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仇村(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下辖村)

由网友(何必执着)分享简介:南恩村位于山东省淄专市临淄区行政中间以南约八私里处金山镇,是淄河沿岸最大的古老乡村。南恩正在唐朝或者唐前立村,本名凤凰村,又名山头店。后恩氏更村名,果东南有对头庄(今属弛店区),故称南恩(又称南恩店)。南恩村清代终年属损都县仁智城,后属损都县4区。一九四五年八月,回属淄川县蓼河区。一九五零年三月,蓼河区改称淄川县101区,该...

南仇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行政中心以南约8公里处金山镇,是淄河沿岸最大的古老村落。南仇在唐代或唐前立村,原名凤凰村,又名山头店。后仇氏更村名,因西北有仇家庄(今属张店区),故称南仇(又称南仇店)。南仇村清朝末年属益都县仁智乡,后属益都县四区。

临淄2017划片上学早知道,附临淄7家民办学校,早了解,早准备 搜狐教育 搜狐网

1945年8月,归属淄川县蓼河区。1950年3月,蓼河区改称淄川县十一区,该村随属。1969年12月划归临淄区,属南仇公社(胜利公社)。1984年4月改制后,属南仇镇。1997年5月,南仇镇与王寨乡合并成立南王镇,随属南王镇所辖。

中文名

南仇村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淄博市

地理位置

南仇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行政中心以南约8公里处金山镇

著名人物

王从让

别名

凤凰村

行政区类别

特色建筑

高楼和铺子街

历史沿革

南仇位于淄河谷要道,历代兵荒马乱都要殃及村人。为了安全,南仇人从唐朝末年开始挖掘地道,至明代方告竣工,其工程之大令人瞠目。全村的十几眼井全部连接地道,地道中除某些地段只容1人弯腰而行外,其余都可直立3人并行。地道中建有牲畜棚、粮仓、石磨、石碾和聚会厅。地道距地面一般5米,有石门数十道可随时关闭切断通道,地道出入口多设在村内大户人家和庙堂之中,凭着这些地道,南仇人躲过了历次战争灾难。传说当年朱元璋兴兵北伐,进入山东见人就杀,南仇王姓大户躲入地道,幸免于难,王姓遂成为南仇一带的唯一“土著”。旧时孩童曾把钻地道捉迷藏作为游戏,胆子大者能入内百米以上。“文革”时有人持枪而入,从地道中抬出两大瓮陈酒,如蜂蜜般醇稠,用筷子一醮可拔丝,酒的年代无考。

社会

鲁中一绝

南仇“围子墙”堪称鲁中一绝。民国初年,青州军阀窦宝璋为消灭“红枪会”,曾率兵三攻南仇未果。时南仇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村内有800户人家,围绕全村的围子墙1丈有余,上下为土坯、巨石砌成,东、南、西、北各设一大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各设一小门,均系二层楼阁,阁上设有瞭望口,大门均有专人看管,遇有情况和落日以后,八门关闭。八个门中,临近淄河的东大门尤为壮观。门楼高两丈余,木门用铁皮包裹,两列马车可并行通过。

东大门内有一石砌水塘,曰“阁子湾”。面积不大,圆形,水位深,常年不干。阁子湾南建有一座二层楼阁,阁上塑一金色千手千眼观音像。阁下通道长约百米,青石板铺成,日久天长,石板已被行人磨得溜光水滑。阁子外原竖有石碑十几通,记载着村庄的历史,惜在民国年间毁于战乱。

文化

特色建筑

南仇村还有引以为豪的古建筑“高楼”和“铺子街”。“高楼”5座,坐落于村中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均为三层建筑,下有“地宫”。中间一座最高,达40余米。各楼地下及地上第一层全用大型条石砌成,二、三层外墙为大型青砖,内为土坯。青砖每块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15厘米。“铺子街”即相当于今日之“商业街”,系南仇富户唐氏家族所建,位南仇大街南端,南北长约200余米,门头饰以各类雕刻,八仙人物、花草禽兽等。由于“铺子街”建筑古朴典雅,曾引来不少电视剧组到此拍摄取景。

南仇村西摩天岭下有一条秀丽幽静的山谷——公泉峪。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古寺,价值较高的石刻,天然巧成的山洞,清冽甘美的山泉。据1989年版《临淄区志》载:公泉峪,名源于泉。传说北宋年间,天大公泉峪风景旱,周围几十里无水,唯此泉水流不息,且清而甘,众皆来此汲水,故名公泉,此山谷,则称公泉峪。

摩天岭主峰下,有一石垒的小院,四面的围墙遗迹尚存,院内坐西朝东有一石拱无梁祠堂——亚圣祠。祠堂长6.4米,宽5米,高4.6米,墙厚1.2米,系明代建筑。相传战国时期,孟子来齐,曾在此讲学,后人修祠以示纪念。虽经数百年的风化雨淋,依然如故。据碑刻载:“此前有邑人曹凯进士(今青州市文登镇陈黍村人),官至给事中,依祠结庐,潜励读书”。原祠内有孟子塑像,已破损。今祠内有曹凯的塑像。门口两侧书:孟老夫子教化神州大地,曹凯先贤留芳公泉书院。

出亚圣祠上行,山崖巨石上刻一石虎,奔跃呼啸之状栩栩如生。相传为唐伯虎所画,为艺术珍作。由石门而入白龙庙,现院墙已圮毁,唯存无梁大殿及山门建筑。据碑刻载:“宋元丰四年1081年),天大旱,群众在此祈雨而应验,故认为此地是白龙居处,以建白龙庙。”宋宣和四年(1122年),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两次重修。原大殿内塑有风、雨、雷、闪等神像,壁上绘有东、南、北海龙王壁画。山门东向,为拱式青石砌成,门楼高2.6米,四壁尖顶,上书“公泉书院”。庙南石壁下,有一泉,名曰公泉。泉池圆形,深两米余,沿石阶下可取泉水,清而甘冽。院中有石刻像碑,上刻坐像和立像各二尊,并镌有纹龙两条,右上角铭题“维大宋国雍熙三年十月二十日南”及信徒姓氏,另有《重修白龙庙碑》《公泉书院碑》等碑刻。

民间艺术

南仇阁子里芯子是闻名遐迩的民间艺术。源于流行当地“扛阁”及“抬阁”习俗,可追溯到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前后。

南仇村东有座高达15米的城楼式建筑,其建筑年代为明弘治三年(1490年)。因供奉关帝像而名曰“关帝阁”,俗称“阁子”。在扛阁与抬阁出现之前,当地已经出现了扛阁雏形。一是沿街乞讨的“扛架子”。乞民间艺术表演——抬芯子讨者将自己的孩童做简单妆扮,用木架扛于肩上,沿街行走间表演简单的舞蹈,下面成年人表演说唱,上面的孩童则适时做着应答。说唱的内容多为祝福吉祥或夹杂相互嘲弄的话语,一问一答,内容粗俗但也不失幽默滑稽。二是当地早年盛行的献牲祈雨活动。大旱之年,乡民自发组织庞大祈雨队伍,将整猪、全羊和纸草扎制的童男、童女,肩扛人抬,沿街巡游至龙王庙。沿途不断有人加入队伍,边走边呼喊,场面十分壮观。邑人王从让将以上活动雏形整合并最终成为民间艺术。

历史名人

王从让,祖籍南仇,民间艺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他将“扛架子”和“献牲”活动用的桩子加以改进,木质改为铁质。通过反复研习,将传统的1人“扛阁”改为4人“抬阁”,继而改为“抬芯子”。孩童演员也由1人增加到2~3人。由于孩童着装鲜艳,扮像俊美,表演灵活,深受群众赞扬。1936年,南仇阁子里芯子,应邀去益都县城表演,一抬“天官赐福”倾倒当地看客,叫好不绝。1950年以后,南仇阁子里芯子又先后到淄川县城和临淄区政府驻地、齐鲁石化公司演出,也受到当地人的好评,称它为“民间艺术之冠”,年年得到奖励。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