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序(唐代孔志约参与编辑的本草著作)

由网友(放荡不羁比)分享简介:《新建原草》是始唐人孔志约介入编纂,它以陶宏景的《原草经散注》为根蒂根基,改正某些过错,又删损1百210种药物,送药连8百510种。共54卷,此中有彩色图谱2105卷。此书至北宋渐殁掉,但其基原内容仍生存正在《证类原草》中。一八八九年正在敦煌发明部门残卷,别的正在日原也发明1部门至关于尔国唐朝的脚抄卷子原。孔志约,始唐人,贯里及熟平没有...

《新修本草》是初唐人孔志约参与编辑,它以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为基础,纠正某些错误,又增益一百二十种药物,收药连八百五十种。共五四卷,其中有彩色图谱二十五卷。此书至北宋渐亡失,但其基本内容仍保存在《证类本草》中。1889年在敦煌发现部分残卷,另外在日本也发现一部分相当于我国唐代的手抄卷子本。

新修本草

孔志约,初唐人,贯里及生平不详。曾任礼部郎中兼宏文馆学士,参加《新修本草》的编辑工作,并撰有《本草音义》二十卷((已佚))。《新修本草》((宋人著作中称为《唐本草》,后又有称为《英公唐本草》)),系苏敬首先建议,经唐高宗批准,由太尉长孙系忌受命领衔((后又改命英国公李勣领衔)),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编写,历时二年,于高宗显废四年(569)正月完成,颁行全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比1542年编成的纽约堡药典要早八百多年。

作品名称

新修本草序

创作年代

唐朝

作者

孔志约

文章内容

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①,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②。蛰穴栖巢③,感物之情盖寡;范金揉木④,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⑤,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沴⑥,易愆寒燠之宜⑦。中外交侵⑧,形神分战⑨。饮食伺衅⑩,成肠胃之眚⑾;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⑿。几缠肤腠⒀,莫知救止⒁;渐固膏肓,期於夭折。暨炎晖纪物⒂,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⒃,穷诊候之术。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⒄。刳麝剸犀⒅,驱泄邪恶;穗丹炼石⒆,引纳清和⒇。大庇苍生,普济黔首。功侔造化((21)),恩迈财成((22))。日用不知,于今是赖。岐、和、彭、缓((23)),腾绝轨于前((24));李、华、张、吴((25)),振英声于后((26))。昔秦政煨燔,兹经不预((27));永嘉丧乱,斯道尚存((28))。

梁陶宏景雅好摄生((29)),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晨之所作,不刊之书也((30))。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雷众记((31)),颇或踳驳((32))。兴言撰缉((33)),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34)),润色医业((35))。然而时锺鼎峙((36)),闻见阙于殊方((37));事非佥议((38)),诠释拘于独学。至如重建平之防己((39)),弃槐里之半夏((40))。秋采榆仁((41)),冬收云实((42))。谬粱米之黄、白((43)),混荆子之牡、蔓((44))。异繁缕于鸡肠((45)),合由跋于鸢尾((46))。防葵、狼毒,妄曰同根((47));钩吻、黄精,引这连类((48))。铅、锡莫辨((49)),橙、柚不分((50))。凡此比例((51)),盖亦多矣。自时厥后,以迄于今。虽方技分镳((52)),名医继轨((53)),更相祖述((54)),罕能釐正。乃复采杜蘅于及己((55)),求忍冬于络石((56));舍陟釐而取莂藤((57)),退飞廉而用马蓟((58))。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叹。

既而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臣苏敬((59)),摭陶氏之乖违((60)),辨俗用之纰紊((61)),遂表请修定,深副圣怀。乃诏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太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孝崇等二十二人((62)),与苏敬详撰。窃以动植形生((63)),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64))。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65));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于是上禀神规((66)),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67))。遂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铅翰昭章((68)),定羣言之得失;丹青绮焕((69)),备庶物之形容。撰本草并图经、目录等,凡成五十四卷((70))。庶以纲罗今古,开涤耳目,尽医方之妙极,拯生灵之性命。传万祀而无昧((71)),悬百王而不朽。

文章注释

①“天地”七字:语见《易·繁辞下》。

②亭育:又作“亭毒”。独言“化育”。《老子》五十一章:“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王弼注:“亭,谓品其形;毒(今讹作毒),谓成其质。言化育之也。”高亨《老子正诂》以为“亭”通“成”,“毒”通“育”,即“成育”之义。

③蛰穴:指穴居。《易·繁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栖巢:指巢居。《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④范金:谓熔化金属注入模型以铸造器皿。范,亦作“笵”,铸造金属器皿的模子。用如动词。《礼记·礼运》:“范金合土。”陈澔就:“笵金,为形范以铸金器也。”揉木:使木材弯曲以制造轮子和耒耜等工具。《易·繁辞下》:“包牺(即伏羲)氏没,神晨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⑤五味或爽:指饮食失节。爽,伤败。语本《老子》十二章:“五味令人口爽。”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

⑥六气斯沴(lì利):即“六沴”,谓六气不和。《汉书·孔光傅》:“六沴之作。”又,《五行志》:“气相伤谓之沴。沴独临莅,不和意也。”

⑦燠(yù郁):温热。《礼记·内则》:“问衣燠寒。”《释文》:“燠,暖也。”

⑧中外交侵:身体内外病邪相侵。如嵇康《养生论》所谓:“夫以蕞雨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

⑨分战:独言分头应战。

⑩衅:即“衅”。间隙;缝隙。此指体虚之隙。《国语·楚语》:“苟国有衅。”韦昭注:“衅,隙也。”

(11)眚( shěng):指病患。《文选·东京赋》:“勤恤民隐而除其眚。”李善引薛综注:“眚,病也。”

(12)遘:通“构”。《文选·王仲宣 七哀诗》:“豺虎方遘患。”李注:“遘,与樽同。古字通也。”

(13)几缠:谓疾病缠缚。几,又作“械”,危殆。借指疾病。《淮南子·精神训》:“名实不入,机发于踵。”高诱注:“机,喻疾也。”缠,谓受疾病困缚。

(14)救止:独言“救疗”。治愈。《吕览·爱士》:“病则止。”高诱注:“止,愈也。”

(15)炎晖:指炎帝神农氏。相传神农氏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称炎帝。晖,日光。纪物:谓记事。此指作《神农本草经》。

(16)云瑞名官:指黄帝与岐伯等众医官讨论医事。《左傅·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罢名。”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

(17)“鬼神”句:此谓能穷尽诊病之术,疾病虽如鬼神之幽冥多变,亦可洞悉,无处隐遁。语本《易·繁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18)刳麝剸(tuán囤)犀: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犀角与麝香,均有“除邪”及“辟恶气”之功用。剸,断截。

(19)飞丹炼石:泛指炼制丹药。《南史·陶宏景傅》:“弘景……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炼石,炼制药石。

(20)引纳清和:导引吐纳清和之气。

(21)侔(móu侔):相等。造化:指创造化育万物的天地自然界。《淮南子·精神训》:“伟哉!造化者其以我为此拘拘邪?”

(22)财成:亦作“裁成”。本谓剪裁制成。语本《易·泰卦》:“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孔疏以“翦财成就”、“财节成就”释“财成”。此指筹谋成就万物的帝王。

(23)彭:传说中的上古医者巫彭。《吕览·勿躬》:“巫彭作医。”《山海经·海内西经》郭璞注:“巫彭,神医也。”相传巫彭创制丸药。

(24)绝轨:独“绝跻”。优异卓绝的功绩。

(25)李:疑指东汉蜀医李助,通经方本草,与郭玉齐名。或谓指李当之。但李当之为华佗弟子,不当列于华前。张:指强仲景。吴:华佗弟子吴普。

(26)英声:独英名。何晏《景福殿赋》:“故当时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

(27)秦政:秦始皇嬴政。不预:不列入。指秦始皇焚书,医药之书不在其列。

(28)“永嘉”二句:谓经历永嘉之乱,书籍大量焚失,而医道授学独存。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永嘉五年(311),匈奴贵族刘聪、石勒等攻破晋都洛阳,俘怀帝,大焚宫殿国籍,史称“永嘉之乱”。隋代牛弘称此为“书之四厄”。

(29)雅好:素好,为汉魏时熟语。渎张衡《西京赋》:“雅好博古。”《三国志·司马朗傅》:“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雅好人伦典籍。”

(30)不刊之书:无须改动、不可磨灭之著作。刊,删改。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31)桐雷众记:指桐君、雷公等人的著述。相传桐、雷雨人均为黄帝时医官,著《桐君药录》、《雷公药对》等。实为后人所假托。

(32)踳驳:猎“舛驳”。差错杂乱。《文心雕龙·诸子》:“其纯粹者入矩,踳驳者出规。”

(33)兴言:独“薄言”。句首助词,无义。《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兴言出宿。”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兴言独云薄言,皆语词也。”

(34)雕琢:亦作“雕琢”。谓研讨琢磨。《抱朴子·崇教》:“雕琢切磋,勿纳于邪伪。”

(35)润色:原指修饰文辞,增加文采。此指增光。左思《吴都赋》:“其奏乐也,则木石润色。”

(36)锺:当,逢遇。《文选·刘琨(劝进表)》:“方今锺百王之季。”李善注:“锺,当也。”鼎峙:指南北朝畴天下不统一,有如鼎足三分峙立。

(37)殊方:指冥域、他乡。班固《西都赋》:“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38)佥议:众议。佥,众人。

(39)重建平之防己:据《新修本草》(辑复本,下同):“陶云,(防己)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案:本出汉中者,作车辐解,黄实而香。青白而虚软者,名木防己,都不见用。陶谓之佳者,盖未见汉中者耳。”

(40)弃槐里之半夏:“陶云,槐里属扶风,今(半夏)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案: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之。顷来互相用,功状殊异。”

(41)秋采榆仁:“陶云,三月采(榆)皮,取白暴乾;八月采实。案:榆三月实熟,寻即落荚。”又《说文》段注:“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书,诗歌记载,无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草,乃盍改为仁字,于理不通,学者所当知也。”

(42)冬收云实:云实,豆科植物,晚秋采摘。“陶云,生河间川谷,十月采,暴乾。”

(43)谬粱米之黄白:“陶云,(白粱)今处处有,襄阳竹根者最佳。案,陶云竹根,竹根乃黄粱,非白粱也。”

(44)牡蔓:指牡荆实与蔓荆实。“陶云,既是牡荆,不应有子。牡荆子即是小荆子。案:陶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子为牡荆子也。牡荆茎劲,作树不为蔓生,故称之为牡,非然实之谓也。”

(45)异繁缕于鸡肠:繁缕即鸡肠,今俗称鹅兄不食草。“陶云,繁缕(一作“篓”)主积年恶疮不愈。又云:鸡肠草主毒肿,止小便利。案:此(繁缕)草即是鸡肠也。……流俗通谓鸡肠,雅士总名繁蒌。”

(46)合由跋于鸢尾:把天南星科的由跋,混合于鸢尾科的鸢尾。“陶云,由跋状如鸟翣(即射干)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苦酒磨,涂肿。案:寻陶所注,乃是鸢尾根,即鸢头也。今陶云由跋,正说鸢尾根茎也。”

(47)“防葵”二句:伞形科的防葵和瑞香科的狼毒,错认为同根。“陶云,(防葵)今用建平间者。云本与狼毒同根,……但置水中不沉耳。案,(防葵)根叶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风,故名防葵。采依时间,亦能沉水。”

(48)“钩吻”二句:把百合科的黄精和马钱科的钩吻,引为同类植物。“陶云,黄精叶与钩吻相似,钩吻叶似黄精而茎紫,……初生极似黄精。案,黄精直生,两叶或四五叶相封;钩吻蔓生,叶如柿叶。”

(49)铅锡莫辨:“陶云,粉锡,即今化铅所作胡粉也。案:实用锡造,陶又言化铅作之,亦为误矣。”(按《新修本草》所出案语非,陶说是。)

(50)橙柚不分:“陶云,柚子皮乃可食,而不复入药用。案:今俗人或谓橙为柚,非也。”据《本草术义》卷十八:橙皮“或取皮合汤待宾,未兄入药。”陶氏所说“柚子皮”,殆谓橙皮,而橘柚皮可入药用。

(51)比例:独比类。魏晋时熟语。《颜氏家训·风操》:“如此比例,触类慎之,不可陷于轻脱。”

(52)分镳:独分道扬镳。此指医学与本草学的研究分头进行。

(53)继轨:独继踵。继承前人之业迹。《晋书·元帝纪》:“三叶重光,四圣继轨。”

(54)祖述:师法前人加以陈述。《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55)“采杜蘅”句:据《新修本草》云:“(杜蘅)今俗以及己代之,谬矣。及己独茎,茎端四叶,叶间白花,殊无香气,有毒,服之令人吐。惟疗疮疥,不可乱杜蘅也。”又云“(及己)入口使人吐,而今以当杜蘅,非也。”杜蘅为焉兜铃科植物,别名马蹄;及己为金粟科植物。

(56)“求忍冬”句:忍冬,即金银花藤。络石,指夹竹桃科藤本植物络石藤。二者科属、性能各别,而当时混用,故《新修本草》指出忍冬“今人或以络石当之,非也”。

(57)陟釐:蕨类植物,生水中,又名石发,云可止痢。莂藤:不详。

(58)“退飞廉”句:摒退菊科的飞廉不用,而用马蓟。马蓟,今又名大蓟。飞廉—名漏芦,主治骨节热,胫重酸痛。《新修本草》云:“今俗以马蓟似苦芺为漏芦,并非是也。”

(59)朝议郎:唐代官名,正六品上。行:唐代官制,凡官员之身份级别高于其职务官之品级时,在官名前加“行”字。右监朗府长史:《文献通考》卷五八《职官·左右监门卫》:隋初有左右监门府将军,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唐代左右监门府置大将军、中郎将、长史等官。骑都尉:唐代第八等军功勋。

(60)摭(zhí直):拾取,采集。张衡《西京赋》:“摭紫贝。”

(61)纰紊:错误紊乱。

(62)太尉:唐代优礼大臣的最高官衔。监修国史:领衔编修国史,实隙上不参加具体编撰,挂名而已。上柱国:唐代第一等罩功勋号。赵国公:唐代开国大臣长孙无忌的封爵。他后因反封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放逐黔州(今四川黔江一带),旋又赐死。太中大夫:唐代从四品下的文官。尚药奉御:《旧唐书·职官志》:尚药奉御为尚药局主管,掌“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之事”。

(63)形生:谓形体禀性。《庄子·大宗师》:“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列子。力命》张湛注:“智动者不以权力乱其素分,矜名者不以矫抑亏其形生。”

(64)“春秋”二句:陶宏景《本草经集注序录》:“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则枝叶就枯,又蹄流于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其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耳。”

(65)“离其”二句:《本草经集注序录》又谓“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蹄、钱唐三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

(66)神规:指《神农本草经》的规范。

(67)萃:聚集。《左傅·宣公十二年》:“楚师方状,若萃于我,我师必尽。”

(68)铅翰:独“笔墨”,此指所书之文字。古人以铅粉书字。翰,指毛笔。

(69)丹青:本指丹砂、青雘雨种矿物颜料。又泛指颜料、绘书艺术。此指所绘之彩色药物图谱。《晋书·顾〓之傅》:“尤善丹青,图写特妙。”

(70)五十四卷:《新修本草》由本草(文字部分)二十卷及目录一卷、药图二十五卷及目录一卷、图经(药图之文字说明部分)七卷组成,共五十四卷。《蜀本草》引李勣进《本草表》作五十三卷,因其中未列药图目录。

(71)万祀:独万年。《尔雅·释天》:“夏日嵗,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文章今译

听说过天地的最高品德是生,使阴阳运化而繁殖万物;人们所珍重的是命,赖以无育成长而享尽天年。当还古人们穴居巢处的时候,触发物质享受的情欲大概很少;到了能制造使用金木等工具时,追求物质欲望的手段纔滋增。而饮食五味有失,这是不明甘辛等滋味的节制;自然界六气不和,容易乖违寒温的适度。身体内外受到病邪交相侵袭,形与神分头抵御应战。饮食失常伺隙伤身,造成肠胃的疾患;风湿外淫乘机犯体,构成四肢的病害。疾患缠缚于肌肤,无人知道如何救疗;以展成为膏肓痼疾,所期待的只是死亡。到神农氏辨认药物著《本草》,懂得药物的功用;黄帝任命岐伯等从医官,深入研究诊治病候的技术。于是对于草木等类药物都掌握其性能,象鬼神那样变化多端的病魔无处遁迹藏身。剖挖麝香截取犀角,驱除邪恶之疾;炼制神丹妙药,导引吐纳清和之气。广泛地庇护人民,普遍地拯救百姓。其功德等同于大自然,其恩惠超过其他帝王。人们日常使用而不知不觉,直到如今仍然有赖于它。岐伯、医和、巫彭、医缓,在前代创立了优异卓绝的功绩;李助、华佗、张机、吴普,又在后世振兴了英名声望。从前秦始皇嬴政焚毁书籍,这些医药书籍不在其列;经历西晋的永嘉之乱,医道授学仍然存在。

梁代陶宏景素好养生,精深研究药物之学。以为《本草经》这部书,是神农氏所著,是不可磨灭删改的作品。可惜它的年代久远,书简残缺虫蚀,跟桐君、雷公等多数作品一样,颇有错杂混乱。他整理编撰《本草锺集注》,成焉一家之言,可用以深入研究短方,使臀卑润色增光。然而其时正酋天下分峙鼎立,对远方异域的药物见闻阅历尚有欠缺;从事编纂时又未经过广泛讨论,注释说明受到个人独学的局限。以致如偏重建平的防己,遗弃槐里的半夏。谬称秋季采集榆人,冬天收获云实。搞错粱米的黄、白品种,混淆荆子的牡、蔓之分。误称繁缕不同于鸡肠草,把由跋并入鸢尾。防葵、狼毒,妄说它们是同根;钩吻、黄精,混淆它们为同颊。铅锡不辨,橙柚不分。凡此种种类似的例子,已够多了。从此以后,一直延绩到如今。虽然医药分道扬镳各有进展,名医继踵辈出,但大都相互效法前人的陈述,很少能有订正的。竟然又有到及己中去采杜蘅,向络石藤去觅求忍冬,舍弃陟釐却取用莂藤,屏退飞廉而使用马蓟。承绩惑乱行为妄谬,简直无人省觉;以致有些疾患往往酿成险证,实在深可慨叹。

不久以前,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臣苏敬,摘取陶氏著作中的失误,辨明世俗用药的错乱,就上表请求准许修订《本草》,深深符合皇上的心意。于是命令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长孙无忌、太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孝崇等二十二人,跟苏敬一起细心编撰。我等认为动植物的形态秉性,因地区不同而质地相异;春秋四季节令变更,感受气候不同而功效有别。从离它的产地移植,形质虽同而作用不一;违反采摘季节,其物虽是而时令已非。名称和实质既有差失,寒温等药性也多错乱。将它们用到百姓身上,那是欺人已甚;如果用之于君父长辈,背逆之罪莫大于此。于是一方面继承神农的规范,一方面徵询众人的意见;普遍告示天下四方,搜求各种药物。羽、毛、鳞、介等类,任何远方的药物无不采到;根、茎、花、实之属,只要有其名称都加以收集。于是详细探讨其秘奥,广泛联系医术之实际。《神农本草经》中虽缺而未载,但施用有效就必定记录;《名医别录》中虽有其说,如无根据必加纠正。考察其或同或异,决定其或舍或取。文字清楚明白,能确定众多议论的是非得失;彩图绮美鲜艳,具备大量药物的形态状貌。编撰成本草以及图经、目录等,总共完成五十四卷。差不多已把古今药物纲罗无遗,使耳目开启洗涤一新;穷尽医方的奥妙之极,拯救人民的生命。能够流传万年不会磨灭,颁行百代不致失传。

课文简析

本文选自1981年安徽科技出版社辑复本《新修本草》。序文概述《新修本草》的编撰缘起、编写原则和特点。第一段简述药物早的起源和发展,说明它适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对战胜疾病、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段,高度评价陶宏景在战乱之余,悉心整理研究药物,著《本草经集注》的成就。同时指出,由于当时国家不统一,陶氏个人阅历有限,也存在不少错误;可是后人沿袭旧说,承疑行妄,谬误益增,危害极大。第三段说明重修本草时,广泛搜集各类品种,多方了解药物功效,去伪存真,去芜取精,完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此文虽属骈偶文体,但不尚雕琢堆砌,叙事要而不繁,遣词用典亦较朴实。

收录

1.时右监门长史苏敬上言,陶宏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谬。诏中书令许敬宗与(吕)才及李淳风、礼部郎中孔志约,屏诸名医,增损旧本,仍令司空李勣总监定之。并图合成五十四卷,大行于世。

《旧唐书·吕才傅》

2.初,志宁与司空李勣修定本草并图合五十四篇。帝曰:“本草尚矣,今复修之,何所异耶?”对曰:“昔陶宏景以神农经合杂家别录注铭之。江南偏方,不周晓药石,往往纰缪。四百余物,今考证之,又增后世所用百余物,此以为异。”帝曰:“本草、别录,何为而二?”对曰:“班固唯记黄帝内、外经,不载本草。至齐《七录》乃称之。世所谓神农氏尝药以拯含气,而黄帝以前文字不傅,以识相付;至桐、雷乃载篇册。然所载郡县多在汉时,疑张仲景、华佗窜其语。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其言华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帝曰:“善!”其书遂大行。

《新唐书·于志宁傅》

3.《新修本草》编辑者:英国公李勣,太尉长孙无忌,兼侍中辛茂将,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许敬宗,礼部郎中兼太子洗马弘文馆大学士孔志约,尚药奉御许孝崇、胡子家、蒋季璋,尚药局直长蔺复珪、许弘直,侍御医巢孝俭,太子药藏监蒋季瑜、吴嗣宗、丞蒋茂昌,太常丞吕才、贾文通,太史令李淳风,潞王府参军吴师哲,礼部主事颜仁楚,右监门府长史苏敬等撰。

《新唐书·艺文志》

4.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有不可不求者,有不可求者。……名医别录虽亡,陶隐居已收入本草;李氏本草(即指《新修本草》)虽亡,唐慎微已收入证类。

郑樵《通志·校讐略》

5.《唐·新修本草》原是苏敬等所撰,为何各卷目录署名为李勣所修?此因在帝王统治时代,官小位卑者不能直接进呈,遇事必由大臣转奏。……因而书中署李勣之名。其实《唐·新修本草》在开始时是由长孙无忌领衔编修的,后因权移新臣,长孙无忌被贬,所以书中无长孙之名。

尚志钧《关于唐新修本草的几个问题》

(唐耀)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