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韫胎(章韫胎)

由网友(白茶清欢)分享简介:年),赴法勤工奢教,教熟物。年,正在武汉大教主讲过《中华平易近族的造成》(现存有油印稿)。章韫胎对于中国古史研究,很有创睹。中文名章韫胎出诞辰期一八九七年归天日期一九七七年平易近族汉族国籍中国注释章韫胎(一八九七~一九七七),字盈5,东流(今东至县)黑笏村夫。迟年正在贵池、安庆读中教,结业后考进北大。平易近国九 年(一九二零 年),...

年),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物。年,在武汉大学主讲过《中华民族的形成》(现存有油印稿)。章韫胎对中国古史研究,颇有创见。

中文名

章韫胎

出生日期

1897年

去世日期

1977年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正文

白笏章,东至又一个被低估的大姓

章韫胎(1897~1977),字盈五,东流(今东至县)白笏乡人。早年在贵池、安庆读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民国9 年(1920 年),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物。经10 年努力钻研,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

留法时,从事昆虫生理的专门研究,先后在《法兰西科学院报告》、《法国生物学会会刊》、《法国动物学会会刊》上发表关于《蜂巢蛾》、《鳞翅类幼虫的生理研究》等论文12 篇。国内任教时,主讲细胞学。分别在《北平研究院汇报》、《法国生物学会会刊》上撰写了《桑蚕胎本》、《金鱼的鳞与鳍》等3 篇论文。抗日战争期间,随武汉大学迁移四川乐山,居大渡河畔,名其居为“待渡庐”。改攻古生物学,对凤凰、麒麟作了深入考证。他是国际知名的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又是诗人。

1951 年,在武汉大学主讲过《中华民族的形成》(现存有油印稿)。1956 年又在武汉大学科学讨论会上作《麒麟考》的学术报告。同年11 月10 日《光明日报》以《珞珈山的教授们》为题,报道了章的学术活动。

章韫胎还在业余搜集整理了中外书刊上有关中国近代的外交文件,给我国外交部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他在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中身处逆境,仍念念不忘著述。在国内外撰述的论文单行本及所编讲义,武汉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他的学说常为外国学者的论著所引用,如英国李约瑟的《胚胎化学》、《生物化学与形态生成》;约翰逊的《昆虫及多足虫胚胎学》以及朔文著、忻介六等中译本《昆虫生理学》都有所引用。苏联斯凡维奇著、方三阳中译的《普通昆虫学》第四册,也引用了章的细胞学中的论点[惜“yuang-ta”(韫胎),据俄语音错译为“尤·格·泰”]。日本人桥川时雍编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亦有《章韫胎小传》。

章韫胎对中国古史研究,颇有创见。他依据中国古籍参考西籍来探讨,发现中华古史约近万年,上古滇蜀期—— 三皇五帝世代约历五千年,为中华文化发源之地。中古——中邦期或中国期,由于上古末期滇蜀地壳变异,大禹氏率先迁移长江中游,奠居湘鄂,然后进入淮北,渐次开拓中原,次第建立虞、夏、商、周四代,至秦约四千余年。他认为:中华文化发展源于滇蜀,延及长江流域,而非发源于黄河流域,此流域自古为游牧民族所居,五谷不生,五金不出,不可能创建文明。并谓古籍记事,皆关滇蜀,鲜有涉及北方。古人所记动植物,大多属于热带、亚热带产物。对此非有翔实考证,决不可能有此论断。

章韫胎在文学上特别是古体诗造诣颇深,诗作的一部分清稿,曾经陈三立为之品题:“气疏达而能真切,语南澹而多新警”,并题名《盈五诗钞》。他的诗反映了田园意趣和爱国忧民的思想。

章韫胎于1977 年9 月1 日逝世,尚有《中华古史发展》未能完稿。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