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古村(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下辖村)

由网友(孤风)分享简介:社古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北部,距县乡一一.五私里。元至平易近国期间称射圃,村北现代有操练射箭圃场,故名。亮时曾1度改称社圃。原世纪五零年月始改名社古。由社古大村以及王了山两个天然村构成。村委会驻地社古大村。隶属于澄潭镇。中文名社古村所属国度中国所属地域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人嘴一五七二地舆情况社古村,一九八二年获省国民当局...

社古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西南部,距县城11.5公里。元至民国时期称射圃,村北古代有练习射箭圃场,故名。明时曾一度改称社圃。本世纪50年代初更名社古。由社古大村和王了山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社古大村。隶属于澄潭镇。

中文名

社古村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

人口

1572

地理环境

新富村 新昌县羽林街道下辖行政村

社古村,1982年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农业先进单位奖状。1992年总产值582万元。社古产茧历史悠久。清代中期至民国初期,已成为新昌县主要产茧区之一,每户男耕女织,把栽桑、养蚕、产茧、制种、掰棉、缫丝、织绸组合成一条龙生产,蚕种远销至杭嘉湖、萧山及江苏省的苏常、江宁等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农学报》载:新昌蚕种,西境(指西区澄潭一带)最多,专销杭嘉湖三府。

发展状况

历史由来

社古大村,元至清属丰乐乡,宣统二年(1910)后属澄潭乡,1932年属射圃乡,1930年属澄潭镇,50年代初属灵川乡,1956年后属澄潭乡(人民公社、镇);王了山,原属诚爱乡(今梅渚镇)上胡村,1956年划入。全村位于曹娥江上游澄潭江东岸,依山傍水,气候宜人。1992年有549户,1572人。姓氏47个,其中金姓占总人口43%,其次为陈、徐、俞、张4姓,占总人口30.92%。耕地843亩,果桑地555亩。向以粮桑为本,1949年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成绩显著,江岸两边林果荫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面貌巨变。社古村党支部,60年代部分年和70年代每年,均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

社古是新昌县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原来旱洪频仍,数百亩良田常被洪水冲毁为沙滩,占农田面积60%以上的旱田、坑田常遭旱灾虫害,产量很低,甚至颗粒无收。1949年后,广泛持续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修筑6米高、10米宽、1000余米长的防洪堤坝,堤畔竹、柳成荫;同邻村合建2000米长的砩圳1条,联营水库2座,蓄水量20万立方米;村单独建库7座,蓄水量7万立方米,建立提水灌溉机埠6座,装机55千瓦,沙滩改田200余亩,使良田增至740亩,自流灌溉,旱涝保收。落实科技兴农措施,改一熟为三熟,改高秆劣种为矮秆良种,加强农业综合防治,为新昌县两个综合防治点之一,备有防治病虫害的机具500台,促使农作物长势长期良好。1977年经全国著名的高级农艺师验收,达到要求,受到表扬。1992年粮食总产61.85万斤,亩产900公斤,比1949年各增3~4倍,使缺粮村变为余粮村。多年来,每年完成粮食定购任务8.96万公斤。

社古村 - 经济发展

1933年《中国实业志》和1935年王学祥《浙江新昌嵊县土制蚕种业调查报告》载:新昌制种繁盛之区集中于澄潭、梅溪、白鹤等镇乡,以澄潭、射圃等村较多。新嵊两县的产茧中心澄潭镇,在种业兴盛时期,每当出种时,辄开不夜之市。日本侵略军侵占新昌后,社古蚕茧销路受阻,产量急剧下降,毁桑种粮,只剩零星桑园。1949年后,重新发展蚕桑生产。1968年起,实行桑园五改,即改零星桑为成片桑,高杆桑为低杆桑,稀植桑为密植桑,劣种桑为良种桑,间作桑为专用桑。同时改良蚕种,改进饲养技术,提高蚕茧质量,增加张产,从原来20~30公斤增至50余公斤,由过去一年只养一季春蚕,改为一年三季4~5次养蚕,称为春、夏、早秋、中秋、晚秋蚕。80年代起,每亩蚕桑产茧高达150公斤,比新昌县平均亩产量高出一倍。是绍兴市多次授予的养蚕无病夺高产先进单位,全省产茧区干部群众前来学习取经络绎不绝。1989年产茧近千担,比1956年增长14倍。1992年有蚕桑500亩,产茧8.02万公斤,收入80.2万元,位居绍兴市前列。

社古桃子是传统优良产品,1956年收入1万余元,占集体收入16%。1992年55亩桃园,产桃6万公斤,收入10万元,又有桃苗收入5万元,同时新种桃树100亩。社古桃子品质好,素来与坑下梨、梅渚枣及朱家塘的柿子齐名。品种较多,有白桃、五月桃、水蜜桃、蟠桃、金桃等,分别在5~10月份成熟,果大,色美,味甜,颇受顾客欢迎,慕名前往采购者甚众。

畜牧生产,80年代起有新的发展。1992年生猪饲养量1000余头;养肉用鸡专业户71户,养鸡7万余只,产值70余万元,净利10余万元。有养兔、养蜂、养鱼、养羊等专业户,经营多种养殖业生产。有畜牧兽医员1人,负责畜牧防疫治病工作。

有村户联办汽酒厂1家,村办预制场1座,共计职工50人,固定资产60万元,年产值160万元。劳务输出120人,年收入30万元。筛沙出售年收入6万元。又有粮食加工厂2个,拖拉机和机动车18辆,打稻机50台,变电所1座(县电力公司设置),进行机械加工、运输、机耕、机电脱粒,使用电气烹调、养蚕。

村区民居多半更新,人均居住面积30余平方米,全村现有电视机400余台,电冰箱30余台,还有许多其他家用电器设备。

社古村 - 村庄建设

社古村

社古村与澄潭镇仅一水之隔,江面上有新建公路石拱桥一座,为东茗等乡村通往澄潭、镜岭等地要冲。此地过去只有狭小木桥1座和渡船1只,行人很不安全,1949年以来有10余人被洪水冲走。1975年12月29日,社古村民开始建造社古大桥。全村男女劳力700余人和邻村部分群众,破冰挖基,悬崖采石,盛暑砌墩,冒雪架拱,日以继夜,苦战两年,于1977年12月26日举行通车典礼,桥长127米,6墩,7孔,高8米,宽7米,桥面两侧置西坑石栏板,上装彩灯8组,两端各立石狮1对,设计荷载汽-15,挂-80,为新昌县最大的石拱桥。共投放劳力7万工,投资7万元,比原计划节省资金30万元,提前一年完工。经省、市、县交通部门专家鉴定,桥的式样新颖美观,质量优等,为全省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节约资金、民办公助建筑大桥的典范。桥的建成,对连接县(市)乡(镇)公路、繁荣市场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都起着重要作用,曾获省交通厅自力更生建大桥锦旗,市、县领导也多次表彰,其成功经验在全省介绍、推广。

社古村 - 村庄状况

1949年前,村民学风虽好,但因生活贫困,无法就读者甚多。民国初期以来,村里只有初级小学1所,青壮年人口中文盲占70%以上,妇女人口中文盲率高达95%,大中专学生如凤毛麟角。1949年后,创办高级小学1所。1985年成为基本无文盲村和基本普及初等教育村。现有大中专毕业生30余人。建有大会堂,为村民聚会、娱乐场所。60年代起,先后设贴报栏、黑板报、图书室和宣传窗,共出黑板报3025期。1988年,获绍兴市图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89~1992年,其先进集体事迹和农民义务贴报员、黑板报抄写员、图书管理员俞亦生的先进个人事迹,先后5次在《浙江日报》和《绍兴日报》进行报道。有村医疗保健员2人,做到小病不出村,急性病患有人过问。户户吃上了自来水。重视体育保健活动,全村生育纳入计划轨道,由高出生、高死亡型转向低出生、低死亡型。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前34岁左右提高到70岁左右。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