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留村(山东海阳市徐家店镇下辖村)

由网友(孤城潇陌)分享简介:南留村位于海阴市北部,地处东经一二一°零七′,北纬三七°零七′。工具取与火崖村、油坊村山泊相连,南北取迎驾山村、康野河村隔山相视。本属山西头城,二零零零年一二月撤山西头城后,隶属徐野店镇。西距镇当局驻地一五私里,南距市当局驻地六零私里。齐村辖区面积五平方私里,耕地一零六.七私顷,此中火浇地二三.三私顷,因园二.七私顷。...

南留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7′,北纬37°07′。东西与取水崖村、油坊村山泊相连,南北与迎驾山村、康家河村隔山相望。原属山西头乡,2000年12月撤山西头乡后,隶属徐家店镇。西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60公里。

看图 海阳市徐家店镇下吼山村的 老房子

全村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106.7公顷,其中水浇地23.3公顷,果园2.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有269户,773人。有孙、吕、孟等3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孙姓,占90%。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94万元,人均纯收入332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38%、51%、11%。

中文名

南留村

面积

5平方公里

人口

773人

所属地区

海阳市

所属国家

中国

行政类别

历史沿革

1941年春本村解放。1942年春日军扫荡进村,用刺刀捅死村民2人,丢到井里淹死2人,开枪打死2人,抓走1人。同年冬日军胶东大扫荡,用刺刀刺死村民4人,打断腿的1人,开枪打死2人,用辣椒水灌死1人,轮奸妇女1人。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胶东,来村抓去3人,抢走骡子4头,烧掉公粮5000余斤。1956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不久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村名由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孙姓先祖欲择地而居,途经栖霞县,友人留其在桃村落户,孙姓谢绝,行至此地建村。为纪念友情,命村名为难留。后因处桃村之南,遂改称南留村。另一说,明嘉靖年间,孙姓来此定居,在今村北5公里处住了两天,因周围河湾中青蛙极多,且在夜间鸣叫,响声彻天,使人整夜难眠,于是又往南走了几里才留下,故命村名南留   后来吕姓兄弟俩闯关东,走到本村,被劝留下,并割了村西北角给他们,而在此定居。

经济发展

南留村[山东海阳市徐家店镇下辖村]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24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比1978年增长了1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65公斤,总产50.3万公斤。

1999年,村民投资5万元,购进奶牛10头,每头常年收入5000元左右。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04.5万元,其中农业185万元,畜牧养殖业100万元,林业3.5万元,其它16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网扣加工,收入微薄。1951年,办起豆腐坊,以后又办起粉坊、油坊,规模都不大。1978年,办起刺绣厂、地毯厂、面粉加工厂。1994年,办起小机械厂,工人10名,固定资产30万元,当年利税7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00人,收入402万元。其中工业387万元,建筑业15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本村先后办起了理发店、商店、电焊部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人,收入87.5万元,其中运输业86万元,商饮业1.5万元。

组织建设

南留村[山东海阳市徐家店镇下辖村]

1941年春,吕卓章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成立党小组,吕卓章任党小组长。1941年冬至1942年春,发展党员5名。1942年4月,成立党支部,吕卓章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起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特、反奸、反恶霸斗争。组织10余人随军参加万第讨伐赵保原战斗,组5人的担架队南下支援前线。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3人。2002年,全村有党员12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吕卓章、孙洪太、孙洪田、孙中汉、孙中刚、孙桂法、孙洪仙、孙中荀、孙忠孝、孙忠波、孙朋仙、孙成敏。

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吉尚、孙吉清、孙中桂、孙中汉、孙洪田、孙福国、

孙桂法、孙洪仙、孙中荀、孙忠波、孙朋仙、孙成敏。

文教科技

1941年,成立南留初级小学。1949年,与油坊村联合成立南留完全小学

,教师2人,学生80余人。自建国至2002年,本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难以维持生计。建国后,村民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00公斤,总收入3

0万元。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不足4平方米,扩大到17平方米,全村有各

种运输车辆150辆,摩托车76辆,电话120部,彩电200台,电冰箱56台,洗衣机6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