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2013年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的书)

由网友(别用流言了解我)分享简介:《朱镕基上海发言真录》是国民出书社、上海国民出书社《朱镕基上海发言真录》编纂组编著的著述,初次刊行时间是二零一三年八月一二日。该著述送录了朱镕基正在一九八七年一二月至一九九一年四月正在上海市事情、主政时期的沉要发言、道话、疑件等一零六篇,并配有八三幅贵重照片以及九幅脚迹影印件,尽大部门为初次公然揭晓。中文名朱镕基上海发言真录...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是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编辑组编著的著作,首次发行时间是2013年8月12日。

今日之声 6月6日

该著作收录了朱镕基在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市工作、主政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信件等106篇,并配有83幅珍贵照片和9幅手迹影印件,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中文名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

出版时间

2013年8月12日

外文名

Zhu Rongji's Shanghai speech

语言

中文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开本

16开

作者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编辑组

装帧

平装

版次

1

主要人物

朱镕基

ISBN

9787010124025

创作年代

当代

字数

46万字

内容简介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于8月12日由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共598页,46万字,以1987年12月24日《把“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搞上去》始,1991年3月20日《开创街道工作新局面》为终,该书收录了朱镕基同志在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市工作、主政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信件、批复等106篇,并配有83幅珍贵照片和9幅手迹影印件,其中1987年1篇,1988年40篇,1989年33篇,1990年24篇,1991年8篇,仿佛一部当时上海发展的编年史。

创作背景

《实录》收录了朱镕基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和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期间的部分讲话、谈话、信件、批语等106篇,照片83幅,批语及书信影印件9幅。编入的文稿是根据朱镕基当年讲话的音像资料和文字记录编辑而成的,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实际上,这本书已经是朱镕基退休后出版的第三部书。从2009年开始,朱镕基先后出版了《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这些书都成为当时政经类畅销书,公众好评如潮,销量都超过100万册。对于这本新书,出版方也预计会有百万册的销量。

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于青昨天介绍说,《实录》的编辑工作是在朱镕基的亲自指导下,在首长办公室秘书的统筹协调下进行的,延续了前两本书的编写惯例。在该书的编辑说明中,也列举了在朱镕基身边工作过的人员付出的辛勤汗水。

《实录》在《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后就已经开始启动筹划。编辑组从2011年底开始投入工作,初稿有近300万字,编辑组做了大量工作,数易其稿,最终选取了40多万字。

编辑组按照朱镕基的要求,完全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编辑工作。一位参与编辑此书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其实选取的内容并不是当时已经整理传达的记录,而是调取原始录音重新整理,要求原汁原味,“内容可以删减,但一个字也不能增加。”

由于材料众多,最后挑选出来的文章原则上是没有发表过的,只有极少几篇曾见诸媒体。该书图文并茂,其中就有9份批示更是首次原样面对读者。它们是3名工作人员在档案室中花了3天时间,最终从成千上万份当时的批示中寻找出来20多份备选,最后敲定9份颇能代表朱镕基主政上海时的风格的批示与读者见面。

初稿已成的《实录》历经多次修订。84岁高龄的朱镕基投入了巨大心血,多次与编辑人员当面沟通,并逐篇认真审阅,对编辑整理工作提出很多指导意见。

在一封2013年5月31日的信件里,朱镕基向他的老同事征求意见,他说:“现将书稿送上,请予审阅,并请将意见于6月30日前反馈给我。”

于青说,编辑组秉承了严谨的作风,发出了500多本样书,特别征求了与朱镕基一同工作过的老同事、老部下以及相关同志的意见。就这样经过几轮反复修改校对,采纳了很多合理建议,最终形成定稿。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称,《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书稿的修改,选文编辑工作是在朱镕基亲自指导下,在首长办公室秘书的统筹协调下进行的,延续了前两本书(指《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四卷本》)的编写惯例。为做好此项工作成立了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编辑组,由首长秘书、有关部门专家和人民出版社两位编辑组成。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书开始正式运作。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各单位提供了当时大量的资料和图片,编辑组根据当时的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和手迹编辑整理文稿。

编辑组在2011年底开始投入到本书的编辑工作中,初稿文字内容有近300多万字,编辑组反复筛选,最终选取了40多万形成初稿,编辑组按照朱镕基同志要求,完全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编辑工作。85岁高龄的朱镕基亲自审稿,对编辑整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编辑组发出去500多本征求意见,特别征求了与朱镕基同志共同工作过人的意见,经过讨论研究,采纳了很多合理建议,最终形成定稿。

2013年4、5月,书稿主体内容大致完成。黄书元介绍,当时的篇目已经基本确定,人民出版社制作了一些样书,由朱镕基分发给一些老战友、老同志征求意见,在这些反馈意见基础上再进行了一次修订。“没有大的修改,主要还是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细节核实。流程其实跟《答记者问》、《讲话实录》是一样的。”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认为:“文章以时间顺序编排,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没有修改,没有改编,而是真实呈现了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时难忘的岁月。”其中部分选文并不是将当时讲话的原文照录,而是择取了其中的主要部分。“但只有删节,不会去改变内容、意思。”

书中选用的图片,很大一部分是朱镕基深入基层视察工作、与上海市民在一起的照片,黄书元认为,这类照片能够提供真实的现场感,“如果都选用开会、做报告的照片,给人感觉无法体现生活细节,不够真实,而在这些照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朱总理的不同侧面,他在不同场合的繁忙身影,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据鲁静介绍,朱镕基本人亲自参与了《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编写工作。“我们虽然叫做《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编辑组,但是朱镕基总理才是真正的第一作者。从选稿、核实、排序到封面设计等,朱镕基总理都亲自参与,给出指示。他的意见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鲁静称,已是85岁高龄的朱镕基,逐篇审读了入选的稿子,而且经常对文稿的细微调整进行批示,有时还要召编辑组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编辑组做出的样书,朱镕基总理已经多次通读,他很满意。”

据鲁静透露,朱镕基记忆力特别好。“书中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将近20年了,但是很多细节他仍然能记起。照片上的很多人都是他亲自辨认出来的。”

作品思想

锐意改革

短时间改变上海的经济社会面貌

在上海深入基层视察工作

朱镕基在上海工作了三年多,其中近两年是书记、市长一肩挑。彼时,正值经济改革重心从 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转轨处于关键时期。20世纪80年代,上海作为中国大陆最为发达的大都市在转型中对内优势流失、对外无法对接。朱镕基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清华经管学院市场营销系系主任赵平说:“1987年12月,先生去上海工作,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上海非常困难的时期。1981年上海的财政收入是171亿元,但到1987年只有165亿元,经济形势堪忧。此外,当时上海人口增长很快,很多基础设施跟不上,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当严重,老百姓当中也有很多不满情绪,加上1988年初上海市肝炎流行,有30万人受到感染,形势非常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励精图治,领导着上海人民在较短的时间就扭转了这种困难局面。”

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的周瑞金称:“1988年5月,镕基同志走马上任。在主持首次市府常务会议上,就铿锵有力地提出:上海‘需要速度,需要效率,需要果断行事,需要雷厉风行’。就在这次会议上,他当机立断建立‘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审批项目的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一窗一章’后来在全国各地都逐步推广开来,对加大开放步伐,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接着,镕基同志借上海同中央实行财政包干之机,审时度势大胆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解决上海各种紧迫的社会问题。他不失时机地将财权、事权下放,推行市、区两级政府分权,将行政和社会事务下放权力给区;将经济管理权由委办局分权给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注重民生

菜篮子工程

深入农村蹲点调查

在首发式上,多位发言者都谈到了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期间注重民生,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前副主任兼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郑新逸说:“镕基同志任上海市市长前做了不少准备,一到上海就对经济工作、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等开展调查研究。他抓的头一件事,就是把解决上海市民的副食品供应作为工作突破口。后来他又提出新一届市政府重点抓三件实事:交通、住房与煤气、菜篮子。为了做好菜篮子工程这件事,他不仅在电视上发表讲话,还找许多干部谈话,深入农村蹲点调查。有一次,在机关党小组生活会上,他听到反映有老百姓买不到食盐,当即找来市财贸办领导,说食盐是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要求马上调查食盐供应情况,并指示立即组织调运,确保市场供应。在解决上海市民生活用气问题时,他到上海石化厂检查工作,当时有位厂领导提出供气有困难,但理由不充分,镕基同志听了生气地说:你不给液化气,我拿你是问。这种严厉的口吻,正说明他为市民群众谋利益的态度和决心。”

郑新逸还说,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在全国最早推出住房制度改革。从1990年3月至年底,镕基同志开了12次专题会,讨论研究房改和建房工作。是他提议要发动市民广泛参与房改方案讨论,还亲自召开全市住房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发表电视讲话,走访棚户区,体察民情。人大教授郑功成说:“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中还发现,推动住房体制改革时,上海是将改革方案讨论稿在上海主要媒体全文发布并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全市有80%的职工与居民参与了讨论,20多年前让公众参与重大民生工程的政策制定,无疑是一个创举。”

从严治政

去企业视察 见午宴转身就走

郑新逸称:“镕基同志当选上海市市长,就明确提出要建设‘廉洁、高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目标。他特别强调廉政建设光靠一般号召不行,要首先从领导干部抓起。在他主持的第一次市长办公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政府机关局以上领导干部发扬艰苦朴素作风的若干规定》,对干部宴请和赠收礼品作出了八条具体规定,并明确对违反规定者第一次书面检查,第二次通报批评,第三次给予行政处分。他说了就做,雷厉风行,接着还制定了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领导干部保持廉洁的规定,在全市农村干部会议上,他又针对农村干部提出了廉政要求。镕基同志经常引用两句古话:‘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要求领导干部从我做起、严于律己、为人表率。并且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求特别严格,包括副市长。上世纪90年代初,家用电器等产品供应还比较紧缺。企业以产品试用名义送领导、送机关的现象一度比较突出。他首先要求各位副市长,有试用产品的都要一一登记,如数统计上报、办理清退。”

赵平说:“书中有一篇文章,《对全市局级以上干部的三点要求》,其中第二点要求是‘为政清廉,办事高效,做问心无愧的人民公仆’。这不仅是对上海市局级以上干部的要求,也是先生为政的座右铭。先生刚到上海时,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开诚布公地说,一定要坚决刹住吃喝风和送礼风。首先从我做起,从市政府做起。曾经有一次他下企业视察,企业准备好了午宴,他看到后转身就走。以后他去企业都是尽量与职工一起吃食堂,一菜一汤。我下企业调研,企业也热情招待,我告诉他们,老师有规定,我是不可以吃的。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当时上海市506位局长全都效仿,整个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出版信息

上海书城排队选购

2013年8月12日上午,由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长沙三地同步举办新书首发仪式。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