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壁古镇(郭壁古镇)

由网友(淡云飘月)分享简介:郭壁古镇踞山西省沁火县东部的沁河西岸,西距沁火县乡五零余私里,东距晋乡四零余私里,人嘴仅一四零零余,隶属嘉峰镇。现代,那里曾是沁河渡嘴之1。因为村庄地处滩涂沙漠,故名郭壁。中文名郭壁古镇地舆位置山西省沁火县东部人嘴一四零零余国民族汉族所属地域嘉峰镇汗青沿革郭壁村初修年月无考。村中现存府君庙中《郭壁府君庙重建忘》载,“郭...

郭壁古镇踞山西省沁水县东部的沁河西岸,西距沁水县城50余公里,东距晋城40余公里,人口仅1400余,隶属嘉峰镇。古代,这里曾是沁河渡口之一。由于村子地处滩涂戈壁,故名郭壁。

中文名

郭壁古镇

地理位置

山西省沁水县东部

人口

1400余人

民族

汉族

所属地区

嘉峰镇

历史沿革

古民居游系列36 山西郭壁古镇

郭壁村始建年代无考。

村中现存府君庙中《郭壁府君庙重修记》载,“郭壁古镇也,距县治东南百里有奇,川原沃衍,草木繁茂。其人勤而多富。居则耕桑,出则商贾,俊□弦诵之声俊贤罔辍,故自古以善俗称。为镇西不百□举武,有元丰八年居□□□作中尚,肖唐崔府君□而奉其祀也。”

可见,至少在宋元丰以前此地即有人烟。古时,村人聚居多平旷。明代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沁河发大水,刮去村南一部分土地民宅,形成了今天这种北宽南狭的地貌。所幸的是,此次大水,由于七丈余高的沁河古渡堤坝掩护,依河而立的府君庙安然存留了下来。崔府君庙为纪念唐贞观年间长子县令崔珏而建。

“崔珏,一名元靖。乐平(今昔阳)人。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进士。取应仕为长子令。廉介公直,政立化行,发奸擿伏,民不敢欺。为立碑云:虎尝伤人,不以强弓毒矢,而以门吏孟完持牒追,虎至而杀之。”人们感其恩德,祠宇遍天下。

文献记载

吴承恩撰《西游记》时,在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将其塑造成阎王殿前掌案判官。文曰:

“却说太宗渺渺茫茫,魂灵径出五凤楼前,只见那御林军马,请大驾出朝采猎。太宗欣然从之,缥渺而去,行多时,人马俱无。独自个散步荒郊草野之间。正惊惶难寻道路,只见那一边,有一人高声大叫道:‘大唐皇帝,往这里来!往这里来!’太宗闻言,抬头观看,只见那人:头顶乌纱,腰围犀角。头顶乌纱飘软带,腰围犀角显金厢。手擎牙笏凝祥霭,身着罗袍隐瑞光。脚踏一双粉底靴,登云促雾;怀揣一本生死簿,注定存亡。鬓发蓬松飘耳上,胡须飞舞绕腮旁。昔日曾为唐国相,如今掌案侍阎王。太宗行到那边,只见他跪拜路旁,口称‘陛下,赦臣失悮远迎之罪!’太宗问曰:‘你是何人?因甚事前来接拜?’那人道:‘微臣半月前,在森罗殿上,见泾河鬼龙告陛下许救反诛之故,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朝对案。臣已知之,故来此间候接,不期今日来迟,望乞恕罪恕罪。’太宗道:‘你姓甚名谁?是何官职?’那人道:‘微臣存日,在阳朝侍先君驾前,为兹州令,后拜礼部侍郎,姓崔名珏。今在阴司,得受酆都掌案判官。’太宗大喜,近前来御手忙搀道:‘先生远劳。朕驾前魏徵有书一封,正寄与先生,却好相遇。’判官谢恩,问书在何处。太宗即向袖中取出递与崔珏。珏拜接了,拆封而看。其书曰:······”

崔珏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郭壁村的府君庙始建年代无考,宋元封三年(公元1085年)重修。元大德年间(公元1135-1139年)又一次重修。庙中保存的元代戏台至今仍在。该戏台平面正方形,四角以木柱支撑,单檐歇山顶。柱子有收份,柱头有卷刹,侧角,升起明显。柱上设井字大栏额,上置普拍枋,斗栱粗壮厚实,五铺作,全真昂,前后普拍枋正中设45°异形栱各一攒,内部梁架为八卦藻井,手法精湛。屋顶山花向前,山面透空,出檐较深,举折平缓。脊兽为琉璃烧制,鸱吻颜以孔雀蓝,以下则素面筒瓦,滴水勾檐,是保存至今的元代原物。

修葺历史

明、清两代对府君庙多次重修,庙中现存碑碣十余通。其中,明嘉靖间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致仕,奉诏进阶荣禄大夫、前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吏部左右侍郎李瀚撰的《郭壁府君庙重修记》和赐进士第、奉议大夫、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韩范撰的《郭壁镇重修府君庙记》较好。庙中碑载,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四月,苦历三载而重修告竣后,西麓王体悉咏诗一首,以纪其事。诗曰:

庙貌尊严喜落成,振颓报众答群情;

竹看仪伤更新制,外里宫墙逾旧形;

千载神祇隆享祀,一万黔首落清平;

而今重见后斯绩,勒石章程颂盛名。

仁居韩子义步其韵和诗一首,诗曰:

一时庙貌喜新成,伟绩昭示慰众情;

鸟鹊□(翚)飞冲旧制,

龙腾凤翥迈常形;

祷个神祇辉已镯,愿言民物乐升平;

真荣不茕縘新若,千载教人仰令名。

这种“千载神祇隆享祀,一万黔首落清平”,“祷个神祇辉玉镯,愿言民物乐升平”的心理,是历代中国农民的夙愿。他们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希望生前清廉而死后即为神明的官吏,能在冥冥中保佑他们生平祥和,而历代封建官僚又一次次将他们逼上了作乱犯上的道路。当然,作乱犯上的同时,也难免殃及同类。

明朝末年,这种宿命式的轮回又降临到他们头上。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陕西农民军渡过黄河,杀到了沁河流域。“四月间,陕西反贼王嘉胤在平阳府作乱。总兵牛世威、副将曹文诏领兵剿杀,自霍州山追至窦庄、坪上。经过窦庄,有城幸免,贼患坪上,无备被抢。官兵继后追至阳城县圣王坪花儿沟绝路,胤侄将嘉胤捆至军前,请罪投降。牛总兵即将嘉胤斩首,余党男妇七百余名,情愿招降,免罪,随营听用”(王重新《焕宇变中自记》)。这次兵祸,虽然“经过窦庄,有城幸免”,但是郭壁村却遭到洗劫。兵连祸接之时,村民们自然要到庙中祭祀,祈求平安,而神灵大概恨民众之无争不予理睬,于是,劫后余生者便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村子南门和北门修筑了夯土城墙,在村西土岭上修筑了堡寨,并高筑寨门,使郭壁形成东凭沁河作障,西以山寨为屏,南北以土城为宥的保护圈。这样一来,以后无论谁来侵犯,都被城墙挡了回去。而今的郭壁,仅有郭南村西部的一段夯土寨墙和郭北村西部一段高7-20米不等、长30余米的砖墙尚存。

郭壁村地处山坡,无论建城修寨,还是营宫筑室,都依地势而筑。沿着村南向北,经过府君庙西侧进入易安阁,刺斜向西攀行,走约300余米便是一处叫“行宫”的阁楼式建筑。穿过券洞,回视券上左右,阁顶上的三间小楼便是“行宫”。“行宫”面东而立,抱厦出檐,檐前有四米左右台院,道通南侧出入。当地人称此为“前宫”。其北侧稍后有两院建筑,当地人称“后宫”。“行宫”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距“行宫”三十米之遥的西部陡坡上有一座小庙,号曰泰山庙。碑载,此庙建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闰五月。显然,“行宫”阁是因泰山庙的存在而兴建的。泰山庙又称东岳庙、天齐庙或岱庙,专供道教天神东岳大帝。国内东岳庙以山东泰安为正,其余全称“行宫”。故郭壁村的“行宫”阁是后人为表识泰山庙,并出于风水上藏风聚气的原因而兴建的一处建筑。

除了以上的易安阁和“行宫”外,郭壁村尚有文昌阁、雨花阁、南城阁、祖师阁、魁星阁、五瘟阁、观音阁、瑚光流阁、新阁、女娲阁等多处阁楼。其中,文昌阁和魁星阁同司文运,观音阁和女娲阁共主子孙。一村之中聚建如此多的阁,是为什么呢?阁的本意是古代装置于门上以防门扇自关的长木。《尔雅·释宫》:“所以止扉谓之阁”。郝懿行义疏:“此阁以长木为之,各施于门扇两旁,以止其走扇。”《现代汉语词典》上才有了“阁楼”一语,指在较高的房间内上部架起的一层矮小的楼。而“阁”的单意则是指“风景区或庭园里的一种建筑物,四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一般两层,周围开窗,多建筑在高处,以凭高远望”。那么,在现代汉语之前,民间村庄建造的各种阁又作何解呢?古代汉语中,“阁”有“阁道”一意,即栈道。根据这一语意,参照阁主要建筑在村边道口这一事实,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解释:阁是建筑在村庄或主要关津入口处,以防外患入侵的一种建筑。一般有两层,下层设券洞,供人出入通行,上层则造成楼式,以贮存物件或供瞭望之用。也有三层以上的,则称为楼。换言之,阁是城堡的切割物,联墙为城,单处为阁,故“阁”与“割”谐音相称。至于民间在阁楼上设坛供神,则是信仰使然。郭壁村地处沁河古渡要口,防患意识自然坚强,所以在一村之中兴建多阁就是自然的事情。

穿过一洞洞阁道,沿着高高的郭壁堤步行,街道两侧那林立的廊柱以及柱廊尽头那一幢幢宏丽的门楼寂然地向我们作着无言的倾诉。这令我们想起了一句歌词:“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是的,我们在这里即可感受到那一句句无言的歌声,它是那样高亢而嘹亮!

郭壁保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堪称沁河岸边一章章凝固的音乐。郭南村崔府君庙西侧的渭沟河畔,张姓祖先界水券涵,依山筑宅;赵姓祖先随坡台而立人境,凿红泥而起楼宇,创下了两片规模齐整的住宅。两姓之间,以“绍平原”阁把两组民宅连成一组“山”字型的古建筑群。“绍”是接续、承继之意;“平原”是指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平原君。三字相联,就是希望赵家后人继承平原君的遗泽。

明万历丙戌(公元1586年)科进士韩范故居进士第,是韩范得第后在家乡修建的一处住宅。高达十几米的门楼上斗栱连云,两侧八字靠壁下置着威风凌凌的滚球狮子,狮座抱鼓,入则“肃雝”,出则“凝瑞”,门内影壁雕着松鹤梅竹,雅意十足。

韩范(1556-1625),字思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作“思兼”),号振西,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戌科进士。授工曹,理南旺闸,立八禁,调十二事,使漕商两便,迁营缮司员外,值定陵陪土暨长公主建筑等工并起,力请权珰破冒宿弊,节帑十余万缗。冢宰丕扬拟调吏部,遭到同僚反对。大司农张养蒙为其感愤不平,范曰:“士何官不可?但恐人负官耳,可择官乎?”转武选郎中,主持军政。严毅谦靖,罢黜珰所私自安排的千户鲍拱。遂遭到权贵衔恨,借霍文炳事降为金县典史。韩范毫不难过,即日骑驴出都。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韩范回家为父服丧,贫不能襄事,得当道助之,始勉强成礼。自此在家投闲二十七年,带经而锄旧日所有近村之田数亩。泰昌初,起为武选郎中。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升南通政。次年,迁顺天府丞,又进右通政。值魏忠贤矫旨杖郎中万璟,韩范上执政书,引王文端封还诏书事以讽之,海内翕然瞻仰。值蒲州久不调,有人将其荐于太宰,太宰“辞以不识面”,韩范闻之,乃作《五官四体问答》寓意,遂不复“一得要津”。后时政日非,“自以不合时宜引年去国,超然逆烟之外”。孙居相对其难进易退之大节十分赞赏。韩范回乡后,“居恒五伦尽分,为德于乡”,乡人极其感动。他在郭壁村构筑“佚我园”,读书其中,于病中撰《祠堂碑文》、《本支世系图考》及《训蒙格言》授予其子。著《经世集要》、《司马纪实》、《黄荂吟》等书。卒年六十九岁。

韩范在居家期间,正值泽潞、平阳一带连年荒旱,赤地千里,米价昂贵,他便写了《救荒议》、《积粟备荒议》、《贻书抚台止社仓谷归并预备仓》等文。在《救荒议》中,他写道:“夫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食也。无食则无民,无民则何以为国?”他建议当事者“穆然深思,超然远览,大破拘挛之见,早为先事之图。权利害之重轻,察一体之定势;施法外之仁,拯沟中之困,则垂死之民命尚可少苏,而无疆之国脉永远万世”。这种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三农”思想何其相似!

郭壁村是个杂姓相处的千年古村,村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居建筑遗存。韩氏进士第之外,尚有三槐里和青缃里古建群落。

三槐里是王氏族人祖居之地。其标致是临街的“三槐里”石拱券阁。券阁两侧各有两层街房。南侧街房面街设门,门前设柱廊,廊上四柱高擎,足有5米余高。北侧街房同样向街面设门,但门前不设柱廊。

阁内是一甬路,宽约5米,长足数百米。甬道近阁的南北两侧,对称地建有两个垂花门楼。北侧门楼为三层斗栱,栱下门斗书“敬天畏人”四字,上则端擎“进士第”三字。门内西侧为“敦睦”院,院中两层西房,上设挑廊,廊上栏杆雕成竹节,中间用栏板相联,显示了主人那高雅的品德操守。“敦睦”院北侧,则为三层高楼,与周围的两层小楼相较,真有鹤立鸡群之感。

与“敬天畏人”的进士第相对,南面为“耕读传家”的“怀德居”。进身其中,则是一条十余米长、南北走向的小胡同。胡同东侧为咸丰六年丙辰(公元1856年),寅宾张云鹏书额的“迎爽”院;西侧则为庆心苑。垂花门楼上书“乐善”二字,下方门斗则书“视履考详”四字。“视履考祥”出自《易·履》:“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孔颖达疏曰:“视履考祥者,祥谓祯祥,上九处履之极,履道已成,故视其所履之行善恶得失,考其祸福之祯祥。”体现了主人寓教于行的处世风格。

遗憾的是,由于没有确切的证据核实,我们无法考知此处进士第主人的名字和宦迹。

青缃里又称王圪洞,因为紧依西边是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修筑的寨墙,所以又称寨上。灿黄的74节砂石铺砌成一条60度斜坡,其中坡上44节,平铺30节。在这斜坡的底部北侧,分布着大中第和“易安”院两个院落。大中第内仅有南、北、东南三处房屋尚存,西房则已塌毁。南、北房屋均为两层。二层中间设槅扇门,门外挑廊一米,挑廊东侧设木梯供人上下通行。大中第西为“易安”院,院外山墙设一砖雕麒麟影壁。由影壁处折北,向西一拐,又是一处大门宏敞的宅院,院门四字曰“日宣三德”。门外场地平阔,向南连通砂石斜坡。

通过砂石坡,便到了青缃里寨前的平台之下。台高九阶,长足20余米,阔则15米有余。穿过宽阔的砂石平台,向西进入“青缃里”门洞。升五级台阶,是一小平台,供人小憩一瞬;再升五级台阶,便见南北两侧高约1.6米的拱门。门内两眼水井,深十余丈。南门内的水井已经盖上,内置一些干草;北门内的水井至今供一村饮用。再升十六级台阶便到寨顶。一条两米宽的走廊将南北两头的两个院落联接起来。廊外东侧,则是一字排开的房屋,虽然已经塌毁,但从两端墙壁上的砖眼可以判断,这一排房屋为两层,大概是供兵祸时期守村士兵休息的地方。西侧则是遗址尚存的明代夯土寨墙。寨墙南端有一两层砖质角楼。连着角楼的是东向的一段砖墙,长约30多米,高7-20米不等。

青缃里北端院落不大,而其下方却至今保存一个完整的院落,院中悬廊依旧,明代风格尚存。

除此之外,郭北村尚有中宪第一处。门头8层细密斗栱分为两节,上五下三。进入院中,北侧为“敦睦”居,部分屋舍已毁。其西南部的“忠孝”院,至今保存完整。

这些古朴典雅的古建是沁河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属于郭壁,而且是属于晋城、山西、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这个民族绵延不断的文脉。(郭学宝)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