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气槟榔散的功效与作用_导气槟榔散的功效与作用

由网友(拿得起,放得下)分享简介:利气槟榔散属于是一种中药方剂,在平时的时候是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利气槟榔散对于人体的健康是很有好处的。接下来我们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或者食用过中药的某些方剂,方剂的种类多种多样,功效也五花八门,今天就为大家推荐导气槟榔散这款方剂。【处方】槟榔(锉)1两,木香半两,木通(锉)半两,桑根白皮(炙,锉)半两,牵牛子2两(...



利气槟榔散的功效与作用

利气槟榔散属于是一种中药方剂,在平时的时候是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利气槟榔散对于人体的健康是很有好处的。接下来我们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别名】
槟榔散

【处方】
槟榔1两,木香半两,芎䓖半两,诃黎勒皮1两,昆布1两(洗去咸味),桂心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咽喉不利,胸膈气噎,不下饮食,腹中雷鸣,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槟榔散(《普济方》卷二○五)。

【摘录】
《圣惠》卷五十

看完了本文对利气槟榔散的介绍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类似的症状时学会去应用了呢,其实中药相比西药来说更加的治本,这也是很多时候人们往往都会选择中医的缘由。



白槟榔散的功效与作用

白槟榔散自古被誉为治病的良药。它对于很多疾病均效果显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白槟榔散的具体的功效。

【处方】
炒槟榔半两,白及半两,黄柏(去粗皮)半两,木香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收疮口,长肉。主痈疡。

【用法用量】
加轻粉2钱和匀。如疮干,即以腊月猪脂调药敷之,湿则干掺。

【摘录】
《卫济宝书》卷下

在通过上文对白槟榔散的讲解我们可以知道,养生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进行,不过在养生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方法选择,对一些不太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是不要选择的,否则对身体也是会有影响的。



下气槟榔散的功效与作用

现代人压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长期加班的。长期熬夜加班会很容易导致身体差。而中药方剂其实就可以缓慢的调理人的身体,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下气槟榔散的制作方法。

【处方】
槟榔30~60克 木香30克 陈橘皮45克(汤浸,去自、瓤,焙)枳实30克(麸炒微黄)前胡30克(去芦头)川大黄60克(锉碎,微炒)

【制法】
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
治膈气,心胸冷硬结痛。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摘录】
《太平圣息方》卷五十

以上就是本文对下气槟榔散的简单介绍,大家平时也可以多了解下。下气槟榔散和其他方剂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用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达到的效果来选择。



茴香槟榔散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是否知道茴香槟榔散这种中药方剂呢?可以说茴香槟榔散在临床中的应用是相当的广泛的,那么茴香槟榔散都具有哪些特点呢?日常生活中茴香槟榔散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应用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别名】
茴香子散

【处方】
茴香子(炒)半两,槟榔(锉)半两,京三棱(煨,锉)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切,盐炒)半两,木香1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奔豚气成块,上冲腹胁满痛;寒疝积聚,脐腹疼痛,两胁胀满。

【用法用量】
茴香子散(原书卷九十四)。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以上是关于茴香槟榔散怎么吃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看完这篇你文章后能够对茴香槟榔散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它。



槟榔散的功效与作用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中药方剂的身影,可见方剂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那么大家知道槟榔散吗?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处方】
槟榔、黄连(去须.切)、木香,各等分。

【功能主治】
治痈疽疮疖脓溃之后,外触风寒,肿结硬,脓水清稀,出而不绝,内腠空虚,恶汁臭败,疮边干急,好肌不生,及疗疳俈恶疮,连滞不瘥,浸溃不。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用,干贴疮上。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槟榔60克 人参22.5克 茯苓30克 橘皮22.5克 荜茇22.5克

【制法】
上五味,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
主呕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酸水吐出。

【用法用量】
取生姜75克,连皮捣,绞取汁,加温,入药末3克搅调,顿服之,日一服,渐加药至4.5克。下利多则减量,以微利为度。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酢物、生冷、油腻、猪,鱼等。

【摘录】
《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

【处方】
槟榔1枚(面裹煨熟,去面)赤茯苓各等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主血淋,小便淋沥,水道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三八引《产经》

【处方】
槟榔 黄连(去须,切)木香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主痈疽疮疖溃后,外触风寒,肿焮结硬,脓水清稀,淋漓臭秽,内腠空虚,疮边干急,肌肉不生;疳瘘恶疮,延久不愈;下注臁疮,侵溃不敛。

【用法用量】
用时干掺患处。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

【处方】
槟榔6克 木香4.5克 轻粉少许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主暴吐,上焦热气所冲,脉洪而浮者。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荆黄汤调下,空腹时服。

【摘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
槟榔 半夏(汤泡七次)杏仁(去皮、尖,炒)桔梗(去芦,锉,炒)橘红 旋复花(去枝、梗)干姜(炮)白术各30克 人参 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主胸膈痰饮,腹中虚鸣,食不消化,或加呕逆,或臂痛项疼。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
槟榔 木香 当归(炒)各15克 母丁香 桂心各3克 冰片3克(细研)猪苓(去黑皮)30克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主气淋,小腹急痛。

【用法用量】
每服3克,空腹时用生姜葱汤调服。

【摘录】
《古今医统》卷七十一

【处方】
槟榔1两,赤芍药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芎䓖1两,桂心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前胡1两(去芦头),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大腹皮1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中焦虚寒,气滞不调。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七

【处方】
槟榔半两,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当归半两(锉,微炒),赤芍药半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干姜1两(炮裂,锉),桂心半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痃气急痛,腹胀胃虚,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
木香、槟榔、人参、黄连、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肾疳宣露。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小者半钱,熟水调服。

【各家论述】
《医林纂要》,槟榔、木香以升降上下之气,甘草、人参以安养中气,气壮且和,而后虫(匿虫)不生;君黄连以厚肠胃,清湿热,而黄连、槟榔皆可杀虫。又苦坚肾水,宣散阳明之火,故可治肾疳齿牙宣露。

【摘录】
《活幼口议》卷十八

【处方】
槟榔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防风3分(去芦头),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羌活3分,当归3分(锉,微炒),肉桂半两(去皱皮),赤芍药3分,大麻仁1两,芎䓖3分,木香3分,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赤茯苓1两,木通3分(锉),羚羊角屑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疏风调气,利四肢。主肝脏风毒,流注脚膝,筋脉拘急疼痛,大便秘涩,心胸壅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三

【处方】
槟榔1两,旋覆花半两,犀角屑1两,桂心半两,紫苏茎叶1两,赤茯苓1两,木通半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前胡1两(去芦头),桑根白皮1两(锉),白前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湿脚气。肿满,喘促烦闷,大小便滞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2-7寸,豉10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
槟榔不拘多少。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肠胃有湿,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蜜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
《济生》卷四

【处方】
大槟榔3个,常山1钱,乌梅1个,鳖甲1钱(煨)。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疟疾。

【用法用量】
鸡鸣时,1碗酒、1碗水,煎至半碗;候十分冷服。饭食茶汤亦要冷吃。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二

【处方】
槟榔2钱,生甘草1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胡次丹。先从脐上起,黄肿,是任经湿热所致。

【用法用量】
米醋调搽。

【摘录】
《洞天奥旨》卷十一

【处方】
鸡心槟榔10个,陈皮1两(去白)。

【制法】
上为末,分作10服。

【功能主治】
脚气动,脚膝肿满。

【用法用量】
煎木瓜汤调下。

【摘录】
《普济方》二四四引《卫生家宝》

【处方】
槟榔1钱半,黑牵牛3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痔如翻花,更衣则出谷道外,发即痛楚,或下血。

【用法用量】
宿不晚食,早起食白煮肉6两,少顷以汁调药饮之。至午下针头白虫等,不数行自止。食软饭3日,以威灵仙煎汤洗痔,自然脱落。

【摘录】
《普济方》卷二九六引《鲍氏方》

【处方】
紫苏、枳壳、厚朴、甘草、芍药、陈皮、青皮、腹皮、香附、槟榔、防风。

【功能主治】
脚心痈。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摘录】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处方】
槟榔2两,桑根白皮3分(锉),芜荑仁半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寸白虫。

【用法用量】
又取酸石榴东引根2握,锉碎,以浆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令温调下2钱,5更初服药,至明未有所下,即便再服。当日且宜吃粥,未服药前,宜先嚼淡肉干脯咽汁,汁引动虫后,即服药。每以月1-3日服之,余日勿服。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七

【处方】
槟榔1两,白术1两,木香3分,人参1两(去芦头),诃黎勒皮3分,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食毒,腹胀喘急。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姜、枣,和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一

【处方】
鸡心大槟榔2分,贯众2分,石菖蒲1分,木香1分,炙甘草1钱。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虫动脾痛,乍去乍来,呕吐清沫。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煎,空心吞灵砂10丸,或金液丹。

【摘录】
《直指》卷六

【处方】
槟榔1两,木香半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吴茱萸半两(汤浸7次,焙干,炒),干木瓜1两,紫苏茎叶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脚气冲心,烦闷喘促。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别名】
槟榔汤

【处方】
槟榔1两,木香半两,茴香子半两(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脚气冲心,烦闷不识人。

【用法用量】
槟榔汤(《张氏医通》卷十四)。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
槟榔1两(切小块),砂仁1两,白蔻仁1两,丁香1两,橘皮半斤,生姜半斤,盐1两。

【制法】
用河水2碗浸1宿,次日用慢火焙干,为末收贮。

【功能主治】
酒食过度,胸膈膨胀,口吐清水,一切积聚。

【用法用量】
每服用1撮,细嚼酒下;或开水调下亦可。

【摘录】
《不居集》下集卷十二

【处方】
槟榔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猪苓1两(去黑皮),木瓜1两(干者),紫苏茎叶1两,桑根白皮1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脚气。心腹胀满,烦闷喘促。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
槟榔1两,沉香半两,白蒺藜半两(微炒,去刺),木香半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半两,诃黎勒皮1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麝香1分(研入)。

【制法】
上为细散,入麝香令匀。

【功能主治】
奔豚气。小腹胀硬,心中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
槟榔2钱,木香1钱半,轻粉少许。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暴吐,上焦气热所冲。

【用法用量】
用荆黄汤调服。如为丸亦可,用水浸蒸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20丸,食后。

【摘录】
《保命集》卷中

【处方】
茯苓皮、槟榔、枳壳、桑白皮、紫苏叶、大腹皮、猪苓(去黑皮)、泽泻、白术、川羌活、川芎、葶苈子(隔纸炒)、陈皮、甘草、商陆、木通、生姜皮各等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水气浮肿。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1盏,1日3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王氏集验方》

【处方】
干生姜、紫苏茎叶、陈橘皮(须久年者,去白)、桔梗(炒,去芦)各等分。

【功能主治】
脚气上攻,头面四肢浮肿,上气喘急。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8分,去滓,下槟榔末2钱,再煎3数沸,食稍空时服之;徐徐行履,药力过,又进1服。

【注意】
忌一切咸物。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八

【处方】
槟榔3分,羚羊角屑3分,木香3分,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微炒),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后脚气上攻,心腹妨闷,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四

【处方】
槟榔1两,桑根白皮1两,茯神3分,地骨皮3分,黄连3分(去须),葳蕤3分,麦门冬3分(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川升麻3分,犀角屑1两,赤芍药半两(锉),黄耆半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服乳石致脏腑壅滞,发脚气肿满,四肢烦疼,口干心躁,夜卧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
槟榔1两,赤芍药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芎䓖半两,赤茯苓半两,柴胡1两(去苗),木香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当归2分(锉碎,微炒),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积聚,心腹两胁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
陈皮1大握,苍术(炒)1握。

【功能主治】
脚肿。

【用法用量】
上煎数沸,调槟榔末2钱,食后服。

【摘录】
《医学纲目》卷二十八

【处方】
槟榔1两,独活半两,赤茯苓半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羚羊角屑半两,沉香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芎䓖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疏风调气。脚气春、夏防发。主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
槟榔半两,木香半两,当归(炒)半两,母丁香1钱,桂心1钱,冰片1钱(细研)猪苓(去黑皮)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气淋,小肠急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前生姜、葱汤调下。

【摘录】
《医统》卷七十一

【处方】
槟榔1两,赤茯苓3分,赤芍药3分,食茱萸3分,京三棱3分,诃黎勒皮3分,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息贲气。胸膈妨实,右胁下坚急,上气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
槟榔1两,榆白皮1两(锉),桂心半两,滑石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大便不通,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得利为度。

【摘录】
《圣惠》卷十三

【处方】
槟榔1两,人参1两(去芦头),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枯梗半两(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干姜1分(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胸膈痰饮,腹中虚鸣,食不消化,或加吐逆。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一

【处方】
鸡心槟榔半两,木香半两,硫黄半两,姜黄半两,吴茱萸2钱,麝香1字。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冷疮。

【用法用量】
麻油调敷,有脓则干掺。

【摘录】
《直指》卷二十四

【处方】
槟榔1钱,牛膝1钱,防己1钱,独活1钱,秦艽1钱,青木香8分,天麻8分,赤芍8分,桑枝2钱,当归5分。

【功能主治】
湿脚气。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医学心悟》卷三

【处方】
槟榔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红雪2两,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脚气。心腹胀满,喘促,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熟水调服,不拘时候。

【摘录】
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二四五

【处方】
槟榔3分,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赤茯苓1两,白术2两,桂心3分,人参1两(去芦头),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胸中痰壅,呕逆,不纳饮食,四肢少力,腹内水鸣。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一

【处方】
全蝎7个,斑蝥14个,巴豆14粒,槟榔1个,麻油15两,用麻油慢火煎,先入全蝎,次入斑蝥,次入巴。随巴下槟榔,见巴黑色,方入黄蜡1两,候熔,去前4味药滓不用,只用蜡油,入后药:黄柏皮2钱(炙),雄黄1钱(研),生硫黄1钱(研),蛇床子2钱(研),虢丹1钱(水飞),海螵蛸1钱,白胶香、黄连、杏仁、轻粉、麻油(胶香与油先溶)。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臁疮。

【用法用量】
同入麻油中调,敷疮。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十二

【处方】
槟榔1两,人参1两半(去芦头),肉豆蔻1两(去壳),白术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荜拨1两,高良姜1两(锉),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五膈气。脾胃寒,不能下食,呕吐酸水,时时胸膈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

【处方】
槟榔3分,茴香子3分,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3分,当归3分(微炒),芎䓖3分,丁香半两,白豆蔻3分(去皮),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木香3分,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肾脏虚冷气攻心腹疼痛,两胁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

【处方】
槟榔1两,麦糵(炒令微黄)1两,白术1两,人参(去芦头)1两,曲2两(炒令微黄),桔梗半两(去芦头)。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愈后,食早伤脾胃,劳复。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四

【处方】
槟榔1两,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白术1两,诃黎勒皮1两,陈橘皮1两半(汤浸,去白瓤,焙),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醋咽吐水及白沫,食饮不消,腹胁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

【别名】
槟榔汤

【处方】
槟榔1两,人参1两,桂心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赤芍药1两,川大黄2两半(锉碎,微炒),白术1两,泽泻1两,木香1两,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留饮,宿食不消,腹中积聚。

【用法用量】
槟榔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一

【处方】
槟榔(鸡心者)1两,干漆(炒令烟出)1两,石灰(火煅放冷)3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虫动心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用热汤调,放温,连2服,不拘时候。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处方】
槟榔。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口疮白疮。

【用法用量】
每用半钱,涂舌及唇上。

【摘录】
《普济方》卷二九九引《肘后方》

【别名】
槟榔汤

【处方】
槟榔半两,芎䓖半两,桔梗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微炒),桂心半两,赤芍药半两,白术半两,木香半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寒疝积聚,结块攻注,心腹胀满。

【用法用量】
槟榔汤(《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
槟榔8枚(皮子并用),人参2两,茯苓2两,陈曲2两,厚朴2两,麦糵2两,白术2两,吴茱萸2两(一方有橘皮1两半)。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

【用法用量】
每服2方寸匕,食后酒调下,1日2次。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虽用槟榔皮子、曲糵、厚朴,不得吴茱萸之温中下气,噫满必不能除;不得参、芩、白术之扶助胃气,冷食必不能化。尤妙在和滓酒服,以行温散之力也。

【摘录】
《千金》卷十五

【处方】
槟榔16分,人参6分,茯苓8分,橘皮6分,荜拔6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醋水吐出。

【用法用量】
平晨空服,取生姜5大两,合皮捣,绞取汁,温,纳散方寸匕,搅调,顿服之,1日1服,渐加至1匕半。若利多减,以微通泄为度。

【注意】
忌酢物、生冷、油腻、猪、鱼。

【摘录】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处方】
槟榔1两,木香半两,白术3分,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赤芍药3分,桑根白皮3两(锉),木通2两(锉),牵牛子2两(微炒),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癖结。腹胀满,喘促,大小便难。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
槟榔3分,木通1两(锉),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紫苏茎叶1两,川升麻2分,黄芩2分,瞿麦3分,赤茯苓3分,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脚气。大小便秘涩,腹壅闷,脚膝烦疼,口干咽燥,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
槟榔1两,牵牛子1两,木香半两,白术3分,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高良姜半两,诃黎勒皮3分,枳实半两(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痞气。心腹胀硬,食饮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
槟榔半两,赤茯苓3分,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枳实3分(麸炒微黄),木香半两,赤芍药半两,芎䓖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烦热,心膈痞满,大肠气塞,腹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
槟榔、白茯苓、白附子、白术、芫花、蓬术、大戟、甘遂、黑牵牛、巴戟、青皮、荆三棱(炒)、肉桂、茴香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男子、妇人蛊气,及下元腿膝虚肿。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用樟柳根煎汤调服。一更前后取脚上水;二更煎升麻汤下,取面上水;三更煎赤小豆汤下,取手上水;四更煎桑白皮汤下,取肚中水;五更煎茶酒下,取膜中水。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四

【处方】
槟榔(至大者)半枚,麦门冬(熟水磨)1钱。

【功能主治】
大小便不通;肠胃有湿,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
重汤烫热服之。1方为末,每服2钱,蜜汤点服。1方用童子便、葱白煎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九

【处方】
五灵脂、槟榔。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心脾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煎菖蒲汤调下。隔夜先将猪肉、盐酱煮熟,令患人细嚼,休吞了,吐出,却服前药,空心食前服。

【摘录】
《袖珍》卷二

【处方】
槟榔3分,木香3分,胡芦巴半两,肉豆蔻半两,沉香半两,桂心半两,舶上茴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盲肠气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处方】
槟榔1两,木香3分,高良姜半两(锉),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桂心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恶疰心痛,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
本方用法原缺,据《医方类聚》补。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
槟榔2个(1生,1煨)。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兼治蛔厥,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
酒2盏,煎1盏4分,作2服,温饮之。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三

【处方】
槟榔1两,海藻1两(洗去咸味),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木香半两,芎䓖1两,桂心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腹内诸气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
赤芍药1两,槟榔1斤(面裹)。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气淋。

【用法用量】
同灯心、枣子煎汤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八八

【处方】
槟榔(如鸡心者)1枚(为末)。

【功能主治】
寸白虫。

【用法用量】
欲服药,隔宿不吃晚食,放饥睡,先用盐、醋等炙杂肉脯1片香熟,次日五更,令病人空腹嚼脯咽津,却吐出肉,用温米饮调槟榔末1钱匕,顿服即睡。至午前取下虫方可食,甚者不过再服,月一至初五以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处方】
槟榔(锉)1两,木香1两,郁李仁(微炒,去皮)3分,桂(去粗皮)3分,吴茱萸(汤洗3遍,焙干,炒)半两,牛膝(去苗,酒浸,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伤寒后脚气攻心闷绝。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匕,食前煎桑根白皮,木通汤调下,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处方】
槟榔1两,白术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麦糵1两(麸炒微黄),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热病。心腹胀满,四肢烦闷,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七

【处方】
槟榔(生,锉)半两,姜黄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心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热酒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别名】
槟榔膏

【处方】
槟榔(锉)半两,干猪粪半两(烧存性),龙骨1分,腻粉2钱匕。

【功能主治】
里外臁疮,远年不愈者。

【用法用量】
槟榔膏(《鸡峰》卷二十二)。

【注意】
忌无鳞鱼、炸热面。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别名】
槟榔汤

【处方】
槟榔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桔梗(去芦头)1两,白术1两,赤芍药1两,丹参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腹内气胀肠鸣,胸背切痛。

【用法用量】
槟榔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
槟榔3分,白术

上面给我们介绍了槟榔散到底是由哪几种中药材组合而成,怎么样?现在了解了吗?其实中药方剂还有很多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但我相信随着科技医疗的发展,它一定会实现的。



疮药槟榔散的功效与作用

人这一辈子很可能会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缠身,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阻挡的。当我们人体患病了之后,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必然是要靠药物治疗的,中药方剂由于可以从根本上治愈且无副作用,受到人们的喜爱。下面来介绍一种:疮药槟榔散。

【处方】
槟榔1两,海桐皮1两,藜芦1两,菖蒲1两,闾茹2两,百部1两,鸡肠草2两,剪草1两,贯众1两,蛇床子2两,山栀子1两,芮草1两。

【制法】
上(口父)咀,同一处微火炒至焦黄色为度,为细末。

【功能主治】
疮。

【用法用量】
用香油调,搽疮上,次入推黄、白胶香为妙。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七二

看了上面对于疮药槟榔散这种中医方剂的简单介绍,大家是否对它有所了解呢?其实方剂的种类还有很多,一些新的方剂也正在被创造出来,我们期待它的更好的发展。



黄连槟榔散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槟榔散是由几种中药材经过提取低温干燥等工艺生产而成的一种中药方剂,适合很多种病症的治疗,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也无其它方面副作用,是很多人都热衷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黄连槟榔散的相关信息。

【处方】
黄连(为末,用麻油、轻粉调得所,摊于碗中,将艾1撮烧烟,碗覆其上熏之,续再加其艾熏用)、麻黄(去节)、鸡心槟榔、当归须、生干地黄、川芎、赤芍药、川独活、牵牛(微炒取末)、苍术(炒)、桑白皮(炒)、枳壳(治)、甘草(微炙)各等分,细辛2钱,蒺藜(炒去刺)5钱。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秃头疮。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入黑豆70粒,紫苏5叶,生姜5片,水煎服。次用贝母膏敷疮。

【摘录】
《普济方》卷二九九

上面所讲的就是关于黄连槟榔散的一些小常识,这些方剂都是具有针对性的,而对于大多数朋友们来说,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



黄白牛车散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黄白牛车散,有的人或许还不太熟悉,其实黄白牛车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对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关于黄白牛车散的功效与作用将会在下文中给您介绍。

【处方】
牛膝30克 车前子9克 黄柏6克 白芍30克

【功能主治】
治妇人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脾土不运,肝血不藏,湿热随血气同下,以致带下色赤。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十一

上文是对黄白牛车散的一些相关介绍,我们知道中药是中国传统治病、调养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只要是药物一般情况下都会有副作用,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黄白牛车散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食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量。



白黄散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白黄散,有的人或许还不太熟悉,其实白黄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对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关于白黄散的功效与作用将会在下文中给您介绍。

【处方】
白矾1钱,雄黄1钱,细辛1钱,瓜蒂1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鼻齆,瘜肉,鼻痔。

【用法用量】
以雄大胆汁为剂,如枣核。塞鼻中。

【摘录】
《医统》卷六十二引《易简》

通过以上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白黄散有了很多的了解吧,白黄散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方剂,最重要的是白黄散的功效与作用的也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好好的利用哦。



白连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可以说是有很多的种类,白连散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白连散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
白矾(枯)1两,乌贼鱼骨1两,黄连1两,龙骨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聍耳,出脓汁,浸淫疮。

【用法用量】
《青囊秘传》:外用。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

上文是关于白连散的介绍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参考的价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药,这才是保证生命健康的标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