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微萍(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由网友(不可以想他)分享简介:从一九四一年春至一九四九年解搁,师长教师接踵正在衡湘中教,湘城中教,93中教、湘城1中黉舍任学。 一九五七年秋,师长教师毅然插手中人民主联盟,为昭阴市尾批盟员之1。 一九六三年春,师长教师又调归昭阴市1中事情。别号彭士浩出诞辰期一九零七年(夏历5月)国籍中国人物简介彭微萍,本名彭士浩,字渊如,曾用雁影、独枝等假名。一九零七年夏历五月...

从1941年秋至1949年解放,先生相继在衡湘中学,湘乡中学,九三中学、湘乡一中学校任教。 1957年春,先生毅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为昭阳市首批盟员之一。 1963年秋,先生又调回昭阳市一中工作。

别名

彭士浩

出生日期

1907年(农历五月)

国籍

中国

人物简介

彭微萍,原名彭士浩,字渊如,曾用雁影、独枝等化名。1907年农历5月生,湖南省娄底市人。1924年由王萼(则鸣)同志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入共产党,继而接任中共湘区委第三特别支部书记;先后在湘中地区、长沙地区、广州黄埔军校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28年秋被国民党反动派作为要犯通缉,期间更名彭微萍,逃亡于上海、南京、皖南、等地寻找党的组织未果。此后一直沿用彭微萍之名从事教、医二业,直至去世。一生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

人物事迹

彭微萍先生原名彭士浩,号渊如,投身革命运动时,曾用过“独枝”、“之人”、“雁影”等化名或笔名。

先生于1907年6月14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五月初四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娄底乡下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父人树,爱好古文,善伤科医术;母陈素茵,勤劳善良,治家有方,这对先生日后的成长影响颇深。

先生性聪慧,三、四岁时,即随父识字,五岁时已能认读《千字文》、《百家姓》等。八岁至十四岁,在李岳龄等塾师门下点读《四书》《五经》等。其后就读于近代教育家罗辀重先生创办的湘乡白鹭湾陶龛小学,接触了新的思想。先生好学强记,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喜爱。

1924年,先生17岁考入湘乡师范讲习所学习。是年夏,由公民教员王萼同志(中共党员,1928年在湘乡被反动派杀害)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秋,社会主义青年团湘乡县特别支部成立,先生担任书记职务。他根据党的指示,做了发展、纯洁组织等工作。如发展周华封等入团,开除了周世廉、周伯渔等蜕化分子;并开展了其他革命活动,如寒假里的“非基督教活动”。中共“四大”以后不久,先生由中共湘区委员会的肖子璋(肖三)同志通知转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先生努力学习革命理论,积极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1925年上期,先生受聘为湘乡私立美秉小学教员,以教书为掩护,有计划的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发动工作,传给民众以救己的方法。此中详情,见1925年6月21日《彭士浩给贤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我现在想投入工人运动。你们想‘工’和‘农’哪个运动重要些?要研究我们的学问,其步骤怎样?先读唯物史观,还是先读经济学,还是其他书籍?请详细地告知我吧!”其潜心真理,矢志革命的忘我精神,于此可见一斑。(该信全文登载在《涟源党史资料》第四期,原件存中央档案馆,影印件在省档案馆。)1926年春,先生转入娄底茶团山启明小学任教,曾一度受党组织派遣;在长沙北区(清水塘一带)从事地下党的工作。

1926年秋,先生来到广州,考上了黄埔军校政治部的速记员,其主要任务是:把政治教官肖楚女、恽代英等同志讲课的内容速记下来,然后整理成讲义,再发给学员们。1927年北伐时,先生担任北伐军随军记者,写过不少文章。“四·一二”政变后,先生和军校政治部的同志,在代校长方鼎英德掩护下,乘轮逃离黄埔,辗转来至武汉分校。“七·一五”事变后,先生又离开武汉,潜至九江,几经周折才回到家乡。

1928年,先生又任教于启明小学,湘乡团防局曾派枪兵来校缉拿先生,因有群众通风报信,巧为掩护而脱险。此后,被迫改换姓名,亡命他乡。有关这段经历,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同志写给涟源史办的信中说:“我在启明小学念过初小,那是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不久。有一位姓彭的老师,很得我的爱戴。有一天早晨,有人来捉他,说他是共产党;他刚刚在几分钟之前逃跑了。”

1928年秋,先生潜入南京,改名为彭微萍,往来于南京、上海间,寻找党组织,但始终没有找着。后来至皖南石埭的崇实中学任教,课余广阅医书,并向名医求教,从而提高了中医的医疗水平,并基本上掌握了西医的原理。

直至1937年冬,在抗日烽火中先生举家回到家乡湖南。后与娄底的老地下党员傅三同志创办“抗敌书报社”,开办“战地救护训练班”,先生担任教师。1939年春,在地下党员陈素同志任校长的湘乡图南小学当国文、英文教员。1940年秋至1941年4月,在国民党八十七军政治部任中尉政治队长,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因憎恨反动派的腐败,先生愤然离职回乡,与其夫人张月华在今娄底火车站附近,开设“微萍中西医院”,又在湘乡谷水开办诊所。先生行医,始终以“救死扶伤、方便他人”为宗旨,对不少贫苦病人实行免费治疗,还不辞劳苦亲自送医送药上门,群众都说“渊如先生是一个好郎中”。

从1941年秋至1949年解放,先生相继在衡湘中学,湘乡中学,九三中学、湘乡一中学校任教。其中于1945年秋,先生与曾少孺(原名曾冲)、刘仲廉等18人,各捐稻谷20石,发起成立九三中学(以九月三日抗战胜利日命名),推选曾少孺为校长,刘仲廉为教导主任,彭微萍为训育主任兼校医。其办学宗旨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振兴祖国,造福后代。”校训是“礼、义、廉、耻”,而训导要目是青年守则。先生还拟制了训育目标四条,即:自信信道,自治治世,自育育人,自卫卫人。又有训导态度五条,即:以身作则;尊重人格;体会学生忧乐,默察学生得失;实事求是,排除成见;发挥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因素。其训导方法,主要是寓训育于教学之中。九三中学开办四年有半,所培养的学生,现在大都成为工作上的骨干,如胡桃轩现任昭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培斌现任甘肃白银矿冶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曹源清现任涟源市委顾问等。

先生执教家乡八年,经常抓住晚上及节假日,系统自学古代汉语,勤读庄孟文章、斑马史籍,唐宋诗词,尤致力于音韵学及元明清戏曲的研究,手自摘录,笔记盈箧;这就奠定了日后饮誉文坛的基石。

先生一向爱护真理,崇尚革命,曾极力支持曹源清等进步学生,积极为聂昭良率领的地下武装游击队治疗伤病员。以此国民党湘乡县长郑达密电指令部下监视先生的行动,电报说:“该校教员彭微萍,曾在匪区工作,近来言论荒谬,殊堪注意,希即查明具报。”湘乡上里乡的反动清乡主任李恪翊曾带枪兵去学校抓捕先生;由于曾冲同志的巧妙斡旋,才得幸免。

解放初期,先生先后在湘乡中学、春元中学任教。1953年下期,先生调至昭阳市一中教语文。当时一中语文教师有“三杰”:先生长音韵训诂,刘文修善说文解字,曾谷荪擅文章讲解。

先生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既精于备课阅卷,又勤于课外辅导,曾经协助三十三班编写《孔雀东南飞》剧本,指导该班羊临怀、唐宽余二同学编写《小城之春》等电影脚本。

先生研究戏曲韵辙有根底,对戏剧编改有兴趣。曾为昭阳市祈剧团编改过《三打祝家庄》,协助改写过《西厢记》、《二度梅》、《大闹严府》、《昭君出塞》等传统戏。赴京汇报演出的《昭君出塞》,以唱词优美,音韵和谐见称,实与先生精心编词有关。此后,先生又与蒋桂荪、何少连编写排练《黄公略》,为祈剧现代戏树立了样板。至今祈剧团的老同志,仍然感怀先生:“没有彭老师的协助与指导,《昭君出塞》也可能上不了北京。”

1957年春,先生毅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为昭阳市首批盟员之一。曾两次代表民盟昭阳市委员参加民盟湖南省委员召开的代表会议。

1959年秋至1963年7月,先生调入昭阳市教师进修学校,讲授古代汉语和历代文选。笔者曾于1962年春,观摩过先生的文选教学。当时主讲的课文是《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有一学员将“大都不过是参国之一”中的“参”读为“参观”的“参”;先生即当堂给予订正:“参”与“叁”通,应读为“三”。并将该句加以语译:“诸侯国内的大城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先生这种一丝不苟的悔人精神、一字不苟的教学态度,无不为之倾倒。

1963年秋,先生又调回昭阳市一中工作。“文革”一开始,先生就被打成“黑帮”、“反动学术权威”;1969年7月,先生被“定为叛徒,遣送回乡”,并被戴上地主分子的帽子。遣回娄底家乡劳动改造后,先生专为生产队出工、收工钟,或在家里煮饭、喂猪。先生虽身受冤屈,但志图进取,决心写些东西留给后世,奋战了四个春秋,终于整理完成四部著作,总计约45万字。这些著作的名称如下:

1:《<伤寒论>语译讲解》,约16万字;

2:《<金匮要略>语译讲解》,约10万字。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的两部古典名著,原文是用文言写的,又无标点符号,倘无较深的古文根底和较好的中医专业基础,是难于读通、搞懂的。先生用心血凝成的《语译讲解》,通俗易懂,可说是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

3:《常用草药类编》,约6.5万字。这部书中所列的各种草药,都是俗名加学名,既便于一般读者查阅,也有利于中草药方的普及。

4:《实用戏曲韵辙》,约13万字。该书以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所用的十三辙为纲。每字下列若干韵藻,可供戏曲工作者及其爱好者参考、选用。

1973年冬,先生平反复职;因已年逾花甲,不久批准退休,即与其夫人同住于娄底春元中学。曾应春元中学教师的邀请,多次为之举办了“古汉语讲座“。

先生历经浩劫,元气殆尽,于1979年12月28日,因患高血压中风,溘然长逝,享寿七十三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