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选集(海德格尔选集)

由网友(我是一个大帅比)分享简介:《海德格我全集(上下)》是一九九六年上海3联书店出书的图书,做者是[德国] 马丁·海德格我,译者是孙周兴。  [一]做品先容内容简介马丁・海德格我(Martin Heidegger,一八八九―一九七六)是二零世纪德国最具魅力的思惟野。他1熟运思逾半个世纪,著述等身。海德格我迟年正在弗莱堡大教研读神教以及哲教,1923年任马...

《海德格尔选集(上下)》是1996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译者是孙周兴。  [1]

作品介绍

内容简介海德格尔选集 上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德国最具魅力的思想家。他一生运思逾半个世纪,著作等身。海德格尔早年在弗莱堡大学研读神学和哲学,一九二三年任马堡大学哲学教授。一九二八年,接替他的老师、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独创性的、影响广泛的思想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存在与时间》,由于此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本书前言

一、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在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景观中的显突地位已经毋需编者在此多说。在邻近世纪末的时候编译这部《海德格尔选集》,我只为包括“海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在内的中国当代学术的落后深感心情之沉重――我们早就应该有此类《选集》了。二、海德格尔一生运思逾半个世纪,著述殊为宏富,远非这部百余万言的两卷本《选集》所能囊括。海德格尔全集编委会已拟订出洋洋六十五卷的出版计划,且尚有部分手稿未及编目。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海氏全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进展顺利,每年出版三卷左右。以此速度,全集之峻工已经指日可待。而我国的“海学”翻译和研究事业,只能说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本《选集》仅为研究海氏思想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文本。三、我们在此将海德格尔的42篇文章(论文或著作之部分)收入本《选集》中。所选篇目多为海氏生前发表的论著,即基本上限于海氏全集的第一部分(第1―16卷)。这些篇目应是海德格尔的最重要的文字,是进入海氏思想之门的基本读物。有些重要著作因篇幅过长,我们只能割爱,如《存在与时间》,我们只选收“导论”部分(好在它已有了中文全译本);《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我们选译了其中的“导论”和“第一、四章”;又如《形而上学导论》,我们只收其“第二、三章”;而被认为海德格尔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的《哲学文集》(海氏《全集》第65卷,1989年海氏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初版),因时间和精力的缘由,我们终于未能收入。这留待以后重版时修订补充。四、此项编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者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编者按照“主题”把所选文章分为八编。各编之间的比例未必均衡。各编中的各篇文章则是根据创作时间的先后次序排列的。这种分划和编排显然不是严格的,而只可能是相对的,其合理性固然亦可置疑。不待说,若由另一人承担此事,则将编出另一种模样来,至少在选目和次序的安排方面会有很大变化。尽管如此,编者仍相信,基本的篇目还是可以确定的。五、编者在编选时参考了几个英文版海德格尔著作选集,如《海德格尔基本著作集》(D.F.克莱尔编,伦敦1978年)和《诗・语言・思》(A.霍夫斯达特译,纽约1971年)等。但本《选集》的内容显然已远远超出了眼下可见的几个英文选本。六、文中术语和译名尽可能一致,但亦不能强求统一。最为典型的是后期海德格尔的基本思想词语Ereignis,在本《选集》的有关文章的不同语境中有十分不同的译法。这一方面基于海氏的“思的事情”本身,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尚有待深入。七、文中的注释分为三类:原注、译(校)者注和编者注。文后附有:海德格尔生平年表、海德格尔著作目录(生前发表的著作)、海德格尔全集目录(中、德文),可供参考。八、此项译事由国内部分“海学”研究者合作完成。编者承担了其中二十六篇文章的翻译和“附录”的编译,并作了一些统校、编辑工作;其余十六篇文章为其他学者所译。为尊重译者的劳动,倡导良好的编译风气,本《选集》在目录和文中均标明各篇文章的译者和校者的姓名。希望读者在引用本《选集》的文字时,亦能注明有关文章的译、校者。九、海德格尔著作之艰涩和奇谲举世闻名。译事本属勉强,可谓“译不可译”。虽经译者和编者的尽心尽力,但译文中错讹之处实为难免。恳请有心的读者不吝赐教,以便促成更可靠、更成熟的译文的出现。作为编者,我在此首先要感谢北京大学的熊伟教授的大力支持。熊伟先生对中国的“海学”研究具有开创之功。他欣然同意将他的独具风格的几篇重要译文收入本《选集》中。甚至在病重住院期间,熊伟先生仍关心着《选集》编译工作的进展。倘若没有熊伟先生的激励、指导和帮助,本《选集》的工作无疑将极难开展。在编选过程中,张志扬教授、刘小枫教授、倪梁康教授等友人对编者初拟的编选计划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尽可能考虑和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海因里希・奥特(HeinrichOtt)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的贡特・费加尔(GünterFigal)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的路德维希・西普(LudwigSiep)教授等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对选目计划的整体肯定使我增加了一些信心。费加尔教授曾建议编者增加海德格尔前期哲学部分的份量,并且指出了可增收的有关篇目。他的建议终由于时间方面的限制而未能得到采纳。因编者的约请,倪梁康教授、邓晓芒教授和陈小文、戴晖等友人承接了本《选集》的部分译事。我感谢他们的友情支持。《选集》并且经王炜、刘小枫、陈嘉映、靳希平诸位先生同意,收录了他们已经发表的译文,在此谨表谢意。上海三联书店的倪为国先生为本《选集》的出版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我妻子方红玫不辞辛劳,为我打印了大部分译稿。我感激的心情在此无以言表。孙周兴1994年6月4日记于西子湖畔                  补记       交稿前夕,惊悉熊伟教授逝世。谨以此书纪念熊伟先生。                1994年8月1日晚记

本书目录

总目录编者引论:在思想的林中路上第一编 前期存在论哲学时间概念(1924年)存在与时间(导论,1927年)致胡塞尔的信(1927年)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导论、第一、四章,1927/28年)形而上学是什么?(1928年)(熊 伟译)论根据的本质(1928年)第二编 真理・艺术・诗论真理的本质(1930年)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36年)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1936年)“如当节日的时候……”(1939/40年)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1946年)诗人何为?(1946年)“……人诗意地栖居……”(1951年)艺术与空间(1969年)第三编 存在历史观和存在问题形而上学导论(第二、三章,1935年)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1946年)什么是哲学?(1955年)面向存在问题(1955年)同一律(1957年)时间与存在(1962年)一个关于《时间与存在》的研究班的记录(1962年)第四编 神学之维现象学与神学(1927年)尼采的话“上帝死了”(1943年)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1957年)第五编 技术的追问现代科学、形而上学和数学(1935/36年)世界图象的时代(1938年)技术的追问(1950年)科学与沉思(1953年)第六编 语言之说 语言(1950年)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1953/54年)语言的本质(1957/58年)走向语言之途(1959年)第七编 思的问题从思的经验而来(1947年)物(1950年)筑・居・思(1951年)什么召唤思?(1952年)泰然任之(1955年)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1964年)所思(1970年)第八编 自我陈述给理查森的信(1962年)我进入现象学之路(1963年)“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1966年)附录附录一:马丁・海德格尔生平年表附录二:马丁・海德格尔著作目录附录三:马丁・海德格尔全集目录(中文)附录四:马丁・海德格尔全集目录(德文)

文章节选

首先,神学讨论作为在上帝面前的存在的人类此在(Da-sein),讨论这种与永恒相关的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存在。上帝本身是不需要神学的;上帝的存在不是由信仰来论证的。其次,据说基督教信仰本身是与某种在时间中发生的东西相关联的――正如我们一度听到的,关于时间,人们说:“当时间充满了的时候……”,①时间才是时间。哲学家不信仰。如果哲学家来追问时间,那么他就是下决心要根据时间来理解时间,或者说,就是要根据αει来领会时间了;这个αει看起来像是永恒,但实际表明,它只不过是一种时间性存在的衍生物。下面的讨论不是神学的。在神学上――您们自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去领会之――,对时间的讨论只能意味着:使关于永恒的问题变得更为困难,以正确的方式去准备这个问题,并且真正提出这个问题。但本文也不是哲学的,因为它并不要求提供出一个普遍有效的、系统的时间规定;这种规定必须回溯到时间背后,进入它与其它范畴的联系之中。也许,接下来的思索属于一种前科学(Vorwissenschaft),这种前科学的任务包括:探索哲学和科学,即此在关于他自身和世界的解释性言谈,最终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搞清楚了什么是时钟,那么,那种活跃在物理学中的把捉方式就因此变得生动了,时间借以获得自行显示的机会的那种方式也就栩栩如生了。我们的考察活动于其中的这种前科学乞灵于这样一个也许是专断任性的假设,即:哲学和科学是在概念中活动的。这种前科学的可能性在于:每一个研究者都要弄清楚他所理解的和他所不理解的东西。它告诉我们,一项研究何时专注于它的事情,或者,何时靠传统的陈词滥调为生。这种探究仿佛是科学过程中的警察职能,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种虽然无关紧要、但有时又迫切需要的行当。这种探究与哲学的关系仅仅是:跟着跑,以便偶尔翻翻古人的家当,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做的。下面的思索只有一点与哲学相同,即:它们都不是神学。首先要对我们日常所碰到的时间,即自然时间和世界时间,作一个暂先的提示。当前,对什么是时间这个问题的兴趣又被重新唤起了,这是由于物理学研究的进展,即它在对那种把捉和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沉思方面的进展;这里要实行的把捉和规定就是在一个时空参照系中对自然的测量。这种研究的现状确立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相对论的几个命题如下:空间本身是虚无的;没有绝对的空间。空间仅仅通过包含在它自身中的物体和能量才存在。(一个古老的亚里士多德命题:)时间也是虚无的。时间只因在它之中发生的事件而存在。没有绝对的时间,也没有绝对的同时性。①――人们看到了这一理论的破坏性,而忽视了它的积极性,即它恰恰证明了那些与任意的变化相对的、描述自然过程的方程式的恒定性。

参考资料

1.海德格尔选集(上下) · 豆瓣(引用日期:2021-09-0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