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囊腐霉(肿囊腐霉)

由网友(巷子里的童年)分享简介:菌丝正在CMA造就基上纤粗,细二.五⑷.三μm。卵胞子球形、光滑,谦器或者险些谦器,直径一二⑵四(平均一九.四)μm,壁厚一.七二⑵.五八(平均二.一四)μm,内含贮物球以及折光体各1个。中文名肿囊腐霉界实菌界门实菌门亚门鞭毛菌亚门纲藻状菌纲目霜霉目科腐霉科形态特性菌丝正在CMA造就基上纤粗,细二.五⑷.三μm。胞子囊...

菌丝在CMA培养基上纤细,粗2.5-4.3μm。卵孢子球形、平滑,满器或几乎满器,直径12-24(平均19.4)μm,壁厚1.72-2.58(平均2.14)μm,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中文名

肿囊腐霉

真菌界

真菌门

亚门

鞭毛菌亚门

藻状菌纲

霜霉目

腐霉科

形态特征

吸出囊液约10000毫升,州医院妇科为一女孩切除巨大肿瘤

菌丝在CMA培养基上纤细,粗2.5-4.3μm。孢子囊由裂片状结构或不规则至球形的菌丝状结构共同组成,34-74μm×7-30μm,平均56.2μm× 18.5μm。藏卵器球形、平滑,顶生或间生,直径13-24(平均20.0)μm。雄器异丝生, 10.3-13.8μm×3.4-6.9μm,每个藏卵器有(0-)2-3(-4)个雄器。卵孢子球形、平滑,满器或几乎满器,直径12-24(平均19.4)μm,壁厚1.72-2.58(平均2.14)μm,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中国分布

水稻Oryzae sativa L. : 北京西苑(P 63-1)。

Watanabe(1974)和蔡云鹏(1991)记载此菌在我国台湾可侵染甘蔗和玉米。

据吴全安等(1989)和王晓鸣等(1994)报道,他们从全国12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玉米上分离出6种腐霉:棘腐霉Pythium acanthicum Drechsler、瓜果腐霉P. aphani- dermatum(Edson)Fitzpatrick、强雄腐霉P. arrhenomanes Drechsler、禾生腐霉P. graminicola Subramanian、肿囊腐霉P. inflatum Matthews和寡雄腐霉P. oligandrum Drechsler,回接它们均能再侵染玉米,其中肿囊腐霉出现频率最高(60.6%)、分布最广(9省市)。能引起玉米青枯病的有肿囊腐霉、禾生腐霉、强雄腐霉、棘腐霉,其中肿囊腐霉和禾生腐霉是主要的致病菌;瓜果腐霉是玉米茎腐的主要致病菌;寡雄腐霉虽能寄生玉米,但对玉米似无致病力。

世界分布

中国、日本、乌克兰、加拿大、冰岛、美国、俄罗斯、新西兰、德国。

特点

在孢子囊丝状、膨大,藏卵器乎滑,卵孢子满器的腐霉组中,Pythium inflatum Matthews以其藏卵器小(平均20μm)、雄器较少(2-3个)而区别于P. arrhenomanes Drechsler,后者藏卵器较大(平均32μm)、雄器较多( 4-8个);P. inflatum与P.catenula- tum Matthews的区别是前者无成串菌丝膨大体,雄器较少,后者有成串菌丝膨大体,雄器较多(5个以上);P. inflatum 的孢子囊由裂片状结构组成;P. inflatum的雄器异丝生,使之区别于雄器同丝生的P. graminicola Subramanian、P. torulosum Coker & Patter- son和P. vanterpoolii V. Kouyeas & H. Kouyeas。

Pythium inflatum Matthews最初是从美国含无隔藻的培养皿的烂幼苗上分离出,后来在自然界的水体、土壤和植物根部以及幼苗上均分离到。它对土壤中番茄的种子和幼苗根不致病,但在实验室的试验中它却可侵染番茄根部。

Plaats-Niterink(1981)报道此菌(CBS 166.68)的生长温度:最低为5℃,最适为 30℃,最高为37℃。[1]

参考资料

1.肿囊腐霉(引用日期:2011-09-2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