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由网友(时光向来熬人)分享简介:西安音乐教院音乐教系是散讲授、科研为1体的单元。今朝有山东临沂、陕南紫阴、陕北榆林、闭中华县、周至等五个“音乐教讲授真习基地”。原系开设了音乐教业余各标的目的的根蒂根基课程以及特点课程,担任齐院音乐教根蒂根基实践课程的讲授,异时开铺科教研究,是东南地域沉要的音乐教讲授科研基地。正在西安音乐教院,音乐教业余是最先被国务院教位委员会核准的...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是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单位。目前有山东临沂、陕南紫阳、陕北榆林、关中华县、周至等5个“音乐学教学实习基地”。本系开设了音乐学专业各方向的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担负全院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音乐学教学科研基地。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是最早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硕士研究生教学领域涉及西方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国音乐美学史、民族音乐学、音乐编辑学等方向。

中文名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别名

西安音乐学院

校训

明德教化、乐音至善

创立时间

1994年

类别

公立大学

所属地区

陕西西安

院系设置

音乐学系

概述

我校艺术学院与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共同举办院际交流音乐会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正式组建于1994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民间音乐教研组”、60年代成立的“共同课教研室”、1980年成立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和1988年成立的音乐研究所。目前设有中国音乐教研室、西方音乐教研室、综合理论教研室。目前正式在编人员共17人,主讲教师14人,行政干部3人。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硕士学位,2人具有学士学位。此外,音乐学系外聘、返聘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中,许多老前辈为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有冯亚兰、高士杰、李仲唐、蒋咏荷、马慧玲、李武华、李雄飞、张希乾、雷家铣、翟咏、张荣明、王誉声、曲云、王庆梅等老一辈专家的艰苦创业。特别是在音乐学系成立之后,一批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如罗艺峰教授、方建军教授、王平教授、程天健教授、李宝杰编审、夏滟洲教授、陈惠雯副教授等教师的积极工作,使我系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卓有影响的音乐学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和国内的音乐学学者和后备人才。

近年来,本系教师先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叶明春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研究》)、国家级教材二等奖(罗艺峰与王耀华合著《音乐鉴赏》);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罗艺峰《音乐美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罗艺峰《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二等奖(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等;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有冯亚兰主持的《丝绸之路各族音乐研究》、罗艺峰主持的《华南与马来西亚民族音乐比较研究》,省级重点项目有罗艺峰主持的《丝绸之路各族乐器研究》,夏滟洲主持的《先秦音乐思想研究》等。横向科研项目有罗艺峰获得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夏滟洲参与承担的国家人文社科年度课题《音乐学新论》(200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音乐学学科规训》(2005)等。本系优势科研课题暨特色课程《西安古乐研究》,是陕西省和本院长期支持的重要科研课题,多次荣获陕西省和院级科研成果奖。20余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乐资科,译谱数百首(套),录制出版古乐传统乐曲多首,撰写论文40余篇,出版有《长安古乐谱》(1991)、《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2000)等专著。

2008年,由罗艺峰教授主持的《音乐美学课》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同年,由夏滟洲教授主持的《西北各民族传统乐种生态分析实验室建设》获“中央与陕西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支持立项。作为西安音乐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丛书,音乐学系硕士学位论文集,于2009年9月结集出版。书中展示了音乐学系近年来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涉及到民族音乐学研究、西方音乐史研究、音乐美学研究、音乐编辑学研究等不同领域。主要是:冯亚兰辑译的《长安白道峪兴安禅寺教衍和尚藏抄谱选辑》;高士杰主编的《“神”的光芒“人”的情感——西方音乐史研究文集》;罗艺峰主编的《1994-2004:谐和的同唱——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硕士论文选》;李宝杰主编的《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程天健主编的《行乐舞鼓——民族音乐学研究文集》;陈慧雯主编的《歌者远行——民族音乐学研究文集》等。

2010年7月,在西安音乐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西安音乐学院发展规划》(2010—2015)中,音乐学系被学院列为重点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之一,音乐学系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课程设置

《西方音乐通识》课程体系

(一)《西方音乐史》通识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西方音乐史/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2、课程性质:音乐表演与音乐教育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3、周学时/学分:2,总学时:108,开设3学期,总学分:6

4、授课对象:作曲系、视唱练耳专业、键盘系、声乐系、民乐系、管弦系、音乐教育系等各专业本科学生

5、使用教材:余志刚 编著《西方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开课教研室:西方音乐教研室

(二)《20世纪西方音乐史》通识课程——基本信息

二、《中国音乐通识》课程体系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通识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程:《中国古代音乐通识》(General Knowledge of Chinese Ancient music)

2、授课对象:音乐教育方向、音乐表演专业各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各方向的学生

3、课程性质:音乐院校本科专业基础课

4、周学时/学分:2,开设一个学期,总学分:2

5、教材:陈应时、陈玲群:《中国音乐简史》,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

6、开课系(部、室):中国音乐教研室

(二)《中国近代音乐史》通识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国近代音乐史

2、课程性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各专业必修课程

3、周学时/学分:2/2,开设1个学期,总学分:2

4、授课对象: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本科二年级学生

5、使用教材: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6、开课系(部、室):中国音乐教研室

(三)《中国当代音乐》通识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国当代音乐/ Chinese modern music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3、周学时/学分:2/1,开设1个学期,总学分:2

4、授课对象: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5、使用教材:自编

(四)《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通识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2、课程性质:音乐学专业必修课

3、课程学时:课程开设四个学期,每周2学时,共72周,总计144学时。

4、授课对象: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

5、使用教材:文字教材《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6、开课系(部、室):中国音乐教研室

(五)《西北少数民族音乐》通识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西北少数民族音乐》

2、课程性质:音乐学专业限定选修课

3、课程学时: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节,共18周,总计36学时。

4、授课对象: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

5、使用教材:文字教材《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概述

6、开课系(部、室):中国音乐教研室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