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村(河南巩义夹津口镇下辖村)

由网友(枕头里装满发霉的梦)分享简介:巩义市夹津嘴城卧龙村,正在嵩阴沉林私园的上面,距嵩山卧龙峰顶有约3私里的间隔,梗概是离嵩山山顶比来的1个村了。中文名卧龙村地舆位置巩义市的南部所属地域河南省巩义市夹津嘴镇特点财产山葡萄特产山葡萄、霍喷鼻、玉米基原详情卧龙村位于巩义市的南部,取登封市仅1嵩山之隔,卧龙村处于嵩山山脉的怀抱之中,天然风光柔美,山净水秀,物产富厚...

巩义市夹津口乡卧龙村,在嵩阴森林公园的下面,距嵩山卧龙峰顶有约三公里的距离,大概是离嵩山山顶最近的一个村了。

中文名

卧龙村

地理位置

巩义市的南部

所属地区

河南省巩义市夹津口镇

特色产业

山葡萄

特产

山葡萄、霍香、玉米

基本概况

发现未知的巩义 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

卧龙村位于巩义市的南部,与登封市仅一嵩山之隔,卧龙村处于嵩山山脉的怀抱之中,自然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政府投资修建了巩登旅游路,为这个山区明珠带来了更大的活力。

支柱产业

卧龙村的支柱产业为旅游业,嵩阴风景区建设以来,村民“靠山吃山”,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娱乐业,招商引资谋发展。利用环境区域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各地游客来此观光度假。

特产

卧龙村有几大特产名扬各地:

一、山葡萄。卧龙村的山葡萄完全在野外自由生长,吸收大自然的精华而成熟,外观圆润,汁多饱满,酸甜可口,味道纯正。红褐色的葡萄一串一串挂在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来卧龙村山岭上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葡萄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高。不少人把摘下的葡萄泡上高梁酒用容器盛起来,谓之“天然葡萄酒”,据说起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效。

二、霍香。卧龙村所产霍得为纯天然食品,在霍香的生长期间,未添加任何化肥及其他促成长产品。霍香功用其一为当地村民的一种美食,把霍香采摘回来后,稍加晾晒,炒制些黄豆,拌匀,加入天然柿子醋,食用起来独具风味,并可调理脾胃,软化血管。霍香功用其二是可入药,卧龙村所产霍香,因产地无污染,水质纯净,土壤肥沃,故品质超群。

三、玉米。卧龙村位于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脉地区,这里的玉米生长期要比其他地方长约一个月,玉米棵粗壮高挑,玉米穗通常在一尺左右,籽粒大,颜色金黄,富含多种矿物质及人体所需之微量元素。现在这里的玉米产业链已经初见规模,用石磨磨玉米面,再加泉水熬成的玉米粥,可谓人间美味,令不少食客流连忘返。卧龙村的玉米面、玉米糁、玉米仁以其先天性的优势获得了大量游客的好评,是游客们首选的携带佳品

人文古迹

吴家山庄

吴家山庄处在卧龙村的一个低凹处,如果不是专门前往寻访,即使到了跟前,你可能还不会发现,身边就有一个庞大的、全部用石头构筑而成的山庄。

吴家山庄坐南向北,南北长55米,东西宽62米,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现存窑洞50孔。整座山庄所用青石全部就地取材,干砌而成,券砌过程中既未座浆,也未勾缝,全呈原生状态。青石吸热、散热过程都较缓慢,故窑洞内冬暖夏凉,可保持18℃左右的恒温,被人们誉为“天然的空调间”。

据相关资料记载,吴家山庄始建于1839年。当年,三岁的吴酬和随其父从巩义的圣水村来到了这里谋生。他父亲靠给别人家干活养活一家老小,空闲时间采石盖屋、开荒造田,开始在这里扎根立业。靠自己的双手和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半个多世纪前赴后继的努力,终于建造了这座规模庞大的山庄。

山庄虽然前后建造了半个多世纪,似乎开始时并没有如此长远的规划,但最终呈献出来的,却是井然有序,好像经过事先设计一样。整体建筑依次分为七个院落,均为两进或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各院落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联通,院落之间有暗门、暗道相通,各院砌有二门,将所有院门关闭,诸院各自成体系,开启院门,又融为一体,形成了“院中有院,浑然一体,就地取材,道法自然”的城堡式建筑格局,既体现了整体一家的感觉,又具有非常实用的防御功能。

吴酬

吴家之所以能靠自己双手发展到这样的规模,与吴酬和善于治家有着密切关系。在他的子女逐渐长大后,他制订了一套严格的家规,并制订了“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训。

“与人为善,感恩奉献”是吴酬和的处世方略。吴酬和性情良善,通情达理,处世中坚持“与人为善,和睦乡邻,以礼待人,利让三分,得恩必报,有怨必忘。”随着家业的振兴,吴家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但他从不仗势欺人。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河南一带旱灾严重,不少乡亲们揭不开锅,纷纷到吴家借钱借粮,吴家均有求必应。灾年过后,欠帐户们张罗着还帐时,吴酬和将这些人请到家里,说明不管借的钱还是粮食,也不管借多借少,统统不要了,还当众烧掉了帐单,欠帐户深为感动,全部跪倒拜谢,从此,“吴善人”之名更是家喻户晓。

吴酬和晚年时,有良田180余亩,牲畜100多头,余粮数百担,人丁80余口尚未分居,成为该地区人财两旺的首户。1916年,吴酬和去世,享寿81岁。噩耗传出,乡亲们无不痛惜,纷纷以不同的方式悼念致哀,送葬者达数百人。在他去世三周年之际,偃师唐窑等地的乡亲们送来了“中州完人”的金匾,本地的乡亲们送来了“忠厚传家”的金匾,女儿、女婿们送来了“嵩岳泰峰”的金匾,以示怀念。老先生的次子吴存义去世时,乡亲们又送来了“耕读传家”的金匾,这是对吴老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一家的评价和肯定。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