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土家族乡(重庆巫山县下辖乡)

由网友(夜未央)分享简介:邓野土野族城于二零零一年一二月经沉庆市国民当局核准建立,地处巫山县西北,取湖北省巴东县、修初县交界,离巫山县乡一二七私里,幅员面积五八平方私里,辖邓野、楠木、水池、伍绪、神树5个村,二零个社,四二一六人,此中土野族一七一六人占齐城总人嘴四一%,邓野地舆前提顽劣,平均海拔一五五零米,平面天气较着,整年无霜期一七零天摆布,...

邓家土家族乡于2001年12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地处巫山县东南,与湖北省巴东县、建始县接壤,离巫山县城127公里,幅员面积58平方公里,辖邓家、楠木、池塘、伍绪、神树五个村,20个社,4216人,其中土家族1716人占全乡总人口41%,邓家地理条件恶劣,平均海拔1550米,立体气候明显,全年无霜期170天左右,是一个典型的高山边远贫困乡。

中文名

邓家土家族乡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重庆

面积

58平方公里

人口

4216人

民族

土家族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理位置

巫山县东南

简介

基本概况区县解读 巫山 邓家土家族乡 森林氧吧向往邓家

邓家土家族乡位于巫山东南部,与湖北省建始县小垭乡、柳林乡接壤,距县城117千米。辖楠木、池塘、伍绪、神树、邓家5个行政村。巫(山)建(始)公路过境。

基本简介

[代码]500237231:~202楠木村 ~203池塘村 ~204伍绪村 ~207神树村 ~208邓家村

邓家土家族乡,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2元,粮食总产量564.4万斤,对外输出劳务629人,实现劳务收入314.5万元,完成国地两税296万元,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23万元。

沿革

演变历史

民国属培石乡,1953年置邓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0.5万,辖池塘、邓家、楠木、斑竹、伍绪、小岩、神树7个行政村。

撤销设立

2002年12月31日,重庆市政府批准(渝府[2002]230号)同意撤销邓家乡,设立邓家土家族乡。

经济

基本概述

邓家煤矿、铁矿、林业资源异常丰富,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和少数民族政策优势,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制定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抓住特困乡和少数民族政策机遇,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前提,以产业兴乡为重点,以资源勘探和开发为支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具体为:突出三大重点,即以安全稳定为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以集镇建设为重;夯实三大基础,即水、电、路基础建设;抓住三大骨干,即矿产、畜牧、劳务;挖掘三大潜力,即林业、特色产业、民族文化。努力把邓家建成全县生态农业和旅游胜地、矿业基地、民族文化强乡、经济强乡,使之成为渝鄂边陲一颗耀眼的明珠。

文化

巫山踩堂戏

与龙骨坡抬工号子一样,巫山踩堂戏亦蕴含了巫山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是具有重要文化艺术价值的宝贵资源。它虽然只是一个地方小戏,但其声腔板口自成体系,剧情嘻笑逗趣,很有特色。

来历

1、由皮影戏和“三步戏”演化而来

踩堂戏是流传在巫山邓家土家族乡、三溪乡等地的一种古老地方戏曲,据

巫山踩堂戏

传是由皮影戏和“三步戏”演化而成,已有数百年历史。由于每场戏所需演员不多,饰景、道具比较简单;分生、旦、丑等行当,服装根据角色而定,同川剧服装基本相同;伴奏乐器主要有弦乐、打击乐和吹奏乐。剧目演出时间多在十多分钟,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但也有可演较长时间的大戏和连台戏。剧目

2、传统剧目大多有剧无本

踩堂戏的传统剧目有近百个,新编剧目十多个。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是《南山耕田》、《梅龙镇》、《陈姑赶潘》、《平贵回窑》、《断机教子》、《五台会兄》、《天仙配》、《占花魁》、《卦画》、《点丹》、《韩湖子化斋》、《王麻子打桩》、《丁癞子讨亲》、《借妻回门》、《柳阴记》、《正德王访贤》等。

踩堂戏传统剧目留下的剧本不多,因民间流传多是有剧无本,所谓的剧本实际上都是口传心授的“腹本”。其剧目普遍具有俚俗的民间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山野风味,大多由世代耕耘,土生土长的“下里巴人”自编自创,也有根据传说帮事改编的。

创作演出

3、剧本创作贯穿编演全过程

踩堂戏剧本的创作活动往往贯穿于演出的全过程。即在故事情节大致差不多的前提下,艺人上台有临时开韵事、搭韵事的“自由”,有时甚至可直接与观众对话。

踩堂戏的道白和唱词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口语化特色。过去踩堂戏的编演者多是亦农亦艺,善于编演自身熟悉的山乡风情、民间轶闻、传说趣谈、田园笑话等,这种大众题材深受欢迎。无论传存的还是新编的剧目,许多都是嘻闹性质的生活小品,其夸张幽黙适当,矛盾冲突得体。

踩堂戏虽以喜剧性表演为主,但表演悲剧性情节也有板有眼,入木三分。如《柳阴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妇孺皆知的爱情悲剧故事,踩堂戏表演能使人潸然泪下。

特色

4、丑角舞步动感十足

踩堂戏既遵照一般戏曲要求的“手眼身法步”五功的表演规范,但却有其独特的个性:好动。尤其是丑角舞步的表演,由于热烈放纵、摇晃颠簸,显得动感十足。丑角表演担负着有机地结合全剧生动体现“嘻戏笑闹”的重要功能,故有“光丑不踩堂”之说。人们透过丑角脸谱,能看到戏谑、诙谐性人物的内心美。

艺术性

5、不光好看而且好听

踩堂戏有别于其他地方小戏,它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广泛地吸收了姊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声腔板口风格,广大群众十分喜欢。它不但好看,而且好听。

其闹台锣鼓音乐热烈奔放,小锣的板敲击,梆子的密集配合,增加了音乐的律动性。生、旦、净、丑等每一行当的唱腔都有固定曲牌,如旦角唱腔、倒板,音乐朴实、简单通俗,唱腔音乐,采用羽调式主和弦音加下属音组成,三度五度进行较多,每句的尾音带有下滑,而间奏采用商调式,形成唱腔与间奏在调式上的对比,增加不稳定感,直到最后一句唱腔落在商调式的主音上结束;而主角的音乐则采用一句一对比的手法,商调式和微调式交替出现,间奏和唱腔调式统一,增强其调式的稳定。丑角的唱腔风趣幽默,七度的大跳与装饰间形成它独特的风格。踩堂戏的音乐曲牌虽保存不多,但各有特色。

踩堂戏直接表达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情感,加之台词口语化,表演风趣幽默,音乐简朴,易于流传。由于邓家土家族乡的特殊地理位置,踩堂戏流传渗透到其邻近的湖北建始、巴东以及清江流域恩施等地区,影响深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