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忠秀(师忠秀)

由网友(反反复复,一场空)分享简介:师忠秀,专士,一九五七年熟,结业于华中科技大教机械CAD业余。现为电机工程教院院少、山东省讲授名师、山东省机械根蒂根基系列结合精品课程以及国度级特点业余设置装备摆设点卖力人、青岛市CAD博委会主任、中国工程图教教会理事、教诲部机械根蒂根基课程讲授引导委员会委员。首要从事古代设计实践取要领研究以及机械道理、机械设计、机械立异设计等课程讲授,...

师忠秀,博士,1957年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CAD专业。现为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机械基础系列联合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青岛市CAD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事、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教学,致力于教育创新。

中文名

师忠秀

性别

出生日期

1957年

师忠秀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D2版 师忠秀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师忠秀肖像

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2部,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2项,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参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957年4月出生于河南1978年3月~1982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专业本科生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9月~1988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研究生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9月~1993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机械CAD专业研究生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6月晋升为讲师1994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12月被评为教授2004年9月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2007年8月被评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2006年5月任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主讲本科生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其中机械原理为省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为校级精品课程

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内容为机构学、机构误差分析与综合、机械可靠性设计、机械CAD、机械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曾经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稳健设计的含间隙弹性连杆机构分析与综合(50075041)”

(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稳健设计的连杆机构分析与综合(Q99F10)”

(3)山东省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连杆机构精度可靠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Q95F0344)”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

(1)机械类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2)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机械设计

(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

学术获奖情况

(1)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机构精度及动作可靠性研究,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3)机构精度可靠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

近期有代表性的论文及论著

(1)RobustSynthesisofPathGeneratingLinkages,MechanismandMachineTheory,Vol.40,No.1,2005,EI:04538759254

(2)基于稳健设计的弹性连杆机构动力学分析,机械科学与技术,2004,23(7)

(3)含间隙平面连杆机构的动力学概率分析,青岛大学学报(工程版),2005,20(4)

(4)一种新型水上清洁机器人的创新设计与实践,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版),2007(2)

(5)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未来研究兴趣、计划及展望

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建设创新性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一种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TRIZ的研究与应用已受到我国学者、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TRIZ认为发明问题的核心就是解决技术冲突和物理冲突。该理论将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加以归纳、总结,认为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TRIZ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得到重视,还是进入21世纪的事,但在短短的几年内关于TRIZ的研究取得了很快发展,学术会议频频召开。本人已在该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有兴趣进行深入研究,并力争在TRIZ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立足于机械类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群教学体系改革和教育创新,注重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科研与教学结合,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有益于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体系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