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高级中学(全日制公立花园式高中)

由网友(花落为谁谢)分享简介:武训低级中教是1所国办整日制重心低中,今朝领有五零个讲授班,教熟三零零零多人,学员工二五二人。黉舍开办8年去,踊跃摸索,斗胆测验考试,实施学员工聘用制,对于教熟实施惩教金制,顺从“以报酬原,承思诱悟”的讲授理想,成长突飞猛进,成就喜人。中文名武训低级中教种别私立低中类型中教教熟人数三零零零西席人数二五二所属地域中国,山东院系...

武训高级中学是一所国办全日制重点高中,目前拥有50个教学班,学生3000多人,教职工252人。学校创办八年来,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对学生实行奖学金制,遵从“以人为本,启思诱悟”的教学理念,发展日新月异,成绩喜人。

中文名

武训高级中学

类别

公立高中

类型

中学

学生人数

3000

教师人数

252

所属地区

中国,山东

院系设置

50个教学班

奖项

山东省和聊城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启思诱悟

办学性质

公立

学校概况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

武训高级中学

武训高级中学现有中、高、特级教师100余人,省、市、县级教学能手50余人,98%以上的教师完成大循环。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一年一个新台阶。2000年首届毕业生应届本科录取率居聊城市第三,全县第一;2002年重点本科人数翻一番;2003年本科人数增长80余人,诞生了文、理两科状元。2004年本科一榜上线566人,创我县单校本科升学人数最高纪录。2005年又取得本科一榜上线683人的佳绩。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设施齐全,教师执教经验丰富,教学楼、实验楼、餐厅楼、学生宿舍楼一应俱全,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外语听力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理化生实验室;阅览室宽敞明亮,图书馆藏图书丰富,2001年被评为“聊城市先进图书馆”;学校住宿条件、生活条件优越,高水平的餐厅伙房饭菜品种多样,花样丰富,能满足各种条件同学的生活需要。

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环境幽雅,有耸立的砺志岗,明澈的清心湖,洁白的大理石雕塑,荫荫的垂柳和造型别致的花园、草坪,是全县闻名的“花园式学校”,是一处静雅的学习园地。

校长简介

崔吉会(1963.10——)

在鲁西聊城市的教育界提起崔吉会同志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目前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全市最年轻的中学校长。他1963年10月出生在冠县万善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即使在“文革”十年动乱中,仍没有放弃他的大学梦想,坚持用别人废弃的书籍坚持自学。“文革”结束后,他终于在1978年7月迈入大学的殿堂,1981年1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乡镇中学教书,1983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被调到冠县一中工作。

武训高级中学

在教学中,他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不仅注意教学生知识,更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他授课尤其注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上思维。他的数学课幽默风趣、方法灵活,深受学生欢迎。他把自己的育人理念贯穿到教学中去。他把授课的过程当成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共振的过程,当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当成教师与学生对知识共同享受的过程,因此,他不仅重视知识的教学,更注重学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多年的教学中,他形成了“过程教学”的思想(即概念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定理证明的发现、表述过程,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过程”中领悟知识的内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领悟知识的内在美,表述的外显美,学习的动态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崔吉会深知这句话的分量,为此,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工要廉洁奉公,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楷模。

他知人善任。虽身为校长,却没有那种独断专行、高高在上的领导架子。他讲民主,校内的大小事务,他让教职工,甚至让学生参与。年轻的武训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大步,年年攀新高。2001年本科上线142人,2002年179人,2003年231人,高考重点本科翻番,涌现了全县的文科、理科状元,闫成凯同学一举考取全国名校——复旦大学。刚刚结束的全市统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优秀生数均居全县第一名,跨入市重点中学中游位置。

“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深深知道摆在他面前的路还很长,担子还很重,学校要发展,要树名牌,很多方面只靠嘴巴说是说不出来的,只有靠一步一步去实干,去拼搏和流汗才能换得来。今年,学校贷款新上了物理、化学实验室,装备了一个可容纳60人的微机室,花费30余万元彻底改造了伙房、餐厅等……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促使武训高中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

学校荣誉

武训高级中学

1999年被评为聊城市“城市绿化先进单位”

2000年被授予山东省和聊城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002年被授予“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先进学校”

2003年被授予“山东省绿色学校”

2004年被授予“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2006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

2006年11月被山东经济学院授予“优秀生源基地”称号

2007年10月被山东理工大学授予“优秀生源基地”称号

2007年1月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英语教学科研基地”称号

千古奇丐

武训高级中学

武庄(今属山东聊城冠县柳林镇)人,清末以“行乞兴学”闻名于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为七,故名武七。“训”是清廷嘉奖他时的赐名。

武七7岁丧父,随母沿街乞讨。他羡慕那些上学的孩子,常将自己不识字引以为憾。稍长,曾先后给一施叔和馆陶某痒生家当佣工,后因不堪虐待辞归。年十五六岁,母死,又到一远房姨父张举人家为佣。当支取工钱时,张举人因武七不识字用假帐相欺,以侵吞其血汗钱。稍一争辩就被诬为“讹赖”,遭到痛打。含冤难伸的武七悲愤交加,口吐白沫病倒(别人由此送号“武豆沫”),在一座破庙里躺了3天。他从自己无钱上学不识字受人欺负的遭遇想到其他穷孩子的未来,决心行乞筹资办义学。

21岁时,他拿起铜勺,背起褡袋,为兴办义学开始了筹资的艰难历程。筹资的办法主要有乞讨、打工、拣破烂等。他乞讨的足迹遍至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数省,边乞讨边唱着自编的歌子:“俺化缘,你行善,大家修座义学院。”讨到较好的食物卖掉换钱,而自己只吃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他唱道:“吃杂物,能当钱,省钱修个义学院”;在乞讨的同时,他还给人打短工,当邮差,说媒挣几个钱,捡破烂换几个钱。他一边拣,一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为募捐,他用自己的身体发肤给人取乐:头发只剃一边,唱道:“左边剃,右边留,修个义这不犯愁”;两手撑地,全身倒立,唱道:“竖一个,一个钱,竖十个,十个钱,竖的多,钱也多,谁说不能修义学?”他吃蛇、蝎等毒虫,唱道:“蛇可食,不要怕,修个义学全在我自家。”他将聚集的钱先是扒土坑找墙洞藏起来,后托塔头村武进士娄俊岭代为放贷生息,买地收租。他唱道:“给我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武七经30多年一丝一缕的积累,筹资1.7万余吊,置田300余亩,托进士杨树劳代为筹办义学。1888年(光绪十四年),他花钱4000余万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一些进士、举人任教,又跪求一些贫寒人家送其子弟上学。义塾当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每逢开学时,武七先拜教师,次拜学生。置宴招待教师时,请一些绅士相陪,而自己却躲在门外,待宴罢吃些残汤剩羹。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事的教师叩跪示谢,偶遇白天睡觉、工作懈怠的,便默默地跪在床前,使其警觉;贪玩不认真学习和行为不检点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之后,武七仍奔走行乞,受到世人的另眼看待,尊其为“义人”。

第二年,他资助馆陶县了证和尚230吊钱,在王二庄创办了第二所义学。他54岁时,又在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院。

山东巡抚张曜听说武七行乞办学的事迹,下示召见。他身背褡裢步行到济南巡抚衙门,一边缠线团一边应对张曜的问话。张曜赏其库银和黄绫官捐簿,并下令免征义学学田钱粮,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策封他为“义学正”,其名声由此大振。

武七专心致志集资办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一生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其兄想沾点好处,他不允,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武七在学生的读书声中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学,终年58岁。师生哭声震天,市民闻讯泪下,自动送殡者达万人。其侄克信迎丧,遵遗嘱葬于柳林崇贤义塾旁。10年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孝义为其立传。

[武训,山东堂邑人。乞者也,初无名,以其第曰武七。七孤贫,从母乞於市,得钱必市甘旨奉母。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自恨不识字,誓积赀设义学,以所得钱寄富家权子母,积三十人,得田二百三十亩有奇,乞如故。蓝缕蔽骭,昼乞而夜织。或劝其娶,七谢之。又数年,设义塾柳林庄,筑塾费钱四千馀缗,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塾为二级,曰蒙学,曰经学。开塾日,七先拜塾师,次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七屏立门外,俟宴罢,啜其馀。曰:“我乞者,不敢与师抗礼也!”常往来塾中,值师昼寝,默跪榻前,师觉惊起;遇学生游戏,亦如之:师生相戒勉。於学有不谨者,七闻之,泣且劝。有司旌其勤,名之曰训。尝至馆陶,僧了证设塾鸦庄,赀不足,出钱数百缗助其成。复积金千馀,建义塾临清,皆以其姓名名焉。县有嫠张陈氏,家贫,刲肉以奉姑,训予田十亩助其养。遇孤寒,辄假以钱,终身不取,亦不以告人。光绪二十二年,殁临清义塾庑下,年五十九。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县人感其义,镌像於石,归田四十亩,以其从子奉祀。山东巡抚张曜、袁树勋先后疏请旌,祀孝义祠。]

武训行乞兴学的业绩受到世人的一致钦敬,许多名家题词,全国出现了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多处,并曾一度将原堂邑县改称为武训县。1945年,冀南行署在柳林创办了武训师范。1951年,电影《武训传》在全国范围内受批判。“文化大革命”中,武训遭掘墓暴尸之难。

陶行知先生的短诗《武训颂》对武训的一生做了概括,诗中这样说:“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感言:武训一生嘴软、腿软,但其性最韧,其心至仁,真乃千古奇人,可叹,可敬!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