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蔓荆丸的功效与作用_防风蔓荆子丸的功效与作用

由网友(一只小猪哼唧)分享简介:说起防风蔓荆丸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这也很正常,毕竟防风蔓荆丸主要是用来治病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出现的不多。下面我们就防风蔓荆子丸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方剂,因为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类人群都非常喜爱。今天就来看看防风蔓荆子丸的功效作用等。【处方】防风16分,黄连16分,干地黄16分,蔓荆子...



防风蔓荆丸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防风蔓荆丸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这也很正常,毕竟防风蔓荆丸主要是用来治病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出现的不多。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处方】
防风(去叉)2两半,蔓荆实1两半(去皮),羚羊角1两半(镑),玄参1两半,山栀子仁1两半,萎蕤3两,大麻仁3两(研),芍药3两,朴消(研)3两,黄连1两(去须),枳壳(去瓤,麸炒)1两,菊花3分,麦门冬(去心,焙)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风热目赤,昏涩碜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稍加至30丸,食后临卧温浆水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

上面介绍了防风蔓荆丸的做法,不同的养生方剂带给我们的功效与作用是不同的,所以饮用一些方剂还是有好处的。



防风黄芩丸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黄芩丸是一种中药方剂,看起来并不怎么好看,但是防风黄芩丸却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来看看吧。

【处方】
条芩(炒焦)防风各等分

【制法】
上药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主妊娠肝经有风热,血崩,便血,尿血。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米汤或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备注】
妇人妊娠,风热之邪侵入血室,胎孕因此不安,导致血崩、便血,治宜清热祛风。方中黄芩清热于里,防风疏风于外,二味相合,使风热两解,经脉清和,出血得愈,胎孕得安。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防风黄芩丸有很多的作用与功效,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在平时多关注一下防风黄芩丸。



蔓荆丸的功效与作用

俗话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们在现如今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对养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医方剂一直都是养生的重要方法,那么蔓荆丸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处方】
蔓荆子半两,枸杞子半两,牛蒡子(炒)半两,黑牵牛(炒)半两,胡麻半两,白芷半两,何首乌半两,威灵仙半两,荆芥穗半两,独活半两,蒺藜(炒,去刺)半两,细辛(去苗叶土)半两,僵蚕(炒,去丝)半两,道人头(去刺,取仁)半两,皂荚刺(炒焦)1两,苦参1两,大草乌(去皮尖,生)1两。

【制法】
上为细末,大枫油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风。

【用法用量】
每服24丸,食前茶清下。

【摘录】
《直指》卷二十四

通过上文对蔓荆丸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养生方剂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养生方剂主要的不同点就是配方的问题。只要正确的掌握配方就可以体验到养生方剂带来的功效与作用了。



防风半夏丸的功效与作用

生病吃药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于吃药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先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功效和一些注意事项等,以免出现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防风半夏丸这种中药方剂。

【处方】
防风(去叉)3两,半夏(汤洗7遍,切,焙)1两半,天麻2两,芎䓖半两,白芷1两,独活(去芦头)半两,人参3分,茯苓(去黑皮)半两。

【制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化痰涎,利头目。主风气身体疼痛,胸膈烦满。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渐加至30丸,荆芥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二

没有想到吧,防风半夏丸也是让人很惊讶,中医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们可以继续把我们的传统医学发扬光大,继承下去。



防风雄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防风雄黄丸,我想有些人可能听说过,甚至服用过,但是有些人就是没有听说过了。没有听说过的没关系,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什么是防风雄黄丸。

【处方】
赤芍药8两,防风4两(去芦头),香白芷4两,川乌头4两(炮,去皮脐尖),麻黄4两(去根节),白蒺藜(炒)4两,雄黄2两(水飞),白僵蚕2两(炒,去丝嘴),细辛2两(去叶土),天麻2两(去苗),川芎2两,甘草1两(炙),干姜1两(炮),藿香叶1两(去土),甘松(去土,焙)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作15丸。

【功能主治】
左瘫右痪,手足麻痹,腰膝疼痛。或风气面浮,日苦舌干,头昏目运,并暗风、夹脑风、偏正头痛;兼治妇人血气、荣气虚,遍身疼痛,及洗头风,破伤风。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茶、酒任下,不拘时候。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一

综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尝试服用防风雄黄丸,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除了对特定疾病的治疗,防风雄黄丸还可以帮助增强记忆力,有效地增强身体某些方面的机能。



黄芩丸的功效与作用

人类身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身体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需要时刻的关注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诊断和治疗。黄芩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黄芩丸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处方】
黄芩1分,五倍子1分,蟾酥半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
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每取1丸含,吐津。以愈为度。

【摘录】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

【处方】
黄芩(去黑心)半两,砒霜(煅,研)3分,乌梅肉(炒干)1分,黄柏(锉)1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一切休息痢,日夜不止,四体倦怠。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冷水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处方】
黄芩2分,干姜2分,人参2分。

【制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洞利,昼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丸,每日3次。

【摘录】
《医心方》卷二十五引《产经》

【别名】
无辜黄芩丸

【处方】
黄芩(去黑心)半两,黄连(去须)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半两者)。

【制法】
上为末,用黄雌鸡肥嫩者1只,去毛,勿令着水,腹上开一小窍子,取去肠肚,纳药末,于阳饭上蒸软,即取出晒干,不用鸡,为末,软饭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丁奚,腹大项细,贪食不充肌肉,黄瘁。

【用法用量】
无辜黄芩丸(《普济方》卷三九三)。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处方】
黄芩(去黑心)1两,地榆1两,龙骨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漏芦(去芦头)1两半,酸石榴皮(切,炒)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血痢,腹痛减食,四肢瘦弱,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腹以米饮送下,1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处方】
黄芩(去黑心)1分,栀子仁1分,犀角镑1分,麝香(研)1钱,虎睛(研)1只。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诸般痫疾,口出白沫。

【用法用量】
1-3岁儿每服3丸,3-5岁儿每服5丸,并以米饮送下,1日4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处方】
黄芩1两,栀子仁1两,铁粉1两(细研),栝楼根1两,马牙消1两(研),寒水石1两(研)。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热病,心脾壅热不退,口干烦渴,时发躁闷。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浆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八

【处方】
黄芩1两,栀子仁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铁粉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伤寒后余热不退,口干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二

【处方】
黄芩(去黑心)2两,人参1两,芍药(锉)1两,郁金1两,大黄(锉,炒)1两,甘草(炙)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热毒上冲,目赤飞血,头旋恶心,坐卧不得,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煎黄芩汤送下,临卧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

【处方】
黄芩(去黑心)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黄柏(去粗皮)1两半,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诃黎勒皮(炒)2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白痢多脓,腹中痛。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食前以橘皮汤送下,1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以上就是对于黄芩丸的一些介绍,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等的不尽相同,同一种方剂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大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服用,不要盲目跟风。



枳实半夏丸的功效与作用

枳实半夏丸是什么你知道吗?枳实半夏丸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吧。

【处方】
枳实30克(麸炒黄色,去瓤)半夏45克(汤洗七次,切作片子,焙干)白术22.5克 蓬莪茂15克 白茯苓7.5克(去皮)

【制法】
上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痰顺气,健脾宽胸。治咳嗽痰多,胸膈痞闷,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陈橘皮汤下,不拘时候。

【摘录】
《御药院方》卷五

文中不仅给大家介绍了枳实半夏丸的功效作用,还给大家分析了枳实半夏丸是由哪几种中药材组成,对于怎么吃也有所提及,我们可以试着记一下,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五香半夏丸的功效与作用

养生的方法很多,实践证明中药中的方剂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疗效非常好的方剂五香半夏丸!

【处方】
沉香 檀香 丁香 木香 白豆蔻(面裹煨香)陈橘皮(去白)各8克 藿香叶(去土)15克 人参(去芦头)15克 半夏(生姜汁浸一宿,炒黄)90克

【制法】
上药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膈脘痞闷,气不升降,咳嗽喘满,呕吐恶心,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乳食后及临卧时用温生姜汤送下。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有关五香半夏丸的功效的问题就讲解到这里,希望对您有帮助。虽然五香半夏丸的价值非常高,但是我们在食用的时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谨慎服用。



大人参半夏丸的功效与作用

大人参半夏丸是人们还算比较熟悉的一款方剂,大人参半夏丸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某些功能等,今天就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人参半夏丸如何吃最好。

【处方】
人参半两,茯苓(去皮)半两,天南星半两,薄荷叶半两,半夏1两,干姜1两,白矾(生)1两,寒水石1两,蛤粉1两,藿香叶1分。

【制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化痰坠涎,止嗽定喘,宣通气血,调和脏腑,进饮食。主诸痰呕吐,痰逆、痰厥头痛,风气偏正头疼,风壅头目昏眩,耳鸣鼻塞,咽膈不利,心腹痞满,筋脉拘挛,肢体麻痹疼痛,中风偏枯,咳唾稠粘,肺痿,酒病。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生姜汤送下;食后温水下亦得。一法,加黄连半两,黄柏2两,水为丸,取效愈妙。

【摘录】
《宣明论》卷九

由上文可知大人参半夏丸的原料是几种我们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药材,对某些疾病特别有效果,参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试一试。



半夏丸的功效与作用

生病吃药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于吃药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先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功效和一些注意事项等,以免出现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半夏丸这种中药方剂。

【处方】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150克 白矾(烧令汁尽)90克 朱砂(细研,水飞过)90克 黄丹60克

【制法】
上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以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化痰安神。主积痰不散,上冲心脏,变为风痫者。

【用法用量】
每次服20丸,以人参煎汤送下。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

【别名】
止嗽丸(《普济方》卷一五七)。

【处方】
白矾(枯过)450克 半夏(汤洗去滑,姜汁罨一宿)1500克

【制法】
上药捣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化痰止嗽。主肺气不调,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心下坚满,短气烦闷;及风壅痰实,头目昏眩,咽膈不利,呕吐恶心,神思昏愦,心忪而热,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食后与临卧时生姜汤下。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别名】
瓜蒌半夏丸(《医门法律》卷五)。

【处方】
瓜蒌子(去壳,别研)半夏(汤泡七次,焙,取末)各30克

【制法】
上药和匀,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宽胸。主肺脏蕴热,咳嗽痰多,脚膈塞满。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后用姜汤送下。

【备注】
《医门法律》瓜蒌半夏丸用汤浸蒸饼为丸,治证与《济生方》半夏丸同。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
半夏(生用)60克 赤茯苓(去皮)枳壳各30克 风化朴消4.5克

【制法】
上药前三味,锉碎,焙,为末,入乳钵内,同朴消杵匀,用生姜自然汁煮糯米粉为糊,丸绿豆大。

【功能主治】
化痰破气,泻火通便。主小儿惊搐后风涎潮作。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仍以淡姜汤食后、临睡送下。儿小者,丸如粟米大。

【备注】
本方组成与《百一选方》卷五治痰饮臂痛的"治痰茯苓丸"组成相同,但枳壳用量不同。可参阅。

【摘录】
《活幼心书》卷下

【别名】
猪苓丸(《普济方》卷三十三)。

【处方】
半夏 猪苓

【制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燥湿利水。主湿热下注,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
每服7丸,加至2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摘录】
《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
半夏(汤洗7遍去滑,晒干)2两。

【制法】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风湿脚气,痰壅头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生姜汤送下,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处方】
半夏6两(去脐,浆水5升、生姜半斤薄切,甘草、桑白皮1两,锉,银石铫内慢火煮1复时,只取半夏,余药不用),郁李仁1两(去皮尖,焙),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木香1分,槟榔(锉)1分。

【制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
化痰涎,止咳嗽。主胸膈热壅。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稍加至20丸,食后、临卧淡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处方】
半夏(用生姜同捣烂作饼子阴干)2两,山芋1两,矾石(飞过)2两。

【制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膈痰滞,吞酸吐沫,涕唾稠粘,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0-20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处方】
半夏5分,细辛5分,干姜2分,人参3分,附子1分。

【制法】
上为末,苦酒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患心常痛,不能饮食,头中疼重,卒心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酒送下,日3次。

【摘录】
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处方】
半夏3分,诃黎勒皮1两,紫菀1两,附子1两,枳壳1两,杏仁1两,黄耆1两,陈橘皮(去瓤)1两,肉桂半两,人参3分,甘草(炙赤)3分,款冬花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嗽,痰滞呕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一七引《神巧万全方》

【处方】
半夏(汤洗去滑)1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麦门冬(去心)1两,酸枣仁(微炒)1两,甘菊花1两,朱砂3分(研入),龙脑1分(研入)。

【制法】
上药除别研药外,同杵罗为末,入研了药,再研和匀,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
肝实热上攻,头目昏眩,风痰。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乳香汤嚼破;薄荷汤送下亦得。

【摘录】
《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处方】
半夏2两(汤浸去滑,焙干),丁香半两,干姜1分(炮裂)。

【制法】
上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焦冷气,吞酸吐沫,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煎木瓜盐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三引《简要济众方》

【别名】
皂荚丸

【处方】
半夏半分(生姜汤洗7遍去滑),皂荚子仁半两。

【制法】
上为末,用生姜汁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脾热,乳食不下,胸膈多涎。

【用法用量】
皂荚丸(《普济方》卷三六二)。

【摘录】
《圣惠》卷八十九

【处方】
半夏2两(汤洗7遍去滑),干姜1两(炮裂,锉),白矾1两(烧令汁尽),草豆蔻1两(去皮)。

【制法】
上为末,以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痰结实不消,见食欲呕。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姜、枣汤送下,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二

【处方】
半夏1两(汤浸7遍去滑),木香1两,枳壳2两(麸炒微黄,去瓤),羚羊角屑1两,桂心1两半。

【制法】
上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噎,心膈短气,烦闷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木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

【处方】
大半夏1斤。

【制法】
泉水浸7日,逐日换水,搅动渐去其涎,晒干,再以芒消、文蛤、大黄各5钱,甘草、明矾各1两,姜4两,煎汤2碗,再入半夏,缓火煮干,晒燥为末,另研丁香5钱,茯苓末4两和匀,水法为丸。

【功能主治】
痰饮停滞,胸膈呕吐恶心,吞酸嗳腐,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1钱5分,开水送下。

【摘录】
《医级》卷八

【处方】
半夏(汤洗7遍去滑,麸炒)1两,牵牛子4两(一半生,一半炒),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木通(锉)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疏风转气,下痰。主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夜卧时淡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处方】
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薯蓣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黄丹1两(炒令黄)。

【制法】
上为末,入黄丹同研令匀,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膈气,痰结气逆,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煎人参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五十

【处方】
半夏(汤浸去滑,生姜汁制,切,焙)紫菀(去苗土)1两,桑根白皮(锉)1两,款冬花3分,射干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百部3分,五味子3分,细辛(去苗叶)半两,赤茯苓(去黑皮)3分,贝母(炒,去心)3分,皂荚(酥炙黄,去皮子)3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气咳嗽,喉中作声,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煎灯心、生姜、枣汤送下,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处方】
半夏(汤浸去滑7遍)1两,人参2两,枳实(去瓤,麸炒)半两,诃黎勒(煨,去核)3分。

【制法】
上为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产后短气。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姜、紫苏熟水送下,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处方】
半夏(汤洗7遍去滑,捣罗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作饼,焙干)3两,前胡(去芦头)1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槟榔(锉碎)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诃黎勒皮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人参半两,桔梗(炒)半两,五味子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制法】
上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肾脏壅塞,唾液不休,心胸痞闷。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后温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处方】
圆白半夏、老生姜各等分(捣如泥,焙干)。

【制法】
上为末,煮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下痰涎。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生姜汤送下。

【摘录】
《直指》卷七

【处方】
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焙干)半两,芎藭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贝母(去心,微炒)半两,桑根白皮(锉碎,炒)半两,款冬花(去枝梗,焙)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紫菀(去苗土,焙)1两,干姜(炮裂)半两,钟乳(研)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细)半两。

【制法】
上药先将前十味捣罗为细末,与钟乳、杏仁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气胸满,昼夜不得卧。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粥饮送下,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处方】
半夏4两(以醋1升煮,候醋干为度),甘草1两。

【制法】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

【功能主治】
头风吐痰。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以米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四十六引《十便良方》

【处方】
半夏1两(汤洗,切),雄黄(研)3钱。

【制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因伤风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恶心欲倒。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生姜汤送下。小儿丸如黍米大。

【摘录】
《保命集》卷下

【处方】
藿香叶1两,白薇1两,白术1两,人参1两,半夏1两,干姜1分,甘草1分,丁香1钱。

【制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阻病,心中愦闷,恶闻食臭,食则呕逆,怠堕少力,头眩嗜卧。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沸汤煮3-5沸,用人参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鸡峰》卷十六

【处方】
半夏1两,南星(皂角煮)1两,白矾1分,川乌头(炮)1分。

【制法】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久嗽,痰吐,头疼。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生姜汤送下。

【摘录】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丁时发方

【处方】
大萝卜1个,半夏半两,朱砂1钱,雄黄1钱。

【制法】
大萝卜一个开小窍成罐,入半夏在内,好醋煮透赤色,取出,细研萝卜、半夏如泥,入别研朱砂、雄黄各1钱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痰鸣涎响,咳嗽喘逆。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至10丸,生姜汤送下。

【摘录】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丁时发方

【处方】
半夏2两(汤洗7遍,入猪苓4两,锉,同炒令猪苓紫色,去猪苓,用半夏)。

【制法】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除痰,利胸膈。主梦泄。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温粥饮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处方】
半夏7枚(圆大者,汤洗7遍,切。生姜汁浸1宿,焙),定粉(研)1钱,白矾(烧令汁尽)1钱。

【功能主治】
小儿痰嗽。

【用法用量】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5丸,食后浓煎白茅根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处方】
半夏(生姜汁洗去滑,晒干)1分。

【制法】
上为末,用酒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腹中卒痛,啼呼闷绝。

【用法用量】
1月及100日儿,每服3丸,用薄荷汤送下;半年至1岁儿,每服5丸,日3-5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

【处方】
天南星4两,半夏4两。

【制法】
上为细末,生姜半斤,研细拌作大丸子,以楮叶裹缚于草中,罨如罨面之状,候干入橘皮、香附子4两,并为末,姜汁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痰。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二

【处方】
半夏(汤洗7遍去滑)2两,桔梗2两,桂(去粗皮)1两半,木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

【制法】
上为末,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胸噎塞壅闷,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木瓜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处方】
圆白半夏(刮净,捶扁,以生姜汁调和飞白面作软饼,包揜半夏,慢火炙令色黄,去面,取半夏为末)。

【制法】
上为末,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晒干。

【功能主治】
消宿瘀。主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虚肿。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温热水送下。

【摘录】
《直指》卷二十六

【处方】
半夏(汤洗去滑,生为末)5两,白矾(生为末)2两,丹砂(研)1两,铅丹(研)1两。

【制法】
上为末,以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风痫痰盛瘈疭,口吐涎沫。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五

【处方】
半夏(洗)、乌头(炮)、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寒下,下利色白,食不消者。

【用法用量】
每服3丸,饮送下,日2次。

【注意】
忌猪、羊肉、海藻、菘菜、饧。

【摘录】
方出《外台》卷二十五引《肘后方》,名见《普济方》卷二一一

【处方】
半夏1分(削去皮,熬),甘草(炙)4分,远志(去心)4分,干姜2分,桂心2分,细辛2分,椒(去目,炒出汗)2分,附子(炮)2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胸痛达背,膈中烦满,结气忧愁,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5丸,先饮酒,用粳米饮送下,日3次。稍增至10丸。

【注意】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猪肉、冷水、生葱、生菜。

【摘录】
方出《外台》卷八引《古今录验》,名见《普济方》卷二○四

【处方】
半夏2斤(去皮,河水洗6-7度,完用),白矾1斤(末之),丁香4两,甘草4两,草豆蔻4两,川升麻4两,缩砂4两(粗捣)。

【制法】
上7味,以好酒1斗与半夏拌,和匀同浸,春、冬3-7日,夏、秋7日,密封口,日足取出,用冷水急洗,风吹干。

【功能主治】
大人、小儿咳逆上气。

【用法用量】
每服1粒,嚼破,用姜汤送下,或干吃。候60日干,方得服。

【摘录】
方出《千金》卷五,名见《医部全录》卷四二二

【处方】
半夏随多少(微火炮)。

【制法】
上为末,酒和为丸,如粟米粒大。

【功能主治】
小儿暴腹满欲死。

【用法用量】
每服5丸,日3次。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半夏一味专涤顽痰,火炮酒服治腹痛,全在炮治得宜。

【摘录】
《千金》卷五

【处方】
半夏1两(汤浸7遍去滑,微炒),白矾2两(烧令汁尽),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用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风痰脾胃冷气,吐逆不止,食饮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煎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

【处方】
半夏半两,天南星半两,干蝎半两,乌头半两(去皮脐)。

【制法】
上药并生为末,以黑豆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急风吐涎,四肢拘急,腰背强硬。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温生姜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二

【处方】
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白矾2两(烧令汁尽),朱砂3两(细研,水飞过),黄丹3两。

【制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以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积痰不散,上冲心脏,变为风痫,不问长幼。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人参汤送下,不拘食前后。

【摘录】
《圣惠》卷二十二

【处方】
半夏2分(汤洗7遍去滑),诃黎勒皮1两,款冬花3分,桂心半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紫菀1两(去苗土),人参3分(去芦头),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3分(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咳嗽痰滞,呕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六

【处方】
半夏(汤洗7遍,焙)5两,皂荚5挺(去皮子,捶碎,水1升煮,焙),生姜(切,焙)5两。

【制法】
上为末,入生姜汁,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膈痰结实,胸中痞闷,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炮皂荚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处方】
白矾(枯过)15两,半夏(汤洗去滑,姜汁罨1宿)3斤。

【制法】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气不调,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心下坚满,短气烦闷,及风壅痰实,头目昏眩,咽膈不利,呕吐恶心,神思昏愦,心忪而热,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止嗽丸”。

【摘录】
《局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卷四

【处方】
半夏曲(炒)2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干姜(炮)半两,丁香半两,矾石(熬令汁枯)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胃有寒,咳嗽呕吐。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米饮送下,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处方】
瓜蒌子(去壳别研)1两,半夏(汤泡7次,焙,取末)1两。

【制法】
上为末,和匀,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脏蕴热,痰嗽,胸膈塞满。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医统》引作“瓜蒌半夏丸”。

【摘录】
《济生》卷二

【处方】
栝楼(肥实大者,割开,子净洗,捶破,括皮细切,焙干)、半夏49个(汤洗10遍,捶破,焙干)。

【制法】
上为末,用洗栝楼熟水并瓤同熬成膏,研细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利胸膈。主痰嗽。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

【摘录】
方出《证类本草》卷八引杨文蔚方,名见《御药院方》卷五

【处方】
半夏(汤洗7遍,焙)1两,伏龙肝1两,白矾(煅令汁枯)3分,铅丹(研)3分。

【制法】
上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胃反,呕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生姜、橘皮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处方】
生半夏1个。

【制法】
上为末,葱白半寸,捣和为丸。

【功能主治】
乳痈初起。

【用法用量】
绵裹塞鼻,左乳病,塞右鼻;右乳病,塞左鼻。1夜即愈。

【摘录】
《仙拈集》卷三

【处方】
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

【制法】
上为末,粥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湿痰喘急,亦治心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生姜汤送下。

【摘录】
《济阳纲目》卷二十四

【处方】
半夏4两(1两18者,泡7次,姜制),猪苓4两(去皮为末,用一半,将半夏银石器内,微火同炒,于地铺纸出火毒,去苓不用),破故纸(酒浸干,同芝麻炒爆,去芝麻不用)1两,沉香1两(与半夏,故纸为末)。

【制法】
上用无灰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次日将所存一半苓末,银石器慢火炒干,依前法与苓炒,出火毒,同苓末收。

【功能主治】
宽胸膈,化痰饮,降心火,补肾水真阴,进饮食,健行步,黑髭发,明耳目。主心火狂燥,肾水虚羸。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酒送下。

【摘录】
《袖珍》卷一

【处方】
半夏21粒,蓖麻子21粒,巴豆(去油)5两,杏仁7枚,牛蒡子1钱,鸡内金7个,皂角子7粒。

【制法】
上为丸。

【功能主治】
小儿齁(鼻段)。

【用法用量】
生姜汤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八七

【处方】
半夏1两6铢,赤石脂1两6铢,蜀椒1两,干姜1两,吴茱萸1两,当归1两,桂心1两,丹参1两,白蔹1两,防风1两,雚芦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因与夫卧起,月经不去或卧湿冷地,及以冷水洗浴,或疮痍未愈,便合阴阳,及起早作劳,衣单席薄,寒从下起,至妇人怀中十二疾:经水不时、经来如清水、经水不通、不周时、生不乳、绝无子、阴阳减少、腹苦疼如刺、阴中寒、子门相引痛、经来冻如葵汁状、腰急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酒送下。不知,稍加,以知为度。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二七

【处方】
半夏1两,干姜半两。

【制法】
上为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吐不止。

【用法用量】
以陈皮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二○六

【处方】
半夏5两,白矾(枯过)1两2钱半,人参1两。

【制法】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糊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风壅痰盛,咽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

【摘录】
《得效》卷十一

【处方】
半夏(生用)2两,赤茯苓(去皮)1两,枳壳(同土制)1两,风化朴消2钱半。

【制法】
上药前三味锉,焙为末,入乳钵,同朴消杵匀,用生姜自然汁煮糯米粉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痰证,惊搐后风涎潮作。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后、临睡以淡姜汤送下。儿小者,丸如粟米大。

【摘录】
《活幼心书》卷二

【别名】
半仙丸

【处方】
半夏1两。

【制法】
上为末,水为丸,如豆大。

【功能主治】
五绝:自缢、墙压、溺水、魇魅、产乳。

【用法用量】
半仙丸(《济阳纲目》卷一○二)。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十五引南岳魏夫人方

其实用半夏丸治疗一些疾病时也是有一些讲究的,希望大家能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