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糖尿病用药的八大误区_糖尿病患者用药治疗存在误区

由网友(滾出我的世界!)分享简介:目前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最有效地办法还是药物治疗,同是结合饮食控制摄糖量来控制血糖的升高,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用药存在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糖尿病患者有9千多万,成为糖尿病患者三大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生在临床诊疗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发现,糖尿病患者治疗存在误区。 误区一:选药不当如肥胖患者应...



谨防糖尿病用药的八大误区

目前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最有效地办法还是药物治疗,同是结合饮食控制摄糖量来控制血糖的升高,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用药存在着明显的误区,经调查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存在凭感觉服药的错误习惯,导致病情时好时坏。糖尿病用药存在八大误区。

 

误区一:选药不当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用口服降糖药,都不合适选择应尽量避免。

 

 

误区二:同类药物合用 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等多种,每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但同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类药物合用。

 

误区三:擅自停药 病人经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2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药物治疗。

 

”就是适合患者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例如有位患病多年病人,用优降糖效果越来越差,血糖长期控制不好,以至出现糖尿病肾病。

 

误区六:频繁换药 药效发挥是循序渐进过程,随用药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较合理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量,服至该药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误区七:只吃药,不复查 化验血糖可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及治疗效果,同时可作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依据。随病程吃药延长,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出现。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结果出现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误区八:过度降糖 许多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往往多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糖尿病患者用药治疗存在误区

 

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糖尿病患者有9千多万,成为糖尿病患者三大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生在临床诊疗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发现,糖尿病患者治疗存在误区。

 

误区一:选药不当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用口服降糖药,都不合适选择应尽量避免。

 

误区二:同类药物合用 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等多种,每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但同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类药物合用。

 

 

误区三:擅自停药 病人经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误区四:凭感觉服药 有些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判断血糖控制好坏。许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觉症状不明显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事实上临床实践中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药物治疗。

 

误区五:忽视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用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例如有位患病多年病人,用优降糖效果越来越差,血糖长期控制不好,以至出现糖尿病肾病。

 

误区六:频繁换药 药效发挥是循序渐进过程,随用药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较合理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量,服至该药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误区七:只吃药,不复查 化验血糖可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及治疗效果,同时可作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依据。随病程吃药延长,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出现。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结果出现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误区八:过度降糖 许多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往往多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糖尿病患者治疗存在上述八大误区。这些误区严重了影响糖尿病科学合理的治疗,有的反而加重糖尿病病情,所以任何疾病都要对症下药才是科学合理。



达克宁用药常见哪些误区

 

达克宁是由西安某著名制药公司研制并生产的用于治疗脚气的药品,也是很多人都能耳熟能详的常用药。因为达克宁治疗脚气的效果比较好,所以成为家庭常用药。尽管如此达克宁还是存在用药误区。最普遍的就是很多患者不分病情,出现滥用的现象。

 

因为脚气,达克宁霜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常备药物。专家表示,很多人在使用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适得其反,加重了病情。因此,达克宁用药的误区需要引起关注。

 

 

误区1:不分病因,滥用达克宁霜

专家指出,达克宁霜的主要成分是硝酸咪康唑,它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因此,它的适应症为手足癣、股癣、体癣、花斑癣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部分细菌性皮肤感染。该药不含皮质类固醇激素,因此对皮炎、湿疹无效;它也不含抗病毒成分,因此对水痘、疱疹等病毒性皮肤病也无效。因此用药前,一定要弄清所患皮肤病的性质。

 

误区2:遇到真菌感染就用达克宁霜

皮肤真菌感染的炎症一般较轻,早期表现为轻度红斑脱屑者,可直接外用达克宁霜。但一些足癣患者,伴趾间糜烂、渗出,外用达克宁霜后糜烂、渗出反而更加严重。此时,应先消炎或者湿敷,之后再用达克宁霜。

 

误区3:不分年龄大小和发病部位

一般婴幼儿、面部、外阴部位皮肤较薄嫩,对外界刺激也较敏感。因此,部分患者使用达克宁后会有刺激或过敏反应。因此,对发生在婴幼儿、面部及外阴部位的皮肤癣病,可以选用其他刺激性较小的抗真菌乳膏,或暂时先选一小面积外用,观察2—3天确定无明显刺激后再扩大使用范围,但当有明显刺激时应及时停用。

 

误区4:症状消失或只是有好转时即停药

专家表示,真菌感染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如果症状消失后马上停药,可能没有断根的皮肤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建议患者在皮损消失后再外用1周,疗效会更好。

 

达克宁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但不是消炎药,所以患者在选择使用达克宁是一定要记得弄清皮肤的性质才能对症用药,同时在症状消失或者缓解以后,记得再坚持使用一段时间,谨防落入用药误区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如果乱用或者滥用,将会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良的儿童,更是要引起重视。小编盘点了日常生活中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1.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

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2.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3.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4.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

专家建议: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5.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 (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

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6.忌滥用丙种球蛋白

夏季易患感冒,一些家长把预防的希望寄托在“丙种球蛋白”上,这可靠吗?

“丙球”是以混合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成的,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简写为IgG)。从理论上讲,血液中IgG的浓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有关,但注射“丙球”后并不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症结在于两点:一是感冒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种类多且经常变化,而“丙球”所含的抗体不仅有限,而且缺乏特异性;二是健康儿童及大多数体弱儿的血中IgG水平正常。

由此看来,减少儿童罹患感冒的关键之举应从增强体质出发,具体措施应从坚持母乳喂养,合理安排食谱,从小坚持 “三浴”锻炼(阳光浴、空气浴及水浴),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等方面着手,绝不能依靠“丙球”。

7.中草药安全

一般而言,中草药的安全性比西药大一些。但只是相对而言,如果随便服用同样可导致婴幼儿健康的损害。

据国内医药期刊报道,夏枯草、菊花、栀子、鱼腥草、淡竹叶、芦根、生地等中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挥发油、甙类以及无机盐成分,可能加重婴幼儿的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六神丸含有蟾酥,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惊厥等症状;珍珠丸含有朱砂,可能诱发齿龈肿胀、咽喉疼痛、记忆衰退、兴奋失眠等不适感;牛黄解毒片长时间服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因此,中草药也不能滥用。

8.小病贵药

孩子患了病,家长恨不得药到病除,因此常常用新药、贵药。

比如感冒发烧,动辄就上抗生素,而且嫌青霉素过时而动用先锋霉素。再如腹泻,不问青红皂白,吡哌酸、氟哌酸一拥而上。其实,感冒发烧多由病毒引起,有其自然病程,抗生素无效,先锋霉素不但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还会造成耐药性,一旦以后真患上了严重感染反而用之不灵;腹泻同样如此,70%的水泻样便为病毒与产毒性大肠肝菌所致,只需多喝水、调整饮食、适当服一些消化酶类药物以及B族维生素即可解决,不必动用抗菌药。而抗菌药还可杀伤肠道中的有益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霉菌趁机兴风作浪,医学上称为二重感染,治起来也相当麻烦。

9.小儿用成人药

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误认为只要减少一点用量就行,此种做法十分有害。

必须弄清楚,小儿与成人不仅是体重不一样,更有诸多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尤其是小儿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未建立。药物代谢产生不反应,重者可致残甚至丧命。

如四环素可影响小儿骨骼生长,并使牙齿变黄,形成“四环素牙”,故8岁以下儿童不能用;抗菌药氟喹诺酮可引起关节病变,妨碍软骨的正常发育,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皆用不得。再如常见的解热止痛药因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安痛定、去痛片含有氨基比林,此种成分易使小儿白细胞数量迅速下降,有致命之险;感冒通含有双氯灭痛,既抑制血小板凝集,又可损害肝功能,皆在禁用之列。

10.糖水服药

中药其味苦涩,小儿不愿服,父母便用糖水矫正口味。殊不知,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并在胃液中凝固变性,继而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有些药物恰恰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若在药中加糖,效果不佳。

此外,糖还可干扰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烧药的作用,降解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总之,糖水服药不利于治病,最好用白开水送服。 

以上十种为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家长可对号入坐,看自己是否也用这样的行为,如果有,请你引起重视,不要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关于食盐大家有八大误区要知道!

盐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材料和制法对食盐的味道、色泽和营养价值有影响。很多人对食盐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小编将为您解答。

1、食盐有没有保质期

大多数人认为家庭用的食盐不会过期,无论放多久,永远是咸的。这是因为,食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氯化钠,它是咸味的主要来源。氯化钠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所以,不论存放多久,咸味是不可能改变的。但咸并不能说明它没有变质。因为食盐除了含氯化钠之外,还加有碘化钾,尽管碘化钾的性质比较稳定,但长期在光照、风吹和受热的情况下,碘化钾中的碘元素也会因挥发而使食盐中的碘含量降低,影响补碘效果。因此,食盐是有保质期的,它的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以三年为宜。

2、炒菜用食盐爆锅

碘盐中的碘元素是以化合物碘酸钾的形式加入的,碘酸钾的性质比较稳定。但是,在烹调过程中,碘化钾遇高温会分解成碘挥发掉。如果炒菜时油一热就把食盐放入锅中,由于温度很高,会导致碘元素挥发。所以,炒菜时应尽量在菜将要出锅时再加盐,这样可保证碘元素少挥发。

3、食盐装在开口容器中

多数家庭习惯把食盐放在灶台上,并且盛盐的容器是开口的。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加碘盐氧化分解,失效变质。碘盐应存放在加盖的、不透明的密封容器内,而且应远离灶台,避免高温。最好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或吸潮。

4、加碘与不加碘盐的区别不大

部分人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不理解食盐加碘的意义,认为吃盐就是吃它的咸味,与有碘无碘无关,食用加碘与不加碘盐的区别不大,这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如果是碘缺乏病患者,不吃加碘盐会加重病情,如果是甲亢患者,吃加碘盐同样也会加重病情,而普通人如果长期不吃碘盐,身体缺碘,也会致病。

5、食盐的食用量越少越好

食盐的食用量过多或过少都有害。一般人都知道,高盐饮食有如下的危害:一是可引起高血压,使脑中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二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溃疡、胃炎等胃病。三是使呼吸道疾病加重引发哮喘等。可是大多数人却不知道低盐饮食的危害:食盐过少会现头痛、倦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医学专家告诉我们,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6克,就可以满足机体对钠的需求。

6、海盐比食盐含钠少

专家经过调查显示,有61%的人认为,海盐比食盐含钠更少。其实,海盐与食盐的含钠量是相同的,都为40%。而专家表示,虽然海盐富含镁、钾和钙等微量元素,但是这些营养素也可通过其他食物获得结果。

7、炒菜不加盐,钠就不过量

经过专家调查发现,在日常饮食中,有超过75%的钠来自加工食品。那么超市中现成的汤料包、沙拉酱、罐装或瓶装食品等都含有很多钠。而且食物标签上“低钠”定义为“不超过140毫克”。

8、血压正常,吃盐不必担心

其实高血压仅仅是多盐食物的一种并发症。如果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摄入过量,而且还会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危险更大。即使血压正常的人群,每天钠摄入量也应控制在1500毫克。

温馨提醒:虽说盐是我们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量的把握,不要过多摄入,否则容易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糖尿病的人饮食误区,要小心!

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作为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均离不开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控制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根本

“糖尿病和人们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医院糖尿病科主任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偏爱各种营养物,又食用无度,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对人体的损害是长期的,易并发各种大小血管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这正是它的危害所在。“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并不亚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

“吃水果本是个好习惯,但是水果含糖量其实是非常高的,一天之内不宜吃太多。”专家表示,长期吃含糖量高、油脂重、蛋白质高,口味重等高热量的食物易患糖尿病。因此,糖尿病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控制饮食。

“控制病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患者要学会控制饮食。”专家强调,合理控制饮食、多运动是糖尿病患者必须学会的一门课程,也是其自我管理的根本。很多发现及时的糖尿病病人,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即便不服药,也可将病情控制稳定。

专家详解糖尿病那些误区

误区一:饮食疗法就是饥饿疗法

饮食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合理的饮食治疗有助于降低血糖、控制体重、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少数轻症糖尿病患者甚至只需要控制饮食便能够使血糖维持正常,因此,饮食疗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饮食治疗并不是饥饿疗法。如果患者进食量太少(每天主食低于150克),不仅容易出现低血糖及饥饿性酮症,而且还会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不仅如此,由于热量摄入不足,还会造成体内自身脂肪及蛋白质过量分解,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因此,科学的饮食疗法应是在保持膳食平衡的基础上,因人而异、适当地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并注意饮食多样化,而不是一味地忍饥挨饿或偏食。

误区二:多吃没关系,加大药量便可

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用上降糖药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不必再严格控制饮食了。

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原因有二:一是暴饮暴食会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担,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使口服降糖药的疗效逐渐下降甚至于完全失效,最终即使用胰岛素,血糖依旧控制不好,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接踵而至;二是药物过量应用,会增加其对肝肾的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多吃饭多吃药的做法并不可取。

误区三:“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市场上销售的“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随便吃,不需要控制。其实,所谓的“无糖食品”只不过是不含蔗糖而已,有些则是加入了甜味剂(如木糖醇),这些甜味剂可增加食品的甜度,但不增加食品的热量。但是,“无糖食品”毕竟都是淀粉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多了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不可被“无糖”二字所迷惑,不加节制地大量食用。需要说明的是,无糖食品没有确切降糖疗效,不能本末倒置放弃降糖药物治疗而用它来代替。



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法有哪些

现在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也是这个原因,让我们更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这个疾病,在患上了糖尿病过后人们都比较关心这个疾病的治疗方法,因为一些人不了解,所以就选择了盲目治疗,到最后引起了更大的伤害。那么这个糖尿病到底该怎么治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1.饮食疗法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老年糖尿病人中约有30%的患者只需要单纯的饮食疗法即可控制。饮食疗法的原则是:

(1)既要饮食控制,又要营养充足,以保持理想体重。老年糖尿病人每天总热量卡可按每公斤体重30卡左右估计。蛋白质每公斤体重1.0—1.5克,需要高蛋白者可高一些。碳水化合物每天200—300克(主食4-6两)。脂肪要适量控制含饱和脂肪酸的摄人。

(2)肥胖者每日总热量卡要低一些,以利于逐渐减少体重,达到理想体重后糖耐量往往会显著改善。降低总热卡逐渐减少体重可按下述公式:总热量卡—250卡+30分钟活动=逐渐降体重。

(3)老年人的饮食习惯难以改变,饮食治疗应按病情、生活习惯、体力消耗及经济条件个别制定。应使病人能充分理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并能主动配合自己掌握。

(4)对伴有高脂血症者,根据血脂情况掌握,如胆固醇增高者应予低胆固醇饮食;对高甘油二脂者,应以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为主。

(5)对应用降糖药物者,饮食要适应于药物治疗,特别是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每天至少分成四餐吃,即睡前加餐一次。

2.运动疗法

运动可以降低血糖,能改善心血管状况,降低血压、血脂,又能改善心理状态。但运动疗法不能操之过急,应以轻度活动开始,根据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要超过心肺及关节的耐受能力。

3.口服药物疗法

目前口服降糖药有两类:

一类为磺脲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可增加肝糖原的储备和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而使血糖下降。第一代磺脲类代表药物为D860,此类药物几乎完全由肾脏排出,老年人不适用,特别是有肾功能不全的老人禁用;近年来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已相继问世,如优降糖、达美康、美吡哒、克糖利、糖肾平等。

糖尿病一般发生在中老年朋友们,对于这个疾病,那么在发了过后就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根据以上的治疗方法来尽快的调节自己的疾病,那么恢复 的效果也是很不错,不过糖尿病患者需要坚持对身体的锻炼,这样会得更好。



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方面注意什么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必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高血糖是人多老年人有的现象,尤其备受存眷的糖尿病高血糖,得了糖尿病的人一般城市有高血糖现象,糖尿病治疗的首要任务便是低落血糖值,那么,糖尿病高血糖要注意哪些事情?

 

一、积极治疗其他疾病

感冒、感染等问题都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的增多,这将会导致血糖的升高。尽管这种变化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却不利于血糖控制。因此,虽然在这种情况下糖尿病人胃口不好,吃的较少,仍然需要继续用药来控制血糖,有时甚至还需要增加药物的用量。

二、增加血糖监测频率

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及进行其他检测血糖超过了医生制定的血糖范围时,糖尿病人需要每两小时测一次血糖,直到血糖降至正常为止。这样做可以帮助糖尿病人调整治疗来更快地将血糖降至正常。不要等到下顿饭前或去看医生时再测,那样将会延误治疗。

三、自我放松与情绪调节放松运动

如深呼吸、配合着轻松舒缓的音乐来松弛肌肉等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使降糖治疗更有效。学会调节情绪,增强治疗信心,从而克服患病后的恐惧、消极等不良心态,同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四、调整用药

增加药量、增加服药次数或加用另一种降糖药)尽管运动和调整饮食的方法很经济而且副作用很少,但是当这些做法如不能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水平时,就提示我们有必要调整用药了。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五、适当运动

增加活动量或进行更多的运动锻炼2型糖尿病人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患有糖尿病人要注意以上几点,能有效的帮助糖尿病治疗顺利的进行,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关键步骤,患者要给予重视,另外专家说到,现在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最佳选择并不是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及早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是有机会获得康复的。



家庭用药常见误区

现在去医院看病,没有三种药是回不来的,医生开了很多药给你,又告诉你服用的方法,可是你回家一样会忘记这个,忘记那个,而且还私自的给自己调换剂量,觉着自己好点了,就把药停了,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这里总结了十一种最容易犯的吃药错误。

时间错位:

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有的药一日服两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有的每隔8小时一次,可是病人往往在三餐时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药量过大:

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然而有的人随意加大剂量,这样十分危险。

药量偏小:

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时断时续:

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就可能无法控制疾病发展。

疗程不足:

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尿路感染需要7-10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可成为慢性感染。

当停不停:

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药,否则会引起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依赖性,以及蓄积中毒等。



儿童用药的六大误区

1.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生素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受到不良反应的威胁。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还会对儿童听力造成影响,并容易引起眩晕、耳鸣,甚至导致耳聋。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宜服用四环素、土霉素。

2.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热时吃些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会发热,而且其他症状不明显,如感冒、肺炎、麻疹、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因此,发热是诊断儿童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一发热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会掩盖病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影响治疗。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会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汀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对症用药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如果小儿体温过高,如达到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浴等。

3.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还有毒性发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都可能造成体内积蓄而中毒,如鱼肝油吃多了可引起发热、厌食、烦躁及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但也不能忽视,如维生素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补充维生素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4.滥用丙种球蛋白

冬末春初是感冒的高发季节,一些家长把预防的希望寄托在“丙种球蛋白”上,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丙种球蛋白是以混合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成的,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简写为IgG)。从理论上讲,血液中IgG的浓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有关,但注射丙种球蛋白后并不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感冒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种类多且经常变化,而丙种球蛋白所含的抗体不仅有限,而且缺乏特异性;二是健康儿童及大多数体弱儿的血液中IgG水平正常。

由此看来,减少儿童罹患感冒的关键之举应从增强体质出发,具体措施包括坚持母乳喂养,合理安排食谱,从小坚持“三浴”锻炼(阳光浴、空气浴和水浴),按时预防接种等方面着手。

5.小病用贵药

孩子得了病,家长恨不得药到病除,因此常常用新药、贵药。比如感冒发烧,动辄就用抗生素,而且还嫌青霉素过时而动用先锋霉素。再如腹泻,不问青红皂白,吡哌酸、氟哌酸一拥而上。其实,感冒发烧多由病毒所致,有其自然病程,抗生素无效,先锋霉素不但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而且还会造成耐药性,一旦患上重度细菌感染反而用之不灵;腹泻同样如此,70%的水样便为病毒与产毒性大肠杆菌所致,只要多喝水、调整饮食、适当服一些消化酶类药物及B族维生素即可解决,不必动用抗生素。

6.糖水服药

中药气味苦涩,小儿不愿服,父母便用糖水矫正口味。殊不知,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并在胃液中凝固变性,继而混浊沉淀,致使治疗大打折扣。而有些药物恰恰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若在药中加糖,便影响药效。

此外,糖还可干扰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吸收和抑制某些退热药的作用,并降解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总之,糖水服药不利于治病,最好的办法是用白开水送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