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彝族乡(里山彝族乡)

由网友(沦落陪衬)分享简介:里山彝族城处于中山地域,地貌多为山沟、山丘以及山间小盆地。里山城总面积一零零.零一平方私里,折合一五万亩,南北少九私里,工具严一八.五私里。中文名里山彝族城行政种别村夫嘴八三七六人(二零零三年)地域出产总值五九二四万元(二零零六年)德律风区号零八七七车牌代码云F邮政区码六五二七零零闻名景点秀猴子园面积一零零.零一平方私里所...

里山彝族乡处于中山地区,地貌多为山谷、山丘和山间小盆地。里山乡总面积100.01平方公里,折合15万亩,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18.5公里。

中文名

里山彝族乡

行政类别

人口

8376人(2003年)

地区生产总值

5924万元(2006年)

电话区号

0877

车牌代码

云F

邮政区码

652700

著名景点

秀山公园

面积

100.01平方公里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

特色产业

云南通西铸业有限公司、通海县万通机械厂、通海县顺明锌业有限公司、云南通海昆通工贸有限公司、通海六一兴发酱菜厂

政府驻地

里山社区九组

地理位置

通海县县城东南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下辖地区

1个社区、5个行政村

正文

中国共产党里山彝族乡第十一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胜利召开

(图)里山彝族乡

乡镇介绍

(图)里山彝族乡

里山彝族乡乡党委、政府驻地里山村距县城5公里。全乡处于中山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227米(辣麻子箐石归心),最低海拔1680米(象平三家沟底)。乡内有里山大沟,库南河,白木箐3系主要沟河,以及15处大小龙潭,源头均在乡内,由东北向南汇入曲江河,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全乡年平均气温为15.2℃,年平均降雨量1000~110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2285.6小时,无霜期230天,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924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总收入3313万元,比上年增207万元,增6.7%;工业总产值5466万元,比上年增4204万元,增333.12%;农业总产值完成4093万元,比上年增125万元,增3.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44元,比上年增57元;人口自然增长率4.15‰,比上年降低1.21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达100%

历史文化

(图)里山彝族乡

通海县里山彝族乡的彝族属“尼苏”支系。祖先属“百濮”。她(们)大多居住在山区的河谷地带。服饰打扮有“三道红”、“喜鹊帽”、“黑包头”三种形式。语言属云南石屏彝族语系。彝族舞蹈有两大种类,即:“烟盒舞“、“团乐”。“三道红”的舞蹈多用“烟盒舞“表现,“喜鹊帽”和“黑包头”多用“团乐”表现。“烟盒舞“开张舒展,奔放豪迈。“团乐”舞蹈纤巧细腻,柔美秀丽。每年的“祭龙”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一节日期间(三天),本村和外村的彝族都会相互庆贺并用舞蹈的形式传情达意。滇南彝族四大名腔(通海里山的“五山腔”、“四腔”,建水的“山药腔”,石屏的“海菜腔”)是仅以月琴伴奏、几乎以清唱方式出现的四种民间声腔艺术形式。“五山腔”起源于通海县里山彝族乡。80年代以前,“五山腔”在大黑冲、五山一带相当流行,当时,大黑冲村委会、五山村委会合在一起叫五山大队,“五山腔”因此而得名。

流行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里山彝族乡的“五山腔”以高亢激扬、演唱难度极高而名列四大名腔之首, 80年代红河流域和通海彝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佳话:“‘山药’拌‘海菜’,‘四腔’摆着卖,‘五山腔’装口袋,不怕哥哥排(队)着来”;到里山乡欣赏过“五山腔”的人用“一腔定太平”、“震憾”、 “原生态”、“高亢激扬”、“余音绕梁”、“优美动听”等词语来形容它;作为“CCTV2004年度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的城市推荐者胡松华(著名民族歌唱艺术家、词曲作家)在推荐玉溪时也提到过“五山腔”,可见对“五山腔”的评价之高。“老辈因生活(需要)走遍石屏、建水、蒙个(蒙自、个旧),‘五山腔’曾打(唱)败滇南无敌手”,这是通海县文化馆馆长1984年的笔记中记载的里山乡彝族老乡的原话,可想而知,如果有《云南映象》那样的平台,经过象“海菜腔”那样的包装,“五山腔”从各方面都将远远超过“海菜腔”(石屏的“海菜腔”曾通过《云南映象》走上中央电视台)。

农村经济

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592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35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9.77%;畜牧业收入32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47%;渔业收入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03%;林业收入8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42%;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收入278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7.06%。外出劳务收入25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7213元,人均纯收入2444元。全乡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乡目前已有364户居住砖混结构的住房,居住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1624户,还有19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2006年底全乡共拥有汽车135辆,拖拉机1158辆,摩托车638辆。

文化教育

(图)里山彝族乡

通海县里山彝族乡中心学校始建于1945年,现在是玉溪市规模较大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学校辖两所完小,两所初小,一所一师一校点,学生1023人,37个教学班(含学前班),教职工79人。近几年来,里山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1997年以前,里山乡的教育形成了布点分散,办学条件不足,生源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滞后的格局,直接制约着里山经济的发展,办学效益的提高,发展教育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1998年以来,在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里山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技兴乡、人才兴乡战略。全乡群策群力,掀起了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共建里山教育的热潮。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通过广大教职工的努力,里山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合了教育资源(从1997年以前的22个办学点撤并为5个);兴建修缮校舍8576.12平方米,总投资617.4万元,结束了全乡小学无一平方米钢(砖)混结构房的历史;加大现代技术教育装备的投入,各村校建起了远程教育及光碟播放系统;里山小学两个教室配备了3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及DVD、多媒体室、语言室、计算机室、音乐室、舞蹈室、课件室等功能室设备齐全,建成了集远程教育、有线电视、闭路电视、光碟播放、上网五位一体的校园网络及校长、教务、政教、总务计算机办公管理系统;配置学校师生工作学习设备;学校管理人本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进入全市先进行列;素质教育质量位居全县前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办学特色鲜明:养成教育、英语、计算机、民族歌舞课教学成绩显著,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享受良好教育的愿望。

人口卫生

里山乡总人口8376人、总农户2007户,农业人口8114人,以汉、彝民族为主,其中少数民族4162人,占总人口的49.7%。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即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农户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农村合作医疗。至2006年年底全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298人,享受低保人数51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1994户,共计7890人,参合率97.8%。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委会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和卫生院面积为879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1人,全乡建有公厕31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5个。

招商引资

(图)水泥厂

1992年10月建成了由乡政府集资筹办的第一家工业企业里山水泥厂,随后通海县电镀五金厂、几家采石场、云南通西铸业有限公司、通海县万通机械厂、通海县顺明锌业有限公司、云南通海昆通工贸有限公司、通海六一兴发酱菜厂、通海县光明力车厂等24家企业相继建成并投产使用,发展到今天共有企业户数115个,从业人员1297人,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66万元,比上年增4204万元,增333.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90万元,比上年增4208万元,增328.24%;完成营业收入11022万元,比上年增6372万元,增137%;实现利润总额692万元,比上年增552万元,增394.29%;实交税金225万元,比上年增63万元,增39%;实现工业增加值1136万元,比上年增803万元,增241.14%。

1999年6月,全乡共改制企业10户,理顺了产权关系,为企业逐步建立了“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基础设施

(图)乡镇道路

全乡已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乡有12027户通自来水;2027户通电,154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961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173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1417户。全乡进村道路为5米宽路面,里山、五山、大黑冲、中铺主干道均为硬化的水泥路面,象平、芭蕉主干道未硬化。全乡共有297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有15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17户;建有小水窖2676口,其中里山686口、五山387口、大黑冲293口、中铺518口、象平315口、芭蕉477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774亩。

民风民俗

1、宗教信仰:

(图)里山彝族乡

里山彝族乡普遍流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主要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图腾崇拜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作为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图腾崇拜将自然物奉为亲族和祖宗。在彝人的世界里,每一个姓氏或宗族都有关于自己图腾的传说,只要图腾相同,均可找到拥有共同祖先的语言。宗教活动的核心人物是毕摩(又称“贝玛”、“白马”)。作为本民族的通灵者,毕摩的主要职能是祭祀和占卜,此外,还兼通医术、历史典故和彝文。如今,里山的毕摩主要从事丧葬、开路祭祀之类的宗教活动。彝族的原始宗教还有许多自然崇拜的性质,如祭龙山、祭密林、祭天、立夏求雨等。这些原始宗教崇拜又多与农业生产有关,如六月初六祭山神、七月十三接祖、七月十四祭天,等等。明清以来,随着汉族的大举迁入,儒教、道教、佛教等对彝族原始宗教有所渗透。在云南彝区,特别是那些与汉族杂居的地方,普遍供奉有玉皇大帝和观音娘娘,尊崇孔夫子和关公等也已为彝人接受与认可。在里山乡的芭蕉村、象平村等村寨的公房中,至今供奉着佛祖和观音娘娘,香火终年不断。村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前来参拜,添香烧纸,祈愿风调雨顺、家庭和睦、六畜兴旺。

2、饮食习惯:

里山彝族乡早先多以包谷、荞麦、马铃薯等杂粮为主食。随着稻谷的普遍种植以及产量的提高,目前彝区主要以稻米为主食,副食品多为肉类、鱼类和蔬菜等。酸辣咸菜色味俱佳,回味长久,是本区彝族的特色菜肴。大块肉,又称盖碗肉,是彝家节庆时节餐桌上的必备佳肴。彝族成年男子普遍喜好烟酒,常以水烟筒吸食毛烟,饮用自酿的低度包谷酒。彝族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凡有客人造访,必邀约至堂屋的正方入座,以鸡鸭鱼肉和自家熬制的白酒盛情款待来宾。彝族老乡喜饮毛绿茶,有的也常采集具有消火、解暑和消食功用的香芝麻叶作为饮料。

3、民族服饰:

里山彝族乡的服饰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男子一般上着白色衬衣,外罩黑色京绒小褂,小褂上饰两排银币作扣,再配以花腰带,显得精神俊朗。民国后,男子服饰逐步改变,如今除少数老年人仍身着本民族传统服装外,青壮年男子服饰多与周边汉族相同。与男子相比,彝族女性的服饰要更讲究一些,通常在内衣和外衣的领口、袖管、衣襟处都镶以花边,再外加银链。围腰多以青布为底,中间绣制各种花边图案。“三道红”是当地妇女的头饰。姑娘头发梳成两辫,配以假发绕顶,扎四道红色头绳,再以青纱罩住头发,露出四道红线于脑后。婚后妇女则两辫合一,改扎三道红头绳,其余与姑娘时相同,因此有“三道红”之名。彝族妇女的饰品均以银器为主,有项链、手镯、耳环、银铃、银牌、银泡,等等。里山彝族的姑娘和年轻媳妇还喜爱一种线绒头巾。这种头巾佩戴方便,色彩鲜艳而又不失雅致。如今,彝族妇女的服饰基本上趋于时装化,但逢年过节或有好友邀约外出时仍喜爱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

4、婚姻习俗:

里山彝族乡婚姻习俗与汉族略有不同。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早先的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多不能自主,双方在经父母首肯,推出生辰八字后,才可成婚。结婚当日,新人在鼓乐唢呐相伴下,经由毕摩或本族长辈老人唱诵喜歌,手撒五谷和铜钱之后,行天地拜谒之礼,最后才双双进入洞房。里山彝族闹新房俗称“摇鸡头”。在新婚之夜,新娘、新郎与亲朋好友围坐桌旁,将鸡头放入两个相扣的大小碗内晃动,稍后揭开小碗,鸡头所指方向即为被罚饮酒者。这种娱乐活动趣味盎然,常常会通宵达旦。在里山芭蕉等村寨,新婚的第二天晚上还有“闹洗脚水”的风俗。新娘事先要备好洗脚水,先伺候公婆,以示孝敬与尊重之义。然后端水邀请亲朋好友洗脚,有生性顽皮的青年常会趁乱抓些黑灰或烟锅子等物放入盆中,或者干脆涂抹于脚底,弄脏洗脚水,让新娘频繁换水,以此试探新娘是否具有隐忍勤劳的品德。在所有的传统婚俗中,最为独特的当属“不坐家”。新娘过门后的第三天就将箱柜锁好返回娘家,只有到了逢年过节,农忙之时,才由新郎接回。如今,里山彝族的一些特有婚俗已日渐式微,像“不坐家”之类的风俗在本地彝乡已不再流行。

参考资料

1.新农村建设信息网 http://www.ynszxc.gov.cn/szxc/model/index4.aspx?departmentid=247777

2.通海网 http://www.tonghai.gov.cn/pubnews/doc/read/9397nj/1013884141.10969553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