颤失语癔病,失语心绞痛,盗汗失眠,精神病,癫痫心绞痛昏迷,精神病心脏病,神志病

  前臂部掌侧病症

  (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图10-31)

  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图10-31)

  2.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头、项、耳、目、喉咽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常用腧穴:

  图10-31 手太阳小肠经脉循行及穴位示意图

  少泽

  [定位]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图10-31)

  [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痛、缺乳、昏迷、热病。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后溪

  [定位]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赤白肉际。(图10-31)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痫狂、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养老

  [定位]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图10-31)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小海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图10-31)

  [主治]肘臂挛痛,癫痫。

  [操作]直刺0.3-0.5寸。

  臑俞

  [定位]腋后皱襞直上,肩胛骨下缘凹陷中。(图10-31)

  [主治]肩臂疼痛,瘰疠。

  天宗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主治]肩胛痛,气喘、乳房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图10-31)。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

  [操作]张口、直刺0.5-1寸。

  表10-11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表(19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见常用穴第五指掌关节前尺侧凹陷中见常用穴手掌尺侧,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间的凹陷中腕关节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见常用穴阳保穴与小海穴的边线上,阳谷穴上5寸见常用穴乳汁分泌过少

  耳聋、疟疾黄疸

  视力减退

  头项、肩背部及上肢尺侧病症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腋后纹端上1寸处肩贞直上,肩胛岗下缘外侧凹陷中见常用穴肩胛岗上窝的中点肩胛骨冈上窝内侧凹陷中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大椎旁开2寸 肩背部病症天窗天容胸锁乳突肌后缘,在肤突的后方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中咽喉肿痛颈项,咽喉部病症颧髎听宫眼外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见常见穴顶瘫,三叉神经痛耳聋,耳鸣

  (七)足太阴膀胱经(共67穴,图10-32)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部内侧,挟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

  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疟窝中。从此向下,出于外踝后, 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图10-33)

  2.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4.常用腧穴:

  图10-32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图10-33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示意图

  睛明

  [定位]目内眦旁0.1寸。(图10-34)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清,目率,近视,夜盲、色盲。

  [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8-1寸。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攒竹

  [定位]眉头凹陷中(图10-32)

  [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动,眼睑下垂。

  [操作]平刺0.5-0.8寸。禁灸。

  天柱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图10-32)

  [主治]头痛、颈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痛、热病。

  [操作]直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风门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0-32、35)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

  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0-32,35)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操作]斜刺0.5-0.8寸。

  心俞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0-32、35)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操作]斜刺0.5-0.8寸。

  肝俞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0-32、35)

  [主治]黄疽、肋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乳腺病、癫狂病、脊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

  脾俞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0-32、35)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

  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0-32、35)

  [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操作]直刺0.5-1寸。

  [附注]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多数情况下,针刺肾俞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

  图10-35 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

  次髎

  [定位]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图10-32)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承扶

  [定位]臀横纹中央。(图10-32)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疮。

  [操作]直刺1-2寸。

  殷门

  [定位]承扶与委中连接上,承扶下6寸。(图10-32)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2寸。

  委中

  [定位]腘横纹中央。(图10-32)

  [主治]腰痛、背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志室

  [定位]第二腰推棘突下,旁开3寸。(图10-32)

  [主治]遗 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操作]斜刺0.5-0.8寸。

  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图10-32)

  [主治]痔疾、便秘、腰腿拘急挛痛等。

  [操作]直刺1-2寸。

  昆仑

  [定位]外踝高点与跟健的凹陷中。(图10-32)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

  [附注]《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申脉

  [定位]外踝下缘凹陷中(图10-32)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麻痛,目赤痛,失眠。

  [操作]直刺0.3-0.5寸。

  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甲角旁约0.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下、难产。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表10-12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表(67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睛明见常用穴 眼科病症攒竹见常用穴头痛 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前发标上0.5寸,当神庭与曲差之间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前发际上1寸,曲差的上方五处后1.5寸承光后1.5寸通天后1.5寸枕骨粗隆上缘外侧,下对天柱见常用穴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常用穴咳嗽,哮喘,鼻塞等病症

  心脏病症

  精神病,心脏病症

  慢性出血性病症

  肝病,眼科病症

  胆道病症,肋痛

  消化不良,胃病,慢性出血性病症

  胃病,消化不良

  肾病,耳聋,耳鸣头项部病症肺俞见常用穴 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半 心俞见常用穴 督俞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见常用穴背腰部病症:其中一些“背俞”穴,主治各有关脏腑以及与这些功能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见常用穴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俞肾俞每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常用穴 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腹泻,痢疾,腰痛

  遗尿,尿潴留

  关元俞小肠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第一骶后孔中见常用穴第三骶后孔中第四骶后孔中 生殖,泌尿系统及腰骶部、下肢后面病症会阴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尾骨尖旁0.5寸见常用穴见常用穴窝外侧,委阳上1寸委中外侧,股二头肌健内缘见常用穴 腰骶部及下肢后面病症附分魄户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慢性咳嗽,哮喘及全身虚弱病症心、肺及背腰部病症膏盲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神堂意喜膈关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第六胸椎棘突间下旁开3寸第七胸椎棘间下旁开3寸  心、肺及背部病症魂门阳纲意舍胃仓盲门志室胞盲秩边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第十胸椎棘突间下旁开3寸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见常用穴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脾、胃、肝、胆及背腰部病症生殖,泌尿系统及腰骶部病变合阳承筋承山委中下2寸合阳与承山之间见常用穴

  腓肠肌痉挛,便秘,肛门病症

  飞扬昆仑穴直上7寸见常用穴 腰背部及下肢后面病症跗阳昆仑直上3寸头痛昆仑见常用穴头痛仆参昆仑下方,当跟骨凹陷中 申脉见常用穴头痛,癫痫,精神病金门申脉前下方癫痫,精神病京骨束骨通谷第五跖骨粗隆后下方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第五趾跖关节前下方凹陷处 至阴见常用穴胎位不正,滞产,头痛

  (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图10-36)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股内后缘,通过脊住(长强)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图10-37)

  2.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证。

  3.主治概要: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常用腧穴

  涌泉

  [定位]足底中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图10-36)

  [主治]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

  [操作]直刺0.5-1寸。

  太溪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图10-38)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咳血、气喘、失眠、腰痛、耳鸣、耳聋及足跟痛。

  [操作]直刺0.5-1寸。

  图10-36 足少阴肾经穴位

  图10-37 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示意图

  图10-38 太溪、照海穴

  照海

  [定位]内踝下缘凹陷中。(图10-38)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尿频、癃闭、便秘、咽干、癫痫、失眠。

  [操作]直刺0.3-0.5寸

  [附注]参考资料:据报道针刺健康人照海穴,有明显促进泌尿作用。

  复溜

  [定位]太溪穴上2寸。(图10-36)

  [主治]水肿、腹胀、泄泻、盗汗、热病汗不起,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

  阴谷

  [定位]屈膝、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图10-36)

  [主治]阳痿、疝气、崩漏、尿少、膝酸痛。

  [操作]直刺1-1.5寸。

  表10-13 足少阴肾经穴位表(27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涌泉见常用穴昏迷,休克,窒息,小儿惊见,头顶痛 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见常用穴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假凹陷处太溪下1寸见常用穴复溜前方,胫骨内侧缘的后方太溪上5寸许见常用穴脐下5寸,旁开0.5寸脐下4寸,旁开0.5寸脐下3寸,旁开0.5寸脐下2寸,旁开0.5寸脐下1寸,旁开0.5寸小儿惊风,糖尿病、眩晕,耳鸣,牙痛慢性喉咽痛慢性咽喉痛,失语,吞咽困难生殖、泌尿系统病症育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脐旁0.5寸脐下2寸旁开0.5寸脐下3寸旁开0.5寸脐下4寸旁开0.5寸脐下5寸旁开0.5寸脐下6寸旁开0.5寸 肠、胃病症步廓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胸、肺病症

  (九)手厥阴心包经(共9穴,图10-39)

  1.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胸中,出于胁肋至腋下(天地),上行至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经之间,经肘窝下行于前臂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图10-40)

  2.主治病候:心痛、胸闷、心惊、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痛、掌心发热等。

  3.主要概要:主治心、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常用腧穴:

  图10-39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

  图10-40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示意图

  风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图10-39)

  [主治]心痛、心烦、胃痛、呕吐、泻泄、热病、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间使

  [定位]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10-39)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疟疾、热病、癫狂痫。

  [操作]直刺0.5-1寸。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10-39)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

  [操作]直刺0.5-1寸。

  [附注]参考资料:据报道,电针刺激正常人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血清淀粉酶无明显改变,但针治急性胰腺炎患者时,其血清淀粉酶常可迅速下降。

  劳宫

  [定位]第二、三掌骨间、握掌、中指尖下是穴。(图10-39)

  [主治]心痛、呕吐、癫狂痫、口疮、口臭。

  [操作]直刺0.3-0.5寸。

  中冲

  [定位]中指尖端中央。(图10-39)

  [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表10-14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表(9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天池天泉第四肋间隙乳头外侧1寸腋前线下2寸,当肱二头肌二头之间  曲泽郄门 见常用穴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急性吐泻心动过速,心绞痛 间使见常用穴疾心,血管病症内关见常用穴呕吐休克 大陵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劳宫中冲见常用穴见常用穴精神病昏迷

  (十)手少阳三焦经(共32穴,图10-4)

  1.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于第四、五掌骨间,沿腕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经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部,交大椎,再向前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络心包,过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至额角,再下行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图10-41)

  2.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喉咽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痛等。

  3.主治概要: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常用腧穴:

  液门

  [定位]握掌,第四、五指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图10-41)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

  [操作]直刺0.3-0.5寸。

  中渚

  [定位]握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穴后1寸。(图10-4)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手指不能屈伸。

  [操作]直刺0.3-0.5寸。

  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尺骨之间。(图10-41)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疠、胁肋痛、上肢痹痛。

  [操作]直刺0.5-1寸。

  天井

  [定位]屈肘,尺骨鹰嘴上1寸许凹陷中。(图10-41)

  [主治]偏头痛、耳聋、瘰疠、癫痫。

  [操作]直刺0.5-1寸。

  臑会

  [定位]在尺骨鹰嘴与肩髃穴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当三角肌的后缘。(见图10-41)

  [主治]瘿气、瘰疠、上肢痹痛。

  [操作]直刺1-1.5寸。

  肩髎

  [定位]肩峰后上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图10-41)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操作]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翳风

  [定位]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图10-41)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疠。

  [操作]直刺0.8-1.2寸。

  耳门

  [定位]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图10-41)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0.5-1寸。

  图10-41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及穴位图

  表10-22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表(23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关冲液门中渚第四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见常用穴见常用穴外眼、咽喉炎症

  耳聋,耳鸣

  阳池腕背第三、四掌骨间直上,腕横纹中凹陷处   外关支沟见常用穴外关上1寸发热,偏头痛,落枕胁肋痛  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片牖支沟的尺侧,当尺骨之桡侧缘阳池上4寸肘尖下方5寸见常用穴天井上1寸清冷渊与臑会之间见常用穴见常用穴肩胛骨上角处,当肩井与曲垣之间乳突后下部,胸锁乳突肌后缘 肩臂部病症翳风阗脉见常见穴乳突之中央耳聋,耳鸣耳聋,耳鸣 颅息角孙耳门和髎当阗脉与角孙弧线的中点见常用穴见常用穴平耳廓根上缘的前方,当颞浅动脉的后方  丝竹空眉梢处凹陷中 头痛,眼病

  (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图10-42)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 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明);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见图10-43)

  2.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腋下、胸胁、股及下肢外侧、足外侧痛等。

  3主治概要: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常用腧穴:

  听会

  [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图10-42)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歪。

  [操作]张口、直刺0.5-1寸。

  阳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图10-42)

  [主治]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动。

  [操作]平刺0.3-0.5寸。

  图10-42 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图10-43 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示意图

  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图10-44)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颈强项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疾、瘿气。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附注]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图10-44 风池穴

  图10-45 环跳穴

  肩井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图10-42)

  [主治]头项强痛,上肢不遂,乳房病、难产、瘰疠。

  [操作]直刺0.5-0.8寸。

  [附注]内为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环跳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图10-45)

  [主治]下肢痿痹、腰痛。

  [操作]直刺2-3寸。

  风市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图10-42)

  简便取法:患者以手贴于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脚气。

  [操作]直刺1-2寸。

  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图10-42)

  [主治]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瘘痹、黄疸、脚气、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1-1.5寸。

  [附注]参考资料:据报道,在X线观察下,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的健康人阳陵泉穴,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胆囊明显缩小,表明针刺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起针后10分钟更加明显。

  光明

  [定位]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图10-42)

  [主治]目痛、夜盲、下肢痿痹、乳房痛。

  [操作]直刺1-1.5寸。

  绝骨(悬钟)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图10-42)

  [主治]项强、胸肋胀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丘墟

  [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图10-42)

  [主治]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

  [操作]直刺0.5-0.8寸。

  侠溪

  [定位]足背,第四、五趾间缝纹端。(图10-42)

  [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胸胁疼痛、热病、乳痛。

  [操作]直刺0.3-0.5寸。

  表10-16 足少阳胆经穴位表(44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目外眦旁0.5寸见常用穴下关上方,颧骨弓上缘凹陷处鬓发上,当头维与悬颅之间鬓发中,头维与典鬓之中点眼病耳聋颞部病症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鬓发中,当悬颅与曲鬓之间平耳尖前方的鬓发内,角孙前一横指耳廓尖上方,入发际1.5寸耳廓后上方,率谷后0.5寸乳突后上方,当天冲与头窍阴之间乳突后方,当浮白与完骨之间乳突后下方凹陷处前额外侧发际,当神庭与头维联系1/3处见常用穴前发际上0.5寸,当神经庭与头维之间头监注后1寸目窗后1寸正营后1寸外粗隆外侧,下对风池见常用穴 颞部病症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见常用穴当腋中线上的第四肋间渊腋前1寸期门直下,第七肋间第十二肋端下 肩部,侧胸,胁肋部病症带脉五枢维道 第十一肋直下,与脐相平处髂前前方的侧腹部,平关元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妇科病证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髂前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点见常用穴见常用穴风市下2寸阳陵泉上3寸见常用穴肝脏、胆道病症,胁肋病胆道病症下肢部外侧病症阳交外丘光明外髁上7寸,腓骨前缘外髁7寸,腓骨后缘见常用穴

  眼病

  阳辅悬钟光明下1寸见常用穴落枕下肢部外侧病症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见常用穴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第四、五跖骨之间,足临泣前0.5寸见常用穴第四趾外侧端,趾甲角后约0.1寸胆道病症,胁肋痛胁肋痛,乳腺炎

  耳聋,头痛

  足跗部病症

  (十二)足厥阴肝经(共14穴,图10-46)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经内踝前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外处交出于足太阴经之后,上行沿股内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过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图10-47)

  2.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3主治概要;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常用腧穴:

  大敦

  [定位]指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10-48)

  [主治]疝气、遗尿、经闭、崩漏、阴挺、癫痫。

  [操作]斜刺0.1-0.1寸或点刺出血。

  行间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图10-48)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

  [操作]斜刺0.5-0.8寸。

  太冲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图10-48)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歪、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0.8寸。

  [附注]参考资料:据报道,对施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针刺足三里,阳陵泉或单刺太冲,都能使注射吗啡后胆道压力不仅停止上升,而且迅速下降。针刺太冲缓解胆道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的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章门

  [定位]第十一肋端。(图10-46)

  [主治]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操作]直刺0.8-1寸。

  期门

  [定位]乳头下下,第六肋间隙。(图10-49)

  [主治]胸肋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奇经八脉

  (一)督脉(共28穴,图10-50)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图10-51)

  2.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3.主治概要: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4.常用腧穴:

  长强

  [定位]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图10-50)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疮、脱肛、癫狂痫等。

  [操作]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直刺易伤直肠。

  图10-46 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图10-47 足厥阴肝经循行示意图

  图10-48 大敦、行间、太冲穴

  图10-49 期门穴

  图10-50 督脉穴位图

  图10-51 督脉循行示意图

  图10-52 大椎穴

  表10-17 足厥阴肝经穴位表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 大敦行间见常用穴见常用穴腹股沟疝,睾丸炎头痛,眩晕,小儿惊风,眼科病症 太冲见常用穴   中封内踝前面、当胫骨肌健与长伸肌健之间  蠡沟中都内髁上5寸内踝尖上7寸月经不调,盆腔炎月经不调生殖,泌尿系统病症膝关曲泉胫骨内髁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屈膝,膝关节内侧横纹上方痛经  阴包五里阴廉急脉股骨内上髁上4寸,当股薄肌与缝匠肌之间气冲下3寸,当长收肌外侧气冲下2寸耻骨结节外下方  章门期门见常用穴见常用穴黄疸,胁痛、脾肿大黄疸,胁痛

  命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图10-50)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等。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大椎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图10-52)

  [主治]热病、疟疾、喘咳、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风疹。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哑门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图10-50)

  [主治]暴暗、舌强不语、癫狂痫、头痛、项强。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或向上斜刺,以免伤及延髓。

  风府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图10-50)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

  [操作]直刺或向下刺0.5-1寸,不可深刺或向上斜刺,以免伤及延髓。

  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图10-50)

  简便取法:耳尖直上,头项正中。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不寐。

  [操作]平刺0.5-0.8寸。

  水沟(人中)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图10-50)

  [主治]癫狂病、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强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二)任脉(共24穴,图10-53)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前正中线到达咽喉部,再向上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图10-54)

  2.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

  3.主治概要: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4.常用腧穴:

  表10-18 督脉穴位表(28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长强见常用穴脱肛,痔 腰俞骶管裂孔中癫痫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 命门见常用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悬枢第一腰椎棘突下 脊中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背部病症中枢第九胸椎棘突下 筋缩第九胸椎棘突下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黄疸,疟疾灵如第六胸椎棘突下 神道第五胸椎棘突下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咳嗽陶道第二胸椎棘突下发热、疟疾大椎见常用穴发热,疟疾、有强壮作用哑门见常用穴聋,哑,精神病颈部,上肢部病症风府见常用穴精神病脑户枕骨粗隆上缘 头部病症强间脑户上1.5寸 后顶强间上1.5寸 百会见常用穴昏厥,子宫脱垂前顶百会前1.5寸  囟会前顶前1.5寸 上星入前发际1寸鼻胸病症神庭前发际正中 素髎鼻头尖端休克,呼吸衰竭鼻,唇病症水沟见常用穴休克,昏迷、急性腰扭伤兑端人中沟的尖端 口唇部病症龈交上唇系带的下端

  图10-53 任脉穴位图

  图10-54 任脉循行示意图

  中极

  [定位]脐下4寸。(图10-53)

  [主治]遗尿、尿频、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芳赢瘦。

  [操作]直刺1-2寸。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关元

  [定位]脐下3寸。(图10-53)

  [主治]遗尿、尿频、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劳赢瘦。

  [操作]直刺1-2寸。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气海

  [定位]脐下1.5寸。(图10-53)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经闭、虚脱。

  [操作]直刺1-2寸。

  [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神阙

  [定位]脐的中间。

  [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水肿,久痢脱肛,溺水及中风等各种脱证。

  [操作]禁针。多取隔盐大艾柱灸5-1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附注]《针灸甲乙经》谓不可刺。

  下脘

  [定位]脐上2寸。(图10-53)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

  [操作]直刺1-2寸。

  中脘

  [定位]脐上4寸。(图10-53)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泄泻、黄疸、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

  [附注]参考资料:据实验观察,针刺中脘穴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空肠粘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

  上脘

  [定位]脐上5寸。(图10-53)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癫痫。

  [操作]直刺1-1.5寸。

  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中央。(图10-53)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大,暴暗、瘿气,梅核气、喳膈。

  [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

  [附注]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和有关动、静脉。

  廉臭

  [定位]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图10-53)

  [主治]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斜刺0.5-0.8寸。

  承浆

  [定位]颏唇沟的中点。

  [主治]口歪、齿龈肿痛、流涎、暴暗、癫狂。

  表10-19 任脉穴位表(24穴)

  穴名定位主治提要会阴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中间,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中间窒息,呼吸衰竭生殖,泌水系统病症曲度耻骨联合上方 中极见常用穴 关元见常用穴虚脱症(有强壮作用)石门脐下2寸 气海见常用穴虚脱症(有强壮作用)阴交脐下1寸 神阙见常用穴虚脱症肠、胃病症水分脐上1寸浮肿,腹水下脘见常用穴 建里脐上3寸 中脘见常用穴 上脘见常用穴 巨阙脐上6寸精神病鸠尾脐上7寸精神病中庭平第五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胸、病症膻中见常用穴心绞痛玉堂平第三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紫堂平第二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华盖平第一胁间的胸骨中线上 璇肌胸骨正中线,平第一肋上缘 天突见常用穴 廉泉见常用穴哑、失语,吞咽困难承浆见常用穴面瘫,三叉神经痛

  (三)冲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图10-55)

  2.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

  3.交会腧穴: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足少阴经)。

  (四)带脉

  1.经脉循行: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图10-56)

  2.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

  3.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足少阴经)。

  (五)阴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合于面部。(图10-57)

  2.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3.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衰(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六)阳维脉(图10-57)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2.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痛。

  3.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俞臑(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图10-55 冲脉

  图10-56 带脉

  图10-57

  图10-58

  (七)阴跷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内踝上,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上行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进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图10-58)。

  2.主要病候:多眠、癃闭。

  3.交会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阴经)、晴明(足太阳经)。

  (八)阳跷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过颈上挟口角,入目内眦,与阴跷脉相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图10-58)。

  2.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3.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晴明(足太阳经)。

  三、奇穴

  四神聪

  [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

  [操作]平刺0.5-0.8寸。

  印堂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图10-59)

  [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操作]平刺0.3-0.8寸。

  鱼腰

  [定位]眉毛的中心。(图10-59)

  图10-59 印堂、鱼腰穴

  图10-60 太阳穴

  [主治]眉棱骨痛、眼睑、动、眼睑下垂、目赤肿痛、目翳。

  [操作]平刺0.3-0.5寸。

  太阳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的向后约1寸过凹陷中。(图10-60)

  [主治]头痛、目疾。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金津、玉液。

  金津、玉液

  [定位]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主治]口疮、舌肿、呕吐、消渴。

  [操作]点刺出血。

  定喘

  [定位]大椎穴旁开0.5寸(图10-61)

  [主治]咳嗽、气喘。

  [操作]直刺0.5-0.8寸。

  图10-61 奇穴(3)

  夹脊

  [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见下表。

  [操作]斜刺0.5-1寸。

  腰眼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十宣

  [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图10-62)

  [主治]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

  [操作]浅刺0.1-0.2寸。

  四缝

  [定位]第二、三、四、五掌指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图10-62)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操作]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液体。

  [附注]参考资料:据报道,营养不良小儿合佝偻病者,针四缝后血清钙、磷均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活性增加,大大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针刺蛔虫病患儿四缝穴,可使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

  图10-62 十宣、四缝穴

  中魁

  [定位]手背,中指近端指关节中

以上就额横纹增深的治疗方法做了简单介绍,患者要注意的是选择正规的专业的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治疗。



寒湿体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属于寒湿体质的人要尽快去除体内的湿气。寒湿体质具体表现是平时不经常喝水,同时不容易感觉到口渴,精神常常虚弱,容易有疲劳的感觉。脸色看起来十分苍白,嘴唇的颜色很淡,很怕冷,不喜欢吹风,手脚容易冰凉,夏天的时候也不喜欢喝冷饮,小便的颜色非常淡。下面来介绍寒湿体质的常见调理方法。

祛寒湿的方法:血足是祛寒湿的根本,只有身体内血液充足,肾气就足,就能保证血液循环的通畅,全身就会感到温暖舒适。寒湿在充足的血液、流动畅快的血流面前是无立足之地的。没有了寒湿,就不会出现这疼那疼,也就不会长斑、长痘、长癣。运动后全身感到温暖,经常运动、经常体力劳动及做家务的人,会感到体内的热量大。这是因为运动生热,起到了驱散寒湿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注重运动而体内的血液不足,运动后就会疲乏,抵抗力下降,寒湿会乘虚而入,身体仍会虚弱多病。

适当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适当出汗可以祛寒。不管是运动后出汗,吃了温热食物而出汗,还是泡脚后微微发汗,都可以达到祛寒的效果。饮食祛寒,常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可以祛寒。由于地理气候的不同,各地区都有适合当地的祛寒饮食习惯。如北方喜欢吃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这些温热、高热量的食物排寒;四川人喜欢麻辣;贵州人喜欢酸辣;湖南人喜欢炸辣;还有的人喜欢喝祛寒的药酒等。虽然各有不同,作用都是祛寒、祛湿、保暖。

形成寒湿体质的原因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可以因为先天的原因导致寒湿体质,还有平时饮食营养补充不足也可导致寒湿体质。另外就是心境不宽,平时容易发怒,或者是容易悲伤忧郁的人容易形成寒湿体质。寒湿体质的人要注意温补,多吃温性的食物,像牛肉羊肉就很不错。



寒湿腰重的治疗方法

人们都喜欢随性不羁的生活,但是随性的生活比较容易使身体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寒湿腰重这种疾病的患者中大部分就是亚健康人群,日常饮食不合理、作息不规律,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寒湿腰重出现。

  寒湿重的表现及祛寒湿的方法-马悦凌

  作者:马悦凌;摘自《温度决定生老病死》

  第一部分 如果失去了温度,我们的身体将会怎样

  寒湿重的表现

  身体有以下症状或特征,代表体内有寒湿: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祛寒湿的方法

  ·血足是祛寒湿的根本

  只有身体内血液充足,肾气就足,就能保证血液循环的通畅,全身就会感到温暖舒适。寒湿在充足的血液、流动畅快的血流面前是无立足之地的。没有了寒湿,就不会出现这疼那疼,也就不会长斑、长痘、长癣。

  ·运动后全身感到温暖

  经常运动、经常体力劳动及做家务的人,会感到体内的热量大。这是因为运动生热,起到了驱散寒湿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注重运动而体内的血液不足,运动后就会疲乏,抵抗力下降,寒湿会乘虚而入,身体仍会虚弱多病。

  ·适当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

  适当出汗可以祛寒。不管是运动后出汗,吃了温热食物而出汗,还是泡脚后微微发汗,都可以达到祛寒的效果。

  ·饮食祛寒

  常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可以祛寒。由于地理气候的不同,各地区都有适合当地的祛寒饮食习惯。如北方喜欢吃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这些温热、高热量的食物排寒;四川人喜欢麻辣;贵州人喜欢酸辣;湖南人喜欢炸辣;还有的人喜欢喝祛寒的药酒等。虽然各有不同,作用都是祛寒、祛湿、保暖。

  ·热疗祛寒

  热疗祛寒是自古人们就使用的古朴、自然、有效的祛寒方法之一。8801.net成功网

  有的用热水袋,或加热后的沙、石、盐、石蜡热敷;有的用艾条熏疼痛的部位,或在疼痛的部位或穴位贴上姜片或蒜片等再用艾熏;有的用祛寒的中药液煮水泡、熏等;有的用各种理疗仪照射祛寒;有的用刮痧、火罐等祛寒。可以说在医院、民间都有不少祛寒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和治疗因寒湿引发的各类疾病。

  ·自制外用祛寒药酒

  取花椒50克,放入250毫升白酒(55度)中浸泡。整粒的花椒要浸泡一周后再使用,如果把花椒放入粉碎机里打成粉状,泡1~2天就可以用了。(花椒要到超市买质量好一些的,不要买路边小摊位上出售的花椒粉,以防假冒伪劣,影响疗效。)

  花椒性温,温中散寒能除六腑寒冷,并能通血脉、调关节、暖腰膝。用花椒酒擦在疼痛的部位,上下来回搓,搓热后可以直接用青艾条熏,也可以焐上热水袋,注意不要烫伤,可隔着衣服焐,这种方法对治疗腰痛﹑膝关节肿痛﹑肩周炎等效果不错。

  ·自做祛寒棉垫

  民间有一种偏方:在夏季的伏天,将生姜挤榨成汁,取棉花放在其中浸泡,稍稍挤压一下,不要拧,直接到太阳下晾晒,晒干为止。然后用布将棉花包好,缝成小棉垫。到了冬季,哪个部位疼痛,就将小布垫缝在贴身衣服里面相应疼痛的部位,一直穿在身上,一般使用半个月后,再换一个新的。

  使用的时候,如果在这个姜汁棉花垫的外面再焐上热水袋,效果就更好了。(注:小棉垫不一定要在夏天做,其实冬天也一样可以。)

  生姜性温,有温经散寒、温胃止呕等作用。

  这种方法除了能治疗颈、肩、腰、腿等部位疼痛,还可以治疗老年人冬季最易犯的老慢支﹑哮喘。老慢支、哮喘有可能是肾虚、肾寒造成,患有老慢支及哮喘的老人,背及腰部一定要注意保暖。可以将姜汁垫放在背后及腰部,再放上热水袋焐,还可以给热水袋做个袋子,背在背上或系在腰上更方便。

  ·快速祛寒湿法

  这是我用得最多的,祛寒湿最快的方法,只限成人使用。方法如下:

  1.将生姜切成薄片,上锅蒸热、蒸软后待用。

  2.夏季用6~8根青艾条(冬天用8~10根),到文具商店买一个大夹子,夹住艾条,或用胶带将艾条捆成一排,点燃。

  3.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如右图)。点燃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通常熏30~40分钟。当感到疼痛时可试着离远一些。

  在初熏时,有的人会感到很明显的烫、痛,那是因为经络不通,大量的热不能很快散掉,如果背后的经络是畅通的,即便整排艾条离后背很近也很少感到痛,只会有温暖舒适的感觉。

  熏完后拿掉姜片,如果是姜片下的皮肤上是湿的,而且生姜片也是湿的,就说明身体内的寒湿重。而身体内寒湿少的人,在用大量的青艾条熏烤几十分钟后,生姜片应该是干脆的,皮肤上也是干爽的。

  4.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如下图),上下熏20~30分钟。

  5.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10~20下。(如下图)

  6.在双手臂外侧,外关穴的上下来回熏20~30下。

  一般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全身艾熏后,因为艾灸的温热使血液循环加快,患者会感到全身温暖、舒适、放松,脸上及手上因寒湿重、经络淤堵造成的暗灰色都会有所减退,脸色变得明快、光泽一些。

  全身熏艾条的方法活血明显,身体内血少的人熏后会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不适。所以,年纪大的以及有严重疾病的人都不适宜熏,特别是不能熏背部及腿,要熏只能熏小腹至肚脐。

  身体虚弱的人每次熏的时间都要减少。用做保健只能一个月熏一次,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最好不做全身的艾熏,只做腹部的艾熏为好。因使用的艾条多,烟大,最好在厨房的抽油烟机旁边治疗,这样可以将烟及时抽走。

  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寒湿、湿热,二者均有湿,不同者,或挟寒,或挟热也。由于病因有同有异,所以临床表现有似有殊,兹将其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寒湿者,寒与湿相合而侵人人体为病也。寒、湿都是阴邪,因此,皆具有损伤阳气之特点。由于侵入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各异。

  寒湿侵袭肌表,表阳被郁,就有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关节疼痛,喜温畏冷,阴雨天病情加重,苔白,脉浮濡等。笔者遇此,每将川芎 15克,羌活、麻黄、生姜各9克,苍术12克,白术9克,细辛6克,组成一方,名为:散寒除湿汤。施于上述病症,一般不出3剂,即见显效。

  寒湿着于腰部,证见腰部冷重而痛,得热则减,遇冷病加,不渴,苔白或厚,脉沉缓或滑。应祛寒除湿。笔者治此病,可用甘姜苍术汤(干姜、茯苓各15克,白术 12克,炙甘草6克)加续断、杜仲各15克,羌活 12克,细辛6克,治之,疗效良好。

  寒湿犯及脾胃,其证多见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大便溏薄,体困身重,苔白滑或腻,脉缓濡等。应温阳除寒,化湿理气。笔者常用平胃散(苍术9克,厚朴15克,陈皮 12克,甘草3克),理中汤(人参、干姜各9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合用,并加藿香、砂仁各 9克,治之,数剂即见显效。

  寒湿日久而损伤脾肾之阳,证见畏寒不热,神疲体困,腰膝酸胀,少腹拘急,下利清谷,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甚则四肢发凉,舌淡苔白而腻,脉沉无力。应温化寒湿、补益睥肾之阳。此病笔者常用《温病条辨》之安肾汤(胡芦巴、菟丝子、补骨脂、苍术、韭广各12克,附片、茯苓各 15克,大茴香9克,鹿茸 6克)去菟丝子、韭子,加干姜、白术各12克治之,屡用屡效。

  湿与热合致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前者泛指湿热合邪所致的多种病症,后者仅指湿热犯及中焦脾胃引起的病症。前者发病急,传变较快,热势羁留,病情难于速减;后者病缓、症轻,绝大多数都不发热,也不传变,其病变常局限在脾胃。这里所谈的是指湿热犯及脾胃,有湿多热少和热多湿少之分。前者其证常见胸脘胀满,食少乏味,大便溏薄,每日1—2次,口渴不饮,小便微黄,苔白厚微黄,脉缓濡等。应化湿为主,佐以清热。用金不换正气散(藿香、苍术各 9克,厚朴15克,陈皮、半夏各12克,甘草3克) 加车前子12克,黄连4.5 克,水煎分3次服,其效颇佳;后者其证常见身重脘痞,大便溏而不爽,肛门有灼热感,口渴喜饮,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应清热为主,佐以化湿。用黄连、藿香、苍术、半夏各9 克,秦皮、茯苓各15 克,陈皮12克,水煎分3次服,数剂即见效。

  总之,寒湿既可犯及肢体躯壳,亦可犯及内脏,且每多伤及人体之阳气;湿热仅犯及脾胃,其治当按湿热之多少而治之。

  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阻困中阳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处潮湿以致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院腹胀问疼痛,泛恶欲吐,纳呆,口淡不渴,便溏,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腻白滑,脉濡缓。

  病机分析:过食生冷,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故院腹部胀问疼痛,纳呆;胃失和降则泛恶欲吐;寒湿为阴邪,阴不耗津,故口谈不渴;湿注肠中,则便溏;脾主肌肉,湿性重着,故头身困重;湿阻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外荣肌肤,故面色不荣;牌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外溢,故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阻遏阳气,不能温化水湿,泛溢肌表,故肢体浮肿;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少;寒湿内盛则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濡缓。

  相似证候的鉴别:区分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

  两者皆有脾失健运,寒象以及湿阻的表现,但侧重点不同。寒湿困脾证属于寒湿内侵,中阳受困,属实证,病程短,苔白腻或白滑,脉儒缓;脾阳虚证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属虚证,病程长,苔白滑,脉沉迟。

  辨证注意点:①病程短,一般为新病;②素无脾气虚证;③寒湿之症明显,侵犯及脾,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

  神了!湿困脾阳巧处理 导读:你的脸会一侧长痘,而另一侧完全没痘吗?你躺在床上推腹,会听到水声吗?如果你仔细听,会发现只有一侧有水声,而另一侧没水声吗?你会感觉上身热,但手脚却冰凉吗?你会有想吃东西,却吃不了多少就饱的感觉吗?你会有不管吃什么也不长肉的体会吗?为何才20多岁,大便却经常的不成形?如果你有上述症状,基本上可以断定你属于上焦有火,下焦有寒,并且"湿困脾阳"了。 为了便于大家能够通俗看懂下面的文章,我需要先给各位普及一下中医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一下什么叫"湿困脾阳"?先解释什么叫"脾阳"?  脾阳,生理学名词。指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脾的运化水谷、运化水液、升运清阳、温煦四肢肌肉等功能,都是脾的阳气完成的。如脾阳虚,可见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或痰湿内生,或水湿停滞等一系列症状。  湿困脾阳,指的水湿影响脾阳运化功能。与脾虚湿困的病机稍有差异,但主要症状大致相同。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舌肿苔腻,脉濡缓。  Q先生,男,27岁,山东人,已婚,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病情的:  本人身高1.75米,体重62公斤。主要症状为,大便不成形和便秘;天冷时,手脚冰凉,怕冷并伴有尿频、腰酸无力;睡醒不解乏,无精神,不易入睡。晚11点后如果睡不着,就会感觉浑身发热,但腰是凉的;很少有晨勃,食欲一般。现在尽量晚上喝生姜红糖水,有暖身的效果,每晚热水泡脚,并适度锻炼,情况有所改善。还有一个,就是每周一次遗精,这个让我非常困扰,遗精后,早上起来就很累  看过病人的自述,我相信很多看官都会困惑,这么多的症状,主要问题在哪呢?我让对方发了一张舌苔的照片

  Q先生的舌象   最初,仅从Q先生的舌象上,我还真判断不出来他的问题在哪。虽然他属于胖大舌,显示的是脾湿的情况,但是,他也属于裂纹舌,显示的胃阴不足。当然,我能看出他的心脏的功能不好,因为他的舌尖有一个缺口。  Q先生也承认有时会有心脏不适的情况,但说自己并未检查出有心脏病,那Q的上述病症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前两天,我带着Q先生去找昆叔。初见Q时,他穿了一个套头衫,面无血色,缩手缩脚的,感觉身体很冷。到了昆叔家,Q往床上一躺,肚子到是埸下去的,但昆叔一搭手就感觉不对,为什么呢?肚子很硬。Q说那是肌肉,昆叔摇头。用手一捋一推,肚子里的水声哗啦啦的响,清晰可闻。昆叔用手指点按中脘、天枢、水道、归来、中极......,随着点按,Q先生的肚子慢慢变软,并且水位逐浙下移。昆叔说,你有时感觉心脏不适,胸闷气短吧?Q点头承认,昆叔说,那都是水湿造成的,再发展下去,就会水气凌心了。

  肚子虽然塌,但摸上去却很硬

  晕,昆叔这又说名词了,我还是先给大家解释一下"水气凌心"是啥意思吧!水气凌心,病证名。指水气上逆,引起心脏的病变。凌,侵犯的意思。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膈影响心阳时,可致心阳不振,心神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

  我注意到一个变化,最初,Q先生躺在那,呼吸很短很浅,随着昆叔的按摩深入,Q身体内的水位下移,Q的呼吸变得越来越深长了,脸上也开始有血色了。

  最有意思的是,昆叔用手推Q的肚子时,能明显听到他肚子里的水声,但奇怪的是,只在其左侧有水声,而右侧却没有水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见我有疑问,昆叔不紧不慢地说,你看他脸上这些痘,全长在左侧,而右侧竞然一个没有,你不觉得奇怪吗?

  痘全长在左侧右侧一个没有   我定睛一看,果然如此,Q脸上这痘还真的都长了左侧。昆叔问道,你是不是特爱想事啊?这一问不要紧,Q给惊着了,说,您怎么知道啊?!我是一躺在床上就开始胡思乱想,一刻都停不下来......  此时,我才恍然大大悟,是思伤脾吧?!昆叔说,没错,就是思伤脾!他就是整天瞎想事想的,造成湿困脾阳了。心脾都在左侧,他的问题全集中在左侧,你看他脸上的痘就明白了!    有趣的事再次发生,随着昆叔的按摩深入,Q的手心开始大量的出又粘又凉的汗,我赶紧找了一张纸让他擦,昆叔说,热顶着寒湿走,一会儿,他的手就该热了......  果然,过了一会儿,Q手上的汗出的差不多了,手摸上去也不再那么冰凉了,逐渐恢复了体温。  Q腹部的水位在下移,昆叔给他点按中极,没一会儿,Q说不行了,尿都快出来了,昆叔说,好事,快去尿......

  右腿左腿   等Q重新躺回床上时,我发现他脸上渐渐有了血色。接着,又出现了令人兴奋的事,在刮了两腿的胃经后,昆叔按压Q双腿的股动脉,竟然过血的感觉都能一次到脚,我见过那么多的客户,像第一次按压股动脉能到脚的,少之又少,看来,这和Q经常泡脚有关,至少下肢循环还不错。  昆叔给Q的后背按摩与往常不同,他没有刮痧,也没有用疏皮法,而用的是经络刷,我问其原因,昆叔说,病人属于虚症,气比较亏,湿顶不出为,全憋在腹部了,所以,你从后背上看,似乎并不堵,即使用疏皮法,他也不会感觉到痛。通常,对于那种气血足的人,湿都被顶在了皮下,你用疏皮法时,他会感觉很痛,而Q却是虚症,所以,昆叔没用疏皮法和刮痧,而是采用经络刷,客人会感觉力度较轻,但力透却深达脏腑,你可以看到,他出的痧,全是那种小鼓包,有的看着有血色,有的就是白色,但里边全是水包着,这些都是湿。

  后背

  放大看一下,右后肩胛骨处,内脏的湿都被表了出来   经过2个小时的经络调理,Q最明显的感觉是,呼吸痛快了,呼吸深了,脸上有血色了,手脚均感觉热乎了,虽然还有尿频的情况,但感觉腰不再那么酸了,尿也不再顶在腰上,而是感觉尿在膀胱了......  Q回家后,次日和我有微信上汇报情况,感觉大便排不尽,每次都是一点点,有点便秘。我告诉他,这是好现象,说明湿开始往下走了,大便排不尽,就是湿开始下行了,我建议他喝晚上喝白萝卜水,以利排湿。  除此之外,Q感觉睡觉质量不错,人也有精神了,起夜情况也有所好转,总之,一切的一切,均在向好的方向转变。Q也处于兴奋中......  当然,对于Q的病,不可能仅通过一两次按摩就完全康复,毕竟,病不是一天得的,想要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好的开始,只是成功的一半,找到Q的病因,就容易治疗了。像这种湿困脾阳的问题,很难通过药物等其他的方法解决,而直接作用于经络上的按摩,则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只可惜能掌握此法的人,少之又少啊!

寒湿腰重并不可怕,在接受治疗之后就会有显著的改善;坚持治疗到彻底痊愈,就不用担心会反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