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钧(新闻学专家)

由网友(败)分享简介:王洪钧,男,一九二二年出熟,是1位新闻教博野。中央政事黉舍新闻教院结业,美国密苏里大教新闻教院硕士。曾正在中央通信社、《中央日报》社事情,后来台湾。一九五七年起头执学于政事大教新闻系及新闻研究所,专任新闻系主任近10年之久,并创立新闻馆。中文名王洪钧性别男出诞辰期一九二二归天日期二零零四-零四-零七籍贯天津国籍中华国民共以及...

王洪钧,男,1922年出生,是一位新闻学专家。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院毕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曾在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社工作,后去台湾。1957年开始执教于政治大学新闻系及新闻研究所,兼任新闻系主任近十年之久,并创建新闻馆。

中文名

王洪钧

性别

出生日期

1922

去世日期

2004-04-07

籍贯

天津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毕业院校

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院毕业

曾任职务

河南大学新闻学一流专业建设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曾任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长、文化局长。首创青年“接捧”运动。曾任著作权人协会理事长、政治大学教授、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理事长。

著作

著有新闻学及大众传播学专著多种,如《新闻采访学》、《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新闻报导学》、《大众传播学术论集》及《生于忧患》等散文集。

人物生平

高中时,王洪钧便“办”了第一份报纸《家庭日报》,那是一份如图画纸大小的报纸,每天他亲自下标题,设计版面,内容是当天晚餐的菜单,读者则是他的伯父。这个“有趣的游戏”引领王洪钧走向日后更宽广的新闻世界,但却使他自小的第一志愿——当一个文学家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1939年,在一片烽火连天中,他先后进入政校新闻专修班与新闻学院。饱经战乱颠沛与家庭变故的王洪钧,在当时比同年纪的学生多了一份成熟,他积极地参加讲演、话剧,并发起研究美术书法的研究会,“我绝对不混的,想做什么,就像什么!”

有一次,美国新闻自由调查团来华在政校访问座谈,当时英文不太灵光的王洪钧举手发问,事后遭到同学的笑骂。“我心中却认为只要他听的懂,我俯仰无愧。”至今做事仍然自信满满,被人称为“独行侠”的王洪钧相信,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肯定自己”。

在新闻学院期间,院长董显光无论在精神或学问上都对王洪钧影响甚巨。“董先生是一位宗教家,以热诚、坦白、奉献的精神来办新闻教育。”王洪钧至今还清楚记得董院长经常在晚上巡视学生写稿,他谆谆教诲学生的名言是:“新闻就是一种服务”,而这一句话也成了日后王洪钧教导学生的座右铭。

抗战胜利后,王洪钧读政校的启蒙老师马星野,当时担任《中央日报》社长,指派王洪钧为平津特派员。八年战争,使得全国物资都极为缺乏,王洪钧到了北平后,找了间房子,钉上几块玻璃及招牌,“中央日报平津办事处”就这么“从无到有”。他并改革了《中央日报》的运送方式,从三天到达改为当天空运北平,一向严格的马老师,对他办事的效率十分赞赏。

1957年,王洪钧自美学成返台,在“教育部”举办的留学生茶会上,他说:“消极的不回来,回来的就不消极!”这股企图心使他在新闻系主任任内,完成多项建设,如新闻馆落成、广播电台成立、提倡“民意调查”观念、推动新闻学术国际合作及新闻系分组制度的规划,都是在他任内陆续完成。

三十多年教学生涯中,王洪钧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是“掏心”与“多接触”。因此许多在新闻界服务的系友谈到影响他们最深的老师中,总是少不了王洪钧;英文《中国日报》的资深外交军事记者马华利在大学时一有困难就去找他;《远见》发行人王力行在二十多年后仍认为王洪钧倡导的系训:“乐观、忍耐、奋斗”让她受益最多。

“学生给我的回馈,就是我的精神食粮”,身为全国九所大专院校新闻科系主任的“老师”,王洪钧被尊为新闻界的“教父”,实不为过。每天他都会接到各行各界(新闻实务界居多)学生问候或咨询意见的电话,“跟每天吃维他命丸一样”,王洪钧的妙语中,有掩藏不住的欣慰。

从一个流亡学生到“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文化局局长;从早年的政大新闻系主任到现在的中国文化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洪钧始终不断的以强烈的企图心超越自己,不到终点,绝不服输!

2004年4月7日因心脏病突发于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82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