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西流村(江家西流村)

由网友(明花。)分享简介:江野西流村位于,北靠刘野西流村,东、南傍龙泉河,西靠青烟路,现隶属即墨经济开垦区。村域齐村辖区总面积一三八.七二私顷,此中贸易用地二私顷,工业用地一七.七六私顷,住民用地三八?九六私顷,还有工业园占地八零私顷。中文名江野西流村所属国度中国所属地域即墨市地舆位置即墨郊区北部面积一三八.七二私顷人嘴一七一一人村子由去据一九...

江家西流村位于,北靠刘家西流村,东、南傍龙泉河,西靠青烟路,现隶属即墨经济开发区。村域全村辖区总面积138.72公顷,其中商业用地2公顷,工业用地17.76公顷,居民用地38?96公顷,另有工业园占地80公顷。

中文名

江家西流村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即墨市

地理位置

即墨市区北部

面积

138.72公顷

人口

1711人

村庄由来

房山超多避暑乘凉好去处,快收藏

据1935年《江氏续谱序》载,江氏是伯益之后,受姓于江国(即河南汝宁府确山县),传至后汉孝父江革,及隶山东,故称济阳派。始祖江荣,孝父江革之三十八代孙于明初永乐年间来即墨。明崇祯年间,七世祖楼由即墨城东关迁入,定居建村,因龙泉河自北而来,至此折而西流,故名西流村。明万历版《即墨县志》载:里仁乡有西流社。后刘家西流形成,该村称江家西流。衍至清代,江家西流改属城厢七铺。

政区人口

2003年全村常住居民570户,总人口1711人,现有江、孙、董、黄、崔、张、杜等20余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解放初村年收入不足2万元。1978年村年收入为462万元,固定资产为133万元。1989年,村年收入增加到615万元,固定资产274万元。2003年,全村年收入已达8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185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0.5%、63.38%、26.12%,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增加到457万元。

第一产业方面,1949年,江家西流村有耕地1128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大豆、薯类等,粮食亩产100公斤,农业总收入3万元,畜牧收入1.5万元。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耕地增至1457亩。1956年,粮食亩产增加到20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可耕地调为1396亩。1980年大队先后投资20万元,修建机井8眼,平塘3处,灌渠8条共3000米,灌溉面积达8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80马力;粮食亩产500公斤,是解放初期的5倍。集体固定资产增加到90万元。改革开放后,从1984年土地下放到户,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水肥充足,至1997年亩产量增加到1000公斤。1998年村划归潮海街道办事处,先后被国家修公路征用土地200亩,整修村路用地60亩,河道置换用地81亩,教育用地51亩,绿化用地67亩,工业用地365亩,农民建房用地120亩,老年人活动场所及幼儿园用地5亩,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一产业连年萎缩,到2002年只有少数农业用地,村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方面,1965年生产大队办起了制发厂,生产队办起了几处采石组,村集体年综合收入5000元。1971年村集体建立江家西流塑料模具厂,入厂工人85人,年产值50万元。1978年村集体企业塑料模具厂更名为即墨市塑料模具厂,其他企业亦不断发展。1992年全村企业年总产值250万元,上交国税15万元,上交村委利润25万元。1992年村集体企业改制,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到2000年全村共有私营企业11个。

第三产业方面,1962年,全村只有磨坊1处。1983年,投资3万元,建综合商店1处,但发展极为缓慢。1992年后,由于城区各类市场的相继兴建,第三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50余人。2002年,个体经商的村民多达50户,主要经营餐饮、服装批发、小百货、运输服务、烟酒、旧货等。每户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2002年营业总额3800万元,上缴税金25万元,利润50万元。第三产业在该村的经济发展中已占主导地位。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方面,1946年7月,村成立完全小学,附近解家营、石河头、刘家西流、黄家西流、铺下、辛戈庄等村的学生大部来此就学。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村以祠堂为教室加以修缮,小学得以扩建。1950年,办起了扫肓识字班。1976年,投资10万元,重建占地10亩的西流小学,有教室24间,教师宿舍20间,并普及了初中教育。1985年,村建幼儿园,有教室9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各类玩具齐全,可容纳幼儿150人。同年,还建起老年活动室、健身室、图书馆,成立了老年协会。2000年,重建西流小学,由江家西流、黄家西流、刘家西流、前铺下、后铺下、辛戈庄6个村合作在江家西流村村东投资建成新的教学大楼,其中,江家西流村投资100万元。学校占地45亩,可容纳学生1500人就读,配备现代化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专用教室,达到省一类标准,是青岛市规范化学校。现在,该校已正式改名为山东省即墨经济开发区第二小学,共有11个教学班,学生500人。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全村已有101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村办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中,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2人。建村后,400年间才俊辈出。至清末,共有庠生34名,监生21名,增生2名,廪生1名,贡生3名,六品官1名,七品官3名,八品官1名,九品官3名。

医疗卫生方面,解放前,村中没有诊所,村民生活困难,死亡率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人民免费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1956年,村开始建卫生诊所。1972年,村办起了生产大队合作医疗卫生室,有“赤脚医生”2名。2000年,有乡村医生5人,医疗设施和诊治水平显著提高,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救,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群众健康基本得到保障。

人民生活方面,解放前,村民年人均口粮不足100公斤,大部分村民以糠菜为主,人均收入不足30元。解放后,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增加到250公斤,人均年收入20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到2003年,人均收入5185元,户均存款近万元。解放前,村民住房多为草屋、土墙、土地面,人均住房面积仅5平方米。1978年,村住房多为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2000年,村民住房多为钢筋水泥结构,人均面积达到25平方米。现全村有100多户住上二层楼房,有机动车120辆,彩电498台,电话420部,电话普及率80%以上。

村庄建设方面,解放前,村内街道不整,没有合理规划。70年代后,村庄开始建设规划,现村有主街道8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2000年,先后投资300万元,硬化街道面2.8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道4200米,修沿河坝1500米,改良自来水主管道5860米。为吸引全国各地客商来此投资发展,村东已建成80处二层楼房,每处建筑面积144平方米,规划工业园200亩,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社会福利

1985年以来,每年村集体出资4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1999—2000年每年交纳13.3万元。1989年开始,每年补助老年人50—100元及其他物品。1991年起发放独生子备用押金50—120元。从1994年,每年代村民交纳2万元农业税。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