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毛笔(太仓毛笔)

由网友(搞基达人@)分享简介:太仓羊毫是1种平易近间工艺品。洛阴市孟津县的太仓羊毫建造工艺曾经有三零零多年的汗青,太仓羊毫最光辉时,曾做为吏部的办专用笔,果太仓羊毫的建造者多为潘姓人,艳有“南湖北潘”之说。 (湖:指浙江湖州)汗青三零零多年产地洛阴市孟津县平乐镇近况后继累人本料羊毛所属平易近间工艺品基原先容由于建造工序庞大,再添上支出菲薄单薄等缘故原由,如今,很长...

太仓毛笔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洛阳市孟津县的太仓毛笔制作工艺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太仓毛笔最辉煌时,曾作为吏部的办公用笔,因太仓毛笔的制作者多为潘姓人,素有“南湖北潘”之说。 (湖:指浙江湖州)

历史

300多年

产地

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

现状

后继乏人

原料

羊毛

所属

民间工艺品

基本介绍

孟津隐藏在院落里的市级非遗 太仓毛笔

因为制作工序复杂,再加上收入微薄等原因,如今,很少有人愿意学这门技艺,太仓毛笔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太仓毛笔

2010年1月22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指出,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工艺、民间绝活等几个门类都呈现出濒临灭绝或变迁演化的趋势。

制作过程

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棂投在潘占堆身上,65岁的他戴着老花镜,围着布裙,在案板旁专 注地忙碌着。

案板上摆放着十几件工具,除了两个盛水的小盆外,还有大小不一的牛骨梳子,这些都是祖辈传下的,两个烧制的小盆显示出岁月的久远。毛笔的制作有“干活”和“水活”之分,潘占堆使用的是水活,在制作过程中离不开水。

毛笔制作过程精细复杂,经过72道工序,方为成品。其中以择料、齐毛、结头、择笔这四道工序要求最高。太仓毛笔用的山羊毛选自湖南,必须是夏天的羊毛。潘占堆说,湖南的羊毛锋利,弹性大,而北方的羊毛就不行。

潘占堆拿起一把羊毛,放在水盆里浸泡,然后把它贴在牛骨梳上经过几遍轧毛、梳理后,杂乱的羊毛变得温顺有序。整支毛笔制作完成后,必须再试水,测试笔锋是否浑圆和旋转自如。最后的一道工序是,在笔杆上刻字。

记者看到,他制作的每支毛笔笔杆上都刻着“太仓潘占堆制”字样。每支毛笔按材料的不同,刻上如“狼毫”、“羊毫”、“兼毫”等字。“狼毫”是采用黄鼠狼尾毛等上等原料制作的笔头,属于笔中佳品。对于这样高档的毛笔,要采用红木、紫檀木、红竹等制作笔杆。

潘占堆至今仍可制作出毫长最大的“抓笔”,此笔可写三尺大字,也可写蝇头小楷

他告诉记者,只有每一道程序都做到精湛,才能制作出一支“笔齐、肚圆、头尖、体健”的毛笔来。

曾被吏部作为办公用笔

位于孟津县平乐镇的太仓村,因古为皇家粮仓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占了95%以上。太仓毛笔制作历史有据可查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太仓村制作毛笔的有几十家,比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云升、潘太生等几家,这些名字也成为他们各自的号。有两家还在西安设立毛笔商铺,专营太仓毛笔。

太仓毛笔的特点是笔锋锐利,饱满圆润,吸墨性强,使用起来柔而不软,婉转流畅,富有弹性。那时的太仓毛笔销往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诸省(自治区),在北方地区久负盛名。其中以小楷笔最为著名,成为商家不可缺少的记账工具。太仓毛笔还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睐,成为日常公文的书写用笔。

潘占堆弟兄三个,大哥在部队当兵,二哥不愿意学,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潘占堆14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学此技艺。1952年,潘占堆的父亲潘三多在原洛阳地区手工业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提起学艺时的艰辛,潘占堆仍感慨不已。梳毛和捏笔头是最难的,冬天在水盆里梳理那么细小的笔毛,一不小心就被锋利的牛骨梳划破了手。而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笔头的毛,并在水盆里梳理时不脱不掉,更是件不容易的事。72道工序全都是纯手工,一天下来,腰酸腿疼。

50多年过去了,潘占堆仍在案板前精心地梳理着每一根羊毛,制作每一支笔。因为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在传承着父辈们的风骨。

太仓毛笔后继乏人

上世纪70年代前后,因为当时的政策,不让各家各户生产毛笔了,太仓大队抽调50多人成立了“太仓毛笔社”,年龄最小,但技艺精湛的潘占堆被任命为业务副厂长。厂里的业务员来往穿梭于北方各省。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各地都在写大字报,太仓毛笔供不应求。

1980年,“太仓毛笔社”解散后,太仓毛笔逐渐萧条,村里仅有潘占堆在制作。

太仓毛笔靠的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在“太仓毛笔社”时,潘占堆一天最多能制作50多支。现在,他每天最多能做20多支。因为生意不景气,潘占堆在惨淡地经营着。

昔日盛名在外的太仓毛笔,如今仅在本县范围内销售,也有一些单位把太仓毛笔当做礼品送人。

潘占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夫妇俩在外地打工,在家的二儿子看工序太烦琐,利润微薄,也不想学。这让潘占堆非常着急,他是太仓毛笔的唯一传人,自己的年龄一天天大了,总不能让太仓毛笔在自己的手里失传吧。为此,潘占堆没少给二儿子做工作。

2009年8月7日,“太仓毛笔制作工艺”入选孟津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年底,潘占堆自己花费了几千元,把“太仓毛笔制作工艺”申报成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准备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让二儿子看到了一抹亮光。

“南湖北潘”繁华难再

太仓村制作毛笔者多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时期有“南湖北潘”之说(湖:指浙江湖州)。

如今,浙江湖州地区的毛笔制作生产厂家众多,已形成产业化,雄踞全国毛笔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太仓村却江河日下。“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善琏镇,这里素有“笔都”之称。小小的善琏,几乎家家户户会制笔,涌现出许多湖笔世家。

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书写工具的革新,“湖笔”也难逃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等宿命。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湖笔”传人邱昌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太仓毛笔今后该如何发展,让潘占堆寝食难安。

抢救传统技艺迫在眉睫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各个门类都呈现出濒临灭绝或变迁演化的趋势。这是今年1月22日出炉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得出的结论。

新密市大隗镇是全国有名的“造纸之乡”,手工造纸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手工制作的白麻纸是书写的上乘佳品。在该镇大路沟村,黄保灵是唯一一个还在使用手工造纸技术造纸的人。目前,他濒临失传的造纸技艺,正在申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对报告中提到的问题,近日,河南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南省将在5年内公布40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点抓好40个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扶持50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规划省、市、县三级命名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乡、50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建立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