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炳林(《大易补释系辞详解》作者)

由网友(メ◇懒散公主ら┑)分享简介:唐炳林,字石屏,世居黑牙市南的莲塘村;清前期至平易近国始活着。他年少进公塾念书,天资颖悟,吃苦攻读。人物简介唐炳林,成年后,以文著名于时。果家道贫寒,设帐授徒,养活野庭,对于罪名其实不汲汲以求。后遵母命应试,考与秀才,没有久补廪熟。他素性刚直,仗义敢言,没有为谄谀之行。他正在县人席宝田野学其儿子席沅熟,异正在席野执学的还还有1位西席。...

唐炳林,字石屏,世居白牙市南的莲塘村;清后期至民国初在世。他幼年入私塾读书,资质颖慧,刻苦攻读。

人物简介

大智之门 孔子 易.系辞 解读

唐炳林,成年后,以文闻名于时。因家境清贫,设帐授徒,赡养家庭,对功名并不汲汲以求。后遵母命应试,考取秀才,不久补廪生。

他生性刚直,仗义敢言,不为阿谀之行。他在县人席宝田家教其儿子席沅生,同在席家执教的还另有一位教师。其时清朝政府政治腐败,财政支绌,公开卖官鬻爵。席沅生已捐“道台”(正四品,职位在知府之上,是捐纳所能得到的最高官阶)。道台当时尊称为“观察”。那位教师口口声声呼席沅生为观察,而他直呼其名,只看成是自己的一般弟子。席沅生对他极为尊敬。后来席沅生在长沙身居要职,将他接到长沙居住,执弟子之礼甚恭,按月供给丰厚。他受而不谢,视为当然。当时有一官僚淫佚无度,他即以诗讽谕。诗曰:“少年两拒私奔女,一点真心天地知。四十年来谈往事,风尘犹是旧操持。”那官僚见后,局促不能自安。

作品

他精研四部,为文典雅,既工诗歌,尤善制联。当时永州的最高学府频洲书院向永属八县(零、祁、东、道、宁、永、江、新)的士人们征求书院大门对联。在数以千计的佳联中,他的作品竟是青钱石选,一举夺魁。全联是:

濂溪派,潇水南来,看此间大道潆洄,便默会周子太极图说;

帝舜陵,嶷峰东峙,愿吾辈高山仰止,直上接虞庭精一心传。

不久,永州又在东门外修建长亭,作官场上迎新送旧之用,民间称为“接官亭”,建筑雄伟,亭柱高大。同样,该亭向全府征联。他精心撰制一幅多达112字的长联应征,又获首选。全联为:

世路少闲人,春怅萍飘,夏惊瓜及,秋归客燕,冬赏宾鸿,慨仆仆长征,祗赢得栉风沐雨,几经历红桥野店,紫塞边关,名利注心头,到处每从忙里过。

郊原何限景,西流湘浦,南峙嵛峰,东卧金牛,北淳石马,奈茫茫无际,都付与远水遥山,剩收拾翠竹香苓,绿天息影,画图撑眼底,欢君盍向憩中看。

此长联镌刻在亭内石柱之上,署名为“东安禀生唐炳林撰”。零陵士绅们认为一府的首县竟无联入选,刻上“东安”二字,有失零陵的体面,于是以白银三百两为交换条件,请人向他说情,去掉“东安”二字。他虽然家道贫寒,并不为金钱所动,坚决地说:“‘东安’二字决不能去!我不能为了三百两银子更改我的祖籍!”来人怏怏而退。后来,“东安”二字虽刻上石柱,但不久便被人用石块将它砸烂,不能辨认。

他寄情山水,性喜游览,足迹所至,必有题咏,并署姓名。永州的澹岩、东山、濂溪书院,长沙的天心阁、定王台、小瀛洲等名胜,他游历殆遍,或诗或联,均有撰述。他曾游零陵名胜朝阳岩,写有七津二首,不曾刻石,仅以纸书写,贴于岩石:

(一)

除却澹岩此最幽,是曾赏识几名流。

地无元叟空经眼,文到柳侯已尽头。

谁挟雄风出绝塞?我扶初日上高楼。

凭栏俯瞰湘江水,洗尽人间今古愁。

(二)

放他前辈茫茫去,那管后来游者谁。

古洞且酣今日兴,朝阳忽近暮云时。

江城十里诗中画,山磐一声岩上祠。

石隙藤萝补月色,者番清趣少人知。

这两首七律辞藻典丽,对仗工稳,意境恢宏;书法也深得何绍基的神韵,珠联璧合,交映增辉,游人争相赏赞,一时传遍全城。永州太守朱某的妹夫凤凰县熊希龄在此作客,见此二诗大为激赏。这时他正在永州城郊竹林寺内设馆。熊邀朱太守同诣寺访问,谈论诗文,宾主尽欢。后熊希龄于民国三年(1914)任内阁总理。他的学生唐毓崧赴京谒见熊时,熊对他的情况询问甚详,并再三托唐毓崧代致问候之意。

他一生精研《周易》,著有《大易补释系辞详解》,惜稿已散失。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