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吊庄(把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

由网友(久了就旧了)分享简介:移平易近吊庄,是指把穷困地域群众总体跨区域搬迁。[一]入程二零一七年一零月八日,1颗颗红树莓挂正在枝头,鲜艳欲滴;1块块光伏板展谦屋顶,熠熠熟辉;1头头肉牛落拓安步,健硕饱满。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那个习近平总书忘悬念了20多年的“移平易近吊庄”,时刻服膺总书忘的嘱托,正在扶贫开垦中充实哄骗东部资材,以财产成长动员本地农平易近疾速穿...

移民吊庄,是指把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1]

进程

宁夏红寺堡 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喜迎新春

2017年10月8日,一颗颗红树莓挂在枝头,娇艳欲滴;一块块光伏板铺满屋顶,熠熠生辉;一头头肉牛悠闲漫步,健硕丰满。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这个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了20多年的“移民吊庄”,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扶贫开发中充分利用东部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创造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奇迹。

发展历史

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的宁夏的南部山区扶贫表明,西海固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开发建设所需的能源短缺,交通落后,无力、无法就地改变贫困局面,而且,南部山区人口密度超过临界指标数倍甚至十几倍,有的地区达到220人/平方公里。人口超载已达到非迁出一部分人口不可的地步。而在川区经勘查和评估查清,在引黄灌区边缘地带尚有荒地资源400多万亩,可开垦的260多万亩;过境黄河水资源尚余8亿万立方米。川区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开发区,山区又有拉吊庄的传统,长达20年的扶贫移民工程由此展开。芦花镇和兴泾镇位于宁夏首府银川西部,20年前这里还是戈壁沙滩。1990年,这里开始吊庄,开始只有4千人,截至2004年已经超过2万人了。2004年,芦花镇的吊庄移民人均纯收入1314元,是宁夏所有吊庄移民中收入水平最高的。

1983年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三西”地区(三西地区是指甘肃河西地区的19个县、市、区,甘肃中部以定西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20个县、区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的8个县)农业建设的规划会议中,采纳了这一带有地域性的特色的名词,通过这一通俗名称的运用,调动了异地农民迁移的积极性,也使思想动员工作得到了顺利进行,之后、它便被赋予了全新的、超越了原来意义的新内涵。

1996年9月,党中央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共同推进宁夏扶贫工作。之后,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前往宁夏银川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双方决定共同建设作为扶贫协作示范窗口的闽宁村,地处银川市永宁县的闽宁村因此诞生。在福建援助资金的支持下,“吊庄”闽宁村正式奠基,第一批移民从西海固地区搬出,来到这个更具发展前景的“吊庄”。和所有“吊庄”一样,闽宁村奠基之初,基础设施尚在建设完善之中,移民们在政府帮助下,于这片贺兰山冲击扇平原上白手起家,经过多年发展,昔日的闽宁村逐步发展成为如今常住人口达6万余人的闽宁镇。

社会影响

吊庄移民工程是一项社会再造工程,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规划结束后,出现了房屋和土地的流转也说明移民村正逐渐地成为一个有机的、流动的社会。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不可避免地对移民迁入地的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人口迁入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移民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合理时,后果将会更为严重。因此,解决好吊庄移民过程中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的问题是实现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参考资料

1.宁夏闽宁镇:“移民吊庄”工程“移”出脱贫康庄道- · 新华网(引用日期:2021-01-2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