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箬竹(巴山箬竹)

由网友(陌沫)分享简介:巴山箬竹(教名:Indocalamus bashanensis (C. D. Chu et C. S. Chao) H. R. Zhao et Y. L. Yang)是禾原科、箬竹属动物,竿低可达二米,最大直径七.五毫米;1般为绿色,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严,小枝二⑷叶;叶鞘精密抱竿,无叶耳;叶截形;叶片正在发展植株...

巴山箬竹(学名:Indocalamus bashanensis (C. D. Chu et C. S. Chao) H. R. Zhao et Y. L. Yang)是禾本科、箬竹属植物,竿高可达2米,最大直径7.5毫米;一般为绿色,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宽,小枝2-4叶;叶鞘紧密抱竿,无叶耳;叶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贴伏的短柔毛或无毛,叶缘生有细锯齿。未成熟者圆锥花序,小穗绿色带紫,花药黄色;子房和鳞被未见。4-5月笋期,6-7月开花。

保护秦岭 带您认识秦岭常见植物

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衢县和湖南零陵阳明山。生于山坡路旁。海拔300-1400米。

该种是Wm. Munro取自中国出口的茶叶篓子中的竹叶而定名发表的,该种叶片大型,多用以衬垫茶篓或装作各种防雨用品,亦可包裹粽子。

(概述图来自:中国自然标本馆)

中文名

巴山箬竹

亚目

禾本目被认为与灯芯草目有亲缘关系而共同起源于鸭跖草目。

拉丁学名

Indocalamus bashanensis

植物界

北美箭竹超族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亚纲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禾本目(Poales),有资料把禾本科归莎草目(Cyperales)。

别名

巴山赤竹

禾本科(Gramineae)

亚科

竹亚科(Bambusoideae)

箬竹属(Indocalamus)

巴山箬竹

命名者及年代

(C. D. Chu et C. S. Chao) H. R. Zhao et Y. L. Yang

分布区域

四川

亚族

赤竹亚族

箬竹组

形态特征

巴山箬竹

竿高2-3米,直径1-1.5厘米,全株被白粉呈粉垢状;节间圆筒形,中空,竿中部的节间长38-42厘米,每节间中部以上密被易落的疣基刺毛,毛脱落后在竿面留有凹痕,竿壁厚2-3毫米;竿环较箨环略高。箨鞘宿存,短于节间,干后黄棕色带红色,紧密贴生棕色疣基刺毛,毛脱落后亦在表面留有凹痕,基部有栓质圈;箨耳和繸毛均不存在;箨舌高2-4毫米,近截形,边缘有齿裂,无毛;箨片短,窄披针形。每枝有6-9叶;叶鞘肋纹显著,无毛;叶耳和鞘口繸毛俱无;叶舌发达,高(2) 4-8毫米,棕色,拱形,边缘近全缘或呈浅波状,无毛,背部被污粉;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长25-35厘米,宽3-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叶缘之一侧粗糙,另一侧平滑;下表面无毛,有粉状微小乳凸,上表面无毛;次脉10-13对,小横脉形成近方格状。花枝未见。

生长环境

巴山箬竹

产陕西镇巴、紫阳、太白山和湖北秭归。生于石灰岩山坡沟谷。模式标本采自陕西镇巴。

主要价值

观赏:

箬竹叶大、植株矮小、常绿、姿态优美, 是理想的庭院观赏和园林绿化竹种(可丛植、片植等)。同时,它还与枪刀竹、水竹、石竹等灌丛植被构建小径竹群系或作为优势种群构建垂直结构完整(灌木层)的群落体系。另外,箬竹亦适合庭院栽培和盆栽。

传统应用:

利用箬竹叶作铺垫经过蒸煮而成的箬叶芝麻糖细卷, 是泰州传统名点, 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闻名遐迩。另外, 还可将饺子、包子、花卷、馒头等置于箬竹叶上蒸煮, 芳香诱人, 风味独特。传统上还利用箬竹叶良好的防潮、防风、防腐蚀等特性, 做船篷覆盖、搭工棚、编斗笠、编衣等。粽子是中国人在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据统计, 粽子的销量每年都以10 %的速度同比上升,作为粽子的包装物,箬竹叶也同样递增。仅稻香村一家每年生产粽子就要消耗20 t 左右的粽叶。日本亦有利用箬竹叶包裹寿司的习惯。

食用:

箬竹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免疫活性多糖, 对S-180 的抑瘤率达到99.6 %, 消瘤数达7/9 。由箬竹叶生产的多糖饮料, 绿色天然、口感独特、香甜适度, 具有抗疲劳、抗衰老的功效。天然绿色添加剂:箬竹叶经水蒸气蒸馏、萃取、干燥、蒸馏后, 可得到淡黄色挥发性液体, 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再经过加工处理, 可生产出作为天然绿色饮料的添加剂。箬竹酒:利用箬竹叶及其他原料, 采取综合提取技术, 制造的箬竹酒, 不仅气味青香, 而且因富含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多糖物等, 具有营养保健之功能。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

。春秋两季采用成丛挖取母竹进行分株,修剪下部枝叶,勿伤鞭芽、鞭根,多带宿土移植于盆中,压紧、浇水保湿。新笋发生后要注意保护,防止损伤;置于阴湿处,待新芽萌发后,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栽种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笋破土困难,若过浅竹笋出土后细而弱。

带母竹繁殖

: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留来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叶、然后栽入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

移鞭繁殖

: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50厘米~8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盘枝叶。

栽培技术

箬竹

挖穴

埋鞭:根据竹鞭长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长条穴,埋入竹鞭,覆土后踏实,浇足水。箬竹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路边或林下,喜阴湿,但又需一定的阳光的生长特性,并结合复轴混生型、单轴散生型竹类培育管理技术,对箬竹高产栽培主要采取以下主要技术措施。

劈山整理

:箬竹林大多为杂灌草混生,或分布于林下。通过劈山、清除杂灌,达到改善、优化生长环境和便于采摘之目的。劈山时,砍除所有灌木、杂草,适当保留乔木,特别要保留各种阔叶乔木,以保持一定的湿润环境,从而利于箬竹的生长。而对生长于乔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层林冠郁闭度达0.7以上,则要进行适当的间伐,以提供箬竹足够的阳光。同时,清除林中较大的石块、柴根,从而利于竹鞭繁殖。

削山松土

:5~6月为竹鞭生长期,也称行鞭期。因此,5~6月进行削山松土,利于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松土应掌握“近蔸丛浅,远蔸丛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丛生地方要浅,一般削山松土6~10厘米;距离竹蔸(丛)较远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松土15~20厘米。削山松土每隔3~4年进行一次,注意不要损伤幼壮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头、树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

:5~6月结合削山松土进行,将肥料撒施于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后松土遮盖。此时施肥目的主要为竹鞭的生长提供条件,因此要以速效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机肥,这样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温,对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营造纯林

:由于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纯林,且有的箬竹林叶用利用价值较低,需要改造。通过营造繁殖优质箬竹林,既可方便林农采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采用带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为杉木林、杉木采伐迹地及箬竹片区周围林地,挖穴或开沟造林,株行距:0.5M*1M。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