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龟鮻(宝石龟鮻)

由网友(男人,最重要的是独宠一女.)分享简介:宝石龟鮻,雅名豆仔鱼、乌仔。体延伸呈纺綞形,前部圆形尔后部侧扁,违无隆脊。头短,圆筒形。漫衍于印度-承平洋区火域,首要栖息于沿岸砂泥底量地形的海疆,以底泥中无机碎屑或者火层中的浮游熟物为食,群栖性,常成群洄游。中文名宝石龟鮻科鲻科界植物界门脊索植物门纲辐鳍鱼纲属鲻属种宝石龟鮻亚门脊椎植物亚门目鲻形目基原疑息教名:Chel...

宝石龟鮻,俗名豆仔鱼、乌仔。体延长呈纺綞形,前部圆形而后部侧扁,背无隆脊。头短,圆筒形。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水域,主要栖息于沿岸砂泥底质地形的海域,以底泥中有机碎屑或水层中的浮游生物为食,群栖性,常成群洄游。

中文名

宝石龟鮻

鲻科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鲻属

宝石龟鮻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鲻形目

基本信息

绿背龟鮻

学名:Chelon alatus

中文名:宝石龟鮻

科中文名:鯔科

中国大陆名:宝石鮻

俗名:豆仔鱼、乌仔、乌仔鱼、乌鱼、竹筒鮻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纺綞形,前部圆形而后部侧扁,背无隆脊。头短,圆筒形。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耸的小丘而无唇齿,上唇有3-5列单尖型的唇齿。眼圆,前侧位;脂眼瞼不发达,脂眼瞼长和眼径比0.6-0.75;前眼眶骨宽广,其大小佔满唇和眼之间的空间,前缘有少许缺刻。口小,亚腹位;上頜骨末端弯曲向下且宽大略呈方形,末端远於口角后缘;舌骨和翼骨上长绒毛状牙齿,腭骨和锄骨上则无牙齿。鼻孔每侧各一对。在稚鱼期為圆鳞,随著成长而变為具有多列锥型櫛刺的櫛鳞;头部及体侧的侧线发达,侧线数目10-12条;侧线鳞29-32。鳃耙繁密细长,第一鳃弓下枝鳃耙64-79。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延长,呈镰刀形,鰭条I,8;胸鰭上侧位,具16鰭条,基部无蓝斑驳或黑点,腋鳞不发达;腹鰭延长,腹位,具鰭条I,5,腋鳞发达;臀鰭延长,呈镰刀形,具鰭条III,9;尾鰭深分叉。幽门垂数4-7条。新鲜标本体背暗褐色,体侧银白色,腹部渐次转為白色。背鰭為灰色,腹鰭為白色,尾鰭為暗蓝色镶黑边,胸鰭基部有黑色素胞聚集。鳞片周围镶上暗色缘,特别是体背部。Liza alata為其同种异名。

习性

主要栖息于沿岸砂泥底质地形的海域,西河口区或红树林等半淡咸水海域亦常见其踪跡,亦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机碎屑或水层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栖性,常成群洄游,幼鱼在受到惊吓时,会有跃离水面的动作。

最大体长,75 cm ;栖息环境,礁区、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区。

分布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水域,由东非洲至马贵斯群岛,北至臺湾,南至澳洲、东加。台湾发现于南部及北部红树林河口区。

渔业利用

渔期全年皆有,主要為沿岸流刺网或待袋网等法捕获,但產量不多,且因本种鱼体型较小,又没有乌鱼有饱满的卵,故经济价值不像乌鱼来的高,鱼肉适合煮汤或红烧皆不错。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