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见孟子(战国孟子创作的文章)

由网友(冬天也许会安静)分享简介:《全宣王睹孟子》是现代的1篇记述文,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文章首要讲述了孟子向全宣王论述怎样才气更差治理国度的小说。中文名全宣王睹孟子来由《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做者孟子做品文体记述文首要人物孟子、全宣王做品本文全宣王睹孟子于雪宫(一)。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于曰:“有。人没有患上,则非(二)其上矣。没有患上而非其...

《齐宣王见孟子》是古代的一篇记叙文,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向齐宣王阐述如何才能更好治理国家的故事。

中文名

齐宣王见孟子

出处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作者

孟子

作品体裁

记叙文

主要人物

孟子、齐宣王

作品原文

庄子推崇 人道合一 孟子遵循儒家思想 对后世影响深远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1)。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2)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3)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4)问于晏子(5)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6),遵海而南,放于琅邪(7)。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8),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9)胥(10)谗,民乃作慝(11)。方命(12)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13)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14)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15)是也。其诗曰:‘畜(16)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非:不对,错误。

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对:回答。

非,非其上的“非”即非议,非也的“非”即不对,错误。非难,埋怨。

民上:人民的统治者。

以:介词,相当于“把”

然:这样,代词。

转附、朝儛:都是山名。

琅邪(yá):山名,在今山东胶南县南,面临黄海。

慝(tè):恶。

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大戒:充分的准备。

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畜(xu):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白话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春秋以后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作品出处

《齐宣王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以议论文为主。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