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蚀(地表松散物质被风搬运的过程)

由网友(你的爱太沉重)分享简介:风蚀指地表疏松物资被风吹扬或者搬运的历程,和地表遭到风吹起颗粒的磨蚀做用。湿燥的泥土以及地表上空绝对不变的风力是发熟紧张风蚀的首要前提。风蚀的首要形态为吹扬、跳跃、滑动、磨蚀以及揩蚀。风蚀弱度与决于风的侵蚀力,泥土或者岩石的抗蚀性和地表的粗拙度。中文名风蚀外文名Wind erosion性子1种磨蚀做用词性名词拼音fēng...

风蚀指地表松散物质被风吹扬或搬运的过程,以及地表受到风吹起颗粒的磨蚀作用。干燥的土壤和地表上空相对稳定的风力是发生严重风蚀的主要条件。风蚀的主要形态为吹扬、跳跃、滚动、磨蚀和擦蚀。风蚀强度取决于风的侵蚀力,土壤或岩石的抗蚀性以及地表的粗糙度。

中文名

风蚀

外文名

Wind erosion

性质

一种磨蚀作用

词性

名词

拼音

fēng shí

主要形态

跃移这座爱情山,以大盆景石为特征, 一吻定情 天然景观独一无二

当中等粒子(100~500μm)被驱动时,在短时间内它们进入风流中,随后由于重力又落下来,促使它们碰撞并加入到其他土壤颗粒的运动中,这种输送方式叫做跃移。由于土壤颗粒的巨大作用,跃移是植物伤害的主要原因。

悬移

指来自于很小土壤颗粒的垂直和水平运动,在跃移和直接风力作用下,直径100μm或更小的颗粒将被刮起来,悬浮到风中随风输送;在远距离搬运过程中,主要是<20μm的颗粒。在风蚀过程中,悬浮一般占总的土壤颗粒的3%~40%,搬运的高度最高、距离最远,是沙尘暴主要构成部分,土壤损失最为明显。由于比较细小的土壤颗粒通常含较多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所以悬浮颗粒是最富含有机质和植物营养物质的部分。

蠕移

直径在500~1000μm大的土壤颗粒和团聚体,由于太大不能离开地表,但受跃移过程中旋转的颗粒碰撞冲击而松动,随风滚动。表面滚动占总的土壤颗粒的7%~25%,影响到当地的沉积并对植物产生伤害。

影响因素

新藏公路沿线的风蚀地貌

20世纪40年代初,以Chepil为代表的美国农业部科学家对土壤风蚀防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经过60多年的时间,许多学者通过田间和室内便携式风洞试验对农田风蚀和沙尘扬起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如作物残茬复盖,增加地表粗糙度以及改变土壤特性,有效地减少了农田风蚀土壤的

损失。土壤风蚀的严重性是由1)风速;2)地表土壤物理特性;3)地表复盖及粗糙度状况决定的。

风速 风速是风蚀的启动力,风速增加时,风向上抬起土壤的力和拖曳力也相应增加,引起大颗粒侵蚀,同时搬运能力也相应增加。如果在农田地表没有或很少保护的情况下,大风可以在短时间内搬运走大量的土壤。引起土壤颗粒在风流中开始移动的风速值叫临界风速值。临界风速值取决于土壤复盖物和土壤的可侵蚀性。板结的或有不易侵蚀物质(如植物、残茬或石头等)复盖的地表,临界风速将比光秃的、疏松表面土壤的临界风速高。

风蚀强度取决于风的侵蚀力,土壤或岩石的抗蚀性以及地表的粗糙度。风的土壤搬运量大约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

一般情况下,表面越粗糙风蚀越轻,但极细微颗粒的光滑表面能够经受相当高的风速而不被侵蚀。

测量局部地块风蚀量E的方程可表示为:

E=f(I,e,k,L,N,)

式中I为土壤抗蚀性,e为局部性风的条件因子,k为地表糙率,L为与一定风向相对的地面宽度,N为植物复盖度。研究表明,在距地表30厘米以上,风速急骤减小,风所挟带的沙粒90%以上在地表30厘米的高度以内,故近地表范围内的磨蚀与擦蚀作用最强烈。风蚀使土壤颗粒在空间上重新分布和分选,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土壤特性

地表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大小的分布和土块及结皮层的动态稳定性。

Chepil(1941年)在土壤特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水稳性团聚体和干土块与风蚀度之间的关系,Chepil和Woodruff指出直径小于0.84mm的颗粒最易于风蚀。因此,小于0.84mm的土壤颗粒增加时,易于被侵蚀的土壤粒子也相应增加。由于土壤风蚀是先发生分离,土块和结皮层的动态稳定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土块、结皮层以及水分增加了土壤的凝聚力,从而减少了土壤分离和产生疏松粒子的数量。Chepil对含有不同比例侵蚀成分的土样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运移的土壤量,计算出不同团聚体大小对地表的保护程度。结果表明,大得不能被风搬运的团聚体,才能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

地表复盖

柴达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Fryrear应用便携式风洞估计了平坦地表、已耕地表和含有非侵蚀性土块的已耕地表的土壤损失。结果得出,20%非侵蚀性土块复盖的地表与无土块复盖的地表相比,土壤损失减少56%;40%和60%.土块复盖的地表分别减少82%和89%,地表粗糙度在控制风蚀方面是很有效的,并建立了土壤粗糙度系数与地表粗糙度之间的关系,定量方程为:k=e-0.48SR.

Hagen研究了作物残茬对风蚀的影响原因,结果表明:倒伏残茬抑制了地表土壤的扬起,增加了临界风速;直立残茬减小了土壤表面的摩阻速度并拦截了跃移的土壤;试验证明直立残茬比倒伏残茬对风蚀的控制更有效。Fryrear通过室内和田间风洞试验研究了倒伏残茬复盖百分率与土壤损失的关系,当20%复盖时,减少土壤损失[57%,50%复盖时,减少土壤损失95%.其土壤损失比表达式为:SLRc=1.81e-0.072SC(R2=-0.94),但仅在8%~80%复盖下验证了此方程。Bilbro和Fryrear[利用Fryrear(1985)的试验数为:

SLRc=e-0.0438SC(R2=0.94)。

SLR是指已知处理条件下被侵蚀土壤与平坦、裸露地表最大土壤损失之比。Horning(1998)等通过风洞模拟试验研究土壤损失比与地表粗糙度及地表复盖率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均服从指数关系,把倒伏残茬复盖和地表粗糙度分别作为独立变量,得出定量方程为

SLR=e-0.5SC×e-0.52SR

式中SLR——土壤损失比; SC——倒伏残茬复盖率,%; SR——地表粗糙度,cm.

此式说明作物残茬保护地表是有效且可行的控制风蚀的方法,而地表粗糙度的增加,也可以明显地降低风蚀。对残茬复盖和地表粗糙度能有效的减小风蚀的理解,可更好地开发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来减少农田风蚀、土壤源的损失以及沙尘暴的发生。

发生地区

风蚀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和遭受周期性干旱的湿润地区。

中国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区在青海柴达木,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吐鲁番,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柴达木风沙地貌中67%为风蚀地貌,尤其西北部,与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的强劲西风吹蚀第三纪泥、砂岩系,形成顺着风向排列的残余长丘,长10-100m甚至数千米。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雅丹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有风蚀条形土墩与洼地相间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风蚀蘑菇也很典型。东疆大风口七角井、天山达坂城、北疆老风口附近广布风蚀城堡、残丘言山等。克拉玛依东北乌尔和的风城平顶层状墩台,高10-30m。此外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库姆塔格风蚀柱、吐鲁番西部的风蚀穴也都十分典型。

风蚀地貌

(一)风蚀地貌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中国沙漠地区的风蚀地貌,除被广大沙丘所埋没的以外,在大风区域还有广泛的出露,特别是正对风口的迎风地段,发育更为典型。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东疆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等地。由于岩层的性质和产状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具有种种不同的形态,主要是:

1.风蚀城堡(蚀余方山)

大部分见于岩性强弱相间的沉积岩(主要是砂岩、泥岩等)地区。它们是在流水侵蚀的基础上,由于岩性软硬不同,导致差别性的风力吹蚀,从而形成许多层状墩台,相对高度多数为10~30米;有的由于岩层平铺,墩台顶部多平坦,故称“蚀余方山”;亦有生成宝塔状的。乌尔禾的“风城”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部的乌尔禾地区,方圆有数十公里。它发育在白垩纪岩层为主的构造台阶上,由岩性软硬不同的吐鲁谷砂岩和泥岩水平互层所组成。这里气候干燥、雨量少,但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冲沟相当发育。白垩纪地层一般都含有较多的盐分,在干燥气候条件下,风化和盐化作用很强,造成一层疏松的风化壳,使地层表面变得很疏松。而这种疏松易受侵蚀的地层,又正位于准噶尔西部著名的大风口上,经常受到六七级以上大风的吹蚀。长期风化剥蚀,风的吹蚀的结果,在原来暴雨侵蚀地貌的基础上,形成了状如城堡、亭台楼阁、宫殿等蚀余方山地形。砂岩比较坚硬,当泥岩受到砂岩保护时,往往形成上部大、下部小的蕈状。此外,还有塔状、柱状等多种地形,甚至还有的象人形、有的象珍禽异兽等奇特形态,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蚀余方山的相对高度大都有二三十米,高者可达50米。从高处远眺,沟谷两旁不同形态的土体相互组合在一起,高低起伏,宛如一座古城废址中街巷两边栉比相连的断垣残壁。因为这种地貌形态主要是由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因此称之为“风城”。

像乌尔禾“风城”这样的风蚀地貌,还广泛见于新疆东部兰新铁路十三间房风口以南一带。这里常年刮大风,十三间房年平均风速有9.3米/秒;第三纪的红色砂岩受到强烈风蚀,“风城”地貌也十分典型。塔里木盆地东端罗布泊洼地,在楼兰古城东北孔雀河畔一带,新第三纪红褐色粉砂岩出露的地区,也有风蚀城堡分布,一般高20~25米,顶部平坦,古代烽火台多建于其上。

2.风蚀长丘和凤蚀劣地

风蚀长丘,形似一条细长的垄岗,长度一般在10~200米不等,也有延伸数公里的;高度多在10~20米,也有40~50米的。风蚀劣地,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残丘地面,丘体矮小,一般只有几米长,高度也不超过10米。它们多分布在背斜构造等非常发育,地层软硬相间,且风向又与构造方向相一致的地区。以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分布最广,面积有2万多平方公里。

3.石窝和石蘑菇

在花岗岩、伟晶花岗岩、砾岩和粗砂岩等粗粒岩组成的向阳迎风的岩壁上,常常可以见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而密集的孔穴,有的高可及人,远望犹如窗格和蜂窝,这种地貌称为石窝。它的形成是:沙漠地区白昼阳光强烈照射,使岩壁增热,岩体里的矿物体积膨胀;夜晚温度骤降,矿物体收缩。由于矿物的热力性质各不相同,其体积的膨胀和收缩也有差异。这样,一胀一缩,在不同矿物的界面间就产生了应力(膨胀时产生压应力,收缩时产生张应力),使矿物彼此松解,岩面风化剥落。此外,岩石内含有一些可溶性盐类,也可通过毛细管水上升到岩石表面,由于水分很快蒸发,盐分重新结晶,体积扩张,也使岩石表面松散破碎。风化的岩面,经风力的吹蚀,最初形成很多浅小的凹坑;以后,风挟带沙子就沿凹坑磨蚀(旋磨),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最后形成状如蜂窝的石窝(风蚀穴)地形。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库车盐水沟的砂岩峭壁上,这种石窝十分发育;在吐鲁番盆地西北部一些石质丘陵的迎风坡上,也可见到这种蜂窝石。

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很发育的不大坚实的岩石,受到长期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大、基部小的地形,很像蘑菇,故称风蚀蘑菇,或石蘑菇。它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为甚,下部变得愈来愈小,最后变成上大下小的蕈状。特别是当下部的岩性较上部软弱,易于风化变得疏松时,更有利于风蚀蘑菇的形成。风蚀蘑菇在吐鲁番盆地西北部的石质丘陵地区,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乌尔禾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麻扎塔格等地都可见到。风蚀蘑菇一般多是在基岩地区发育的风蚀城堡等地貌的一种附生形态。

雅丹与上述的风蚀地貌不同,它是发育在第四纪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以罗布泊洼地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罗布泊洼地西北部及甘肃西部疏勒河下游;风蚀雅丹地貌广泛分布,面积有2600平方公里,仅次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是中国第二个面积最大的风蚀地貌分布区。“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后来用它来泛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组合。高起的土墩多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相对高度多在4~10米,长度不等。土墩组成物质全为粉沙、细沙和沙质粘土水平互层,沙质粘土往往构成土墩顶面,向下风方向作1~2度的倾斜,四周由几种坡向的坡面组成,坡度通常上陡下缓。

在罗布泊盐碱地北部的东西两侧,粘土土墩的顶面是灰白色盐碱块;又因它弯曲而长,形状似龙,故名“白龙堆”。关于白龙堆,中国古书上早有记述。《汉书·地理志》中就有“白龙堆,乏水草,沙形如卧龙”的记载。《周书》西域传中更对白龙堆的分布位置作了叙述:“鄯善,古楼兰所治,城方一里,地多沙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西北有流沙数百里”。

雅丹地貌在喀什三角洲平原的西南部、吐鲁番盆地燕木什以南冲积平原等地也都有广泛分布。但由于长期受风蚀破坏,土墩面积变得愈来愈小,形成风蚀土丘,使地面崎岖起伏,支离破碎。

风蚀解说

魔兽争霸真三国无双3.9D路人解说之一。第一次在YY2426马蜂真三竞技公会崭露头角,生涩腼腆。曾被夜未眠小队队长采乐邀请至小队担任视频解说,渐渐地,在各大真三竞技公会都时有风蚀的影子,从一个羞涩小男生蜕变成如今的寂寞老男人。

风蚀的危害

1、风剥表土, 地力减退,产量下 降。据试验,风速大 于5米/秒时,可在风 沙土上引起风蚀;风 速大于8米/秒时,可 在黑士上引起风蚀, 春季刮一次大于或等于七级的大风可弓1起严重风蚀。一般风沙土地块,年风剥表土7~10毫米,平均亩跑土5.6.,--,6.7吨,相当于损失氮磷钾45~60斤。黑土地块年风剥表土3~5毫米,平均亩跑土2~3.3吨,相当于损失氮磷钾24~40斤。本区土壤风蚀面积达1500万亩左右,年风蚀表土量约6000~8000万吨,相当于损失氮磷钾50~70万吨。

2、蚕食良田,扒地毁苗,致使土地轮耕弃耕。

风蚀雅丹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陡壁的小丘”,在这里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地貌组合,雅丹地面崎岖起伏,支离破碎,高起的风蚀土墩多为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相对高度多在4—10米。土墩物质全为粉砂、细沙和沙质粘土互层,砂质粘土往往构成土墩顶面,略向下风方向倾斜,四周由几种坡向的坡面组成,坡度上陡下缓。它们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由于处于干旱地区,湖水干涸,粘性土因干缩而产生龟裂,定向风沿裂隙不断吹蚀,使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风蚀凹地,而在凹地间则形成土墩。在我国以罗布泊洼地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