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纯(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的妻子)

由网友(孤念旧人)分享简介:女,本籍南蓢稳固村,出熟于石岐。中国“空军之父”杨仙劳的老婆。从祖父起头迁居石岐,父亲是跌挨大夫。其童年时只读过三年公塾,往后成绩首要靠自教。中文名水平杂出诞辰期一八九零归天日期一九七三籍贯汉国籍中华国民共以及国出熟地喷鼻山县申明杨仙劳夫人人物熟平水平杂是正在一九一零年以及杨仙劳成婚的,婚后先是随夫到檀喷鼻山糊口,杨仙劳任反动军...

女,祖籍南蓢安定村,出生于石岐。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的妻子。从祖父开始迁居石岐,父亲是跌打医生。其童年时只读过3年私塾,日后成就主要靠自学。

中文名

程度纯

出生日期

1890

去世日期

1973

籍贯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香山县

说明

杨仙逸夫人

人物生平

四知 第十六期 中国革命空军之父 杨仙逸

程度纯是在1910年和杨仙逸结婚的,婚后先是随夫到檀香山生活,杨仙逸任革命军航空局长后,她又随夫住在广州。1923年9月20日,杨仙逸在博罗县梅湖前线检查鱼雷试验时不幸牺牲后,她毅然携带子女从广州回到家乡石岐,为了纪念丈夫,开始了为筹办仙逸学校而四方奔走。

远在大洋彼岸的家公杨著昆牵挂媳妇和孙子孙女,多次催促程度纯回檀香山。但程度纯在给家翁的回信中表示,她立志开办学校,濯育英才,以继承丈夫遗志,因此决定留在家乡。杨著昆接信后深受感动,也决心支持她办校。宋庆龄得知此事后,经过努力奔走,由唐绍仪、张惠长、陈庆云和国民党元老孙科、吴铁城、胡汉民、蒋介石、宋子民、何香凝、陈友仁、李济深,以及商界的马应彪、蔡昌等100多人联名发起,要求政府在烈士的家乡建立杨仙逸中学。此举终于得到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办起了仙逸中学。

中山沦陷期间,仙逸中学遭受严重破坏。日寇投降后,程度纯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复办仙逸中学。其后移民并逝世于美国。

中山市仙逸中学与杨仙逸小学董事长杨添霭,为了纪念母亲程度纯致力于祖国教育事业,捐资140万元建成程度纯纪念馆,于1985年11月正式开幕。凡是入馆参观的人在瞻仰程度纯塑像时,皆是肃然起敬。上个世纪20年代,中山出了一个教育家女杰,今天中山耄耋老人对她仍然怀念。她,就是程度纯女士。

程度纯(1890-1973年)生于中山南朗,父亲程友彝是跌打中医师(孙中山业师程君海族兄弟),度纯是长女。1910年同邑北台人杨仙逸奉父亲杨著昆之命,从美国檀香山回来与她结婚后,共赴檀埠。家翁是侨商,与孙中山为友,也有邻村情谊,大力支持革命捐资并办理孙氏交通。末几,在孙中山教育下,杨仙逸回国投身革命军,度纯亦同时到广州,住在孙中山、宋庆龄居所附近,相互间经常作客共膳,度纯善烹调,能精制红枣饼、鱼角;庆龄勤工毛笔;廖仲恺妻子何香凝喜欢画国画。大家很融洽。

1923年9月20日,杨仙逸在博罗梅湖前线讨伐陈炯明叛军,壮烈牺牲。办完丧事,程度纯按照孙中山吩咐,带着儿子杨添霭和女儿慧思、慧翔迁回中山。她既有烈属抚恤金,又有家翁经济支持,大可深居。然而,她却是决心办学,培育学子。她深知:一个寡妇没有办校经验,但有育才之志,就先向教育界前辈请教。她本人在“五四”时期接触新文化,认为青少年向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为宜。她摒弃了自己受过的四书五经旧教育,寻觅有新文化意识的师资。在兄弟妹妹程弗庵、程伟夏、瑞英、伟仪、伟材等人支持下,努力两年,仙逸小学于1925年9月正式开课,校址原是租赁石岐龙母庙街杨环川祠。次年,得到夫家族人支持,将石岐民生路杨氏宗祠租给她;不久,她又再租了徐家祠(东山里南侧)做分校。历10年,她要发展中学,私校用地要租要买,自己无钱,怎么办?向县、省政府申请救助无果,她便亲自到南京,同蒋介石争吵一番才得到蒋亲笔批文,加盖中央大印,拨地给她。她回到广东向报界展示“尚方宝剑”,并声明无能力使用整个石岐西林山,只用山坡一地足矣!当时,一个妇女,跨越县、跨越省而到国民党中央取得无偿私校用地,在社会上传为佳话。1936年仙逸中学在西林山正式开课。

程度纯学校生源日多,原因一是慕名而来;二是贫困学生免费,成绩优良者还奉献送书本文具;三是90%学生能考上高校。在抗日活动中,很多仙逸学生参加义演、义卖。民众教育馆的讲国语、劳作、美术等比赛,仙逸学生得奖很多。县办和省办体育运动会,田径方面,基本上由仙逸学校参赛者囊括了金、银、铜牌。誉称“体育之花”的郑纪航夺金牌最多,程度纯再奖一架纯金小型飞机给郑,其用意是深情怀念先夫“航空之父”美誉。

生源多了,程度纯经济困难,积蓄用光了,夫家大宅不能卖(一是北台杨著昆大街的祖宅;二是现今市博物馆对面的杨添霭大楼旧址,前是杨宅,今重建后收租给学校作基金)。宋庆龄知道后奔走于要人之间出面游说,由个人、国民政府、省政府汇来数万元接济,家翁也汇来2万元,孙科也支持她办下去。

中山沦陷时,她不肯为汪伪办校。光复后,学校设施被破坏,百废待兴。程度纯咬紧牙根,顽强地衔接学期开课。用自身名望举债,周转应付。她接纳、掩护中共党员老师多名,敢冒杀头之险,支持孙中山侄媳妇苏仲英办好孤儿教养院,又参加妇运和社会福利工作。

艰辛办学到了年事已高,幸好是新中国建国之初,20世纪50年代初,她深感疲劳倦困,将学校交给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终于离开教坛。1973年病逝于美国,享年83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