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庙芋头(山东省即墨市特产)

由网友(君故)分享简介:黑庙芋头,山东省即墨市特产,天下农产物地舆标记。黑庙芋头莳植汗青可回溯到六零零年前。史书记录,亮洪武2101年(一三八八年),亮太祖朱元璋决议正在山东地域成立“9卫108所”,鳌山卫就正在这类汗青情况下孕育发生。成立虎帐后,从南边迁徙过去的官兵家眷将芋头种苗戴到了山东,并正在鳌山卫周边举行大面积莳植。黑庙芋头产自即墨市岙山卫镇西部的...

白庙芋头,山东省即墨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白庙芋头多少钱 黄页88特产网

白庙芋头种植历史可追溯到600年前。史书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山东地区建立“九卫十八所”,鳌山卫便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产生。建立兵营后,从南方迁移过来的官兵家属将芋头种苗带到了山东,并在鳌山卫周边进行大面积种植。

白庙芋头产自即墨市岙山卫镇西部的白庙山区,崂山天然山泉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沙壤土质使白庙地区所产芋头个大肉白,品质优良,成为别具风味的无公害农产品。白庙芋头具有口感香、软、粘、滑四大特点,营养物质非常丰富。据有关部门鉴定,白庙芋头干的蛋白质含量为14%,脂肪含量为2.43%。此外还含有较多的钙、磷、维生素B1、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同时,白庙芋头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白庙芋头”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白庙芋头

分布区域

山东省即墨市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517号

品质特点

个大肉白、品质优良、营养丰富

批准时间

2010年12月24日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

白庙芋头因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以下明显的地域特征:个大椭圆,表皮平滑,肉质乳白细腻,面中带甜,香软粘滑,别具风味。[1]

内在品质

白庙芋头的蛋白质含量为1.82%,淀粉含量为14.7%。此外,还含有较高的钙、磷、钾、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1]

药用价值

白庙芋头中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作为防治癌瘤的常用药膳主食。除此之外,白庙芋头含有一种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球蛋白,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故中医认为芋头可补中益气。

产地环境

地貌土壤

山东省即墨市白庙芋头种植区属低山丘陵,耕层深80—120厘米,系棕壤土,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13.1克/千克,有效磷18.6毫克/千克,碱解氮76.9毫克/千克,速效钾84.3毫克/千克,土壤pH值在5.8—6.3之间。[1]

水文情况

即墨市南临崂山,水质与崂山水质一脉相承,系崂山山脉矿泉水质。大任河及其12条支流流经整个种植区,流域面积49平方公里。红星水库、豹山水库等4座小二型水库及32座塘坝分布在整个种植区内,总库容量达到260万立方米。充足的水资源和优质的崂山山脉矿泉水质非常适合白庙芋头的生长。[1]

气候情况

即墨市气候属暖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受海洋环境的影响,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具有冬暖夏凉、春温秋爽、春迟冬长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2.3℃,最高温度38.9℃,最低温度—10℃,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4%。年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77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600小时左右,年积温约4400小时。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能充分满足芋头生长需求。[1]

历史渊源

鳌山卫古城自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初建立,鳌山卫设立后,是全国二十四卫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相传白庙芋头就是明初设卫时,由军户从外地带来,并试种成功。

传说江氏祖先江荣于元末明初由淄博迁至即墨,后迁至留村(今龙山街道办事处)西程戈庄村,再后一分支江正先迁至今鳌山卫镇孙家白庙村居住。因当时兵荒马乱,缺少主食,便从鳌山卫引种芋头用以充饥。由于当地水土适宜芋头生长,且芋头易种植、耐储藏,因而从零星种植,到成地域发展,芋头成为当时主食食品。芋头种植逐渐流传下来。因芋头谐音“余头”,当地百姓喜在仲秋节、春节中食用,以图吉利,企盼年年有余。

明、清时以仕宦显名于朝野的即墨“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对白庙芋头宠爱有加,使其成为日常及家宴必不可少的主食,并由他们的宦游在外而使白庙芋头远传至北京、河南等地。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责任到户的白庙村民大面积种植芋头,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继而附近村民纷纷效仿,鳌山卫镇的其他村庄也到该村取经种植芋头,发展到至今规模。

2004年7月,即墨市孙家白庙村申请注册了“白庙”牌商标。

2007年7月,青岛白庙芋头专业合作社成立。[2]

2017年11月,首届即墨鳌山卫白庙芋头文化节在马家白庙村举行。[3]

生产情况

2010年,白庙芋头总种植面积0.8万亩,年总产量1.75万吨。

2017年,白庙芋头共栽种了2000余亩,亩产量达到5000斤左右,根据等级不同价格每斤在8元到15元之间。[3]

2018年,白庙芋头种植面积约3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个村庄3000多农户的农业产业经营格局,仅芋头地瓜就可以实现增收6000多万元。

产品荣誉

白庙芋头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优质农产品品牌”、“岛城最具社会诚信品牌”、“青岛市民最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

2008年,白庙芋头被钓鱼岛国宾馆指定为专供产品。[2]

2009年,白庙芋头生产基地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基地及产品认证。[2][5]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白庙芋头”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白庙芋头产于青岛即墨市鳌山卫镇,该镇地处即墨市东部,东临黄海鳌海湾,南与崂山区接壤,辖区总面积96.96平方公里,5.3万人口,耕地3.3万亩。白庙芋头产地位于鳌山卫镇西侧,北至温泉界,南至大龙路,东至西环一路,西至龙山界,辖孙家白庙、南邱白庙、红星等共计63个行政村。主产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4′14.10″—120°44′37.80″,北纬36°19′46.37″—36°25′21.85″。

质量技术要求

(1)地块选择:选择在土壤肥沃、疏松、保水保肥、旱能浇、涝能排的地块。生产基地及环境(空气、水、土壤)符合NY5010—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

(2)品种:选用优质丰产的当地传统品种。

(3)生产过程管理:

①整地施肥:芋头需肥量大,一般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千克/亩,耕地时一并施入。

②种芋处理:为保证芋苗整齐,旺盛生长,选用单个重50克左右的整芋,在15—18℃温度的环境下催芽,待芽萌动时即播种。播种期在3月下旬左右。

③播种:开沟直播,深10厘米左右,播后覆土13—15厘米,然后覆膜。要求行距80厘米,株距20厘米,密度为亩种3500—4000株。

④田间管理:芋芽刚露出地表后,及时破膜助出苗,以防止膜下高温伤芽。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整个生育期不再追肥。芋头耐涝怕旱,生长前期温度不高,维持土壤湿润即可;中后期及球茎形成发育期需充足水分,小水勤浇,保持地面不见干。芋头迅速膨大时开始培土,每隔20天培土一次,一次培土高5—7毫米,培土2—3次。芋头病虫害极少,主要预防蛴螬危害,在播种时用1.5%辛硫磷颗粒剂撒施播种沟内,每亩用量4.5千克。

(4)产品收获及处理:霜降前,芋叶变黄衰败时为最佳收获期,要及时收获。收获后进行晾晒,按一、二、三等级分级包装。

(5)生产记录要求:白庙芋头生产的全过程,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全面记载,妥善保存两年以上,以备查阅。[1]

专用标志使用

白庙芋头地理标志保护地域范围内的芋头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青岛白庙芋头专业合作社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白庙芋头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1]

参考资料

1.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告 第1517号 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引用日期:2018-12-06)

2.白庙芋头 · 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查询系统(引用日期:2018-12-03)

3.首届鳌山卫白庙芋头节开启 "全芋宴"让人味蕾大开 · 半岛网(引用日期:2018-12-06)

4.白庙芋头等即墨七大农产品获青岛市民“最爱” · 大众网(引用日期:2018-12-06)

5.白庙芋头喜获丰收 即墨唯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大众网(引用日期:2018-12-0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