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子令·深院静(南唐李煜创作的小令)

由网友(自讽)分享简介:词牌名捣练子令做品类型触景熟情主题感伤主题孤傲写景写风写景月夜4季秋日做品赏析那是1尾转义词,黑练是现代1种丝织品,建造历程要颠末正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捣那谈工序,1般都是由主妇操做的。那尾词的词牌即果其内容以捣练为题材而患上名。做者经由过程对于1个掉眠者夜听砧上捣练之声的描画,写出了抒怀客人私心田的烦躁以及懊恼。上片“深院静,小庭空...

词牌名

捣练子令

作品类型

触景生情

主题

感伤

主题

孤独

写景

写风

写景

月夜

四季

秋天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本义词,白练是古代一种丝织品,制作过程要经过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捣这道工序,一般都是由妇女操作的。这首词的词牌即因其内容以捣练为题材而得名。作者通过对一个失眠者夜听砧上捣练之声的描绘,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焦躁和烦恼。

古诗文推荐 李煜 捣练子令 深院静

上片“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其实这两句似重复而并不重复,第二句是诉诸视觉。然而尽管耳在听目在看,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和看到。这样“静”和“空”这两个字,不仅在感受上给人以差别,而且也看出作者在斟酌用词时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深院”是写居住的人远离尘嚣,“小庭”则写所居之地并非雕梁画栋,只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小小天井,不仅幽静,而且空虚。头两句看似写景,实际是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无聊。只有在这绝对安静的环境里,远处被断续风声吹来的砧上捣练之声才有可能被这小庭深院的主人听到。第三句是这首词的核心。自古以来砧上捣衣和捣练的声音以致成为夫妇和情人彼此相似回忆的诗料,久而久之,也就成为诗里的典故。李煜这首词是从听砧人的角度来写的。这个听砧人不管是男还是女,总之是会听到这种声音而引起相思离别之情的。所要指出的是,第三句虽连用两个“断续”字样,涵义却尽不相同。一般的说,在砧上捣衣和捣练的声音,总是有节奏的,因此一声与一声之间总有短暂的间歇,而这种断续的有节奏的捣练声并没有从头至尾一声不漏的送入小庭深院中来。这是因为风力时强时弱,时有时无,这就使得身居小庭深院中的听砧者有时听得到,有时听不到。正因为“风”有断续,才使得砧声时有时无,若断若续。这就把一种诉诸听觉的板滞沉闷的静态给写活了。

下片“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小令后两句是说,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后面两句,明明是人因捣练的砧声搅乱了自己的万千思绪,因而心潮起伏,无法安眠;作者却偏偏倒过来倒果为因,说人由于长夜无奈睡不着觉,这才使得砧声时断时续达到耳畔。而且夜深了,砧声还在断断续续的响,是伴随着月光传入帘栊的。这就把听觉和视觉相互结合起来,做到了声色交融秋月的清光和捣练的音响合在一起,共同触动着这位“不寐者”的心弦。然而作者并没有绘声绘色,大事渲染,只是用单调的砧声和朴素的月光唤起了对一个孤独无眠者的惆怅和同情。这正是李煜写词真正见功力的地方。[3]

作者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着力表现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含而不露地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1]

创作背景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4]《捣练子令·深院静》属于李煜后期的作品,写出了词人因寒夜捣衣之声而引起的各种离怀愁绪。[7][1]

作品评价

明杨慎《词品》:李后主《捣练子》云:(略)。词名《捣练子》,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古人以词名为题,他本增“秋阑”二字,殊属恶劣。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曲名《捣练子》,即以咏之。乃唐词本体。首二句言闻捣练之时,院静庭空,已写出幽悄之境。三句赋捣练。四五句由闻砧者说到砧声之远递。通首赋捣练,而独夜怀人情味,摇漾于寒砧断续之中,可谓极此题之能事。杨升庵谓田本以此曲为《鹧鸪天》之后半首,尚有上半首云:“塘水初澄似玉容,所思远在别离中,谁知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案《鹧鸪天》调,唐人罕填之。况塘水四旬,全与捣练无涉,升庵之说未确。但露珠月弓,传诵词苑,自是佳句。

王国维《南唐二主词》校勘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此乐天《暮江吟》后二句,见《白氏长庆集》卷十九。后主不应全袭之。且《鹧鸪天》下半阕,平仄亦与《捣练子》不合,显系明人赝作。

唐圭璋《屈原与李后主》:后主始无奋斗之志,后亦不思奋斗,平居贪欢作乐,国危则日夜戚伤。其《捣练子》云:“无奈夜长人不寐”,《相见欢》云:“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朝朝暮暮,只觉无奈。

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闻砧而作,起两句,叙夜间庭院之寂静。“断续”句叙风送砧声,庭愈空,砧愈响。长夜迢迢,人自难眠,其中心之悲哀,亦可揣知。“无奈”二字,曲笔径转,贯下十二字,四层含意。夜既长,人又不寐,而砧声、月影,得并赴目前,此境凄迷,此情难堪矣。杨升庵谓此乃《鹧鸪天》下半阕,然平仄不合,杨说殊不可信。[8]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汉族,籍贯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东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东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练子令·深院静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傅德岷、卢晋主编 . 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图文本 . 武汉 : 长江出版社 ,2010-11 . 54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 历代名词鉴赏 唐五代词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08 . 180 .[4] 徐师品主编 .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第2卷 . 济南 :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5-01 . 65 .[5] (南唐)李煜 . 《李煜词选注》 . 长春 :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06 . 13-14 .展开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