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恭忠(李恭忠)

由网友(苏绿纥)分享简介:李恭忠,南大汗青系副传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少。中文名李恭忠性别男出诞辰期一九七四籍贯江西遂川平易近族汉族国籍中国出熟地江西遂川结业院校南大事业副传授任职机构南大代表做品中山陵:1个古代政事符号的降生职务南大汗青系副传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少得到声誉第7届南大人文社会科教研究结果惩1...

李恭忠,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中文名

李恭忠

性别

出生日期

1974

籍贯

江西遂川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西遂川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

职业

副教授

任职机构

南京大学

代表作品

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职务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获得荣誉

第七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

主要成就

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提名奖,2014年

任职院校

南京大学

职称

教授

正文

李恭忠教授做客省文史馆 山骨讲堂 贵州乡贤推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李恭忠,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目录

教育背景

奖励和荣誉

科研情况

教育背景

1996.9-1999.7 北京大学历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硕士生

1999.9-2002.6 南京大学历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博士生

奖励和荣誉

1996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

1997 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

2001 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

2001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征文比赛优秀奖,北京大学、香港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联合主办

2006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科研情况

课题

2003-2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海权观念的近代调适”主持

2006-2007 住友财团日本关连研究基金项目“倭寇记忆与明清时期海权观念的演进”独自

2004-2005 韩国国际学术交流财团项目“《热河日记》与马戛尔尼使华叙事比较研究”独自

2002-2004 南京大学人才引进基金项目“中山陵与中国政治文化”独自 1997-2001 中国航海学会横向委托项目“中国引航史研究”排名第二

学术成果

(一)

专书

徐万民、李恭忠主编:《中国引航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70万字。

(二)

期刊论文

1. 《“倭寇”记忆与中国海权观念的演进——从〈筹海图编〉到〈洋防辑要〉的考察》,《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2. 《客家:社会身份、土客冲突与华南地方军事化》,《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 《1855-1858年中俄塔城事件之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4. 《行走在政治与学术之间——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百年历程及其展望》,《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K3《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全文内容转载。

5. 《评〈文化与叛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研究性书评(12000字)

6. 《“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K4《中国现代史》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7. 《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的表达与实践》,《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9月分别转摘,增订版以《中山陵:政治精神的表达与实践》为题收入黄东兰主编《新社会史II:身体 心性 权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 《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述略》,《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

9. 《建造中山陵:现代中国的工程政治》,《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0. 《中山陵征地考》,《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1. 《青年孙中山的革命想象——1895年广州起义再探》,《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K3《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分别转摘。

12. 《孙中山缘何走上反清道路——关系网络角度的考察》,《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3. 《革命进程中的身份转换——朴容万与韩国独立运动》,《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4. 《“总理纪念周”与民国政治文化》,《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全文内容转载。

15. 《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纪》总第186期(香港:2004年12月)。

16. 《领袖崇拜与民族认同——华盛顿、孙中山和毛泽东崇拜的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06年第2期。17. 《“文化”的视野及其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8. 《晚清的引水业和引水人》,《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9. 《条约文本与实践——近代上海港引水权的丧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K3《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20. 《朴容万在北京:1920年代韩国独立运动的另一个侧面》,载《南阳洪钟佖博士定年退任纪念论丛·东北亚历史诸问题》,韩国汉城:白山出版社,2003年。

21. 《历史学的客观性:后神话时代的思考》,《求是学刊》200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K1《历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二作者。

22. 《“唤醒中国”的政治文化史》,《读书》2001年第8期。

23. 《疏离与拒斥:青年孙中山的人生道路》,《历史月刊》总第164期(台北:2001年9月)。《世界日报》(纽约)2001年9月28日至10月3日全文转载。

24. 《近代中国引水权的收回》,《近代中国》总第141期(台北:2001年2月)。

25. 《观念的成长与主体的缺席——二十年代初收回引水权的尝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6期全文内容转载。

26. 《〈中国引水总章〉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历史档案》200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K3《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7. 《从一份备忘录看1854年广州被围期间的中外关系》,《燕园史学》1997年第1期。

28. 《1842-1858中国外交新动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三)国际会议论文

1. 《中山陵:一个公共符号的诞生》,“近现代中国与东亚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日本东京:东京大学,2006年10月14-15日)。

2. 《“倭寇”记忆与明清时期海防论的演进》,“近代东亚诸概念的成立”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日本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8月26-28日)。

(四)学术译作

1. [荷兰]田海著:《三合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李恭忠译,商务印书馆即出。

2. [澳]费约翰著:《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李里峰、李霞、徐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2005年重印。

3. 赖德霖著:《探寻一座现代中国式的纪念物:南京中山陵的设计》,李恭忠译,载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IV),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208页;收入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1-288页。

4. [美]吉多·鲁格埃罗著:《离奇之死——前现代医学中的病痛、症状与日常世界》,李恭忠译,载王笛主编:《新社会史3:时间 空间 书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4-150页。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