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斛珠·洛城春晚(北宋苏轼创作的词)

由网友(只对你温柔♥)分享简介:来由齐宋词词牌名1斛珠做品类型触景熟情主题恋爱主题拜别主题抒情主题相思写景写风写景喝酒写景烛炬人物老婆动物梅花动物杨树月份3月做品赏析上片即景熟情。写嘉佑元年秋苏轼赴京(今河南开封市)应试,路宿洛阴乡的风物取由此激发的感情。“洛乡秋晚”,点亮写词的所在“洛乡”、时间晚秋,很有“秋去深谷火潺潺,的烁梅花卉棘间”(《梅花2...

出处

全宋词

词牌名

一斛珠

作品类型

触景生情

主题

爱情

主题

离别

主题

抒怀

主题

相思

写景

写风

写景

饮酒

写景

蜡烛

人物

妻子

植物

梅花

植物

杨树

月份

三月

作品赏析

上片即景生情。写嘉佑元年春苏轼赴京(今河南开封市)应试,路宿洛阳城的景物与由此引发的情感。“洛城春晚”,点明写词的地点“洛城”、时间晚春,颇有“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烁梅花草棘间”(《梅花二首》)的暮春寒意。“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写眼前景物。 “乱掩”二字绘形绘色,“如篆”二字恰切传神。仿佛苏轼心灵上蒙上了一层层不完美的阴影,似有“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清代洪异《长生殿》)的孤独味。“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触景生情,即由眼前的“红楼”引出了与远在千里关山外的贤妻别离前之幽情。当年夫妻二人可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刻骨铭心。上片五句二十七个字,即景生情,体现了苏轼登高远眺、遥思爱妻的心态。

陈师曾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

下片写苏轼思绪绵绵,神态痴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自惜”二字统帅下片,一气贯通。“自惜风流云雨散。”写苏轼特别珍惜昔日的风韵美好动人的幽情:“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她挑灯伴读,“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辄能记之”并提醒;苏轼“问其他书”,她“皆略知之”。“关山有限情无限。”写苏轼与王弗的贞情。“待君重见寻芳伴。”写苏轼的幻情。 “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写苏轼的相思深情所照应的景。天各一方,心愿难圆,情丝绵绵。下片五句三十字,由情融景,将苏轼与妻子那恩恩爱爱,一往情深,注入字里行间,令人回味。

全词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结构的回环美。苏轼与妻子的情爱可谓牵肠挂肚,催人泪下。在封建社会里,这种爱情殊属难能可贵。它反映了苏轼的一种美好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2]

创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苏轼与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16岁的王弗结为伉俪。《一斛珠·洛城春晚》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闰三月。苏轼时年21岁。自蜀赴京道关中,经洛阳时苏轼怀念妻子王弗所作。[2][1]

作品评价

明·杨慎《词品》卷一:元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韵》,以中原之音为正,伟矣。然予观宋人填词,亦已有开先者。盖真见在人心目,有不约而同者。俗见之胶固,岂能眯豪杰之目哉。试举数词于右。东坡《一解珠》云;“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一”“篆”字沈(指沈约)韵在上韵,本属鸠舌,坡特正之也。[2]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一斛珠·洛城春晚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 . 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 . 北京 :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7-01 . 7-9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