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龙门(嗣龙门)

由网友(虚妄)分享简介:嗣龙门祖庭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金盖山古梅花观,又名杂阴宫。人物王常月地舆位置浙江省湖州市金盖山古梅花观门派先容清逆治105年(私元1658年),陶靖庵、黄珏受戒于北京黑云观王常月,授以卷册,遣回金盖山,承齐实学龙门云巢支派,清闵1患上《金盖心灯》曰:"其昔居山者,田韩崇法,2伸崇玄,陆则教专而务原,宫之谈低而无尚,梅所事,近而...

嗣龙门祖庭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金盖山古梅花观,又名纯阳宫。

人物

王常月

地理位置

浙江省湖州市金盖山古梅花观

门派介绍

全真嗣龙门派福建龙岩乾云坛举行皈依仪式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陶靖庵、黄珏受戒于北京白云观王常月,授以卷册,遣归金盖山,启全真教龙门云巢支派,清闵一得《金盖心灯》曰:"其昔居山者,田韩崇法,二屈崇玄,陆则学博而务本,宫之道高而无上,梅所事,近而无涯,若卫与何,志维纲常而明哲者也,是皆足以参天育化,别开生面者。夫龙门一派,学穷性命,不事神奇,乃道而儒,儒道者也,启派祖师为长春邱祖,名处机,元太祖师事之,呼曰儒仙,褒封五代,卒定天下,一言止杀之功也,吕祖之得加帝号。世祖武宗遁褒之。邱师王吉,号重阳。自此吕祖弟子,得邱一振,而宗风丕着,此陶、黄之所以皈律。"

第十一代龙门道士闵一得(号懒云),提倡的神仙与忠臣孝子不二,出家与在家、出仕与入山各随方便的思想,使龙门派更加世俗化。《觉云本支道统薪传·后跋》云:"自闵祖居'方便法派'而来,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于是儒而道者日愈多,推行教法日益广。今者云坛竟遍布于江浙。"闵一得启龙门之方便法门--嗣龙门,以三教同修,自然而行大旨,居家在庙皆修道,忠孝节悌尽神仙,在龙门派发展史上可称得史无前例也。此亦为我修纂此道统源流之由也,考其源流,古梅花观龙门派嗣龙门亦接龙门道脉。

门派宫观

古梅花观坐落在湖州城南七公里的金盖山之阳桐凤坞(又称春谷)。金盖山,刚刚开始时叫横山,后来改称金盖山 山,金盖山因多云气而日出迟收,又称"云巢"。又名何山,再后又叫车盖。《金盖山志》记:"车盖者,有谓陈武帝曾居之,有谓宋高宗曾驻于此,总之形如华盖,故名迄今",清《金盖山志》引闵苕敷《金盖志略》:"山阳曰春谷,又曰桐凤坞"。金盖山主峰海拔为292.6米,据清光绪《乌程县志》载:"峰势盘旋宛同华盖故名。"又因"金盖故多云气,四山缭绕如垣,少焉日出,云气渐收,惟金盖独迟",故又名云巢。金盖山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林木幽深,空气新鲜,环境清静,山里还有矿泉水资源,山南有下菰城遗址,山腰有古梅花道观,今山巅有上海冠生园店主别墅和湖州电视转播塔,与附近的道场山、碧浪湖、英士墓联成一片大景观。金盖山历来是湖州南郊的风景佳处。旧有"金盖二十八景"之说,其著名者有:金盖出云、都城晚烟、吕潭子龙、梅岛晴雪、荻港夜泊、溪亭渔隐、章岭松涛、存谷梅隐等。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慕名来此,或读书,或修身,或吟诗。据《金盖志略》称:"其地显自六朝,彪炳于宋元,名贤逸士先后踵接其间,若颜真卿,苏轼等宦游凭眺,卫正节,孙太初等辈寄迹流连。"

昔游金盖山,多沿水路上山游玩,一般都从山南麓吴沈门河埠上岸进山。古梅花观的道士们为了方便游客从水、陆登山,募建了吴沈门石牌坊、知止、止止、朱五三亭及吴沈门至古梅花观山门的条石路。一九二一年在吴沈门河埠建有石牌坊,著名画家王震书联:"沧海云鹏天光干舞,老松巢鹤远来洞参",吴昌硕则有书联:"云排谷口神仙出,巢隐松间鸳凤栖"的联句。石牌坊一九六八年文革期间被拆除。

自吴沈门牌楼出发,往金盖山走一里,有一亭,一面封闭,三面敞开,额名由沈瑞麟书 "知止亭"。"知止"两字,是请你休息一下的意思。再走一里又一亭筑于路中,两面敞开、两面封闭,桐城张祖翼书额"止止亭"。"止止"两字加重语气,意思是你已经走了二里路,而且快要快登山,一定要休息一下才有精神上山游玩啊。刚入桐凤坞,远观古梅花观,其隐而不露,但一进桐凤坞则豁然开朗,酷似陶渊明所描之世外桃源,崇阁飞廊,组成近似天庭图案,使香客肃然起敬,可见设计者独具匠心,巧合天然,当游客游览金盖山各景后,至山之西麓,则又有一亭名"朱五亭",石柱楹联:"云无心今远出,巢有鸟而知归",提醒游客,家人正盼,该回家了吧。

门派建筑

古梅花观建筑物共有一百三十多间,是江南最大的道观之一。主体建筑安设在三条横轴在线,那是根据山体自然形状而进行建筑的,观中的台阶就说明了这一点,每轴建筑前必有阶数不同的台阶,一轴更比一轴高,这在古建筑中极为罕见(一般是纵轴线安置),因而更具有的神秘色彩,增强了宗教气氛。

古梅花观除主体结构外,主体建筑西南建怡云院,系四合院式楼房,怡云院供奉玄帝,亦称玄帝阁。壁间嵌有俞石草书碑。玄帝阁南建有古梅花观功德堂。在主体建筑东南建有大悲阁,大悲阁也是四合院式楼房,阁中供观世音大士即慈航真人。大悲阁后建有净尘庐,亦系中西合璧楼房。在大悲阁东还建有佛祖殿,供奉济颠和释加牟尼。大悲阁、静尘庐和佛祖殿现开辟为古梅山庄,供游人休闲、游玩、休憩之用。

祖师著作

闵一得自主持金盖山教务后,以三教同修,儒者读书穷理,治国齐家;释者参禅悟道,见性明心;道者修身寡过,利物济人。至律、法、宗、教四家及居家出仕,入山修道,寻师访友,蓄发易服,均俾有志者自然而行。

闵一得的内丹以修性为主,性中兼命,也兼言命术,其说颇不同于诸家。如《古书隐楼藏书》以脊前心后的“黄道”为先天元气循行路径,不同于一般丹书所说的循任督两脉运转。其功法及思想核心为“医世”。《古书隐楼藏书》收集的丹书多出自乩笔者,然为乩笔中之精品。

闵一得著述颇丰,清嘉庆年间撰《金盖心灯》八卷,以纪传体形式记录龙门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一百余人的生平事迹,因《钵鉴》、《钵鉴续》等书的佚失,成为研究龙门派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不过因为是“心灯”笔法,其思想价值更大于史料价值。

又纂有《古书隐楼藏书》,收清人和自撰内丹书二十八种(光绪本三十六种)。或传道光年中,闵一得又编纂《道藏续编》,其实不然,此书实为丁福保所纂。以上两书是研究明清道教内丹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历代高道

闵苕敷先生,派名一得,原名苕敷,字补之,一字小艮,自号懒云子,吴兴世家子。闵一得生时,父梦羽服者至,曰,余俱懒云也。故别署懒云子。年聪颖颖却体弱,九岁犹艰于行。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师从高东篱,名一得,习导引后,三年后疾愈,气渐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摩东摩仙去后,又以师礼侍高之弟子沈一炳(号轻云),为龙门派十一代。曾出游吴、楚、燕、赵,与龙门西竺心宗之金怀怀(王清楚,云南人)、白马李(李清纯,湖北江夏人)、李蓬头(名字,里籍不详)辈相往还。曾于乾隆55年(或云57年)服官滇南时,谒云南鸡足山鸡足道者(月支人,拜王常月为师)。一得以戒律书授道者,道者则传一得斗法。闵一得年七十,仍精力依然,尝冬日遇一故人,衣薄见寒色,即脱裘衣之。闵一得为人笃实纯静,平易近人,曾自题:“我忘景岂真,我觉景岂幻,若待罔两问,已若庄生叹,省自复省省,真幻持两端,非省非非省,应作如是观,渺渺太虚中,赘此一身景,问景是何为,真幻何时省”。

闵一得临仙逝前拟联:“修道只为求己志,著书未尽度人心。”

费拨云先生,派名阳熙,字养和,号少房,一号真牧,自号拨云,湖州乌程县道场山人。先世多显者,师生有至性,稍长好学,补邑诸生。三教经书,无不采览。时青田端木太鹤,以通儒为学官,师以师事之于六经及先儒之学,皆潜研而得要领。太鹤深于易诠释太极图数千言,读者多不省,师一览辄悟。由是,能得其学,一应乡举。以母训,不重禄养,不复进取,奉母家居,教授终日,弟诸弟子讲学无懈。师少时无好尚,惟慕元学,时与羽客往来,多所契合,闻金盖山闵懒云师道学之名,特往谒之。闵师印登不数语,极深相契,乃命今名,示以三教要旨。师拜受,已由是潜心参究,学力益深。来年余母病,百救无效,遂殁,师愿以身殉,师长理喻至,再喻至,再始休窀穸毕,遂侍闵师学。晚澈儒道舆义,著作颇多梓世。闵师化后,即主金盖山纯阳宫讲席。师生平教人,以力行心得、穷理立志为主,从学显者甚众,所传甚广,近今江浙各云坛,悉皆出自师门,秉金盖之遗绪,启方便之法门,闵祖而下伟为一代之宗师也。

陈樵云先生,派名阳复,字樵云,荻罔人。早岁嗜禅,从事十六观经。乾隆乙丑,至金盖,徐一返授以紫光梵斗法,遂日夜虔礼,甘露降于庭,竹间会沈谷,音自桐柏来,授以律宗嗣,是深自韬晦,以无我为宗,芒鞋竹杖,往来山水间。所遇如李蓬头、金怀怀、龙门道士辈,皆有所印证。晚主余杭三元宫。岁适大旱,邑宰田嘉种延之祷雨,应时大沛,一邑警异,则告之曰:“某所恃者,贤父母之诚,而邑人士之福也,某何功焉。”余杭人祠于三元宫。

姚守梅先生,派名来鉴,原名鉴谱,字守梅,浙江乌程人。与沈师仲复首创湖州仁济善堂,收养贫民,施衣舍药,宣讲乡约,募赈恤饥,督抚闻之,朝奉旨给予乐善好施,准其建坊并传旨嘉奖。民国初年为古梅花观董事会董事,启各分坛支派,并设夙云坛于仁济善堂中。双井岺北山始创金盖玄裔,亦即觉云启派之宗师也。青年好道,喜参玄。学初习灵宝,毕法精动勤不倦,及皈龙门正宗,始知所学之非,弃之。盖其通道之笃,见道之真确,得九戒中,修持专一之旨。然非具有真知灼见者,曷克臻此。师之为人,乐喜不倦,经办湖郡仁济善堂有年,凡遇各省及本乡赈灾,无不饥溺已任,竭力劝募,即如各镇乡育婴、保婴各善堂或有不给,无不出为维护支持,见善勇为,无微不至。朔望,亲自赴乡,到处宣讲因果报应,感化乡愚,是以官民钦仰,众口皆碑,即乡村妇孺无不称之为善士。谊其哲嗣本泉,一举连捷,天之报施善人,洵不爽也。

郑养云先生,派名本铎(音dou朵),儒名延龄,号宇壶,道号养云,吴兴下昂人。民国初年为古梅花观董事会董事长,曾留学日本,古梅花观主持,后因身体虚弱,主持让位高古声。

高古声先生,派名合静,儒名福箴,号古声,吴兴戴山后林人。民国初年湖州城里有三家南货店,上海亦有分店,后林有高同苏药店,曾称高半天,为湖州市商会董事长,兼古梅花观及上海觉云总坛董事会董事。古梅花观一切卖办均用其名片赊欠(时古梅观有卖办船二只,专管卖办及接送香客),年终结算。眉长,脸有威相,使人见而生畏。曾有一次,后林东庙开三官会,因榜上有一字之错而大发雷霆,使人重写。生于一八八0年,卒于一九四九年,住世七十岁也。

汪达夫先生,派名合义,儒名肇昌,字明泉,号达夫,嘉兴人,古梅花观主持,曾拜韦文白、卞鼎山、顾效仙三师为师。湖州市政协委员,生于光绪(公元一八八二年)壬寅九月初十日卯时,卒于一九六七年,住世八十六岁。

李善之先生,派名合芹,属羊,无师无徒,南京金陵大学毕业,识字极多,同玄称“经忏字典”,喜书法尤工小楷,喜饮酒。汪明泉逝世后,因古梅花观仅剩下李善之一人,担任主持。一九八九年梅花观开放,一九九○年与丁永能、沈永物三人一起,为重振梅花观功劳显著。生于一九一二年,卒于一九九六年,住世八十四岁,葬金盖山。

诸玉堂先生,派名教乙,安吉地铺镇鹤溪村,一九一六年生。少时读私塾,受其族长诸本慈影响较大,考上西安黄埔第七军校,校长蒋介石,一九四○—四七年间,为胡宗南秘书。一九四八年回家当乡长,因与县长吵架而不做乡长,否则已枪毙了!一九八六年到偕同陈合慎等孝丰人氏,来云巢山古梅花观皈道,写得一手小楷字,帮梅花观抄经书数月,一九九○年拜谢之文为师,而求派名教乙,至一九九六年归孝丰锦云坛。精大朝天全黄经、黄经、高上玉皇本行经。今虽不做忏事,却念书不忘,若清晨不念经,则白天似有不适也。原耳聪目不明,自一九九六年不慎摔伤腿后,耳聋却眼清也,最小的字其亦不用带眼睛看书。

丁元林先生,派名永能,和孚镇隔河港人。生于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一日,从小皈玄。一九八九年九月,经湖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古梅花观重新开放,任住持,与李善之、沈金清一起,广收道徒,带领同玄弟子在当地政府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帮助下,自力更生,筹募资金,对道观主要的殿堂进行重修、塑像,对名贵的树木花卉加于精心保护培养,使古观得于重展雄姿。

吴雄白先生,派名圆康,1969年出生于湖州市吴兴区,籍贯上海。师从全真教嗣龙门正宗十八代丁永能先生,为金盖山全真教嗣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2014年遵师命接任金盖山古梅花观监院;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