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宅巍(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

由网友(浅绿少年薄荷凉°)分享简介:孙宅巍,一九四零年一零月出熟,一九六二年结业于南大汗青系。江苏省社会科教院研究员,本汗青研究所副所少。现任江苏省中国近古代史教会副会少、侵华日军南京大搏斗史研究会副会少、南京师范大教侵华日军南京大搏斗研究中间参谋。二零零零年经国务院核准享用当局特殊津揭中文名孙宅巍性别男出诞辰期一九四零年一零月国籍中国结业院校南京大...

孙宅巍,1940年10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顾问。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文名

孙宅巍

性别

出生日期

1940年10月

国籍

中国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历史系

研究方向

诉说 金陵兵工与抗日战争 的故事 1865 微播

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

研究成果

独立完成或主编12部著作,合著16部。据美国图书检索资料显示,至1999年11月,共有其15部不同版本的著作,为美国、台湾137家图书馆收藏。发表主要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28篇论文30次为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并有部分论著发表或被翻译发表于美国、法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先后主持“八五”国家社科项目《南京大屠杀史》与“九五”江苏省社科项目《南京大屠杀与日军在江苏暴行研究》。先后7次赴台湾、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应邀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日本宇都宫大学、立命馆大学等校作学术报告。其主要研究成果:政治方面,有《南京政府的覆亡》(与丁永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台湾巴比伦出版社1992年繁体字版;《民国大迁都》(与蒋顺兴共同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等。军事方面,有《南京保卫战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金门作战失利述评》,《军事史林》1989年第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军事》1989年第6期全文复印等。经济方面,有《江苏近代民族工业史》(第一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国民政府经济接收述略》,《民国档案》1989年第3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89年第11期、《经济史》1989年第10期同时全文复印等。文化方面,有《中央研究院的来龙去脉》,《民国档案》1997年第1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7年第4期全文复印;《抗战中的中央研究院》,《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等。人物方面,有《蒋介石的宠将陈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台湾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出繁体字版;《蒋介石的十大战将》(主编),台湾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等。地方史方面,有《侵华日军在江苏的暴行》(与陈鹤锦共同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略论战后江苏国统区经济》,《学海》1992年第1期等。辞书方面,有《港澳大全》(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华民国史大辞典》(编委、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等。社会方面,有《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与韩海浪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10期全文复印;《抗战胜利后江苏省国统区的社会状况》,《江苏地方志》1989年第2期等。

学术上的另一主要贡献,在于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他研究的民国史人物,包括孙中山、蒋介石、陈诚、陈仪、孙立人、吴国桢、唐生智等,除上述已列出书目外,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江苏爱国名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陈诚别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关于陈仪准备起义和遇害的历史考察》(《学海》1990年第5、6合期)、《抗战中的孙立人将军》(《学海》1995年第1期)、《吴国桢传略》(《民国档案》1994年第1期)、《唐生智论纲》(《学海》1994年第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6期全文复印)等。

研究

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研究。2000年7月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在对其专访节目中,称其为“国内外公认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权威”。在这方面的主要学术专著有:《南京大屠杀》(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出日文版)和《1937南京悲歌》(台湾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南京大屠杀——事实及纪录》(与吴天威合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以及数十篇相关系列论文,如:《关于南京大屠杀尸体处理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1年第11期全文复印)、《试论南京大屠杀中的“安全区”》(《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2年第12期全文复印)、《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军民的反抗》(《学海》1993年第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3年第5期全文复印)、《论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和范畴》(《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5年第5期全文复印)、《日本军国主义与南京大屠杀》(《江海学刊》1995年第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6年第1期全文复印)、《关于南京大屠杀称谓、规模和地域的争议》(《民国春秋》1998年第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9年第2期全文复印)、《论南京大屠杀的准备、实施和延伸》(《江海学刊》2000年第5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2期全文复印)、《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4期全文复印)、《论南京大屠杀的早期传播》(《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4年第9期全文复印)等,建立了对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最新架构和体系,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观点。其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最先运用尸体掩埋和处理的统计,来认定30万同胞惨遭屠杀的事实;理性地从基本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三个方面去认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独创地提出“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这一对南京大屠杀的宏观认识。《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包括美国、日本、香港在内的国内外20余种报刊为此发表了评介、推荐文章和出版消息,被誉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开拓之作”。其“绪论”中的部分内容,已被译成英文,编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主编的英文史学论文集,《南京1937:纪念与反思》(Nanking 1937: Memory and Healing)。

孙宅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