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IUCN极危物种)

由网友(回不到dē从前)分享简介:大鲵(教名:Andrias davidianus)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首两栖植物。体大而扁平,1般齐少五八二~八三四毫米,头体少三一零~五八五毫米,最大个别齐少可达二零零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广,头少略大于头严;雄鲵肛部隆起,卵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红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四周向内凸进,孔内壁光滑,...

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长江发现被捕野生大鲵,忧大于喜

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食性很广,主要以蟹、蛙、鱼、虾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6年ver3.1——极危(CR)两栖动物极危肉食性

中文名

大鲵

别名

娃娃鱼、人鱼、孩儿鱼、脚鱼、啼鱼、腊狗

体重

5~30千克

中国大鲵

隐鳃鲵科

动物界

有尾目

脊索动物门

两栖纲

体长

60~180厘米

分布区域

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区

英文名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拉丁学名

Andrias davidianu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保护级别

(IUCN)2006年 ver 3.1——极危(CR)

亚纲

滑体亚纲

亚目

隐鳃鲵亚目

命名者及年代

Blanchard,1871

食性

肉食性

保护级别

极危

大鲵属

物种简介

大鲵是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的两栖类动物。

形态特征

成体:

体大而扁平,头宽为头体长的1/5~1/4;吻端圆,外鼻孔小,近吻端,鼻间距为眼间距的l/3或1/2;无眼睑,位背侧,眼间距宽;口大,口后缘上唇唇褶清晰;犁骨齿列甚长位于犁腭骨前缘,左右相连,相连处微凹,与上颌齿平行排列呈一弧形;舌头大而圆,与口腔底部粘连,四周略微游离。躯干粗壮扁平,颈褶明显,体侧有宽厚的纵行肤褶和若干圆形疣粒,腋胯部间距约为全长的1/3,有肋沟12~15条。四肢粗短,后肢略长,指、趾扁平;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间距相隔6个肋沟左右;肢体后缘有肤褶,与外侧指、趾缘膜相连只有4个,蹼不发达,仅趾间有微蹼。尾长约为头体长的一半,尾高为尾长的1/3~1/4,尾基部略呈柱状,向后逐

中国大鲵

渐侧扁,尾背鳍褶高而厚,尾腹鳍褶在近尾稍处方始明显,尾末端钝圆。肛孔短小成短裂缝状;雌性的肛周皮肤光滑,雄性沿肛裂两侧形成疣粒状;繁殖季节期间雄性肛部肛肿。雄性全长510毫米时,睾丸长、宽、高为66.5毫米×14.0毫米×8.5毫米,色乳黄。采于陕西洋县的雌鲵全长465毫米的个体,卵巢内卵的直径为4.5毫米,呈乳黄色。体表光滑湿润;头部背腹面小疣粒成对排列;眼眶周围的疣粒排列较为整齐,更为集中,头顶和咽喉中部及上、下唇缘光滑无疣,眼眶下方、口角后及颈侧疣粒排列成行;体侧粗厚的纵行肤褶明显,上、下方之疣粒较大;其他部位较光滑。全长160毫米幼鲵,体侧的肤褶及疣粒均不明显。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以棕褐色为主,其变异颜色有暗黑、红棕、褐色、浅褐、黄土、灰褐和浅棕等色。背腹面有不规则的黑色或深褐色的各种斑纹,也有斑纹不明显的。幼体与未达性成熟的次成体的体色均较淡,以浅褐色为主,且有分散的小黑斑点;腹面色较浅;四肢外侧多有浅色斑。在湖北宜昌地区发现的白化个体,体尾均为银白或金黄色。

骨骼:

头骨宽扁;前颌骨2,鼻突短与额骨不相触;额骨不入鼻孔;鼻骨左右相触;无泪骨和隔颌骨;有前额骨;翼骨宽大与颌骨间距小;顶骨前端与前额骨相连;有耳柱骨,无耳盖骨。下颌的隅骨与前关节骨不愈合;犁骨前缘有1横列犁骨齿,排列呈长弧形,属幼体替换齿类型,靠近颌缘并与上颌齿平行排列,位于犁腭骨前缘。舌弧由角舌软骨、上舌软骨和基舌软骨构成,角舌软骨与上舌软骨不愈合;鳃弧3~4对,第一对角鳃与上鳃骨分界明显,未骨化,第二对鳃弧的角鳃和上鳃骨均骨化;第三对(第四对)细弱,远端与咽鳃软骨相连。椎体双凹型,有残留之脊索,寰椎后脊神经均从椎间孔穿出;肋骨单头;从第三或第四尾椎开始无尾肋骨;有“Y”形前耻软骨

卵:

卵呈圆球形,卵径5~8毫米,连同卵外胶膜直径15~17毫米;卵在卵带内形成念珠状,带内每两粒卵之间相隔约10~20毫米。卵刚从母体产出时为乳白色;卵外胶膜吸水后膨胀,呈透明状。

幼体:

受精卵在水温14~21℃条件下,约经38~40天孵化;水温升高可在33~35天孵化,水温下降时可在68~84天孵化。刚孵出的幼体体长25~31.5毫米,体重0.3克,无平衡枝,外鳃3对,呈桃红色,体背部及尾部褐色,体侧有黑色小斑点;腹面黄褐色,两眼深黑色。7~8天后体呈浅黑色,全长33~37毫米;前肢芽棒状,开始有指的分化,后肢短棒状,尖端圆球形;14天左右,体呈暗褐色,但腹面仍为黄褐色,前肢已分化出4个指,后肢开始分叉;28天时全长43毫米左右,此时卵黄消失,能游泳和摄食;全长170~220毫米时外鳃消失。观察西北大学生物系保存的30余尾幼体标本,全长在140毫米之内的幼鲵全部有鳃孔。1尾全长215毫米者,仍有鳃孔;另一尾全长仅178毫米者,鳃孔已消失。这说明大鲵幼体身体的长度与鳃孔的消失有一定变异。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娃娃鱼大蝾螈蝾螈四脚蛇
外观

体长60~180厘米约60~70厘米,最大1.8米61~155毫米-
体重5~30千克约5~6千克,最大30千克--
分布区域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区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等地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地中海沿岸全球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肉食性肉食性
展开表格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中国大鲵活动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2]

生活习性

18万次播放01:16为什么说娃娃鱼不是鱼?「米粒计划亲子百科系列第97集」

习性

成癖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其洞口不大,进出一个口;洞的深浅不一,洞内宽敞平坦。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夏秋季节,也有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大鲵一般夜出晨归,常住一个洞穴。捕食主要在夜间进行,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可猎动物经过,突然张嘴捕食。大鲵适宜栖息于水温3~23℃的水中,个体大的多生活于深水处,中小型个体多在浅水处。成鲵多数单栖活动,幼鲵常集群在乱石缝中,其生活最适水温为10~20℃。大鲵常将头部伸到水面进行呼吸,皮肤也是它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在含氧量较高的水中,大鲵可较长时间伏于水底不浮出水面呼吸。在人工饲养情况下,每6~30分钟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一次,吸气约几秒至数10秒。 

小小的牙齿又尖又密,咬肌发达,猎物一旦被咬住很难逃脱。但它们不能咀嚼,只会将猎物囫囵吞下。体表光滑、满布黏液的身体,当遇到危险时会放出奇特的气味,令敌人知臭而退。 

食性

大鲵的视力不好,主要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信息,它们还能通过皮肤上的疣来感知水中的震动,进而捕捉水中的鱼虾以及昆虫。中国大鲵在它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位置,是生物链重要的一环。中国大鲵在不同的水域中,食物来源也略有不同,它们食量大,主要捕食水中的鱼类、甲壳类、两栖类及小型节肢动物等,此外在大鲵的胃中也发现有少量植物组分。生活在长江流域大鲵所处栖息地内,有着白甲鱼、宽口光唇鱼、马口鱼等鱼类,为大鲵提供了广泛的捕食对象。 

大鲵喜欢捕食蟹类,一只体重1.5千克的个体胃内有蟹6只,总重量约140克;2.5千克的个体一次能吞食250~300克食物。对陕西省柞水县境内干右河上段大鲵的食性分析,其中蟹占48.3%,船钉鱼占12.5%,水生昆虫幼体占7.8%,水鸟占3.1%,木片占3.1%,小石块3.1%,大鲵幼体占1.5%,空胃者20.3%。大鲵新陈代谢较为缓慢,停食半月之久,胃内仍有未消化的食物。它的耐饥力很强,只要饲养在清洁凉爽的水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不喂食不致饿死。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北、河南(卢氏、漠县、商城、西峡、嵩县、栾川、内乡、济原、林州、辉县、大别山、太行山)、山西(垣曲)、陕西(洋县、太白、洛南、宁强、岚皋、佛坪、丹凤、汉中、商南、柞水、留坝)、甘肃(临洮、天水、文县、武县、康县、两当、徽县、成县、兰州、平凉)、青海(曲麻莱)、四川(宝兴、雅安、洪雅、峨眉、乐山、马边、屏山、合江、叙永、武平、南坪、城口、青川)、重庆(巫溪、巫山、奉节、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贵州(贵阳、雷山、正安、凤冈、道真、桐梓、务川、湄潭、余庆、罗甸、惠水、长顺、都匀、平塘、龙里、贵定、福泉、江口、松桃、玉屏、德江、黄平、凯里、施秉、镇远、岑巩、榕江、锦屏、金沙、黔西)、云南(奕良)、湖北(均县、神农架、宜昌、巴东、恩施、利川、威丰)、安徽(金寨、霍山、岳西、休宁、祁门)、江苏(苏州、徐州)、上海、浙江(杭州、龙泉、遂昌、丽水、开化、新安江、云和、淳安、庆元)、江西(井冈山、靖安)、湖南(大庸、桑植、凤凰、长沙、沅陵、城步、炎陵、江永、衡山)、福建(厦门)、广东(广州、北部)、广西(金秀、西林、那坡、桂平、玉林、梧州、花坪)。[4]

中国大鲵分布图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大鲵每年5-8月繁殖,它的雄性和雌性在外形上很难区分,只有在繁殖期通过泄殖孔的不同来辩认,雄性泄殖孔的内周有一圈突出的白色乳点,孔的周围充血红肿,桔瓣状的肌肉隆起,雌性泄殖孔的肌肉则是松弛的。大鲵的繁殖以体内受精为主,雄性不会鸣叫,两性也没有“抱对”和交配行为发生,但雄性的求偶表现也很引人注目。雄性先是不断围绕着雌性游动,时而前行,把尾巴向前弯曲并急速抖动;时而后游,用吻端去触摸雌性的泄殖腔孔。雄性的这种求偶游戏,竟长达数小时之久,雌性在雄性的刺激下,终于尾随在雄性之后,缓缓游动。雄性乘机排出乳白色的精包,徐徐沉落水底,雌性则以泄殖腔的边唇扣住精包,随之将精子吸入体内,储于输卵管中,等待着与卵子会合而受精,而精包的胶质包膜则被遗弃到体外。

产卵前通常首先由雄性用头、足和尾部把洞穴做的“产房”清扫干净后,雌性才住进去。产卵多在夜间进行,雌性一次可产卵400-1500枚,卵为乳黄色,直径5-8毫米,并形成长达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的念珠状卵带,飘浮在水中,有时也成块粘贴在石壁上。雄性随即排精,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雌性产完卵后即离开洞穴,卵靠自然温度孵化。雄性则留在洞穴中负责监护,在卵周围回游和爬动,还常把身体弯曲成半圆形,将卵围住,或把卵带缠绕在身上,以防被水冲走和天敌的侵袭。孵化期为30-40天,最多也有长达80天的,随水温的不同而变化。

孵出的幼体形状似蝌蚪,体长为2.8-3厘米,体重0.28-0.3克,体表的背面为浅棕红色,腹面为浅黄色,全身密布黑色素细胞小点,头稍向腹面低弯,头前的上颚吻端有一对外鼻孔,头前方背侧有一对深黑色的小眼睛,靠近前肢前面的颈部左右两边各有三根树枝状的外鳃,为呼吸器官,每根鳃枝上长着似绒毛的桃红色须状物14-15束,外鳃要待肺形成后才逐渐消失。腹部由于卵黄囊较大,腹腔呈长椭圆形的袋状,囊内积存的卵黄物质是其出生后的营养来源。作为运动器官的前后肢都尚未完整,所以在水中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不活动时就侧卧在水底。但尾比较发达,可以依靠尾的摆动进行不规则的运动。幼体生长缓慢,2岁以内以植物为食。大鲵的寿命较长,可达50-60岁。[5]

养殖场建造

1、场址选择

根据大鲵的生活习性,并结合考虑生产上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场地,进行合理的设计,建造适合大鲵生态要求的养殖池,才能有效地进行人工养殖,达到预期的目的。

大鲵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所以大鲵场地应选择阴暗、避风、冬暖夏凉、水温较稳定(最好是10℃一25℃)、水质清洁、无毒无害、水源方便的地方。

场址的选择还应考虑饲料来源方便,如肉类加工厂附近,可利用禽畜屠宰的下脚料养殖大鲵。这样既可减少饲料采购运输费用,又能较好保证饲料采购的质量;或建在水生动物如蟹、虾、鱼、蛙、资源丰富的地区,另外,还应考虑交通方便。

2、养殖场的设计

大鲵生长慢,且在不同饲养阶段其生长速度不同,个体之间生长差异大,加之大鲵又是肉食动物,在高密度人工饲养条件下,当饵料缺乏时相互残食现象更加严重,所以养殖中必须按规格大小分池养殖,养殖池要按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亲鲵池的一定比例和大小修建。稚鲵池一般1-2㎡,幼鲵池5-10㎡,亲鲵池10㎡左右,成鲵池10-20㎡左右。

根据具体条件,可以按室内型、室外型设计,前者投入较大,但便于人为控制,如水温等;后者相对投入较小,称为生产型。两者各有利弊。从养殖形式看:室内型的有水族箱养殖、水泥池养殖、架式塑盆养殖、平面浅水养殖、平面喷雾式干养、人防地下室养殖、涵洞式养殖等。室外型有自然保护措施型、人工梯塘型和人工平池型。不论采取哪种设计方式,但都要搞好进排水设施、排污设施和洞穴隐体设施。

3、养殖池的建造

(1)稚鲵池的建造:稚鲵体小、幼嫩,对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要求甚严,若无适宜的饲养池和一定的管理措施,将严重影响其成活率。稚鲵池最好是建在室内,面积不宜太大,一般1-2㎡就可。池最好用水泥建造,池内四周要求光滑。池壁高60㎝。水深20-30㎝,池底要装排污孔,进排水系统要搞好。

(2)幼鲵池的建造:一般采用水泥结构建造。面积5-10㎡为宜,池深60-80㎝,水深30㎝左右。池内最好用石块或砖堆成洞穴,石块和砖可随时拆除,便于检查或清扫。洞穴深度比幼鲵全长稍长,宽度可使其自由活动。

(3)成鲵、亲鲵池的修建:成鲵与亲鲵池的建造一般大小、深浅都相似。池大多采用水泥结构,池的面积10-20㎝,池深120㎝,蓄水深度35㎝左右,池四壁和池底要光滑,每个池要设有排水和溢水孔,溢水孔高35㎝,进水可以从池的上面用钢管加入。池的底部应设有活动的石板孔穴,供大鲵栖息。总之,饲养池要求光线暗弱,以适合大鲵畏光的特性,池水保持阴凉,水温一般不超过25℃,排灌水易控制,清污洗池方便,有利于池水清新,栖息孔洞要灵活,观察检查鲵体容易,便于饲养管理。

中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这几年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大鲵产区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可喜的是,大鲵非产区对大鲵的养殖与研究要比产区好。他们打破了大鲵只适应在溪流、清泉和石灰岩地质养殖的认识,如经济特区的珠海、厦门等地,为进一步开发、推广和利用这一珍稀动物资源拓宽了新路。

水与环境

1、水源以清、凉、流水为好,水源上游水要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如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

2、水温温度对大鲵的摄食、生长、发育及成熟起着决定性作用。摄食活动的强弱视水温而定。一般认为大鲵适宜水温是10℃-25℃,最佳水温是18℃-22℃。经养殖实践,大鲵在珠海改变了冬眠习性,全年可均匀生长。水温2℃亦摄取食物,水温低于0℃才停止摄食。

3、水质:有人认为,大鲵是用肺呼吸,水质好坏对它的生长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虽然大鲵是用肺呼吸,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如水中的pH、溶氧、氯化物、氨等对它影响是很重要的。大鲵较适宜的pH值一般是6.5-7.5。新建的水泥池一般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并换水数次后方可使用。用生石灰消毒时也应特别注意。溶氧有机物耗氧一般不会给大鲵构成很大危害,但溶氧高对它生长有利,以溶氧大于3.5毫克/升为宜。另外,还注意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氯化物、硫酸盐和硅酸盐、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及余氯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4、环境:大鲵具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养殖池要避免强光照射,池内要设隐体洞穴等。

幼鲵养殖

1、放养池和苗种消毒:新建的水泥池必须用水浸泡15-20天待池水pH值稳定在8.2以下,才能放养大鲵苗。在放养之前池要用漂白粉或敌百虫或其它药物消毒,杀灭敌害生物。苗种下池前用呋喃类药物0.2克或亚甲蓝0.5克兑水浸泡5分钟。

2、养殖池面积及放养密度:幼鲵室外养殖池一般5-10平方米,室内池一般2-5平方米,每平方米一般养幼鲵10-30尾。

3、幼鲵饵料:幼鲵摄饵能力较好,故要勤投适口饵料。幼苗刚入池后投红虫、水生小昆虫、小鱼虾或鱼浆、肉浆。饵料质量要好。

4、水质管理:幼苗池面积小、水位浅、放养密度较高,水质难以自然平衡。因此,幼苗池内要每天换一次新水。换水前要将池内残渣剩饵清除干净。使池水透明度一眼见底,pH值6.5-8.5左右。

5、日常管理:幼苗入池后,每天要作好气温、水温、投料品种、投喂量、吃食情况及观察幼苗活动记录。幼苗入池后,可能由于运输或受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10天左右时间不摄食,即使不摄食也不会死亡。幼苗池水一般保持10-15厘米深即可,池内可放些卵石、石块,以供幼苗隐身。幼苗每天要投喂饲料两次(上午8点、下午5点投料)。养殖中发现有个别弱苗时,要分开单独饲养。

成鲵养殖

1、养殖池与鲵种放养:大鲵养殖分室外与室内养殖。室外养殖池可大些,一般20-50平米,池深1.2-1.5米;室内养殖池可建小些,一般5-10平米,池深0.8-1.0米。池水的进排水系统及排污、洞穴都要配套。鲵种放养前池子要泡水消毒,鲵种也要消毒。同池放养的鲵种规格要一致,以避免大小不齐发生相互残杀。

2、放养密度:室外大池养殖密度应稀,一般每平方米1-3尾,室内养殖每平方米3-7尾。大鲵的生长除环境、饵料以外,与放养密度也有一定的关系:(1)密度低的组平均体重净增长及体重的增长率都高于密度高的组。即平均体重增长11尾/池>28尾/池>40尾/池。(2)养殖密度越高,其饲料系数也越大。

3、饲料:大鲵属肉食性动物。在野生环境中,主要摄食对象是蟹、蛙类、水生昆虫、鱼类、蛇及动物残块。其中蟹占44%,蛙类占8%,鱼类占13%,水生昆虫占有9%,其余占26%。人工养殖条件下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内陆省养殖大鲵要投淡水鱼、蟹、蛙、螺肉、蚌肉、猪肉、牛肉、羊肉及动物下脚料等;沿海省还可以投喂海水鱼类。

4、管理:大鲵的日常管理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饲养的优劣与大鲵的生长速度、疾病发生率及经济效益极为密切。其日常管理即:一是勤观察,大鲵多在夜间觅食,且活动迟缓,对过于活跃的动物性饵料,捕食有一定困难,在人工条件下,要对活饵料作适当处理,且投饵以少量多次为佳。同时要勤巡池,并观察、记录生活情况。二是看水质,大鲵对水源要求较冷、清新不污染,平时需水量虽不甚大,但要有一定流动水为好。水色浑浊和透明度不够,就要换入新水。看天气和气候变化情况,便于采取有效措施。三是投喂饲料。投饵品种不宜单一,且要质好又新鲜,以免影响生长。四是大小分开、按级放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大鲵个体差异一般很大,体质也不一样,如不按时分池,就会出现因争食互相咬斗,造成伤亡或是弱者被食。五是要注意防逃。成鲵养殖池池壁要求1米以上,池壁上方要做—T型防逃板。大鲵逃逸力最强的时间是瀑雨、雷电之时。另外,大鲵对酸碱特别敏感,养殖中应引起重视。

大鲵饲料

大鲵人工养殖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水产动物类、畜禽肉类及人工配合饲料。

1、水产动物类饲料。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许多鱼类及其它动物如蟹类、鱼类、蛙类、蛇、鼠、水鸟、水生昆虫等。大鲵食性虽然广,但对食物仍有选择性,喜欢吞食新鲜的饵料,不吃腐败的鱼虾。在自然条件下,大鲵胃含物中溪蟹出现率最高,在养殖中投喂中华绒螯蟹和海产蟹类,大鲵较少摄食。这可能是由于溪河中鱼类较少难于捕捉,而溪蟹较多,且行动缓慢易于捕捉的缘故。淡水鱼类中,大鲵最喜欢吃的是日本鳗鲡。26种海产鱼虾中,其中14种摄食率低于60%,是它不喜欢摄食的种类。在自然条件下,大鲵主要摄食活饵料,而人工饲养下,更喜欢摄食新鲜的死饵料。在饲养过程中,如供饵充足,活的泥鳅和鲫鱼可与大鲵长期共处。大鲵喜吃的海水鱼超过淡水鱼,几个养殖池的119尾大鲵共投海产鱼和淡水鱼为97511克,摄食65046克,大鲵增重27953克,平均饵料系数为2.33。

2、畜禽肉类饲料。畜禽肉类饲料主要是指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及屠宰场下脚料。对于鱼类资源少的偏远山区,用畜禽肉类养殖大鲵是较理想的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大鲵。试验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动物饵料进行对比。饲养管理按常规方法。

经过三年反复试验,其人工配合饲料与动物饵料养殖大鲵有较大差异:人工配合饲料与动物饵料养殖大鲵,其生长速度明显不同,配合饲料养殖大鲵生长速度比动物饵料快33.3%和37.5%。饲料系数: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幼体为3.2,成体为2.8;动物饵料饲养幼体为5.3,成体为4.8。

试验中还发现,当饲料蛋白含量高于50%或低于40%时,则影响大鲵的生长发育。另外,在饲料中添加1%的花粉,大鲵的生长速度要比没有添加花粉的要快5%-8%。

人工繁殖

1、亲鲵的选择与培育。选择亲鲵的标准,一是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残。二是要求达到性成熟年龄。因大鲵早期生长较慢,一般要5龄才达性成熟,此时体重400-500克,故亲鲵最好选择6龄以上、体重600克以上的个体。三是雌雄配比一般要1:1的比例,也可以雄略多余雌。

亲鲵的培育是人工繁殖中的很重要一环,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选择好水源。根据大鲵生活的天然水域环境,它喜流、清、凉的水质,水温11℃-25℃;二是亲鲵培育池不宜太大,一般5平方米左右,池内要避光,阴暗;三是大小要分开培育,一般性成熟个体大小悬殊,如不进行分养,在培育中因争食发生争斗时,小的易伤或被吞食;四是稀养,投足食料。5平方米培育池一般放养5组(即10尾,5雌5雄)。培育池要投足饲料,一般以蟹、蛙、鱼或动物内脏或人工配合料等都可。

2、催产亲鲵的选择。作为催产的亲鲵必须健壮无伤,雌鲵腹部膨大而柔软,用手轻摸其腹部,有饱满松软感觉,即可作人工催产用,如用手轻摸腹部有梗手感觉则不宜催产。另外由于大鲵皮肤光滑,肌肉肥厚,膀胱贮尿量多,或胃内包有未消化的食物,选择时须将鲵体托起,仔细检查,轻压后腹,挤除尿液,这样才不致于被假象所迷惑而错断。成熟的雄性大鲵,其泄殖孔周边不但有突起的乳白色小点,而且泄殖孔周围桔瓣状肌肉凸起,内周边红肿明显可见,尤其在繁殖季节这一特征更易辨认。另外,在催产前后,雄鲵能挤取精液时,必须进行显微观察检查,成熟精子,数量多,呈单个,稍加滴水,精子头尾能微微摆动或向前游动。这种精子,有良好的受精能力。一旦发现此种雄性大鲵,要重点保护,以免造成精液浪费。

3、人工催产池。催产池内要求光线暗弱,池面积2-4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水泥池,水深为30-40厘米。池内在催产前必须清洗干净,池底铺设洗净的小卵石,池水最好微流,水流清澈透底,这样有利于观察大鲵是否产卵或产出的卵不致于粘附泥尘等污物。催产池中放大鲵组数宜少,以利于观察。

4、催产激素与注射方法。大鲵人工催产的激素采用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注射时多为两种激素合用,也可单独使用LRH-A。其剂量范围是:LRH-A为26-192微克/公斤,HCG为20-40毫克或157-21731U/公斤。

注射方法:从后背侧肋沟间进针,进针深度以穿过肌肉层为宜。注射激素量是根据大鲵个体大小而有不同。一般0.5-1毫升/公斤。

5、催产水温与产卵的效应时间。一般在20℃以下成熟大鲵药物注射后一天产卵排精。

6、人工授精。大鲵人工授精一般采用干湿法。其具体作法是:待雌鲵在池中产出卵带后,随即从水中捉起轻轻放入布担架内,并用布蒙住眼睛,然后一人用手将尾部向上稍稍提起,另一人一手端着无水的搪瓷脸盆,左手轻托卵带让卵带徐徐自然托入盆中,如遇卵带在泄殖孔内受阻只能用手捏着卵带,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力大则使卵球变形,产出也无用。当卵带托入盆中有一定数量后,挤取精液盖于卵带上,略加3-5毫升水,再用两手缓缓进行摇动,使其精卵充分结合。待5-10分钟后,加入少量清水,过30分钟将盆中的水换两次,即可分盆进入孵化阶段。在大鲵人工授精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如下几点:先要认真检查雄鲵的精液质量。将精液挤取1-2滴于玻片上,加清水一滴,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精子数量多,呈一个一个地单独存在,其头和尾作轻微摆动或向前方游动,这种精液才有活力,具有授精能力。如果精子头尾并列成束,或呈单个分散,但无任何活动,则这种精液授精能力极差甚至全无。所以,一旦发现雌鲵产出卵带首先要选好具有活力精液的雄鲵,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人工托卵时,如卵带不能顺产,不可强行用力相托,动作要轻慢,有时只能轻轻向下托力,辅助卵带产出。人工采卵,不能挤压腹部,以防卵球破裂。人工授精取卵时,盆中不能有水,因为卵遇水,接触时间长,则失去受精能力。人工授精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只宜在室内进行。再者,成熟好的雄鲵精液,如果保护好,可供多次人工授精之用。

7、人工孵化方法与管理:中国首次大鲵人工催产获得人工授精卵的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1978年首批获得的人工授精卵,曾采用微流水于盆中孵化,孵化中发现大鲵胚的卵黄膜十分脆弱,流水孵化易使卵黄膜破裂,使胚胎发育中途夭折,所以孵化率极低。1980年的受精卵采用搪瓷脸盆定时换水的静水孵化。换水加水时,动作要轻细,同时注意新加水与盆中水温差不能超过2℃,3-4小时换水一次,每盆装卵50-100颗,不宜过密。孵化管理中一般采取以下措施:①孵化用水经过沉淀,使水清洁见底,无泥杂物,这样可避免孵化卵粘附泥污,便于观察卵的发育变化。②分阶段采用15-30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卵胚3-5分钟,防止水霉病的发生。③确定专人加强孵化卵的管理,特别是神经胚阶段,卵胚易发生“贴壳”现象。这时期,每次换水时要轻微触动胶体球,使卵胚翻动,不至于长期静止在一个方向而“贴壳”。④据大鲵畏光的特性,盛卵盆应始终置于光线暗弱的环境中孵化。

1978年大鲵受精卵的孵化,在水温14℃-25.5℃范围内,经历33-40天之久才孵化出大鲵苗。1980年大鲵的卵胚期为38-40天(水温14℃-21℃),孵化率56.5%。

8、大鲵的胚后发育与培育

大鲵人工繁殖一般是夏末秋初。其卵产出后经一段较长时间孵化,胚胎的胚后发育已进入冬季了,从湖南开始向北走,冬季水温较低。因此,为了提高胚后的发育成活率,水温要保持在11℃-24℃范围(最好保持18℃-20℃),其自然水温达不到上述条件的,要采取一定的增温措施,如温泉、工厂余热水、室内保温、电热恒温等加温方法。

大鲵孵化出膜后的胚体,其腹面还有一个较大的卵黄囊供胚后一段时间发育的营养。大鲵胚后发育可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1)卵黄囊营养期:这一时期的划分是从出膜到卵黄吸收完为止,历时一般30多天。初出膜形似蝌蚪,全长2.8-3.0厘米,体重0.28-0.3克。胚后发育30天,全长3.5-4.6厘米,体重0.3-0.8克,头向下低弯,体两侧肋沟13-14条,背深棕色,腹浅黄,前肢已有四指,后肢开始分四叉,鳃红色。体内胸腹腔已形成,食道与肛门连通,囊状胃内尚存有少量未吸收完卵黄小颗粒。胃长1.7厘米,肝脏分两叶,肾脏已出现,呈线状,色肉白,心脏每分钟跳动33-35次。

(2)开口摄食期:出膜30天后,由母体带来的营养物质已经吸收完毕,开始转入摄取外界的饵料为营养。这时胚体全长4.5-5厘米,体重0.8-1.3克,消化器官肠胃已形成,胃长1.2厘米,小肠3.2厘米,直肠1.3厘米,肝脏比前增大,约占腹腔1/3左右,胆囊在两叶肝之间的下端,胆汁清淡,不具颜色,呈水泡状。因此,稚鲵吞食的食物还不能充分消化,排泄的粪便残渣中,还有所吃食物的残体存在,这说明稚貌刚开口吃食由于内部器官生长发育还不完善,表现出消化力还不强,进食后两星期内,因为吞食过多,消化困难,发现有的稚鲵浮于水面,时而上下游动,感到难受不安,排泄在水中,粪便象小老鼠屎。稚鲵头已平伸,背棕黑色,腹面肉白色,鳃红棕色。此时鲵体的分化基本上完成,只是后肢仍是四趾。体已能保持平衡,四肢在水底可作短时缓慢爬行。

(3)稚鲵定形期:出膜70天左右,全长5-8厘米,体重2-5克。这一时期,除稚鲵还有外鳃外,其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基本完成。此时活跃有力,触觉敏锐,但视力差。这时投喂红虫、蚊蝇、水生小昆虫、小虾等。吃食活动多在夜间,白天也吃,但有忌光的特性,常栖息于饲养池的小石孔穴中。稚鲵生活在水中虽有外鳃,但每隔1-2小时将头伸出水面进行气体交换。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6年ver3.1——极危(CR)。

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Ⅱ级。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

由于大鲵经济价值较高,人们过度捕捞作为食用日趋严重,加之江河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大鲵数量锐减,许多地方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绝灭。

中国大鲵资源急剧下降始于20世纪80~90年代。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米仓山地区是我国野生大鲵分布气候最适宜、数量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鲵资源依然非常丰富,汉中市内山区的河道内经常可以见到大鲵活动。1990年前后汉中市大鲵数量锐减,1991年刘诗峰等调查发现,大鲵资源蕴藏量仍较大,存量在2.2~2.3万尾。但时至今日,自然大鲵几近绝迹,河溪内见不到大鲵存在。湖南张家界市大鲵资源曾非常多,20世纪50年代桑植、大庸和慈利3个县每年收购出口5万千克大鲵,80年代后大鲵资源迅速减少;2006~2008年罗庆华等对张家界市大鲵分布区域和资源数量调查发现,野生资源仅存2001尾。山西全省大鲵资源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约为10吨,到1994年锐减到2吨左右,部分河溪中大鲵已经绝迹。在河南伏牛山区,大鲵曾是当地的两栖动物优势种,20世纪70年代前,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当时还未建成保护区)几乎所有溪流都有大鲵分布,80年代后期仅在高山溪流中见到,90年代难见其踪迹,2010年调查证明已无大鲵分布。贵州黔东武陵山区曾是大鲵的主要产区,溪河中经常可见大鲵,20世纪80年代大鲵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仅有零星分布,且多生活在喀斯特地下暗河中,不易被发现和调查。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自然环境优越,大鲵曾分布广泛,资源量丰富,1994年安徽水产局进行全省大鲵资源全面调查时发现有36.5~56.2吨,但正以惊人的速度衰减,多地已绝迹。可见,中国大鲵的野生种群数量已急剧下降,物种资源几近枯竭。

保护措施

中国严禁捕猎,如因科研、展出、繁殖饲养等需要,须经主管部门批准方能捕捉。大鲵资源在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首先应考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种群的恢复和资源的发展,开展人工养殖,然后才能有计划的合理利用这一资源。

保护遗传多样性

尽管大部分大鲵原产地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但破碎化的生境和点状的分布特点,导致同一个大鲵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大鲵种群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已有迹象表明,被隔离地区大鲵出现了遗传退化,如贵州贵定县岩下乡地下暗河中近年来涌出的娃娃鱼幼苗,即使在人工养殖环境下,生长速度明显滞后,这可能是暗河中亲鲵由于与其他种群隔离,近亲杂交导致。杨丽萍等分析野生大鲵遗传多样性发现,湖北十堰市大鲵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对几种人工养殖的鱼类分析发现,人工驯养繁殖将不可避免地丧失动物的某些特定等位基因、遗传位点,造成驯养种群的遗传变异度及遗传多样性降低。大鲵累代人工繁殖,将造成一定程度近亲和纯合子,已有几个养殖场出现幼苗种质退化现象。孟彦等分析野生和养殖大鲵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时发现,人工养殖子代的多态信息含量下降,人工养殖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也下降,出现较大的等位基因丢失等现象。遗传多样性的丢失将导致种群后代抗病能力、苗种成活率和繁殖能力下降,对于大鲵的物种进化非常不利。人工养殖的大鲵不能替代野生大鲵,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大鲵的基因多样性,恢复野生大鲵种群。要防止各个相互隔离的大鲵种群出现物种退化,应建立大鲵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种群相互间交流的桥梁。

大鲵基本终生生活在水中,对水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其迁徙能力较差,扩散能力非常有限。地理格局往往可以产生遗传分化,反映种内亚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因此,在经历地理隔离事件后,物种群体间基因流被阻隔,随着时间的积累,不同地域的大鲵种群逐渐产生了特有的遗传特征。1992年12月高波等在甘肃康县附近发现一种高寒带原始大鲵种群,具有一些高寒带生存的特征,与常见大鲵略有差异。四川兴文县也发现通体白色的大鲵种群。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证实,在全国的范围内大鲵种群可按照流域分为黄河种群、长江种群和珠江种群,且3个种群间遗传分化已经存在。Bobert W Murphy等研究证实,人为地让不同地域的野生大鲵交配,最终导致各原产地大鲵的基因趋同,原有的特异性基因将消失。因此,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使不同地域的大鲵基因相互交流,直接导致全国大鲵基因的趋同,各地域大鲵的特异性基因丢失,特异性性状消亡,这对大鲵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极其不利。各水系、各自然保护区应当避免人为因素导致外来大鲵基因与本地基因的混合,保护当地野生大鲵的特异性进化。

增殖放流

对大鲵人工繁殖群体的放流应持谨慎态度,必须科学地进行增殖放流,提高放流效率。首先,科学选择栖息地点,对放流地点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对周边环境及对水体环境是否适宜大鲵及其幼苗生存进行科学评价。幼苗对生境的要求很高,不能存活将直接导致放流的失败。其次,放流的目的是重构当地野生大鲵的自然种群,使其能够自然繁衍生息,应重点投放大鲵亲本,且亲本数量要足够大,能够进行自然繁殖产卵,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三,从遗传角度考虑,避免投放关系为近亲的大鲵亲本,避免投放不同流域内种群的大鲵亲本。张家界市自2002年以来,每年在其自然保护区进行1~2次大鲵增殖放流,至2008年多数放流点未见大鲵资源有大量增加的迹象,但是在投放种鱼的3个放流点,大鲵幼苗的数量增加不少。贵州贵定等地也曾开展过数次大鲵增殖放流活动。

强化引导,促进产业收益合理回归

人工养殖对于促进大鲵的保护非常有效。当前大鲵人工养殖的规模较大,年产苗量也能满足市场要求,曾经的供不应求变成了现在的严重滞销,而大鲵的销售价格也由最高时4000余元/千克降到600~800元/千克,大鲵产业的发展市场受阻,严重打击了群众的养殖热情。一直以来,大鲵的销售主要是在养殖户之间进行,能够上餐桌的大鲵数量很少,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才导致现在的困境。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鲵的销售市场不健全,政府对于大鲵销售环节的政策没有开放,全国只有极少的高档餐馆能销售大鲵,也只有极少的养殖大户能在全国范围内销售。政府应正确引导养殖户养殖,开放政策,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逐步许可大鲵的驯养繁殖、销售和餐馆酒店的经营。扩大大鲵的销售市场,引导整个行业培育起健全的市场规模和秩序,从而使大鲵的价格下降到合理水平,大鲵产业不再成为暴利行业,而非法捕捉野生大鲵也不会成就群众一夜暴富的途径,最终有效遏制偷捕滥猎。

推广大鲵仿生态和原生态驯养繁殖技术

原生态、仿生态繁育技术已被证实具有很好的前景,一些仿生态技术获得国家级专利技术认证,达到中国国内先进水平,仿生态苗和原生态的出苗量具有一定规模。仿生态,特别是原生态繁殖出的大鲵幼苗体质健壮,克服了种质资源退化问题,由于在野生环境下生长,其生活状况和习性接近原始状态,与野生大鲵无多大差异。仿生态和原生态培育有利于保护优良种源。将此种环境下生长的大鲵增殖放流到野外,更能适应野外环境,生存繁衍能力更强,增殖放流效果更显著。仿生态和原生态繁殖技术的突破,对于大鲵资源的保护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应在全国自然条件合适的地区推广。

主要价值

药用及经济:

大鲵经济价值较大,群众将大鲵捕捉食用,以强壮体质,能有效地防治贫血、月经失调等症;大鲵的皮厚实坚韧,可以用以制革;还可制成治疗灼伤的药物;也可治疗小儿嗝食之类的胃病;胆汁能解热明目。

科研:

大鲵是现存两栖动物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在研究动物进化方面以及其他科研、教学等都有一定的价值,动物园饲养作为观赏动物。

食用: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山海经就提到了大鲵,该种是山海经里面存在的上古神兽,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很多人桌面上的美食。大鲵肉质鲜嫩,有一股山椒的味道,故又被称为“大山椒鱼”。(注:濒危物种只可食用人工养殖)

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

人工饲养大鲵(苗种或成鲵)的疾病防治工作,要按“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

每天换水一次(流动活水更好),及时清池排污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人工饲养大鲵疾病的高发季节一般是在6-10月的高温时期,这个期间气温高,因而水温高。水温如果长时间高过25℃,大鲵就不吃东西了,身体饿瘦了,对疾病的抵抗力也降低了,容易生病。所以高温季节采取降温措施预防大鲵(苗种或成鲵)发病,这就是“无病早防”的办法。

人工饲养的大鲵,其主要疾病有以下几种:

腹胀病(又称腹水病)

症状:个体浮于水面,行动呆滞,不摄食,眼睛变浑,腹部膨胀。解剖检查,发现腹腔积水,肺部发红充血。有时肛门部位还可见粪便粘着。因饵料腐烂,水质恶化生病,故经常换水可预防此病。

治疗:发现后,单独饲养,放浅池水,让其腹部能着底,以免消耗太多体能,另外还要保证水质清新,对于苗种,由于消化功能不强造成此病,停食1-2天。处理得当,眼可复明,腹胀消失,恢复健康。对于成鲵,由于内脏感染产生大量腹水,可用1万单位/公斤体重的剂量卡那霉素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万单位/公斤)、氯霉素、新霉素对此病也均有较好疗效。

脊椎弯曲病

症状:从苗种到成鲵都可发生这病。外观表现为身体呈“S”形弯曲,活力减弱,但仍能少量摄食。解剖检查,除脊椎弯曲外,无明显异常。发病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某种矿物质或因生理病变造成的。苗种阶段发生这病后,大部分未到成鲵阶段就已死亡。成鲵发生这病后,病体极消瘦,但一般不会马上死亡。

治疗:此病以预防为主,发病后很难恢复。投饵要多样化,使大鲵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得到满足。另外,要改良水质,使水体里不含重金属盐类,因为重金属盐类有毒,可刺激大鲵的神经和肌肉收缩,造成弯体病。

腐皮病(又称皮肤溃烂病)

症状:体表有许多油菜籽或绿豆粒大小的白色小点,并逐渐发展成白色斑块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块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可见到带红色的肌肉,尤其是四肢最严重。病鲵口腔、尾柄、头部稍充血。病鲵卧伏于池中不食,不久就死亡。解剖检查,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胃、肠道充血,心脏失血变淡,肺紫红色。

治疗:每立方米水体用0.1克氟哌酸或用0.2克二氧化氯消毒,或用0.3克强氯精消毒,每天换水,连续消毒3天。对能吃东西的病鲵,按每公斤鲵体重,每天口服环丙沙星100毫克和多种维生素150毫克,连续口服5天。对不能摄食的病鲵,按每公斤鲵体重,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000单位,隔1天后复注1次。注意庆大霉素不能随意增加用量。对能摄食的病鲵和不能摄食的病鲵,都可采用2-4毫克/升庆大霉素浸泡,每天浸泡4-8小时,泡到病好为止。也可用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浸泡,浓度也是采用2-4毫克/升。新霉素、红霉素、痢特灵对此病也有疗效。对溃疡面大的,用庆大霉素原粉涂抹。

预防:大鲵从外地运入,下池前将大鲵用氟哌酸或环丙沙星浸泡消毒20-30分钟,溶液浓度是百万分之零点五的氟哌酸或环丙沙星。对相互撕咬受伤的大鲵,要用双氧水洗伤口,然后用溃疡灵软膏涂抹,放在无水搪瓷盆里,过1-2小时后,可放入池中。用红霉素软膏涂搽也可。

腐皮病主要由喂食不健康的青蛙和泥鳅而引起。因此,在投喂活鲜饵料如青蛙、泥鳅和活鱼时要严格消毒。用溶液浓度是百万分之零点五的环丙沙星浸泡20分钟。

赤皮病

病状:发病的大鲵全身肿胀,呈充血发炎的红斑块和化脓性溃疡。病鲵体表常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发病初期于红色肿块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泡,并逐渐向周周皮肤组织扩散增大。当脓泡穿破后,便形成较大的溃烂病灶。解剖检查,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糜烂,腹水增多。

治疗:首先在体表溃疡处涂抹氯霉素软膏,同时肌肉注射庆大霉素,连续注射七天,每天每公斤鲵体重注射15毫克庆大霉素,治愈率达93%。链霉素、氟哌酸有疗效。用增效联胺与卡那霉素内服。每公斤大鲵体重用增效联胺50毫克埋入鱼块中投饲,连续5天。同时按每公斤大鲵体重肌肉注射1/3亳升卡那霉素,连续5天。

预防:每隔10-15天,水体用“鱼虾安”消毒1次。注意在换水、清池过程中,要防止操作时损伤大鲵的皮肤,否则病菌通过体表伤口入侵感染。养殖中若长期不加新水,势必水质恶化,水体中病菌大量繁殖,也容易侵入大鲵伤口。因此,勤换新水,也可预防此病。

打印病(俗称红梅斑病)

症状:病鲵体表出现豆粒似的红斑,呈肿块状,有的表皮腐烂(均在红斑处),患病部位多在背部,尾部,也有少数在躯干和四肢的。被感染了的大鲵多游出人工筑穴,离群独游。解剖检查,心脏、肝、肺无病变。

治疗:用红药水涂搽大鲵患病部位和用金霉素针剂肌注鲵体,每公斤鲵体重肌注3毫克,连续注射10天即可治愈。或按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蟾酥和0.8克大黄粉合剂浸泡病鲵15分钟,连续7天即可治愈。

预防:因为黄鳝有红梅斑病,如果把大鲵同患病的黄鳝养在一起,易感染此病。

水霉病

症状:病鲵体表生出棉毛状的灰白色菌丝,开始时能见灰白色斑点,菌丝继续生长长度可达3厘米,如棉花絮在水中呈放射状,菌丝体清晰可见。严重时病鲵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甚至死亡。

治疗:对病鲵可用10%高锰酸钾或10%孔雀石绿涂抹患处,放到阴凉处1-2小时后,再放入水中。过两天以后,如还有水霉,可再涂1次。另外,也可将病鲵用4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泡8小时以上。也可将病鲵用10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泡15-20分钟,并在患处涂抹1‰孔雀石绿软膏。对于鳃部和腹部患水霉病的鲵苗,用0.5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泡2-3分钟,如果鲵苗在溶液中显得烦躁狂游,则应降低浓度。克霉唑软膏对水霉病也有较好疗效。

大鲵饲养和繁殖的最佳水温约为20℃,要求水质清新。这种条件也适合水霉病生长。因此,大鲵卵的孵化中,如果有受精卵患了水霉病,可将病卵用5-10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泡10分钟以后,再将浸泡过的病卵单独孵化。

预防:搬运和养殖过程中防止大鲵受伤。对于受伤的大鲵,用溃疡灵软膏直接涂抹伤处。对于正在孵化的鲵卵,要将未受精的卵带剪断剔出。所用剪刀应事先在10%高锰酸钾溶液里浸泡消毒。孵化工具事先用50克/升食盐水泡。

烂嘴病(又称口腔溃烂病)

症状:主要病症是口腔溃烂,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病鲵的上、下唇肿大、渗血、溃烂,严重的露出上、下颌骨;另一种是嘴唇外表正常,但口腔内上腭组织形成大块蚀斑,并引起严重出血。也有的病鲵两种症状均有。病鲵长时间不能进食,体质减弱,易引起并发感染而死亡。

治疗:发现病鲵后,要及时隔离,病情较轻的,可用庆大霉素4毫克/升连续浸泡10天,可治愈。病情较重的,先用庆大霉素原粉涂抹患处,1-2小时后,再放入环丙沙星药液里浸泡,浓度是4毫克/升,每天浸泡8小时,连续浸泡10天,可治愈。病情严重的,除浸泡外,还要注射庆大霉素,剂量是按每公斤病鲵体重1万单位。此病如果治疗及时,治愈率较高。

预防:此病是由患口腔溃烂病的青蛙传染的,因此在投喂青蛙时,事先要将青蛙严格消毒(放入环丙沙星药液里浸泡两小时),最保险的办法是不投喂有病的青蛙。

烂尾病

症状:大鲵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块,周围皮肤组织充血发炎,表皮呈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样病灶。严重时患处肌肉组织坏死,尾部骨骼外露,常有暗红色或淡黄色液体渗出。病鲵停止进食,伏底不动,不久便死。

治疗:发现病鲵后,应及时隔离治疗。对病鲵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浓度是每立方米加入20克高锰酸钾),随后用氯霉素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涂敷患处,每天一次,连续7天可治愈。

预防:大鲵本来是常年生活在有流水的深山溪流中,水质清洁无污染,但人工饲养水体中常有大量的病菌。当大鲵的皮肤受伤后,病菌就乘虚而入,引起此病。因此,勤换水,可以减少此病发生。

吸虫病

症状:病鲵体质消瘦,体表粘液过多,行动呆滞。

治疗:寄生在大鲵体内的吸虫有很多种,已报导的有:贵阳拟牛头吸虫、无棘吸虫、东方后槽吸虫、椭圆大鲵吸虫、马边鲵居吸虫、沐川鲵居吸虫、短肠中肠吸虫。多数种类寄生在大鲵肠壁的粘膜层,引起肠壁红肿发炎,少数种类寄生在胃里。如果是吸虫少量寄生,对大鲵影响不大。如果是吸虫大量寄生,易堵塞肠道,并引起肠胃穿孔。可参考兽医治疗吸虫的方法,用吡喹酮、硝硫氰醚等药物治疗。

预防:可用敌百虫消毒池子(由于大鲵对敌百虫敏感,可先把大鲵移出,待池子消毒清洗后,再把大鲵移入。)杀死水体里的寄生虫卵及幼虫。特别是夏、秋两季要加强预防,定期在饵料里包埋驱虫剂(例如在新鲜猪肝里包埋灭虫精)以杀死体内寄生虫。对于在野外捞取的青蛙、螺、蚌等都要经过消毒后方可投喂(最好是煮熟了投喂)。

线虫病

症状:寄生在大鲵皮下的线虫,发病部位在四肢、背部、腹部、尾部,4-5月份在躯干部(尤其是两侧)有线虫寄生。触及患部,大鲵有疼痛反应。此时大鲵多不进食,6月以后自然消失。也有线虫寄生在大鲵肠道的,主要寄生在前肠的肌肉层,线虫头部钻入肠壁,破坏组织,吸取组织营养。还有线虫寄生在小肠、直肠的。还有寄生在胆囊内的线虫,必要时可投喂适量的驱虫药。

治疗:寄生在大鲵体内的线虫有很多种,如城固卷尾线毛细线虫等。单纯患线虫病,如果寄生虫数少,一般不会引起死亡。治疗方法可参考兽医治疗线虫的方法,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药物包埋在新鲜猪肝里喂大鲵,达到驱虫的效果。

皮肤溃烂病

包括人为的受伤,互相咬伤和病菌侵入而引起的皮肤溃烂,可隔离受伤大鲵,每公斤每次注射青霉素5-10万国际单位,注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同时在伤口处涂抹四环素软膏、碘酒、紫药水等。

消化道感染

主要由饵料变质、水质恶化引起的。可及时换水,全池遍洒土霉素0.1-0.2ppm或混拌在人工配合饲料中投喂。

疖疮病

病原体: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初期,病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处隆起,形似脓疮,用手触摸,有浮肿的感觉。严重时肌肉组织出血,渗出体液,继而坏死形成脓疡,解剖时有脓汁流出。另外,有肠道充血发炎的症状。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大鲵的幼体和成体。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1)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仔细小心,避免鲵体受伤。2)口服氟哌酸,每千克大鲵每天50mg,连喂10天。4)金霉素针剂肌肉注射,0.33ml/kg,连用七天,较轻的可治愈。[8]

灭绝原因

濒危原因

  1. 大鲵对水的环境非常依赖,迁徙能力是动物之中最差者之一,它们的栖息地被山涧、湖泊、河流分开,因此造成了中国大鲵的基因在每个区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互相之间的繁殖变得非常困难。
  2. 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如砍伐森林、修建水利设施等,因其栖息地被占用,造成局部地区灭绝。
  3. 自身的生物学因素,诸如自然繁殖困难,幼苗成活率低等。
  4. 人为过度捕捞和偷猎。在地球上繁衍3亿6千多万年的事实证明,大鲵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和生存能力,大部分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原分布区域,自然种群均趋于枯竭。总体上看,大鲵分布地生态环境好,区域经济发展滞后。20世纪80年代起广东及东南亚等地喜食大鲵成风,导致其收购价格极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将贩卖大鲵作为致富的捷径,大规模捕杀大鲵,即使是国家立法保护后,大鲵的黑市交易仍很猖獗;90年代全国涉及的非法贩运大鲵案件很多,大鲵数量惊人。21世纪初,随着国家对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政策的开放,大鲵产业化发展蓬勃兴起,但由于野生大鲵较人工养殖的大鲵种质优良,繁殖能力较强,所产后代体质健壮,更适宜养殖户留作新建养殖场的原始大鲵种群,培育后备种鱼,养殖户不惜花重金购买野生大鲵,导致其进一步被捕捉,逐渐流入到各人工养殖场。大鲵资源衰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化肥和农药使用导致水体污染,直接影响大鲵繁殖,造成不育,也使得大鲵的饵料小鱼、小虾等数量减少。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皖西当地溪流中成体大鲵还较常见,但鲜见大鲵幼苗;而目前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溪流源头,水质未受污染,至今仍可偶见大鲵幼苗。可见,大鲵野外种群数量骤减的主导因子是人为活动。

发现记录

2022年5月消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研究员课题组发表研究成果,将其在江西靖安县发现的纯种野生大鲵描述为新物种——江西大鲵。这是中国发现的首个野外纯种“娃娃鱼”。[10]

2022年7月18日,湖南新邵当地村民无意在河边发现一条体长0.9米、体重近13斤的娃娃鱼搁浅,该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及派出所的执法人员和民警将它运到选定的最佳水域放生。[11]

参考资料

1.大鲵形态特征(引用日期:2019-12-25)

2.大鲵栖息环境(引用日期:2019-12-25)

3.大鲵生活习性(引用日期:2019-12-25)

4.大鲵分布范围(引用日期:2019-12-25)

5.大鲵繁殖方式(引用日期:2019-12-2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