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画(起源于三国时期的传统宗教绘画)

由网友(其实、我只需要一个人来陪)分享简介:火陆绘会是1种传统宗学画绘。发源于3国期间,自金代至元、亮、清期间衰行的释教寺庙为超度殁灵,普济火陆1切鬼神而进行的1种沉要佛事,是“3学合1”大配景下孕育发生取成长的平易近雅文明征象。火陆绘是火陆法会上供奉的宗学人物绘。二零一四年一一月一一日,火陆绘经国务院核准列进第4批国度级非物资文明遗产名录。中文名火陆绘非遗级别国度级非...

水陆画会是一种传统宗教绘画。起源于三国时期,自金代至元、明、清时期盛行的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文化现象。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

流动的敦煌壁画丨山西博物院明代宝宁寺水陆画

2014年11月11日,水陆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水陆画

非遗级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

河北省广平县

遗产编号

Ⅶ-113

编号

1317

定义

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

批准时间

2014年11月11日

遗产类别

传统美术

历史源流

水陆画

水陆法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水陆斋”、“慈悲会”马“悲济会”“七斋”,略称为“水陆会”,俗称“打水陆”,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是指开设法会时救度者与被救度者集会于一堂,凡与会者都能得到超度施法与施食同时进行,普度受苦众生,是一种设斋供奉佛神以追荐超度亡灵众鬼的大法会,是中国宗教活动中最隆重、规模最盛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种仪式。水陆画是随着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是寺院或私人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是举办水陆法会不可缺少的圣物之一。清末敦煌藏酮出土的一份中唐时期的《发愿文》范本中有云:“故于是日,洒扫庭宇,严饰道场,请佛延僧,设斋追福……”在当时的“道场”上,就装饰着以宗教人物为题材的各种佛幡挂图,即是早期的水陆画。据现有的文献记提早的有关于水陆法会的图像始见于晚唐、五代,并逐渐形成体系。相传山西平阳城南水陆社因保存有唐代吴道子(685-758)的水陆画轴120幅而得名,在《池北偶谈》中卷二十三亦有相关的记载。虽然这套水陆画是所谓是唐代吴道子的作品,但实际上只是依据传说不足为据。

水陆画经过五代及宋的流传与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为一套完整的规模。在当时的佛寺道观中有水陆殿和成套的水陆画图卷,如山西繁峙金代岩山寺正殿原本即是水陆殿,殿中壁画是在正隆三年(1158)由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和王道所绘,可惜现壁画已毁。元明之时,水陆道场悬挂的水陆画基本定型,一般寺院修设的大西水陆法会中一堂水陆画为一百二十幅。朝廷修设的水陆法会用到的水陆画多达二百余轴。这些作品多由民间道释画高手绘制,严谨工整艺术精湛,其内容包揽了民间崇信的所有神祇,它的悬挂幅数依法事规模而定,另外在这一时期除了成套的卷轴水陆画像外,佛寺道观中出现了专门的水陆殿,绘有构图结文完整的水陆壁画。

到21世纪保存下来的水陆画作品多数是明清时期的,特别是山西、河北两省的寺庙内还存有许多水陆壁画,这些诗庙的虽然始建年代不一,但其水陆壁画大都绘制于宋元以后。山西地区现存的水陆画多为明代作品,如稷山青龙寺腰殿(水陆殿)壁画保存较完整,从建筑、壁画的风格以及相关纪年的考察,全殿的壁画当最后完成于明代初年。殿宇的四壁绘以往古诸神仙鬼怪、帝王后妃等人物形象,又有阴曹地府,倡导“因果报应”,提示人们皈依宗教免遭苦难,晋南定林寺、浑源永安寺和灵石资寿寺的明代壁画也绘有水陆功德,气势雄伟、人物繁密,是研究水陆画内容和艺术的重要作品。

题材和形式

水陆画既然是我国古代寺院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一种宗教画,又是水陆法会不可或缺的圣物之一,因而其绘画题材离不开佛、道、儒三教的诸佛菩萨、各方神道、人间社会各色人物等,所以水陆画就是佛道、儒三教题材内容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创作,它既有描绘宗教世界的内容,也有反映世俗社会生活的,是中国历史画卷园地中的一朵盛开的奇葩。中国水陆画所描绘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包括了天堂人间、冥府三界,以及儒、释、道三教中的所有神、佛、仙,还有民间诸神和人间世俗生活。

我国水陆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有佛教方面大量的人物画,如佛菩萨、缘觉、祖师、明王、护法诸天、天王、力士、夜叉、飞天、印度古仙人等;还有天人阿修罗、山岳江海诸神、儒教、先圣、道轮回等等许多密宗题材。如位于我国青海省乐都县碾伯镇的佛教寺院西来寺,现今还遗存24轴“水陆道场”的卷轴绢网,这些工笔水陆画共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故事78组,各种人物502身,主要内容有反映“神界”的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明王尊者、护法韦陀等,有描绘神道的日月星辰三官大帝、风雨雷电等;还有绘制各色人等的帝王太子、后妃宫嫔、将帅士兵、贤妇烈女等像;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画像,如饥荒饿殍、桥梁路倒、投河落井、客死他乡、兽咬虫伤、马踏车辗、别妻离子等凄惨的人间景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些水陆画保存十分完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和明代艺术珍品。

我国水陆画的形式有轴画、壁画、雕塑等,根据神灵身份品级不同,又有上堂、下堂之分,卷轴画在法会时期悬挂,悬挂也是按身份品级不同分别挂于上堂或下堂,装裱的画轴镶边多分上堂与下堂,分黄绫与红绫,当时的水陆画被看得很珍贵,只有在法会上才能悬挂,并按神灵或其阶段层展示,法会结束时进行收藏保管,平时不能轻易悬挂,也不能单幅悬挂,是水,陆法会的专用品是中国汉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青海省西来寺水陆画的就是卷轴,形式的,而河北石家庄毗卢寺水陆画都是壁画形式的。

分类

水陆画有轴画、壁画、雕塑等,内容丰富多彩,有佛、菩萨、缘觉、祖师、明王、护法、诸天、天王、力士、夜叉、飞天、印度古仙人等,还有天人、阿修罗、山岳江海诸神、儒教、先圣、城隍土地、毒恶诸神等,是集释道儒之大成,其中包括毗卢佛、明王、六道轮回等等许多密宗题材。当时视水陆画很珍贵,只有在法会上才能悬挂,并按神灵或其阶段层展示,法会结束时净画取下卷起收藏,平时不能轻易悬挂,也不能单幅悬挂,是水陆法会的专用品,是中国汉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直观宣讲佛法,传播佛教与佛教教义,从内容与题材看相当丰富,实际上它就是在“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有佛、玉皇大帝、孔圣三教长老,共享一炉香火,共同担负着普渡众生的神圣使命。

现存作品

现存的水陆画较多,古老的发现很少。《明王变》(图一),长142厘米,宽76厘米。布本设色,绘一武士形象明王,三头六臂,赤足站立,怒发冲立,双跟巨睁,眉耸立,直立的一眼直盯前方,宽鼻向上,咧嘴呲牙,一派凶相,两侧面同样令人生畏,六臂各手持一法宝,上面双手高捧月亮与太阳,旁有飞云托浮,中双手持明镜与响铃,下面双手抓长戟与索带,袒胸露乳,身佩飘带、胸带、缨络,下穿战袍,腰系带,腹前缨穗随风舞动,脚颈带圈饰,浑身肌肉紧绷,充满力感。画右下角有款。这是一幅工笔重彩,用银珠、石青、石绿、章丹等矿物颜料,颜色至今仍鲜亮如故,描绘技巧高,造型能力达到既准确又生动的境界,应用夸张手法,又合乎人体结构比例。注意凶猛武士的气势体现,面庞狞厉恶狠,露出的胸、臂、腿、肌肉紧绷,六臂挥舞,握兵器,严阵以待,周围气氛紧张。整个画面设色和谐,神采飞动,线条劲柔疾缓,表现了人物须发、面像、肌肉、战袍的不同质感,疏密的组合富节奏韵律感,光彩照人。

传承意义

水陆画为佛教史研究提供资料。水陆法会从起源到兴盛,渗透了许多道教、儒教、民间众神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唐宋以来历代君王在建国初期,登基之时,修设水陆法会追荐忠臣烈士死难民众的亡灵,借以安抚民心,祈求社会太平;水陆画也为儒、释、道三教融合史研究提供资料。隋唐之后,宋元之时,儒、释、道三教合流,但我们多从抽象的文字资料中研究,水陆画给我们提供了十分具体的形象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儒、释、道三教的神佛、仙,按层次、按职能,有条不紊地组织于一个神话系统之中,既不互相矛盾,又合乎情理;水陆画为信仰民俗研究提供资料。水陆画中的佛、神、仙都是中国老百姓所敬奉的,从水陆画中可以研究出中国人的信仰民俗和信仰心理。明代的水陆画更为规范化和世俗化,画中不仅可以见人物画、山水画的技法,而且可以看到许多民俗方面的内容。画面将社会风俗绘入其中,为现代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形象资料;水陆画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提供资料,水陆画将当时的人物服饰的款式、颜色做了细致的描述。古代的画师除了佛、神、仙的画像,依照粉本进行描绘外,一般古圣先贤的俗世服饰都是按照当时社会的服饰制度绘制的,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具体形象的资料,现代中国戏剧中的服饰与水陆画中的人物服饰十分相似,也可为中国戏剧史研究提供资料。

水陆画大师

伴随水陆道场发展起来的“水陆画”,便成为中国宗教绘画中的一个画种。佛教绘画的创始人,据说是三国时期著名画家曹弗兴,其后许多著名画家多为寺院绘制各种宗教题村的壁画。如东晋著名的艺术大师顾恺之不仅擅长画人物。山水,而且所画的宗教画也是画坛绝响。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讲得就是他为洛阳瓦棺寺所绘维摩诘像。据传他尝闭门作画一月,画成后开户让人欣赏,维摩论的形象清瘤高逸,“光照一寺”以至“施者咬咽”,顷刻间“使得饯百万”。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