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图书)

由网友(錯遇了妳)分享简介:《世界美术名做210讲》为二零一六年江苏国民出书社出书的图书。一九三一年,傅雷师长教师受聘于上海美术博科黉舍,传授美术史课。《世界美术名做210讲》,是正在其讲稿根蒂根基上实现的。那原书鼓含傅雷对于美的睹解取热心,表现了傅雷深湛的美教艳养。齐书围绕东方文艺再起以去二零位艺术巨匠及其名做睁开,没有仅对于那些艺术杰做的精妙外型、微妙情绪有过细...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为201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1931年,傅雷先生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美术史课。《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在其讲稿基础上完成的。这本书饱含傅雷对美的见解与热情,体现了傅雷深湛的美学素养。全书围绕西方文艺复兴以来20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不仅对这些艺术杰作的精妙造型、微妙情绪有细致分析,还涉及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等等,对读者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颇有教益。

出版时间

2017年1月30日

装帧

精装

开本

880×1230毫米 1/32

ISBN

978-7-214-19633-0

页数

280 页

定价

42.00

作者

傅雷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回到傅雷的美术史

傅雷先生

傅雷,著名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傅雷先生学养精深,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1928年初,傅雷留学法国,在卢浮美术史学校听课,翻译了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写了画家《塞尚》一文,回国后与刘海粟先生合编《世界名画集》。1931年,傅雷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课程。在讲稿的基础上,傅雷先生写成了这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内容简介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先生的名作,学习美术赏析、西方艺术史的入门书和必读书,被誉为“中国版《艺术的故事》”。

全书围绕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20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起于乔托,终于柯罗,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大师,如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委拉斯凯兹、普桑、庚斯勃罗等无不网罗。

在对所涉及的美术作品进行精到分析的同时,傅雷先生的写作还旁及哲学、文学、音乐、历史背景等等,能全面丰富读者的艺术修养。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为便于读者更直观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本书配有近百幅高清插图,全彩色印刷,给读者以视觉的盛宴。

图书目录

目录

Contents

001 序

001 第一讲 乔托与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012 第二讲 多那太罗之雕塑

024 第三讲 波提切利之妩媚

035 第四讲 莱奥纳多·达·芬奇(上)

——《瑶公特》与《最后之晚餐》

046 第五讲 莱奥纳多·达·芬奇(下)

——人品与学问

058 第六讲 米开朗琪罗(上)

——西斯廷礼拜堂

072 第七讲 米开朗琪罗(中)

——圣洛伦佐教堂与梅迪契墓

080 第八讲 米开朗琪罗(下)

——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墓与《摩西》

090 第九讲 拉斐尔

090  一、《美丽的女园丁》

097  二、《西斯廷圣母》

103 第十讲 拉斐尔

103  三、梵蒂冈宫壁画——《圣体争辩》

115 第十一讲 拉斐尔

115  四、毡幕图稿

126 第十二讲 贝尔尼尼

——巴洛克艺术与圣彼得大教堂

141 第十三讲 伦勃朗在卢浮宫

——《木匠家庭》与《以马忤斯的晚餐》

159 第十四讲 伦勃朗之刻版画

173 第十五讲 鲁本斯

193 第十六讲 委拉斯开兹

——西班牙王室画像

206 第十七讲 普桑

225 第十八讲 格勒兹与狄德罗

237 第十九讲 雷诺兹与庚斯勃罗

252 第二十讲 浪漫派风景画家

图书样章

第四讲 莱奥纳多·达·芬奇(上)

——《瑶公特》与《最后之晚餐》

《瑶公特》这幅画的声名、荣誉及其普遍性,几乎把达·芬奇的其他的杰作都掩蔽了。画中的主人公原是翡冷翠人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蒙娜·丽莎(Mona Lisa)。“瑶公特”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期诗人阿里奥斯托(Ariosto,1474—1533)所作的短篇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名字,不知由于怎样的因缘,这名字会变成达·芬奇名画的俗称。

提及达·芬奇的名字,一般人便会联想到他的人物的“妩媚”,有如波提切利一样。然而达·芬奇的作品所给予观众的印象,尤其是一种“销魂”的魔力。法国悲剧家高乃依有一句名诗:

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

这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的确可以形容达·芬奇的“瑶公特”的神韵。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便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而且“瑶公特”还有一般崇拜者,好似世间的美妇一样。第一当然是莱奥纳多自己,他用了虔敬的爱情作画,在四年的光阴中,他令音乐家、名曲家、喜剧家围绕着模特儿,使她的心魂永远沉浸在温柔的愉悦之中,使她的美貌格外显露出动人心魄的诱惑。一五〇〇年左右,莱奥纳多挟了这件稀世之宝到法国,即被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以一万二千里佛法国古金币。买去。可见此画在当时已博得极大的赞赏。而且,关于这幅画的诠释之多,可说世界上没有一幅画可和它相比。所谓诠释,并不是批评或画面的分析,而是诗人与哲学家的热情的申论。

然而这销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莱奥纳多的目的,原要表达他个人的心境,那么,我们的探讨,自当以追寻这迷人的力量之出处为起点了。

这爱娇的来源,当然是脸容的神秘,其中含有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一个旋律的片段,两拍子,四音符,可以扰乱我们的心绪以致不得安息。它们会唤醒隐伏在我们心底的意识,一个声音在我们的灵魂上可以连续延长至无穷尽,并可引起我们无数的思想与感觉的颤动。

在音阶中,有些音的性质是很奇特的。完美的和音(accord)给我们以宁静安息之感,但有些音符却恍惚不定,需要别的较为明白确定的音符来做它的后继,以获得一种意义。据音乐家们的说法,它们要求一个结论。不少歌伶利用这点,故意把要求结论的一个音符特别延长,使听众急切等待那答语。所谓“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就在这恍惚不定的音符上,它呼喊着,等待别个音符的应和。这呼喊即有销魂的魔力与神秘的烦躁。

某个晚上,许多艺术家聚集在莫扎特家里谈话。其中一位,坐在格拉佛桑钢琴以前的洋琴。前面任意弹弄。忽然,室中的辩论渐趋热烈,他回过身来,在一个要求结论的音符上停住了。谈话继续着,不久,客人分头散去。莫扎特也上床睡了。可是他睡不熟,一种无名的烦躁与不安侵袭他。他突然起来,在格拉佛桑上弹了结尾的和音。他重新上床,睡熟了,他的精神已经获得满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音乐的摄魂动魄的魔力,在一个艺术家的神经上所起的作用是如何强烈,如何持久。莱奥纳多的人物的脸上,就有这种潜在的力量,与飘忽的旋律有同样的神秘性。

这神秘正隐藏在微笑之中,尤其在“瑶公特”的微笑之中!单纯地往两旁抿去的口唇便是指出这微笑还只是将笑未笑的开端。而且是否微笑,还成疑问。口唇的皱痕,是不是她本来面目上就有的?也许她的口唇原来即有这微微地往两旁抿去的线条?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可是这微笑所引起的疑问还多着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志呢,还是处女的童贞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欢乐。

在音乐上,随便举一个例,譬如那通俗的《威尼斯狂欢节曲》,也同样能和你个人的情操融洽。你痛苦的时候,它是呻吟与呼号;你喜悦的时候,它变成愉快的欢唱。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infini)与不定(indéfini)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当然,“瑶公特”这副面貌,于我们已经是熟识的了。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类似的微笑。然而莱奥纳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细腻的、谜样的情调,使我们忘却了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和圣母。

一切画家在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达·芬奇与波提切利或吉兰达约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雰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波提切利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尔乔内(Giorgione)威尼斯画派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原名乔尔乔·巴巴雷里·达·卡斯特佛兰克,乔尔乔内是他的乳名,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痩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 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了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网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最后之晚餐》是和《瑶公特》同样著名的杰作。这幅壁画宽八公尺半,高四公尺三寸,现存意大利米兰(Milan)城圣马利亚大寺的食堂中。制作时期约在一四九九年前后。莱奥纳多画了四年还没完成,寺中的修士不免厌烦,便去向米兰大公唠叨。大公把修士们的怨言转告达·芬奇,他辩护说,一个艺术家应有充分的时间工作,他并非是普通的工人,灵感有时是很使性的。他又谓图中的人像很费心思,尤其是那不忠实的使徒“犹大”的像,寺中的那个僧侣的面相,其实颇可做“犹大”的模特儿……这几句话把大公说得笑开了,而寺中的僧侣恐怕当真被莱奥纳多把他画成叛徒犹大之像,也就默然 了。

这幅画已经龟裂了好几处。有人说达·芬奇本来不懂得壁画的技巧才有此缺陷。其实,他是一个惯于沉静地深思的人,不欢喜敏捷的制作,然而这敏捷的手段,却是为壁画的素材所必需的。

壁画完成不久,寺院中因为要在食堂与厨房中间开一扇门,就把画中耶稣及其他的三个使徒的脚截去了。以后曾有画家把这几双脚重画过两次,可都是“佛头着粪”,不高妙得很。等到拿破仑攻入意大利的时光,又把这食堂做了马厩,兵士们更向使徒们的头部掷石为戏。经过了这许多无妄之灾以后,这名画被摧残到若何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幸而这幅画老早即有临本,这些临本至今还留存着,其中一幅是奥乔纳(Marc d’Oggine)在一五一〇年即在莱奥纳多去世时。所摹的,临本的大小与原作无异,现存法国卢浮美术馆。米兰亦留有好几种临本,都还可以窥见真品的精神。

此外,我们还有达·芬奇为这幅壁画所作的草稿,在英国,在德国魏玛,在米兰本土,都保存着他的素描,这些材料当然比临本更可宝贵。

在未曾述及本画以前,先翻阅一下《圣经》上关于《最后之晚餐》的记载当非无益:

那个晚上到了,耶稣和十二个使徒一同晚餐,他说:“我告诉你们真理,你们中间的一个会卖我!人类的儿子,将如预定的一般,离开世界。但把人类的儿子卖掉的人要获得罪谴,他还是不要诞生的好。”犹大,那个将来卖掉耶稣的使徒,说:“是我么?我主?”耶稣答道:“你自己说 了。”

他们在用餐时,耶稣拿一块面包把它祝了福,裂开来分给众使徒,说:“拿着吃罢,这是我的肉体。”接着他又举杯,祝了福,授给他们,说:“你们都来喝这杯酒,这是我的血,为人类赎罪,与神求和的血。可是,我和你们说,在和你们一起在我父亲的天国里重行喝酒之前,我不再喝这葡萄的酒浆了。”说完,唱过赞美诗,他们一齐往橄榄山上去了。

在这幕简短的悲剧中,有两个激动的时间:第一是耶稣说“你们中间的一个会卖我!”这句话的时间,众徒又是悲哀又是愤怒,都争问着:“是我么?”——第二是耶稣说“这是我的肉体”“这是我的血”几句话的时间。前后几句话即是《最后之晚餐》的整个意义。在故事的连续上,后一个时间比较重要得多;但第一个时间更富于人间性的热情及骚动。莱奥纳多所选择的即是这前一个时间。

时间到了。耶稣知道,使徒们也知道。这晚餐也许是最后的一餐了。耶稣在极端疲乏的时候,吐出“你们中间的一个会卖我!”的话,使众徒们突然骚扰惶惑,互相发誓作证。这是芬奇所要表现的各个颜面上的复杂的情调。

在技术方面,表现这幕情景有很大的困难。一般虔诚的教徒热望看到全部人物。乔托把他们画成有的是背影有的是正面,因为他更注意于当时的实地情景。安吉利科则画了几个侧影。而犹大,那个在耶稣以外的第一个主角,大半都画成独立的人物,站在很显著的地位。

莱奥纳多的构图则大异于是。他好像写古典剧一般把许多小枝节省略了。耶稣坐在正中,在一张直长的桌子前面,使徒们一半坐在耶稣的左侧,一半在右侧,而每侧又分成三个人的两小组。莱奥纳多对于桌面的陈设、食堂的布置、一切写实性的部分,完全看做不重要的安插。他的注意全不在 此。

我们且来研究他的人物的排列:

耶稣在全部人物中占着最重要最明显的地位,第一因为他坐在正中,第二因为他两旁留有空隙,第三因为他的背后正对着一扇大开着的门或窗,第四因为耶稣微圆的双目,放在桌上的平静的手,与其他人物的激动惶乱,形成极显著的对照。大家使徒们。都对他望着,他却不望任何人。耶稣完全在内省、自制、沉思的状态中。

十二个使徒,每侧六个,六个又分成三人的两小组。莱奥纳多为避免这种呆板的对称流入单调之故,又在每六个人中间,由手臂的安放与姿态动作的起落,组成相互连带的关 系。

耶稣右手第一个,是使徒圣约翰,最年轻最优秀、为耶稣最爱的一个。右手第二个是不忠实的犹大,听见了基督的话而心虚地直视着他,想猜测他隐秘的思念。他同时有不安、恐怖与怀疑的心绪。手里握着钱,暗示他是一个贪财的人,为了钱财而卖掉他的主人。

如果把每个使徒的表情和姿势细细研究起来未免过于冗长。读者只要懂得故事的精神,再去体验画家的手腕,从各个人物的脸上看出各个人物的心事。他们的姿态举止更与全部人物形成对称或排比。

这种研究之于艺术家的修养,尤其是在心理表现与组织技能方面,实有无穷的裨益。莱奥纳多·达·芬奇并是历史上稀有的学者,关于他别方面的造诣,且待下一讲内专章论 列。

傅雷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