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斑蝗莺(鹟科蝗莺属动物)

由网友(满盘皆输)分享简介:矛斑蝗莺(推丁教名:Locustella lanceolata):体少一一⑴四厘米,体沉九⑴三克。上体橄榄褐色密布细著的白褐色纵纹,眉纹浓黄色粗而没有较着,下体乳红色具玄色纵纹,首羽腹面无黑端。虹膜暗褐色;口白褐色,下口基黄褐色;手肉色。首要是栖息于高山以及山麓地戴的林缘疏林灌丛以及草丛中。性极畏勇,常隐藏,零丁或者成对于活...

矛斑蝗莺(拉丁学名:Locustella lanceolata):体长11-14厘米,体重9-13克。上体橄榄褐色密布粗著的黑褐色纵纹,眉纹淡黄色细而不明显,下体乳白色具黑色纵纹,尾羽腹面无白端。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黄褐色;脚肉色。

舆情频道

主要是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性极畏怯,常隐蔽,单独或成对活动。分布西伯利亚,西自乌拉尔山脉,东抵萨哈林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朝鲜、日本,越冬于印度、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中文名

矛斑蝗莺

别名

黑纹蝗莺

外文名

Lanceolated Warbler

体征

体长11-14厘米,体重9-13克。上体橄榄褐色密布粗著的黑褐色纵纹,眉纹淡黄色细而不明显,下体乳白色具黑色纵纹,尾羽腹面无白端。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黄褐色;脚肉色。

鹟科

动物界

雀形目

脊索动物门

鸟纲

蝗莺属

矛斑蝗莺

分布区域

全球

拉丁学名

Locustella lanceolata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亚纲

扇尾亚纲

亚科

莺亚科

亚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1840

保护级别

无危

形态特征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雄性成鸟上体包括两个翼的内侧覆羽呈橄榄褐色以至黄褐色,各羽中央贯以黑褐色纵纹,前端较细,往后较粗;眉纹淡黄褐色,细而不显;眼先、颊部和耳羽暗褐色,耳羽缀黄褐色纤细羽干纵纹,颊部具细小暗斑;翅上外侧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褐色,边缘淡黄褐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橄榄褐色;尾羽暗褐色,表面具隐约的暗色横纹。下体乳白,微沾黄褐;喉白色,中央微具淡褐色细点斑;胸部和两胁具黑褐色羽干纵纹较显著,略沾黄褐;腹中央白色;尾下覆羽棕褐色,亦杂有黑褐色羽干纵纹。

雌性成鸟上体羽色似雄鸟,但较暗淡;下体羽黑褐色羽干纵纹较稀疏。

亚成鸟上体暗橄榄褐色,斑纹不如成鸟多,下体皮黄色。羽干纵纹较成鸟淡而宽。体侧赭色,带橄榄色细斑,纵纹不多。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黄褐色;脚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4-15g,♀11-17g;体长♂140mm。♀110-130mm;嘴峰♂11-13mm,♀8-10mm;翅♂54-65mm,♀53-59mm;尾♂44-53mm,♀45-56mm;跗蹠♂19-22mm,♀16-20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是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尤其喜欢在湖泊、沼泽、河流等水域岸边或邻近的芦苇塘、茂密的苇草间或灌丛间栖息。

生活习性

中国东北地区为繁殖鸟,其他地区为旅鸟或部分冬候鸟。每年春季于5月中旬迁到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到南方越冬。

性极畏怯,常隐蔽,单独或成对活动。受惊时亦少起飞,而是站在地上急扫其尾或钻进草丛中隐匿。迁徙期发现于耕田和草地。矛斑蝗莺的食物全为昆虫,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动物性食物,或其他陆生或水生昆虫和小型无脊柱动物。

矛斑蝗莺在繁殖期间特别善于鸣叫;叫声特殊,似如"gie-zi"或"gizi-gizi",有时飞翔时叫声为"gie-ie"。雄鸟叫得特别厉害。大部停息在灌木丛顶上或任何突出的枝条上,或在植物茎上鸣叫,叫声时低时高,几乎与螽蟖叫声相似。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游荡: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哈萨克斯坦、黑山、荷兰、挪威、帕劳、塞尔维亚、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瑞典、英国和美国。

中国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伊春、松花江、黑河、大兴安岭)、吉林(白城、吉林市、延边)、辽宁(大连、朝阳)(旅鸟,繁殖鸟)、迁徙或越冬于新疆(天山)、河北(昌黎)、北京、河南、山东、江苏(沙卫山岛)、浙江、重庆、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勐腊、新平)、海南(旅鸟)。

矛斑蝗莺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通常到达繁殖地不久,雄鸟立刻开始占区和鸣叫,雌鸟则开始营巢。营巢于草丛中地上,巢紧靠草茎基部,隐藏很好。巢呈杯状,外壁由禾本科的枯草茎和草叶编织而成,内壁为较细的草茎、草叶和草根。外壁较松,内壁较紧。巢的大小为外径8.5-10厘米,内径6.0厘米,高6.0厘米,深4.5厘米。每窝产卵3-5枚,表面布满红褐色小斑点和斑纹,钝端尤为集中。卵的大小为16.2-19毫米×12.6-14.1毫米,仅雌鸟孵卵。

亚种分化

矛斑蝗莺(2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矛斑蝗莺中南半岛亚种Locustella lanceolata hendersoniiCassin, 1858

2

矛斑蝗莺指名亚种Locustella lanceolata lanceolataTemminck, 1840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