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鳞鳞毛蕨(倒鳞鳞毛蕨)

由网友(余孽)分享简介:倒鳞鳞毛蕨,熟林下溪沟边,,海拔一四零零⑵八零零米。模式标原采自台湾。植株低八五厘米。中文名倒鳞鳞毛蕨推丁教名Dryopteris reflexosquamata界动物界门蕨类动物门(Pteridophyta)亚门实蕨亚门(Filicophytina)纲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目火龙骨目(P...

倒鳞鳞毛蕨,生林下溪沟边,,海拔1400-2800米。模式标本采自台湾。植株高85厘米。

中文名

倒鳞鳞毛蕨

拉丁学名

Dryopteris reflexosquamata

植物界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亚门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

水龙骨目(Polypodiales)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鳞毛蕨属(Dryopteris)

倒鳞鳞毛蕨

命名者及年代

Hayata

分布区域

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四川,台湾,云南

基本介绍

峨嵋耳蕨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种中文名:倒鳞鳞毛蕨

种拉丁名:Dryopteris reflexosquamata Hayata

科中文名:鳞毛蕨科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属中文名:鳞毛蕨属

属拉丁名:Dryopteris

国内分布:台湾、湖南、四川东部、贵州、云南东北部

中国植物志:5(1):176[1]

形态特征

植株高85厘米。根状茎斜升,密被深棕色、披针形、全缘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6-27厘米,粗5毫米,禾秆色,基部密被褐棕色,长圆披针形,披针形、狭披针形、边缘具流苏状尖齿的鳞片;叶片卵圆披针形,长30-50厘米,宽约20-30厘米,先端羽裂渐尖,基部不变狭或略变狭;二回羽状;羽片10-12对,互生,平展或略斜展,彼此以阔间隔分开,披针形,下部数对长约15厘米,宽约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平截,具短柄,一回羽状;小羽片14对,直角开展,长圆披针形,长2-3厘米,宽1厘米,圆钝头,基部下侧斜切,与羽轴合生,上侧平截或耳状突起,羽片基部下侧小羽片常缩短,边缘浅裂缺刻状锯齿。叶脉羽状,分叉,上面凹陷,下面突起,叶草质;干后下面灰褐色,上面深褐色,叶轴及羽轴被披针形,边缘具流苏状尖齿鳞片,小羽轴背面疏具深棕色、线形鳞片。叶片上部能育,下部不育。

孢子形态

孢子囊群圆形,在中肋两侧各排成整齐的一行,生于叶边和中肋之间,囊群盖小,常早落。

分布

产台湾、湖南、四川东部、贵州、云南东北部。生林下溪沟边, 海拔1400-2800米。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其它

本种是中国特有种,从台湾分布至云南昭通地区。孔宪需据H. Ito(1966)认为本种分布到东喜马拉雅,该记录实际是光亮鳞毛蕨Dryopteris splendens的误定。

参考资料

1.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引用日期:2011-05-1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